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22:桃園市龍潭區(108)

話說龍潭:
龍潭因區中心的一口陂塘而得名,這口陂塘原來的面積約45,000餘坪,水面蔓生野菱,故先人稱之為「菱潭陂」,南邊有噴泉,據說泉穴有白石,每逢水降石露,老天必定落雨,即使面臨旱季,潭水依然能保持一定的水量,倘使久旱不雨,只要祈雨於潭畔,總可獲得甘霖,居民深感它的靈驗,遂稱此地為靈潭陂,復又以當風雨之夕。某年祈雨時見巨大黃龍自潭心飛上天,乃改名「龍潭陂」,另說閩音的靈與龍相近,故靈潭別稱「龍潭」。
龍潭大池
又名「龍潭湖」,占地約18甲的天然埤潭,具調節水量的功能,為桃園台地的灌溉中心。古時因池面長滿野生的菱角,因此被稱為「菱潭埤」。後有鄉民建廟,因而稱之「靈潭埤」。日據時期地圖又註記為「龍潭埤」,近年官方地圖註記為「龍潭大池」。每年端午節都會在此舉辦划龍舟比賽,往往吸引大批的觀光人潮。
龍潭觀光吊橋
晴空萬里加上吊橋佇立於湖面上,與波光粼粼水面相互輝映著,景色優美。

蓮花特寫


九曲式忠義橋
龍潭湖中央有一座人工島,上面建有南天宮,猶如守護神般,庇祐著龍潭人。

龍潭運動公園
這座公園為1974年時龍潭鄉都市計畫時所規劃,於1997年興建完成,歷經多次整修成為多功能運動公園,占地約五公頃,鄰近龍潭市區以及國道三號的龍潭交流道。
石前為鐫刻龍騰園,石後則是「毅力」兩字,係希望體育與藝術結合,成為健美身心的精神糧食。捐贈者為國際獅子會。
在巨石誌旁邊還有一個很明顯的大涼亭扶輪亭,是許多來此旅遊的人休憩的地方
從公園看外面的高樓大廈林立
龍潭因是軍事重點區域,園區內並設有專為國軍除役裝備展示的軍史公園


F5E戰鬥機、勝利女神力士型防空飛彈

M41華克猛犬戰車
TH-55C教練直升機(休斯269C)
天弓一型飛彈
 M42雙管防砲戰車

三坑老街訪古
昔日三坑子是河道上最繁華的碼頭之一,起源可推溯在康熙年間陸細番對於龍潭的開發,直到1744年才有漢民移居在此。該地為一河階地形,其上有三條河流分別注入大漢溪,於台地面上形成三處坑谷,即為三坑子地名之起源。
不過隨著桃園大圳的修築,使得大漢溪水位的下降,加上陸路以及鐵路的開通與石門水庫的興建攔截了大漢溪的水,使得該地的水運的盛況不再,老街沒落
而禁建及水源保護區的限制,間接保留了老街原始的景象。
短短的老街,保有舊有的步廊式建築風格

永福宮
老街以「永福宮」為信仰的中心,可以說是整個聚落的核心。廟內最初祀奉客家人的主要神祇三山國王,後來改以三官大帝(堯、舜、禹)為主神,配祀三山國王、以及開漳聖王、文昌帝君、觀音菩薩、註生娘娘、褒忠義民爺等等神明。
廟宇外觀古樸典雅,三川脊雕飾精巧,二條飛龍各在廟脊左右飛騰,垂脊末端的牌頭則有福祿壽三仙及騎馬的武官造型人物


洗衫坑-黑白洗
這裡的水混合了清澈的山泉及石門水庫流出來的水,澄淨中略帶有混濁而有此稱;也有一說這是舊時客家婦女洗衣交換情報的地方,婦女們東家長西家短的「黑白講」而得此名。
青錢第
三坑子的青錢第建於1895年甲午戰爭時,門額上式紅底金字的「金錢地」,據說是因為住在這裡的張姓富商,曾自行發行「青錢」賑災得到皇帝的表揚,才會得到此稱號。左廂房為單護龍,右廂房為雙護龍。
其實張家真正的堂號「清河堂」,是因為祖先當時住在清河郡,因此張家後來就以住的地名,做為自己的堂號。後來又有位張姓的祖先倡導說要忍,所以就有所謂的「百忍傳家」,是「百忍堂」堂號的源起,所以「清河堂」又可以稱為「百忍堂」。 
從「三坑鐵馬道」俯瞰三坑子聚落周遭景色

