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05C:台中市石岡區-東豐自行車道、石岡水壩、情人木橋、挑夫古道、五福臨門神木(080)
話說石岡:
本地以前稱為「石崗仔」,「石崗」是石山丘的意思,因為大甲溪在此納入新社溪,其坑口形狀如甕缸,裡面滿佈粗石,故有此稱。後來才改稱為「石岡」。
★★本文接續前面東豐自行車道行程介紹石岡地區的單車行腳★★
過了大甲溪之後,進入梅子社區,下圖為昔日梅子車站站體,於1959年7月16日設站,直到1991年東勢線停駛後廢站,目前成為東豐自行車道的中繼點之一。
旁邊有個遊樂場,可以與馬匹互動喔
梅子社區的百年芒果樹
穿越隧道
接著往情人木橋前進
這座情人木橋位於食水嵙溪上,長40公尺寬3.5公尺的木橋,全橋沒有橋墩支撐,是台灣第一次引進木橋建設技術,可防七級以上強震,更是遠東地區跨距最長的景觀木橋。
不遠處還有一座情人廟
牆上有很多塗鴉簽名,可見很靈驗且多受很多對情侶歡迎
石農廣場
又名「水水嵙休閒農場」,園區有個全國最大的水車,是園區的特色之一,而石岡農會還規劃了許多植物園區、河岸景觀台、玫瑰園花園,並在食水嵙溪沿線更種植野薑花,香味清香,久久不散,部分休息處還有美食供遊客享用,是遊客休閒育樂的好去處,登上石農登山步道沿路參觀五福臨門神木、樹之王觀光植物園等景點,再由石忠宮前下山回到園區內。
也是遊客到情人木橋順便會來的一個地方
咖啡廳外面的泰迪熊與花盆公仔
大水車
是不是很可愛呢?
接著繼續回到東豐綠廊繼續逛沿線景點
綠意盎然的小公園
石岡車站在1959年隨著東勢線正式通車而啟用,站等為三等站,設有三股軌道及島式月台一座,先後降等為簡易站、招呼站,最後隨著東勢線廢線而廢站。
石岡車站廢站之後月台並未拆除,而是原地保留並於旁邊留置兩節普通車車廂,作為旅客參觀留念用途。
廢站後的月台成為附近攤商的小集散地,而被稱為「零擔月台」(意指「零售攤子」),之後因為諧音之故,又常被暱稱為「零蛋月台」。
石岡旅客服務中
為原本石岡車站原址,已改建為石岡旅遊服務中心。服務中心經常舉辦各式展覽,各項旅遊休閒及文化觀光產業相關作品,並且提供遊客旅遊資訊,甚至可以在這裡用餐唷!
館內有3D立體蒸汽火車壁畫,讓遊客有臨場體驗
各式各樣的單車裝飾
各式各樣的單車裝飾
單車的龍頭變成機械吊扇,真有創意
石岡水壩
水壩開發歷史可遠溯至日據時期,1954年,由經濟部會同有關單位組成「大甲溪計畫委員會」,開始推動灌溉、發電、防洪等多目標開發。除在興建多座電廠,更在流域下游處興建水壩,以調節各發電廠尾水,石岡壩便是由前經濟部水資源統一規劃委員會提議興建,1974年開工,直到1977年完工啟用,為國人自行設計完工的「臥箕式混凝土重力壩」,肩負著大台中地區民生用水之重責。
九二一地震後,石岡壩附近受地形隆起及偏移情形,造成石岡壩之堰體、溢洪道閘門、輸水隧道等受到嚴重不等的毀損,致使其原有之引水及調蓄功能嚴重受損,經水利署及中區水資源局的協力下,除以緊急搶修的方式,迅速解決台中地區之供水問題,至2000年底,全部緊急修復工程完工,並且增設之魚道新建工程。
