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6D:澎湖縣西嶼鄉(IV)-赤馬村、內垵村、外垵村(356)
赤馬村介紹: 元朝滅亡後,當時駐紮在澎湖的蒙古軍帶了許多馬準備撤退,不料,當船開到西嶼島西岸時,卻遇到前來接收的明朝軍隊,這些蒙古軍隊為了逃避明軍的追捕,便將馬放上岸後全速逃走,明軍為了抓馬,也放棄追捕蒙古軍隊的工作,上岸全力追緝走失的馬,因此,後人就把這個地方取名叫做「緝馬灣」,這名字到現在已經有六百多年歷史了,直到臺灣光復後,才改稱為「赤馬」。 入口為海馬的裝置藝術,為赤馬社區的精神圖騰 赤馬村主要要走訪五孔頂步道,尋找五孔軍事碉堡,將車停妥後就拾階梯而上走訪 走到高處 ,向下可以眺望赤馬村聚落 還可以看得到整個 赤馬漁港 五孔頂 碉堡 位於緝馬灣東港西面高地。於 1888 年間,由駐澎湖第九十任水師總兵 吳宏洛 建設澎湖城後,復於西嶼建造五砲台,緝馬灣砲臺是其中之一。 其城址,周圍約三千公尺。駐兵營房(地下洞)順山勢構成彎曲狀,約為五十公尺。向西北留五孔四角形窗,以遠眺內港、外海敵情。頭尾進出口各有壕溝作階梯狀以利進出。目前城牆還保留完好,惟壘塹成了廢墟,還留有砲座的軌跡。此地自建造砲台之後,居民即稱為「五孔頂」。 逛完五孔頂砲臺下山後,沿著赤馬村的濱海公路往南騎乘 往南騎不久後,可以看到長相非常奇特的牛心山。此山又稱為「魔鬼山」,為澎湖八景之一,山頂是經過長年的風化後所產生的玄武岩。在上方 是眺望四周景觀,漁港、內海、大倉嶼的最佳地點,其獨特的造型吸引許多遊客。 牛心山另一面是綠油油的植被覆蓋 內垵村 介紹: 內垵清朝時稱「 內塹社 」 ,塹是指天然的壕溝,也是人工開闢的險要深坑,在軍事上具有戰略地位,內垵村及外垵村的地形由於丘陵起伏,峰迴路轉,因此村落靠近島嶼東側的內海沿岸叫做「內塹」。「 垵 」 這個字閩南話是指港口,因此 日據時代改為「 內垵 」 。 塔公塔婆 內垵村因地勢低漥,北東南方被坡地環繞,西方又面向海洋形成破缺的景象,而內垵北港向西距離一海浬海的暗礁又與北陸地構成的水溝形成似箭狀般,直射內垵,因居民常遭受災難,所以興建鎮風塔於 「堀仔邊」 ,居民稱「塔公、塔婆」來鎮壓,以保護聚住居民的生命安全。 塔公寬、高各約 11 公尺。城牆長 150 公尺、寬 1 公尺、高 2 公尺;塔婆寬約 4 公尺、高約 6 公尺,兩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