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29B:台南市平區(II)一夕遊出張所、原德商東興洋行、億載金城、安平定情碼頭德陽艦園區、同記安平豆花、蚵灰窯文化館、海山館、碧海風景碼頭、觀夕平台
夕遊出張所(安平區古堡街196號)
原為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台南支局安平分室,昔日作為鹽業工廠,光復後改為員工宿舍。佔地百坪的日式建築格式至今仍保存完整,後經古蹟活化管理,台南市政府於2010年將原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台南支局安平分室委託遊台南在地皇尚企業經營管理,由皇尚承接管理後,為了讓古蹟活化,結合自己本業所生產的美容儀器,將安平分室的檜木香結合SPA的美容概念,打造成台灣第一座古蹟SPA體驗館。
皇尚企業將安平分室重新定名為「夕遊出張所」,取其歷史淵源已久的「鹽」的元素,鹽的日文發音即是SIO,再加上其地理位置非常適合觀賞夕陽,是一個適合大家「午後夕遊的場所」。而出張所為此建築本身過去的功能,意指某某轄區的行政機關。換句話說,出張所即是,出差辦公的分辦公室。結合以上三個元素,因此取名為「夕遊出張所」,也成為了台南安平觀光的新據點。
夕遊日式宿舍
相傳1923年,當年的皇太子裕仁親自到台灣巡視重要的製鹽產業,而為了就近休憩而特別興建了皇室御用日式宿舍,為現今的夕遊日式宿舍
日式宿舍外設計大片的日式庭院彰顯入住人之尊貴,阻絕外部喧囂,使內部清淨悠然。外部庭院以老榕樹與荷蘭磚為主,利用屋瓦布置成庭園步道緣石,並以飛石步道,休憩木棧板與景石、小卵石、石燈籠鋪成之枯山水意象。
主建築內設有玄關、客廳、臥室、除芳、餐廳、客房、外廊、衛浴空間,格局完整。
這棟式傳說中日本皇太子的御泊所,充滿檜木風味的純日式建築,可在此享受靜謐時光。
內部的擺設非常的有日本味
夕鹽出張所建物落成於1922年,為昔日處理安平鹽務的辦公所,古木相依的和洋混合式平房再重新活化後,取名「夕遊出張所」。夕遊式日本鹽巴的發音,館內除了展出鹽的種類、鹽雕藝品外,又以色彩繽紛的生日鹽最受矚目,也提供簡餐、咖啡、各式伴手禮供遊客選購。
展示世界四種不同的鹽(海鹽、湖鹽、井鹽、岩鹽)
如彩虹般的夕遊出張所生日鹽,共有366種顏色、對應一年366天 (含四年一次的2/29),這是根據日本色彩能量學設計,結合「鹽」趨吉避凶的特色
每一盤彩鹽旁還會擺上該顏色所代表的特徵和含意,是否和自己的人格特質相符,彷彿幫遊客在算命
鹽雕精品-翠玉白菜
夕遊六景中的-夕遊和室,精心的營造出濃厚的日式氛圍
來到夕遊出張所一定要來一支塩花霜淇淋
旁邊有個商品室,裡面專賣紀念品
外面陳列一台三輪人力單車
出張所前方為鹽神白沙灘公園,有片適合親子玩沙嬉戲的人工白色沙灘,一旁的鹽神雕像,凸顯出安平鹽業的過往輝煌。
原德商東興洋行
1864年開平開港以來,外商雲集,德商因覬覦台灣山區蘊藏的豐富樟腦資源,先後在高雄、淡水、大稻埕和安平等地設立七家洋行;其中於1876年由德國人所開設的東興洋行便是其中之一,位於乾隆海堤東方,面相海邊,主要經營樟腦、糖、鹿皮之出口貿易,病危輪船代理商。其中尤以樟腦為輸往德國最重要的商品,貨到德國後,再轉運漢堡與倫敦等地,也有部分轉運至美國,台灣樟腦的大部分,是在德國精製與消費的。日據時期,因專賣制度的實施級港口淤淺,東興洋行難以維續而關閉。1901年日人設「台南廳安平之廳廳舍」;1920年再改為台南警察署「安平派出所」。1984年台南市政府整修,1985年列為國家三級古蹟,並於1987年開闢為「安平外商貿易紀念館」。
