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7:國立成功大學古蹟巡禮、綠色魔法學校

國立成功大學

成大創校歷史悠久,校內歷史建築及文化資產相當豐富,前身為「臺灣總督府臺南高等工業學校」,是日治時期直屬總督府之三大專門學校之一,創立於昭和六年(1931年),二戰後,改制為「臺灣省立臺南工業專科學校」,同年底升格為「臺灣省立工學院」(當時唯一的省立學院,為農學院、法商學院、師範學院)。初期的校園中,除機械工學科、電器工學科、應用化學科之科館外,尚建有本館、講堂、理化學實驗室、圖書課、寄宿舍及教職員宿舍,為台灣總督府官房營繕課所設計,因此校舍風格與校園配置具有相當巧思。

1966年,經國防部承讓,由省政府撥款,向國有財產局購得陸軍台南光復營區,並定名為光復校區。光復校區的加入,對於成大建築發展,有著雙重的意義。一是因為此校區原為日軍步兵第二聯隊之營舍,且東側有原台南府城牆垣經過,使學校中出現了比原創校時期更早興建的建築,是台灣建築史上進行進代建築再利用的早期案例,二是廣闊的新校園提供了新建築興建的契機,使成大校園建築得以充分發展。1971年改制為國立成功大學。



成大博物館(台南高等工業學校本館行政大樓)

成大博物館是台灣第一座納入大學組織規程的博物館,正式成立於2007年。在校個環境博物館的理念下,校園植栽、古蹟、歷史建築、古物,以及各系所展示館等等,皆被視為是成大博物館的一部分。總部位於成功校區最南側第一棟,建築前身為臺南高等工業學校的本館(行政大樓),完工昭和八年(1933年)。

建築物外觀原為中央二層、兩翼一層之一字型建築,鋼筋混凝土加強磚造屋身於外牆貼附當時流行的十三溝面磚,屋頂則以鋼屋架構成。1977年於兩翼加建二樓後,成為現貌。

最早的校長室就位在建築物的二樓「成功的原點」展間,展間中仍保留過去的傢俱及大部分裝修構造。其他展間則可見到師生們蒐集、研究的各種成果。


2014年初訪時的博物館

步口兩側有一對石獅

博物館建築側面特寫

成大員生社

成大紀念校門

位於大學路的白色校門,為1956年本校由台灣省立工學院升格為台灣省立成功大學時興建的紀念校門。因當時只有成功與勝利兩個校區,該處為連結火車站軸線的端點,更是本校門戶所在。

紀念校門由本校建築工程學系賀陳詞教授設計,簡潔俐落的白色門型框架,安置在一對簡化的黑色須彌座上。門型框架所代表者,為工學、理學的理性、確實。整體高寬比約為1:1.25,門洞在須彌座上方的高寬比則為1:1.61,就是黃金比例。門楣上則有抽象化的雲朵紋,以呈現大學的自由學風。在西方的建築架構下,利用須彌座、雲朵紋表現中國建築趣味,宣示學校將由一所工學院,邁向具備工學、商學及文理學院三個學院之大學,是戰後現代建築出現中式傳統建築元素的代表作之一。


大成館、歷史系館及禮賢樓在日治時期建築中屬於明治末大正初時期作品,為日軍陸軍於台灣第二期19101912年之作品,在台灣日治時期所建的同類型軍事機能歷史性建築中,是極少數保存的例子,非常值得珍惜,也已被列為古蹟。

藝研所-禮賢樓舊址

建築前身為日軍臺灣步兵第二聯隊營舍聯大隊本部,於大正元年(1912)落成,與同在成大光復校區內的大成館(工業設計系系館)、歷史系館同屬第二期永久兵營計畫下完成的建築物。1945年後由國民政府軍隊進駐,作為營區使用,直到 1966 年由成功大學接收成為現在的光復校區,並於 1968 年將該建築修繕為歸國學者或客座教授的學人宿舍,更名為「禮賢樓」。

