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6D:澎湖縣西嶼鄉(IV)-赤馬村、內垵村、外垵村(356)

赤馬村介紹:
元朝滅亡後,當時駐紮在澎湖的蒙古軍帶了許多馬準備撤退,不料,當船開到西嶼島西岸時,卻遇到前來接收的明朝軍隊,這些蒙古軍隊為了逃避明軍的追捕,便將馬放上岸後全速逃走,明軍為了抓馬,也放棄追捕蒙古軍隊的工作,上岸全力追緝走失的馬,因此,後人就把這個地方取名叫做「緝馬灣」,這名字到現在已經有六百多年歷史了,直到臺灣光復後,才改稱為「赤馬」。
入口為海馬的裝置藝術,為赤馬社區的精神圖騰
赤馬村主要要走訪五孔頂步道,尋找五孔軍事碉堡,將車停妥後就拾階梯而上走訪
走到高處,向下可以眺望赤馬村聚落
還可以看得到整個赤馬漁港
五孔頂碉堡
位於緝馬灣東港西面高地。於1888年間,由駐澎湖第九十任水師總兵吳宏洛建設澎湖城後,復於西嶼建造五砲台,緝馬灣砲臺是其中之一。
其城址,周圍約三千公尺。駐兵營房(地下洞)順山勢構成彎曲狀,約為五十公尺。向西北留五孔四角形窗,以遠眺內港、外海敵情。頭尾進出口各有壕溝作階梯狀以利進出。目前城牆還保留完好,惟壘塹成了廢墟,還留有砲座的軌跡。此地自建造砲台之後,居民即稱為「五孔頂」。
逛完五孔頂砲臺下山後,沿著赤馬村的濱海公路往南騎乘
往南騎不久後,可以看到長相非常奇特的牛心山。此山又稱為「魔鬼山」,為澎湖八景之一,山頂是經過長年的風化後所產生的玄武岩。在上方是眺望四周景觀,漁港、內海、大倉嶼的最佳地點,其獨特的造型吸引許多遊客。
牛心山另一面是綠油油的植被覆蓋

內垵村介紹:
內垵清朝時稱「內塹社,塹是指天然的壕溝,也是人工開闢的險要深坑,在軍事上具有戰略地位,內垵村及外垵村的地形由於丘陵起伏,峰迴路轉,因此村落靠近島嶼東側的內海沿岸叫做「內塹」。「這個字閩南話是指港口,因此日據時代改為「內垵
塔公塔婆
內垵村因地勢低漥,北東南方被坡地環繞,西方又面向海洋形成破缺的景象,而內垵北港向西距離一海浬海的暗礁又與北陸地構成的水溝形成似箭狀般,直射內垵,因居民常遭受災難,所以興建鎮風塔於「堀仔邊」,居民稱「塔公、塔婆」來鎮壓,以保護聚住居民的生命安全。

塔公寬、高各約11公尺。城牆長150公尺、寬1公尺、高2公尺;塔婆寬約4公尺、高約6公尺,兩塔皆為實心圓形錐狀,以海邊黑石堆砌而成。
西嶼內塹宮
居民的信仰中心,1701年建廟,為三百多年歷史的古廟。奉祀池府王爺與等合稱五府千歲,又稱為「池王廟」。廟址原為觀音佛祖所開闢,當地居民為報答佛祖禮讓五府千歲建宮,特於二樓供俸觀音佛祖。由於王爺廟奉祀佛祖在全省地區相當罕見,除不時吸引善信前往焚香膜拜外,也經常有遊客入內觀看,是西嶼鄉內觀光大廟。
接著前往西嶼東臺