是典型的「殖民地式建築」代表之一,在西洋建築的架構下,巧妙的運用了本土的建材,並融入本土裝飾手法,展現了清末洋行建築中西合一的美感。
洋行座東朝西,單棟建築物一層樓高,下方是咾咕石所砌的基座,開有通風口以防受潮。其面寬有七開間,中間的五開間為磚造的拱圈,而最外面的兩開間則是開有兩扇長窗的白牆。拱廊的欄杆使用綠釉花瓶飾,是中國陶藝與西方花瓶欄杆形式的結合。
大廳牆上介紹德國幾個重要的建築
此空間昔日為洋行辦事處,現在是團體用餐區
大廳牆上介紹德國幾個重要的建築
德國的旗幟
煙囪供壁爐排煙之用。南台灣氣候炎熱,壁爐及煙囪的裝飾作用大於實用意義
安平追想曲由來
歌詞描述一段淒美的戀曲,主角金小姐母女兩代動人的愛情故事,金小姐的母親出身安平,與荷蘭船醫的父親墜入愛河,兩人以金十字架項鍊作為愛情見證,但船醫未能信守諾言,留下金小姐母女倆獨自返國。事隔20年,金小姐又重蹈母親的愛情命運。
館內還有實景實物擺設,呈現當時德國起居室的典型風格。
建築的前庭,設有露天餐廳,供前來遊玩的旅客用餐休息
位於東興洋行前的四季公園有一座安平追想曲的金小姐雕像,2011年8月14日揭幕
幸福鐘聲,象徵愛情「幸福終生」,前方還有一口圓形噴泉,象徵源源不絕
和記洋行舊址
建物現已不存,原址位在東興洋行北邊,設立於1867年,主要業務是茶與保險代理。和記洋行總部位在廈門,另外在大稻埕也有據點。
盧經堂厝(安平區安平路802號)
盧氏當年先賣油燈起家,曾任職英國洋行,亦曾至嘉義從事糖業,因盧氏身材高大,被稱為「鎬旗」,故安平俚語有「有鎬旗富,無鎬旗厝」以形容其宅之大。
盧宅現存為四合院,建築前埕尚有一牆門,門額書有「屏山帶水」及「座對薰風」為安平地區最精美的牆門之一。前廳木構精美,門尚有「范陽衍慶」堂號,內懸「豐源」商號匾。正廳供奉祖先牌位,並有盧經堂遺像,正廳兩側房間設有夾層,頗為別緻。
第一進左右山牆之劍獅更有古貌。兩進之間之伸手為平頂形式,與安平地區一般民宅不太一樣。另外,東側庭園之圍牆亦有美麗之磚砌圖案。
二鯤鯓砲台(億載金城)
源自於1874年日軍侵台的「牡丹社事件」。當時清廷派沈葆楨來台與日交涉,同時加強海防,便聘請法國工程師設計,於1876年完成了全台第一座西式砲台。
需要買票進入(全票50元/半票25元)
城門外側題的「億載金城」,與內側所題的「萬流砥柱」皆為沈葆楨親筆,期許億載金城擔起保疆衛土重責大任。而城門的建材主要為三合土磚與紅磚,由於當時磚材取得不易,據說大部分取自於已殘破不堪的「安平古堡」。
中央寬廣的大草原,這裡是過去士兵操練演習場所。
整體略呈四方形,四個角落設有「稜堡式砲台」,向外突出設計是方便槍隊在此防禦侵犯的敵人
四周有「扶壁」,是以三合土築成的斜壁,為方便砲彈運送及支撐土牆
三座威力強大的「阿姆斯壯大砲」,口徑25.4公分、長4.6公尺
億載金城城池
為防禦二鯤鯓砲台,環繞砲台四周圍護城濠以杜絕侵入者,護城濠深因引海水入濠,平時為2,3公尺,漲潮時可達3公尺,設有擋土牆,以訪只土石崩落潰堤。
看到踩船的天鵝,就知道這裡可以在此遊河踩船,遊客們則可租用天鵝船 (2人100元 / 30分鐘) 環河一圈。