1994 年起,禮賢樓由成大藝術研究所進駐使用,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亦曾進駐;1999 年登錄為臺南市市定古蹟;2003 年登錄為國定古蹟。有鑑於外觀牆面材料老化斑駁且植物附生,地層內部結構逐漸往西沉陷,且有拱門錯位、牆面斷裂以及鋼筋混凝土材料老化等問題,故於 2019年底開工整修,2022年底完工,總經費 4309 萬餘元,由文化資產局補助約 40%,修復後整體外觀接近 百年前完工落成時的建築樣貌。





兩側的建築立面特寫

前面有一座生態池


建築的主入口為古典羅馬式的門廊,整棟建築裝飾豐富,非常華麗

工業設計系館(大成館)

工設系館又名「大成館」,原為日軍台灣步兵第二聯隊的「七、八中隊兵舍」,共可容納兩個中隊兵力,約300名士兵。中央的托次坎柱門廊、連續的拱圈圍為建築的主要外觀特徵。

1895年日本統治台灣後,未建立永久性軍隊部屬以及為解決人員、建築方面在台灣地區之環境與氣候適應問題,而推動永久兵營興建計畫。陸續於1901-1922年間執行三期永久兵營計畫、工設系館屬第二期永久兵營計畫下完成的建築作品,落成於1912年。

因台灣步兵第二聯隊為日軍在台灣重要軍事佈署之一,日本皇室成員每每來到台灣,必然會到營區慰勞前線士兵,1923年裕仁皇太子行啟台灣,曾在421日來到營區,並在本建築物前方種植一棵榕樹,目前已經成為本校象徵元素之一。







歷史系館(舊文學院大樓)

歷史系館原為日軍臺灣步兵第二聯隊的「五、六中隊兵舍」,共可容納兩個中隊兵力,約300名士兵。中央的 托次坎柱式門廊、連續的拱圈,為建築物的主要外觀特徵。

1895年日本統治臺灣之後,為建立永久性軍隊部署,以及為解決人員、建築方面在臺灣熱帶地區之環境與氣候適應問題,而推動永久兵營興建計畫。陸續於1901- 1922年間執行三期永久兵營計劃,歷史系館屬第二期永久兵營計畫下完成的建築作品,落成於1912年。

挑高的樓板、四周外走廊、高挑的室內空間,皆是建築物為對應臺灣熱帶氣候所做出的對應設計,紅磚承重構造、鋼筋混凝土樓板、鋼屋架等,採用這些耐久性能相對軟佳的材料,則是面對當時普遍認為木造建築相對容易遭受白蟻侵蝕所作出之方案。





成大榕園

大榕樹係由裕仁皇太子(後來的昭和天皇)於大正十二年(1923年)4月21日行啟視察台南時親手栽植。當時的光復校區是日軍的台灣步兵第二聯隊營區,是南臺灣的陸軍部隊指揮中心,榕園為過去的操兵營庭,前方的工設系館(大成館)、歷史館舍為軍隊營舍,一旁的藝術研究所館(禮賢樓)則為聯隊本部。直到1966年整個營區變成本校的光復校區。


至今裕仁天皇所栽種的榕樹仍舊茂密茁壯,年復一年,成大歷屆畢業生都會在這棵榕樹底下留下屬於他們的青春時代。

多年後再來走,可以發現周遭的榕樹都圍起來了。由於2015年8月蘇迪勒颱風重創榕園的其中一棵老榕樹,提醒我們樹木需要細心養護,才能生生不息。在校內外樹木專家指導下,本校進行榕園養護計畫:包含每次選取一至二棵樹木,以半年為期進行養護,休養生息。此外在養護期間於樹木周圍架設圍籬,進行環境土壤改善,以利永續生長。




成功湖

1966年的文學院與理學院尚未分家,但已計畫將文理學院中屬於文學的領域搬遷到光復校區,即位於今歴史系館所在位置。

配合文學院的通徙,有意在新校區中創造一處得以浪漫賞景的靜謐空間。當時正值財務艱難的年代,刻意挖湖造景,增添浪漫聽來像是天方夜譚,而新校區的西南角正好有一塊窪地,計畫關建成為大運動場,開把成功湖的土方正好可用來埋填掃場。就這樣成功湖與光復操場,就如同生命共同體般的同時誕生。



