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29A:台南市安平區(I)一安平運河、小砲台、開台天后宮、鄉土文化館、劍獅、運河博物館、安平古堡、蜜餞物產館、德記洋行、樹屋風景區

安平區由來:

安平古稱「tayouan」,是「台灣」名稱的由來,也是台灣文化的源頭、歷史的起源,曾是台灣最繁榮、最國際化的「台灣第一城」,促使台南市成為台灣的文化首都。安平經過荷治、明鄭、清領、日治等不同時期的統治,在當地遺留下豐富的史蹟、人文及小吃美食等文化資源,想了解台灣歷史必須從安平開始。

荷據時期,荷蘭人構築熱蘭遮城(安平古堡),以安平作為遠東貿易的轉站,首度將安平推向國際舞台;後來,鄭成功由安平地區登陸,驅逐荷人,亦以安平為復國基地。清朝時將安平開埠通商,國外商行、領事館紛紛設立,興盛的商業活動讓安平成為台灣第一個都市型態城鎮。由於前三天努力地騎乘單車往返台南多個鄉鎮體力欠佳,今天放慢腳步利用今天一整天的時間來走訪安平大街小巷的古蹟囉~

王城西社區、古運河公園

安平運河連接著臺南市區與安平港間的河道,為19世紀初期闢建之古運河,日據時期因曾文溪改道入台江而逐漸淤塞,而又另闢成為今日所見的台南運河,古運河舊址現已成為一條綠帶步道。


安平漁港一景

新運河則由日人松本虎太設計,1926年竣工。長3.782公里,河面寬37公尺、河底寬27.3公尺的運河,退潮時水深約1.8公尺,主要用以取代舊運河,讓外海船隻能循水路直抵市中心,運用商品,藉以帶動市區繁榮,而後因為安平港口淤積加上高雄港興起,漸漸地失去以往的運輸功能,已轉型為觀光用途。每年端午節都會在此舉行龍舟競賽,成為運河最熱鬧的節慶活動。

運河沿岸有許多景觀橋樑,各有它的特色,以下一一的介紹

安平水景橋

有如彩虹般橫卧於河的兩岸,和漁港交織成一幅美麗的圖畫。

望月橋

橫跨台南運河,是配合運河整治的舊橋改建,由義泰營造於2001年10月竣工通車。外觀主要為藍色鋼筋結構,圓拱造型以利日後觀光船或漁船通過。 

台南彩虹橋(新臨安橋)

於2012年7月完工啟用,樑採帆型橋塔的斜張橋方式設計,由於優美的弧度造型相當引人矚目,尤其在夜晚橋樑點燈加上運河波光映照更顯浪漫氛圍,再者橋上還有專屬人行道,也可以在此散步賞景,也是愜意的享受呢。

安平小砲台、運河公園

建於1840年,為當時台灣清軍為抵禦英軍所建設的海防措施之一,砲台組成分成主體及護城石堤兩部分,護城石堤呈狹長狀南北延伸,砲台主體擇位在水池公園旁,由花崗石砌成,北面石堤以咾咕石、三合土建築而成,留有射口且設有柵門擋水,有別於億載金城的西式近代砲台,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舊式中式砲臺的後期代表作。廠牆高六尺,上做雉垤,垛口高三尺、砲台長八丈,寬五丈,四週用心砌造。



水池公園景色

小砲台藝文廣場

磚牆上可以看到很多幅繪畫創作


安平開台天后宮(安平區國勝路33號)

建廟於1668年,是安平四大公廟之一。原稱「天妃宮」,原本位在安平鎮渡口(現在的石門國小),日據時期因故遭到拆毀標售而將廟中神像暫時寄祀在安平六社各廟宇,直到1962年才在清代水師衙門舊址上重建廟宇,1966年完工落成

建築為鋼筋混擬土結構,座西北朝東南。三川殿屋頂為重簷歇山頂,並鋪上綠色琉璃瓦,而在廟前與入口各置有一對石獅。

殿內主祀天上聖母,同祀延平郡王、五水仙尊王、四海龍王、斗姥元君、太歲星君、文昌帝君、石將軍等神祇。正殿所供奉的三尊媽祖像為軟身雕像,高約四尺,梳湄州髮髻並著三寸金蓮,面貌安祥,而其座前腳為宋代型制,相當珍貴。