西嶼東臺
又名「東臺古堡」,本砲臺於清法戰爭後由首任巡撫劉銘傳於1885年派記名提督吳宏洛前往澎湖勘察水陸形勢,並於1887年正月興工建造的澎湖四座砲臺之一。砲臺四周設護牆兩道,牆外設壕溝。海面一側安裝砲位三處,計圓形一座及半圓形各兩座,配備英國製阿姆斯脫朗後膛砲七吋、八吋、十吋各一門。配合砲位,子牆內鑿有成排儲彈孔。砲位與砲位之間的臺面後為彈藥庫及U字型平面的圓拱形磚石造營堡及兵房。砲臺中央入口為弧形城門棟,額題:「西嶼東臺」。1992年時指定國家一級古蹟。
裡面有一個阿兵哥的塑像在站衛兵
走過兩甲子的炮臺經過無數的戰爭,見證了西嶼的歷史發展
C字型的炮臺,下方的孔為甬道兵房
下方為大兵房,而甬道上邊的小洞是士兵出勤會從這個洞鑽出來
日據時期時增建的觀測臺
石垣上的砲彈貯放孔,中央為渾圓的砲座
斑駁的牆面顯示出經歷過歲月的洗禮
從這裡可以眺望赤馬村漁港景色,前方突起的山丘為牛心山、還有牛心灣
西嶼東堡壘
本砲臺於日據時期是澎湖島要塞之一,1900年7月起建,1904年10月底竣工,屬於海岸防禦工事,計由兩座砲座四砲位構成,配備九公分速射炮四門,於1935年8月除及,將砲移至西嶼東堡壘。西嶼西堡壘、東堡壘、東昌營區共同規劃成西嶼東臺軍事史蹟園區 
西嶼東堡壘入口
昔日的舊營舍
炮座有地下坑道,目前為上鎖的狀態,需要預約參觀。
原為「第一砲測庫」,國軍駐守時期改為地下坑道,設踏階138步,並以左右兩砲堡伸出懸崖--並配備1943年美製38口徑5吋艦砲,對海面進行防衛。
這是通往五吋艦炮陣地的通道
四處砲位橫著一字排開,有四條運送彈藥的坡道
沿著運送彈藥的坡道上來後,會看到有數個儲彈槽,這是用來放砲彈的,總共有四個砲位,樣式都差不多,就不再這裡多貼照片了
半坑道式的營房,和基隆的「大武崙砲台」是同時期的建法
兵房
裡面的景觀,比較是軍事教學的地方,有百個水泥座椅
東台部隊司令台,上方已經長滿雜草了
西嶼西堡壘
本砲台屬於日據時期澎湖要塞之一,1903425日起工,隔年1025日完工,屬於海岸防禦工事、計由三砲座六砲位構成,原配備28公分口徑榴彈砲六門,1937年改為4門。砲臺的附屬建物包含哨所、廁所、兵房、遮蔽部、彈藥庫、觀測所、直徑90公分的探照燈室等,是西嶼地區配備最齊全的炮臺。
站在這裡可以展望周遭的海岸景色


儲彈槽,這是用來放砲彈的,裡面的造型砲彈是裝飾用途的,並非真的砲彈。





廁圊展示室

外觀為迷彩色的軍事碉堡
西嶼西臺
西嶼西礮臺位於外垵村西鼻頭山前,座北朝南,面向大海。1681年鄭將劉國軒為防施琅征澎,在此設立礮臺。1717年加以整修,直到1883年通判李嘉棠再建立內、外塹礮臺。清法戰爭爆發後,法將孤拔於1885年率遠東艦隊攻澎湖,同年三月澎湖失陷。清法議和後,一等男爵劉銘傳奉命以巡撫名義籌辦臺澎善後的「購礮築臺」事宜,並命總兵吳宏洛於1887年重建西嶼東、西礮臺。西嶼西礮臺即為拆除內、外塹礮臺後所建的清末四大礮臺之一。
礮臺建構的同時,劉銘傳以規平銀60萬兩向英商怡和洋行訂購阿姆斯脫朗膛礮三十一尊,其中十七尊於1888年運抵澎湖,但因起礮困難,另造屯傳兩隻,包運上岸,加給規平銀5000兩。當時西嶼西礮臺的配礮為六吋徑一尊、十吋徑兩尊及十二吋徑一尊,堪稱是清末四大礮臺中火力最強的一座。
礮臺採長方形設置,由內外護牆環圍而成,。礮臺內設有官廳、大兵房、礮位、小彈藥庫、彈藥總庫等空間。官廳左右設有官房、辦公房、廚房等十三間,但因時代久遠,如今已不見蹤影。
西嶼西臺遊客中心
進去砲臺園區需要收門票,全票30元(假日)/25元(平日),半票15元(學生、軍警、敬老票)
團體票25元(假日)/20元(平日)
中開拱形臺門兩道,前方為外堡門,額題「西嶼西臺」,後方為內堡門,具有雙重城牆
此為官廳的門,正對著外堡門與內堡門
接著可以看到官廳與後方長條型的大兵房,最後方就是四個砲位
城牆,後房為一門六吋砲
其餘三者為:十吋同型砲、銅砲各一枚、十二吋大砲一枚
兵房左側入口
穹窿式甬道與兵房
營房
大彈藥庫
小彈藥庫
環島公路即將要抵達通車終點囉,由於位於公路高點,可以看到遠方的外垵村聚落景色。「外垵村地理位置相對內垵而來,村落靠近島嶼西側的外海沿岸稱之為「外垵」。
環島公路終點,位於西嶼鄉外垵村外垵漁港,算是澎湖縣境內最繁忙的漁港之一,因此漁船非常多,每日往返的漁船不計其數。
環島公路終點來拍一張照囉(縣道203號36.2K)
漁港旁邊大陣仗曬小管的景象在澎湖是常見的景象
前方的傳統民宅與後方的現代歐式的住宅形成強烈對比

三仙塔
相傳早期男性出海經常發生船難,而且村內男性壽命遠比女性短,當地居民認為是聚落東面山頭的山脈向南延伸較短的緣故,才會令男性短命,因此興建三座石塔以東西走向,形如併排往前走,意味著山勢仍可向海延伸,藉以延長男性的壽命。
從三仙塔鳥瞰外垵漁港,由於外垵村腹地少,房舍依勢而建傍海而築,外觀宏偉華麗,充滿異國情調的氛圍這裡擁有超棒的視野,更是攝影愛好者拍照的秘境。
開啟全景模式,將周遭景色收盡眼底囉