校園的櫻花樹也漸漸綻放了

歷史文物館

昔日為日據時期軍用倉庫,也曾是文學院圖書館。1976年11月11日,成功大學於舊文學院館前之文學院圖書館原址設立「歷史文物館」,將「小型文物研究室」的文物移藏布置於此,校慶當日正式對外開放。



位於文物館外部周遭也有陳列一些文物:

石敢當碑

民族相信石敢當有驅邪止煞的作用。凡住家門戶位於巷陌橋樑對衝,為了避免妖氣邪氣的侵犯,則刻「石敢當」三字的石碑。具有鎮邪制煞、祈求平安的功能。至於其形式,除原有字樣外,還可加上泰山、太極八卦、劍獅等圖像,不外乎強調威嚇作用。「石敢當」兩字可以直書也可以橫書;可以嵌於牆面,也可立於地上。

鎮北門門額

清乾隆元年(1736年),高102、長58.5、寬22

本件門額係清乾隆元年台灣府城更築石門七座之一,但今尚無法確定究為小北門或大北門的門額。1980年本校光復校區興建學生活動中心時,意外出土,卻已殘缺,僅存落款年代與「鎮」字,而「北」字隱約可辨。乾隆元年立城門額,今僅存東安門(大東門)立於原址,本件門額雖有殘缺卻具有珍貴史料價值。

小南門石刻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高187、長60、寬18

正面刻小南門,本件門額為台灣府城七座城門之一,清乾隆四十一年台灣府知府蔣元樞重修台灣府城城垣所立。日據時期拆毀城垣,「小南門」門額流落台南歸仁其後輾轉捐贈成大歷史文物館。蔣氏所建城門,除本件門額外,另有「寧南門」猶立於原址,彌足珍貴。

牛埔定界示禁碑

清嘉慶二年(1797年),高98、長58、寬73.9

表面刻字,碑額刻吳正堂。本件石碑係清嘉慶二年七月嘉義縣知縣吳求給示勒石,為縣民所有牛埔定界,並嚴禁耕民搭寮侵占以及不法棍徒混行等情事。碑文多已風化,甚難閱讀。原碑出處不詳。19849月,廢置台南善化某石鋪,徵得同意而捐贈至成大歷史文物館收藏。

壁堵石刻

傳統建築的裝飾具有工藝才華、寓意豐富等特色,壁堵石刻也是如此。本件石刻底部採取龍頭吞腳的造型,呈現穩重的感覺;上方平面刻有象徵吉祥的「福、祿、壽」三字,充分反映常民生活企求健康幸福、升官發財與富貴長壽的理念與目標。如此石刻方式,常見於寺廟壁堵或墓前供桌。

石門枕

門框構件之一,多置於傳統建築的三川門門柱前,與石鼓具有相同作用,用來墊高並承擔門柱,可防止門柱搖動與受潮溼腐蝕,並作門臼以穩定門軸。其垂直面或作素面造型、或作立體浮雕。本對石門枕三垂直面採素面造型,其上方的圓形凹槽即為門臼。

浮雲歌(1995)/王忠龍

大地子民(1997)/林文海


舞動(1997)/簡志達

光復校區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是小西門與小東門段城牆殘蹟。小西門由府城西面遷建成功大學校園之中。而小東門段城殘蹟則是清朝時期城垣的遺構。它們之存在於成大校園之中,無疑的使成大校園之建築年代往前回溯了近二百多年。

小西門(靖波門)

於成功湖畔的小西門是成大的獨特景觀,其坐落方向,底部的城座由西平移至東,令原來的城門外側面向城內側,城門內側則面相城外側,頂部的城樓則作180度轉向。

小西門市府城八門中最晚興建的城門;其他都是在雍正三年(1725年)初建。小西門建於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是臺灣知府蔣元樞所建,原稱清水門,位於土墼埕之西。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改築城池為土城時,改在土墼埕之側築新小西門,曰靖波門。單簷歇山式磚造,左右壁外接建有小屋,位置偏後,在前方則留出了小平台。