安平觀音亭(安平區觀音街33號

是安平四大公廟之一,主祀觀音菩薩,由安平漁民自中國大陸原鄉分靈而來,但亦有一說是1590年便建茅屋供奉所攜來的觀音像,也有一說廟宇興建於1826年,不過可確定的是曾於清同治年間與日據時期重修。至於其今貌則是1986年因道路拓寬重建而成,於1992年落成。


西門國小鄉土文化館(安平區觀音街64號

原為西門國小日據時代的校長宿舍,建於1913年,經過整修後木頭屋搭配著瓦片,展現出日本早期房屋的風格。館內主要規劃成「文物展示區」和「校史展示區」兩部分,擺設以安平教育文化為主題,



鄉土文化館旁邊的兩棵老榕樹,有著「夫妻樹」的美麗傳說。

目前為「木雕風華-劍獅意象」特展,由木雕國寶大師陳正雄習藝多年的弟子陳建智老師策畫,採立體雕刻技巧,展現劍獅生氣勃勃,讓人對劍獅跳脫傳統印象,更具有藝術性。





也可以在這裡DIY劍獅的雕刻作品喔




鄉土文化館舊貌縮小模型

安平劍獅

安平地狹人稠,簷角交錯,宅牆相望,居民為了擋煞制沖,各式鎮宅避邪的器物、圖騰因應而生。安平以咬著寶劍的「劍獅」最為常見,也最具地方特色。

昔日鎮宅的辟邪物雖已逐漸消失,但在今天安平巷弄中偶爾可循漸當年所立的劍獅獸牌,其材質、模樣各異,而在曲巷幽弄中找尋古早劍獅,成了遊賞安平的另一種方式。


中興街44號一處民宅的「法力劍獅」

以磁磚燒製而成,由於顏色鮮艷,是安平人氣最高的劍獅之一,法力劍獅因法力強大而得名,其額頭上寫著以「雨漸耳」組成的符字,可鎮鎖各種煞氣,因此又稱「雨漸耳劍獅」。


安平港國家歷史風景區告示牌

劍獅公園

由知名藝術家曾英棟老師所設計,雕塑下方的磚造城牆基座象徵安平古城,前後各有劍獅造型象徵護送往來安平的遊客。


公園裡頭有九大劍獅從以往雄壯威武變身為可愛公仔,隨著將軍劍獅不同顏色各有特色,可說是當地相當受到歡迎。

安平天主教會(安平區安平路850巷2號)

又名「天主教臺南教區聖樂倫天主堂」,文物館則附設於天主堂1樓,展示不定期替換、近千件的宗教文物。文物以天主教的文化與禮儀器物為主,有祭祀禮儀用品、天主聖物及文獻經典等,如聖爵、十字架、大圓衣、聖體光、聖髑(遺骨)、聖禮盒等,多係百餘年來傳教士所遺留物品,傳達基督文明與天主教會的傳教歷史。另有本土教會人士創作的宗教藝術品,見證安平人與天主教的相遇與融合。

安憶古運河景色


安平運河博物館

位於安平港東側的安億橋邊,前身為清代的安平海關,設立於1865年。屋內仍保留早期的編竹泥牆樣貌,並擺設成昔日的海關辦公室場景,充滿歷史韻味。

主要建築是日據時代磚造辦公廳舍

近年開放業者進駐後,以「夕遊水逸阜頭」之名重生,除了展示昔日安平海關老照片、古文物,也以當地鹽業為主題,販售以生日分類的鹽花印章,頗具特色。

縮小版模型

附近的綠地有兩座鋼鐵機器人

港濱歷史公園、林默娘公園

與林默娘公園相連,是一座結合歷史文化與海濱景觀所打造出的港濱公園,延續著台南府城歷史的意義。園區中設置有二鯤鯓砲台、亞太美術館及親水遊憩區,廣闊的園區相當適合舉辦大型活動,在假日時寬闊的草地吸引許多民眾前來放風箏呢

林默娘石雕像

林默娘雕像高16公尺,基座高4公尺。從設計至豎立,前後歷經10年之久。 由中國廈門大學藝術研究所李維祀教授創作、廈門惠安民間雕刻師王文生雕刻。並委託福建惠安精美石雕場組裝,臺南市公共藝術委員會審議通過,由財團法人臺南市奇美文教基金會捐資2000餘萬元完成。