外垵餌砲
又稱為「西嶼餌砲」、「西臺餌砲」,設於澎湖縣西嶼鄉外垵村西埔頂的台地漥地處,建造時期約在二戰期間。主體構造為水泥構築而成,外觀為八角形的砲座與雙砲管,並有壕溝用以連繫周邊設施;砲座基礎深約3米、寬5.35米,砲管長6.13米、砲管間距為3.16米。
餌砲為因應戰爭所興建的特殊軍事設施,現存數量很稀少,不僅見證二戰期間的歷史背景,同時也反映出外垵戰略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澎湖縣政府於20031211日考量其歷史價值,遂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將外垵餌砲指定為歷史建築類的「其他設施-其他歷史遺跡」。

全台灣最老的燈塔-漁翁島燈塔
又稱「西嶼燈塔」,位於外垵村西側屹仔尾岬角處,自古即為往來台厦船舶航道的標識點。1778年台灣府知府蔣元樞和澎湖糧防捕廳通判謝維祺,為使由厦門而東來之船隻,以西嶼為航海標識,特於此地創建西嶼燈塔,這也是台澎地區首建的燈塔。同時於燈塔側建有塔廟,內祀天后媽祖。並由塔廟住持每天於昏夜之際,至塔頂點燃燈火。
西嶼燈塔長期屢遭風災,澎湖廳通判蔣鏞1823年與澎湖水師提憲陳元戎籌款修建西嶼燈塔。但因塔頂油燈所產生的光力較薄弱,無法達到國際各國燈塔應有的光力標準,歐洲國家即向清政府要求構建新式燈塔。1873年由福建海關總稅務司派人至西嶼,購置構建新式燈塔用地,並重新興建燈塔和附屬設施。翌年,由海關總稅務司聘請英國工程師(韓得森 DAVID M.HENDERSON)規劃設計仿西式燈塔形制構造,將西嶼燈塔改建為圓形鑄鐵造塔身,塔身外觀漆成白色,入口處上方三角形的門楣上,書有凸製的英文題字(DAVID M.HENDERSON 1874),於1875711日動工興建,同年11月竣工,同月18日開始常駐點燈,並聘有外藉專人駐守燈塔,燈塔竣工並點燈後,同時正式命名為「漁翁島燈塔」。重建後的漁翁島燈塔,塔高11公尺,燈高67.7公尺。燈塔西南側設有三門霧炮,以備起霧時發出砲聲警示往來航行船隻。
日據時期除沿用前清時期燈塔設備運作外,另設置一座百葉窗型氣象觀測器。二次世界大戰未期,遭受美軍轟炸機襲擊,所幸受損輕微,燈塔仍能照常點燈運作。1966年漁翁島燈塔改裝設四等旋轉透鏡電燈,光力為18萬支燭光,光程25.1海浬。1981年再增設「電霧號」二座,以提高往來船舶於低能見度航行的安全。1987年4月17日公告為國定古蹟。
圓錐形的塔身採用鑄鐵支架骨幹及磚牆構造。塔分為塔基、塔身與塔頂。燈具便是矗立在高聳的塔頂上、從玻璃帷幕中綻放出光芒,指引往來的船隻。


燈塔庭院內亦有3座鑄鐵霧炮,均為1875年立,分別為兩座為大型與中型的英國制前膛砲,與小座的德國制後膛山砲。(另一個離兩者較遠沒拍到)
房舍以石塊砌築,內分上、下兩層,木地板、木造屋架;屋頂採取低緩的四向屋坡做法。屋簷的水平線腳,突出入口的小玄關,與法式百葉窗戶造型,相互輝映出昔日少見的洋風建築。目前作為展覽室
也是燈塔管理員的宿舍,遊客可以走階梯上去看周遭的景色可遠望無際大海
西嶼塔燈碑記兩座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0-010A:慢城南庄系列(I)-南富村(063)

2016-032:嘉義縣朴子市-朴子老街區巡禮、第一零售市場、樸仔腳夜市、宏賓旅社、牛挑灣社區、德興社區(239)

2020-010B:慢城南庄系列(II)-員林村(063)

2020-018C:日月潭新山味邵族風味餐廳

2020-029B:高雄市楠梓區(II)-右昌楊家古厝、林家古厝、元帥府、援中港溼地公園(171)

2019-010:嘉義縣義竹鄉古蹟巡禮(240)

2020-047B:高雄市大寮區(II)-潮寮吳家古厝、山仔頂陳家古厝、共益磚窯廠遺址

2019-029A:彰化縣和美鎮雅溝社區造訪

2020-023A:漫城南庄系列(III)-走訪南庄東村、南江村老街(063)

2015-045A:台中市南區(I)一林氏宗廟(林祖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