1968年,臺南市市長林錫山默許將小西門遷往五妃廟。後來時任成功大學校長羅雲平在1969年爭取安置,小西門遂在次年於成大全權負責下遷至成大光復校區。為了安置小西門,成大拆除了部分殘存的小東門段城垣。而在重組時採取將下方門洞維持舊有方向、上方城樓轉向的方式。

城門兩側為小東段城垣殘蹟

城門旁設有幾座小砲台裝飾

清道光28年(1848年),為避免守城兵藉故騷擾百姓,官方曾頒立「示禁碑」,上書「農商負販,車牛來往,不許兵役勒索,特示」,嵌示於城門的城洞內。

台灣府城城垣小東門段殘蹟

台灣府城城垣小東門段,於1722年初建為木柵城。期間經過多次重修改建,但因木柵城不耐火攻,在戰爭石無法發揮防禦功能,因此於1788年改建為三合土城垣。及日據時期,城拆垣毀,已無防禦功能。光復後,城牆僅存於成功大學光復校區約195公尺。

1968年,位於逢甲路(今西門路一段)與府前路交叉點的小西門門樓,因道路拓寬、妨礙交通,便遷移於此。後來成功大學興建文學院新館,又拆除部分成垣,因此現金只剩下小西門左右側殘蹟,北約20.5公尺,南段約38公尺。1985年,在城垣南端發現小東門城遺址,以殘存的食材排成城門基座形狀。



台南高等工業學校本館(校長官舍)

落成於昭和八年(1933年),其建築規模屬於高等文官第一種官舍,為當時臺南州轄區範圍內等級最高的文官官舍。

此建築留存典型的日本和室與庭園空間,整體配置格局可對應當時臺灣總督府營格課技師栗山俊一對於臺灣官舍建築的想法,包括將廚房、浴室配置在東側,應接室及書齋配置於西側,藉以呼應日人日常生活起想之時間慣習及臺灣的熱帶氣候。此外,建築物的內外牆體全數採鋼筋混凝土構造,支承屋頂親重的屋架亦採用鋼構,有別於當代對於日式官舍多為木造建築之一般印象,亦是本建築的重要特色之一。戰後初期,因考量南部地區缺乏大型招待所,因此將此建 築當作招待所使用,而開始有「新園」這個名稱沿用至今。



物理系館南棟

此為日據時期原臺南高等工業學校校舍其中一棟是當時理化實驗室,為市定古蹟,位於成功校區內,在格致堂北邊,二層樓建物,平面呈現水平拉長的H形,東西兩端為南北向的短邊,而中間則為東西向的長邊;有一入口正對著格致堂,而兩端也有設有出入口。

系館建築古色古香,亦有草木扶疏,行走其間,相當快意恬適。



建築旁還有一座類似半月形的水池,但已經沒有水源





建築的內部、迴廊特寫


格致堂

格致堂為原臺南高等工業學校講堂,位於成大成功校區物理系館旁、成大博物館後方,為市定古蹟。建築形式為長方形平面,坐北朝南,主入口正對著成大博物館後方入口,外牆主要使用淡紅面磚,基座也是黃色洗石子。

正面有山牆,上面開有牛眼窗,下面則有雙聯圓拱形窗框與長形窗。




此棟建築曾為大一共同科目大會考的考場,考試難度高、防弊甚嚴(AB卷形式),不少學生很難通過,也使格致堂帶給許多校友難忘的回憶。旁有兩側小池塘(悠悠湖、夢夢湖),環境相當清幽靜謐,是灑淚考場而來的傳說。

自物理系南棟建築看格致堂

後來因為學生人數增多,無法在格致堂共同舉行考試,因而解除「屠宰場」之任務。因為有這樣嚴格要求學業的傳統,學生通過一關又一關大小考試、實習淬鍊,有了紮實的基礎與專業之能,使得成畢業生求職頗受企業歡迎。



2006年的成大1:600校舍配置圖

成大未來館(圖書館舊址)

建築落成於1959年,是戰後美援時期最具代表性的現代主義建築之一。其外觀如方盒子,在形隨機能的現代主義設計概念下避免任何裝飾元素,強調簡潔的水平與垂直線條,呈現具比例與尺度美感的幾何造型。建築物具有現代主義國際式樣特徵,包括簡單的幾何、非對稱建築量體、將立柱自外牆向後退縮,成就大面積的水平開窗、以樑版構造呈現輕盈、具構築性的樓梯構造等。