夏天的時候,場所四周外圍是涓涓流水,而中央的石堆就是噴水池。

前方為2005年台灣燈會的主燈「鳳鳴玉山」,當時此地就是台灣燈會主辦場地。


公園內設有一座觀光遊艇碼頭,可以搭乘遊艇從水路探索台南之美,順著運河深入台南別有一番風味。


安平古堡

又名「紅毛城」,乃荷蘭據台時期所築的熱蘭遮城,為台灣最古老的城堡。古堡現存遺跡,包含右方內城殘留的半圓堡及古井遺址;而外城則有北、南及西南稜堡殘跡,現已規劃成古堡史蹟公園。古堡內有文物陳列館,乃日據時期改建之新式洋樓,陳列城堡原始模型及明清相關史料文物。

進入園區為全票50元,半票25元,因為我身分還是學生可以買學生票囉!


鄭成功銅像

銅像對面為古堡石碑,原是刻上「贈從五位濱田彌兵衛武勇之趾」,紀念日橋濱田彌兵衛向荷人抗稅的英勇事蹟,直到台灣戰後才由台南官派市長將石碑改刻成「安平古堡」四個大字。

旁邊這些古砲是安平古堡的特色之一,日人舉辦台灣文化三百年,整建荷蘭城,並從他處移來清嘉慶年間台灣水師協鎮署所鑄造之前膛古砲,置於城上,供人觀賞。

由於早期敵軍都會從海上攻過來,因此砲口的方向都是朝著海上瞄準。



緬梔樹

園區有好幾株巨榕,此株架設鐵管協助支撐,讓樹木可以正常生長

軍裝局石碑

1869年因英人私運樟腦被查扣,英艦砲轟安平,毀軍裝局,逼迫水師副將江國珍自殺;1873年水師協鎮楊鉀南整建軍裝局並立石碑。1930年日人舉辦台灣文化三百年,將此石碑移至新建洋樓旁,供作紀念。

文物陳列館(原荷蘭堡洋樓史蹟紀念館)

日人據台後,由於熱蘭遮城已荒廢,僅存一面城壁,乃就廢址加以整理,以磚砌成今之現狀,而在城上蓋日式住房,作為海關長官公館,其城下四周遍築職員宿舍。1930430,為準備10月舉行台灣文化三百年紀念大典乃拆除官舍,將城之周圍夷為空地,而在城上改建新式洋館以供客遊憩並為接待外賓、展覽場所。

揆一與鄭成功石雕

揆一荷蘭東印度公司駐台的最後一任長官。1656年任職台灣議長,翌年接任湍最高長官。1661~1662年間,鄭成功率師東征,包圍熱蘭遮城,揆一因孤立無援,被迫投降,與鄭成功簽定備忘錄後離開台灣,也結束荷蘭人在台38年統治。

進入內部

熱蘭遮城幾百年來的演變

熱蘭遮城復原模型。上方二層為內城,四個角落有稜堡,配置火砲。最下方為外城牆。


熱蘭遮城復原圖

「最後的訣別」油畫

當年鄭成功命令他持節前往熱蘭遮城說服荷蘭人早日投降,然而他卻不惜寧願犧牲妻兒與自己的生命,當眾慷慨陳詞力勸荷軍固守熱城等待救援,范無如邱慈舉無疑宣判自己的死刑。如今古堡內掛著這張西畫,深刻的描繪范吳如邱牧師與兩個女兒生離死別的哀泣場面。


十七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標誌

熱蘭遮城博物館

此棟歐式樓房約建於1892年前後,到了日據時期改建為稅關俱樂部,光復後曾作為安平區公所之用。現在做為熱蘭遮城博物館,展覽不少文物及古蹟,還有當時航海世紀貿易的情境圖。以生動活潑的多媒體、文物,陳展該時期的歷史由來、建物形式及考古發現等。

此為熱蘭遮城的模型,可想像當時的規模還有其戰略重要性

滄海桑田的熱蘭遮城,這300多年來周遭環境變化非常多~

王城故事,該區所展示的是福爾摩沙長官公署假想模型。

原建築物部分結構藉由下樓梯的方式呈現,並用透明玻璃把當時第肌的沙土中內涵非常多的貝殼封嵌期內。而腳踩當時的沙土貝殼之上,彷彿這段歷史和古蹟與我們更接近了,顯得非常有詩意。

