2018-044:台中市龍井區行腳(258)
旅行日期: 2018/08/30 ( 四 ) 龍井地名由來: 龍井舊稱「龍目井」,狹義而言,指龍泉村附近一帶,村中有一古井,狀似龍目吐珠,常年湧泉,味甘可口,為一勝景, 1920 年據此名勝而改稱為「龍井」。 龍井區公所 五常堂,穎川陳家古厝 陳綱三堂 嘉慶、道光年間,漳籍開台祖陳文義,其三子經營得法,家道隆盛,因而擴大居住空間。 所謂三綱乃「君臣之仁、父子之義、夫妻之禮」等三綱為宗則,因而稱之為「陳三綱」,陳宅遂以「三綱堂」揚名, 門額題「陳三綱」,現今正廳為公祠所在 「三綱堂」坐北朝南略西,佔地約 1,500 坪,興建年代不可考,曾經多次修建,現存宅第採兩進左右雙護龍三合院建築格局,左右護龍有側門進出,入口山門為門屋造型,其剪黏、泥塑、彩繪等裝飾頗為精緻。 陳氏仍為地方望族,後世子孫有區長、縣議員、議長、醫學博士等名紳,每年春、秋兩季皆舉行祭祖大典,以緬懷先祖,慎終追遠。 地址:台中市龍井區隆東里茄投路上 林家古厝 龍井林家,地方人士習慣稱呼為:「大厝內」,為清代晚期臺灣中部民居建築的代表。 1732 年林家開台祖 林良 從漳浦烏石渡海來臺,經數代經營,至四世 林天河 ( 號 開榮 ) 於現今龍井山腳奠下林家基業,至六世 林永尚 為其發跡後為顯其身份地位擴建祖厝, 1883 年完工,構成三座並排的建築群,為林氏家族歷經三代修築的精美宅第。 建築形制採單進多護龍三合院,正廳乃臺灣民間建築史上少見面寬達三開間 的軒亭,格局恢宏,牆門有著名的翹脊歇山屋頂與階梯形門罩,門額上書「西庚獻瑞」,由於兩旁護龍山牆、兩側院牆及階梯狀牆門的高低落差,營造出外觀有如山巒起伏的立體感。 由於缺乏維護修繕,經過無情風雨的侵蝕,已人去樓空,不復當年風華,僅外牆上仍保留曲線柔美的燕尾脊,然色彩斑駁,牆上雕飾已多崩壞脫落,只能從流傳下來的資料與照片自行想像當年的榮景了。 (以上 資料參考龍井區公所鄉誌) 地址:台中市龍井區山腳里中山二路一段 76 號 濱海堤防自行車道逍遙行 東起本區與大肚區交接處,西至臺中火力發電廠東側,全長約 5.3 公里,平均路面寬 4 公尺。車道兩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