圖書館採用 T 字平面,該平面為該時代圖書館常用的平面之一,可確保各空間的通風、採光,並預留可擴張的空間。

接著我們來到力行校區

灣文學系館(原日軍臺南衛戍病院)

臺南衛戍病院是明治29年(1896年)日軍在臺所設的軍醫院之一,初期原本將醫院設在赤崁樓西側的蓬壺書院,後來於大正六年(1917年)才在步兵第二聯隊營舍北側建成規模完整的正式院舍,為當時臺灣規模最大且完善者。

建築由日本陸軍經理部營繕組設計,由數排彼此有廊道相連的南北向建築所組成,主要建材是磚頭,有不同形式的拱廊,其地板有抬高,有的屋頂上面有通氣塔,內部有大廳、掛號領藥廳、候診室、門診室、病房與醫官辦公室等房間。

綠色魔法學校

全名為「孫運璿綠建築研究大樓-綠色魔法學校」,是國立成功大學力行校區中的建築物,在2011112日落成,屬於綠建築及零碳建築。

綠色魔法學校被英國出版社Routledge出版的The World's Greenest Buildings評選為全球45棟「最綠的綠建築」中,台灣唯一獲選的綠建築。

綠色魔法學校獲得EEWHLEED綠建築標章最高級的認證,該棟建築年用電強度 40.43kWh/(m2.yr),評定為世界最節省能源的綠建築。

綠色魔法學院建築共有三層樓:一樓為展覽區、二、三樓是辦公室和演講廳。




此為「生態貯集滲透池」,是一種兼具景觀生態 與雨水滲透功能的滯洪池,它由成高低水位兩部分構成,低水位部分池底以黏土不透水層為之,高水位部分則以透水土層做成護岸,水池在暴雨時擴大,讓上層水滲透回土壤,在平時則縮小至不透水之低水位部分,水岸四周種滿半水生植物作為景觀庭園之一部份。


建築物大廳在白天採光使用頂樓自然光折射,不用日光燈也能夠像開燈一樣明亮

此空間介紹綠建築的相關資料

與未使用節能科技建築相比,建築節能率可達65%,耗電指數EUI只有43,在全球辦公建築中排名世界第一



架高機械設備平台

一般建築物的屋頂層,充滿冷卻水塔、水泵、空調室外機、水塔、水電管路,不但產生震動噪音,也容易破壞屋頂防水層。本建築物特別將所有機械管路設 備收納於架高平台,既可以防止震動噪音、保護屋頂防水層,也可增加建築耐 久性。本建築結構壽命長達百年,但建築管路設備壽命通常為15年,建築一生可能更換建築管路六次以上,將結構與管路設備分離設計,是綠建築的「生命週期設計」技術之一。

綠色魔法學校建築等比例縮小模型

沿著諾亞花園標示走可以上到綠建築屋頂參觀

在屋頂上有這麼一座高科技花園,在屋頂上栽種了十二種本土耐旱植物,配合雨水回收灌溉系統,一週只需澆水一次。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0-010A:慢城南庄系列(I)-南富村(063)

2016-032:嘉義縣朴子市-朴子老街區巡禮、第一零售市場、樸仔腳夜市、宏賓旅社、牛挑灣社區、德興社區(239)

2020-010B:慢城南庄系列(II)-員林村(063)

2020-018C:日月潭新山味邵族風味餐廳

2020-029B:高雄市楠梓區(II)-右昌楊家古厝、林家古厝、元帥府、援中港溼地公園(171)

2019-010:嘉義縣義竹鄉古蹟巡禮(240)

2020-047B:高雄市大寮區(II)-潮寮吳家古厝、山仔頂陳家古厝、共益磚窯廠遺址

2019-029A:彰化縣和美鎮雅溝社區造訪

2020-023A:漫城南庄系列(III)-走訪南庄東村、南江村老街(063)

2015-045A:台中市南區(I)一林氏宗廟(林祖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