目前真正荷蘭時期遺跡下來的古蹟,僅存古堡前方外城南城垣的磚牆,現列為國家一級古蹟。

牆壁上有許多榕樹盤纏,老根新葉交錯,充滿了歲月滄桑的美感


安平古堡旁邊有一座史蹟公園,看到好幾面石牆,上頭記載著鄭成功開臺史,牆上還有編號,可以順著編號走,將石壁上的圖串成一個故事。

每片牆雕著安平鄭荷故事


周遭綠意盎然,遊客可以來這裡走一下


安平蜜餞物產館

安平蜜餞物產館的外觀,最吸睛莫過於這幅由水果拼組成的台灣浮雕,每樣都是台灣的好滋味。



正廳展示著以前的物品,並有關於台南安平劍獅的說明介紹。

傳統竹編的嬰兒搖籃

窗戶邊還裝飾一個傳統算盤

後方的廳堂,也有不少早期的物品的陳設,牆面掛著的康熙輿圖可以了解台南安平在更早之前的地名和樣貌,而牆面的二邊則是販賣各式蜜餞、果干,也有供遊客試吃。


擔水的木桶

德記洋行

前身為英商德記洋行,是全台灣少數碩果僅存的洋行舊構。建於1867年,位於當時安平的海頭社(今台南市古堡街108號)。此時洋行大多從事鴉片、樟腦、砂糖等交易。英商德記洋行與後後來建立的怡記、和記、東興、唻記,合稱安平五大洋行。列為三級古蹟。

主建築為一棟白色兩層洋樓,三面環繞稀釋圓拱騎樓與綠釉瓶形欄杆,洋溢著殖民時代的異國風味,一樓原為行員宿舍,走道居中,左右各有三間房間,二樓空間與一樓房間相似,走廊圍以綠釉瓶飾欄杆,加上白色粉牆,在風貌上與傳統民宅不同。視覺上有別於傳統的閩南風格建築,環境清幽。

1979年地方政府將德記洋行整修,做為「臺灣開拓史料蠟像館」。




朱玖瑩故居原本是台鹽的宿舍,形式為典型的兩層樓木造屋舍

朱玖瑩故居裡面的展覽,朱玖瑩為前鹽務總局局長,也是當代顏體書法名家,故居坐落於德記洋行旁,牆上掛著朱玖瑩先生生前珍貴的書法墨寶。



安平樹屋

位於德記洋行後面,原是德記洋行的倉庫,大約建於十九世紀末及日治初期,此處曾做為「大日本鹽業株式會社」出張所倉庫,現況規模即為日本人增建。戰後改為台鹽倉庫,曾荒廢半個世紀任由榕樹寄生,形成「樹以牆為幹,屋以葉為瓦」,榕樹與屋群密不可分,樹中有屋,屋中有樹類似吳哥窟大樹盤纏著「塔普倫寺」。

近年因被藝術家相中,引發創意活動,卻因經費問題而再度閒置,直至安平港國家歷史風景區設立後才進行實質規劃與整修。

進入需要購票

周遭規劃完善的木棧道讓人穿梭於樹屋之間



遊客可沿著階梯登上至林梢,並循著景觀空橋漫步,觀賞屋、樹交纏的奇特景象

木棧平台,兩旁還有水車


上到高處可以俯瞰周遭景色

樹屋咖啡吧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0-010A:慢城南庄系列(I)-南富村(063)

2016-032:嘉義縣朴子市-朴子老街區巡禮、第一零售市場、樸仔腳夜市、宏賓旅社、牛挑灣社區、德興社區(239)

2020-010B:慢城南庄系列(II)-員林村(063)

2019-010:嘉義縣義竹鄉古蹟巡禮(240)

2020-018C:日月潭新山味邵族風味餐廳

2020-029B:高雄市楠梓區(II)-右昌楊家古厝、林家古厝、元帥府、援中港溼地公園(171)

2020-047B:高雄市大寮區(II)-潮寮吳家古厝、山仔頂陳家古厝、共益磚窯廠遺址

2019-029A:彰化縣和美鎮雅溝社區造訪

2020-023A:漫城南庄系列(III)-走訪南庄東村、南江村老街(063)

2015-045A:台中市南區(I)一林氏宗廟(林祖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