石岡壩堰全長357公尺,有排砂道2座、溢洪道15座,以及階梯式魚道1座,是相當大型的水壩
石岡壩周遭的景色優美,環境清幽,適合全家大小來踏青呼吸新鮮空氣
水壩附近有一個休憩點,遊客從豐原還是從東勢騎到這裡都會休息一下
石岡壩兩岸青山綠水,相連環抱,我不禁多按幾下快門,實在讓人流連忘返
水壩下面為一綠地公園
石岡水壩在921大地震受損嚴重,因此將受損嚴重的舊水壩就打造成地震公園
整個水壩橋面斷成兩截,可想而知當時大地震摧毀的力道多大,據說是被摧毀了石岡壩原本的第16至18座溢洪道
展示在公園的大鐵管
兩塊石頭裡面藏匿了九二一大地震發生當時的詳細時間與相關資訊,有興趣可以進去裡面瞧
瞧喔。
從石岡壩回到東豐自行車道口,接著進入自行車道綠廊
經過葫蘆墩圳
抵達朴子口囉
這座車站是東勢線通車後後來增建的,前後存在時間僅三十年(1991全線停駛廢站)
出來東豐自行車道入口囉,這裡也是后豐鐵馬道的岔路,有興趣的人可以續往后里前進喔
這是一條百年歷史古道為昔日山上居民挑重物上下山必經之路,故名為「挑物古道」或「挑夫古道」,古道稜線上由石頭堆砌而成,亦稱「石排崎」,曾年久失修荒廢20餘年,近年來才修闢成登山步道,因為沿途景點多,而吸引民眾來此朝聖。
到頂端為「石忠宮」,創建迄今近50年之歷史,供奉天上聖母為主神。乃嘉義縣東石鄉人士自笨港港口宮迎請而來,並於1966年正式開宮,最初名為「港口分石忠宮」。後因租屋期滿,決定另尋廟地建宮,最後擇定在石忠宮現址,並於1976年動工,同時於廟前另建一座石鎖。
位於左手邊的「石忠將軍爺廟」
廟宇建築側拍
經過一段陡上坡後就會來到這座挑夫休息站
石岡山區景色與下方彎曲的道路
抵達桔香亭
石岡市區一覽無遺,大甲溪與遠方山巒景致也盡收眼底
路上有很多株櫻花已經開了6-7成了
抵達奉茶亭,環境十分潔淨
接著前往五福臨門生態步道
五福臨門神木
特異的五樹共生,以樟樹為中心,與相思樹、楠樹、榕樹、朴樹五種合抱而成,故總統經國先生特賜名為「五福臨門神木」。據說樹齡有數百年之久,需12位成年男性才可合力圍抱,原名為「土地公樹」,由於神木生長形狀十分特異,再加上當地傳說土地公曾在此顯過神蹟,許多奇異的傳說,讓居民相信神木可護佑眾生,所以在樹下建了一座土地祠,每逢初一、十五前來祭拜祈福。
沿途看到一株盛開的櫻花樹
繼續往前走
步道沿途景觀
下到平地的時候看到的河流景觀
休憩涼亭
「幸福井」將近六十年的歷史,八七水災食水嵙溪改道使得附近居民鬧水荒,後來發現此處為天然湧泉,當時住在此處的曾姓居民提供大家免費使用,成為附近居民賴以為生的重要水源,扮演提供居民飲用水、洗衣物的功用。現在井口封閉另換一個手動抽水幫浦來抽水,實際使用還有水出來喔
此為日據時期遺留的防空洞之一,由於洞內留下當地居民童年探險的快樂回憶,因此稱此坑為「快樂坑」。
日據時期,日人於龍興、九房等地山區挖掘多處隧道,做為防空洞使用,並將洞內做為日軍生產裝配軍機零件的工廠,多數防空洞經遭天災塌毀,僅剩下九房裡山下巷(如下圖所示)、龍興里與新社交界處還留有約4個防空洞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