粗坑窯交趾陶藝
結合創作、陶藝、品茗的生活藝術茶坊,採用複合式的經營方式,有別於一般傳統陶藝教室的髒亂,這裡陳設精緻典雅,有特殊的藝術氣息,讓你感染到每一件陶藝作品所帶來的生命力,與所表達的涵義。
來的時候裡面並沒有營業,因此只能在外面欣賞雕刻作品





地址:桃園市龍潭區粗坑二鄰15鄰之2
龍潭聖蹟亭
建於1875年,地方仕紳古象賢等人為提升地方文風,發起並鳩資建立此亭;1892年首度重建聖蹟亭,重建規模已不可考;1925年再度重修,此次修建將爐台的坐向改為坐西北朝東南,並於二進院落設置兩排石燈,規模較光緒年間更加宏偉,但仍保留中軸對稱的三進庭園格局;1979年再度修建,修護原則為保存原貌在庭園增建牌樓、將石燈挪至庭園西側;雖然有後人增築的牌樓等建物,安放尚屬得宜,因此龍潭聖蹟亭可說是清代桃園地區文風的佳構。
聖蹟亭修建石碑
聖蹟亭是為了表示敬天惜字,將寫有文字的殘書或廢紙集中焚化,而特別建造一個焚燒字紙的爐子。
由磚石砌成的三段式亭體,第一層為八角平面亭座、第二層為焚燒字紙的爐身、第三層為六角形葫蘆塔頂收頭。
 旁邊的埤塘景觀


三坑自然生態公園
公園早在日據時代曾是繁忙的渡船頭,後因河道的淤塞,而宣告水運的沒落,再加上砂石場盜採砂石後任意回填廢棄物,嚴重破壞當地的自然原貌,在地方與各界人士努力與爭取下,由內政部營建署重新設計規劃,引入石門大圳的水源,逐漸改善周邊植栽綠化,打造成為波光瀲灩、蓊鬱青翠的自然生態公園。
整個公園占地遼闊、並且植栽綠化,有景觀大池、休憩涼亭、木棧步道,並且附近還有自行車道可以踏遍周遭景點。
湖光山景層層綿延,連接池畔的大片斜坡綠地,營造出一片恬適、悠閒的氣氛
沿著木棧步道漫步湖岸,可近距離欣賞湖光山色、觀察鳥類生態
造型木拱橋與溪流景色
旁邊有一座生態池,周邊以原素材卵石打造,並注入源源不絕的地下水與山泉水,來保持池水的清澈


大平虹橋
又稱為「糯米紅橋」,興建於1923年,由陸昌義張金城張鼎生葉標成等鄉紳發起興建,取名「大平橋」象徵永垂不朽之意。曾被票選為台灣百大歷史建物的第65,是大平與三坑之間往來的橋樑,也是農作物運送的必經之地。
當年尚未有良好建材可供使用,只能以水泥石灰膏來固磚,為了使橋的壽命更長、結構更牢固,建橋師傅便在石灰膏裡摻入糯米水加強,所以老一輩的本地人又稱紅橋為「糯米橋」。
旁邊有步道可以欣賞周遭的溪流景色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0-010A:慢城南庄系列(I)-南富村(063)

2016-032:嘉義縣朴子市-朴子老街區巡禮、第一零售市場、樸仔腳夜市、宏賓旅社、牛挑灣社區、德興社區(239)

2020-010B:慢城南庄系列(II)-員林村(063)

2019-010:嘉義縣義竹鄉古蹟巡禮(240)

2020-018C:日月潭新山味邵族風味餐廳

2020-029B:高雄市楠梓區(II)-右昌楊家古厝、林家古厝、元帥府、援中港溼地公園(171)

2020-047B:高雄市大寮區(II)-潮寮吳家古厝、山仔頂陳家古厝、共益磚窯廠遺址

2019-029A:彰化縣和美鎮雅溝社區造訪

2020-023A:漫城南庄系列(III)-走訪南庄東村、南江村老街(063)

2015-045A:台中市南區(I)一林氏宗廟(林祖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