砲台附近的樹蔭,可以坐下來乘涼
安平定情碼頭德陽艦園區
通常簡稱德陽艦,為中華民國海軍陽字號驅逐艦之一,除役後放至安平港並成為台灣目前唯一一艘軍艦博物館。
原本為美軍的基靈級驅逐艦DD-837 薩斯菲號,於1977年於美國佛羅里達州梅波特海軍基地移交,時任海軍總司令鄒堅上將命名為德陽號,舷號DDG-925,由首任艦長陳寬淳上校率接艦海軍官兵赴美執行接艦任務,於1978年1月30日返抵國門,主要擔任海峽偵巡、外島運補護航、巡弋警戒及各項演訓等任務,服役時安裝升級武進三型作戰系統。船艦全長119公尺、寬度12公尺,重量約有兩千公噸,因艦體及大部分裝備均老舊,於2005年4月奉命除役。2011年軍艦博物館開幕,換回服役早期武裝構型進行展示。
安平港灣
同記安平豆花(安平區安北路433號)
1970年,從挑擔、推車,以第一代創始人黃慶同的名字「同」作為稱呼,客人常稱呼「同ㄟ」或「阿同伯」,直到1993年成立店面時,因覺得單一「同」字作為店名似乎還覺得不夠,於是請一友人幫忙命名,他給我們兩個名字,一為安平豆花,一為府城豆花,後來我們逐漸的打響「安平豆花」的名號,後來要申請商標時業者就先申請「同記豆花」商標,並把同記帶入安平豆花變成「同記安平豆花」。2006年時,我們再檢附更多的報章雜誌以及電視媒體的報導來作為佐證,終於在隔年獲得安平豆花的商標專利。
第一代的創始人黃慶同,家鄉在台南東山,家中原本開設碾米廠,在歷經環境的更迭,甫結婚的黃慶同偕同妻子到最近的城市台南謀生,受雇於一家工廠,然而所得僅能餬口而已,與妻子商議後,又束裝返鄉,向當地一位豆花師傅學習製作豆花,作為自己創業的基礎。本店創始人剛開始賣豆花時,是向朋友借錢來製作生財器具,夫婦倆各推著小推車四處叫賣,安平大街小巷幾乎都留下他倆的足跡,他說,那真是一段艱辛的日子,夫妻倆常常從早上賣到半夜,尤其寒冬時節,子夜十二點後孤伶伶縮著脖子,推著車子走在寂靜小路,路燈拉長了身影,心中卻只惦掛沒賣完的豆花。賣了四、五年,統口味的細嫩豆花已深深擷獲客人的心,安平人對黃本店創始人黃慶同夫婦倆叫賣豆花的聲音已非常熟悉又親切,每天依一定路線,一定時間叫賣,客人也定時守候,總不會錯過的。
創始人黃慶同的豆花生涯中,有一件事讓人們津津樂道,即是他與國寶級書法家朱玖瑩(1898~1996)的相交,如今店中掛著玖公揮毫贈字《豆餚傳世久、花育四方人》,已成為安平豆花傳家寶。黃慶同回憶起與玖公交往經過,感恩之情溢於言表,他說,玖公吃了他的豆花,得知他經濟拮据,就慨然贈金相助,雖然他婉拒了,但這份情他永記於心,以後每天經過玖公家門前,一定奉上一碗豆花孝敬玖公,二人成了莫逆之交,玖公回贈《勝友常臨仙味豆 ▪ 清涼解渴有霜花》墨寶。
我點的紅豆豆花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安平教會
120多年前,在新樓醫院擔任助產士的英國宣教師朱約安(Joan Stuart)姑娘來到此地,為難產的黃蕭連接生,母子奇蹟似地平安度過產程,成為福音傳入安平的契機,1898年在黃家正式開設佈道所。
周遭的彩繪福音牆
安平蚵灰窯文化館(安平區安北路110~1號)
燒蚵殼是台南地區流傳久遠的傳統產業,17世紀荷蘭統治時期即有灰窯工匠的記載。而台灣數百年來漢人傳統磚石房舍之砌造,常以蚵灰調和糖水、糯米汁等原料製成俗稱「三合土」的黏著劑。
根據口述歷史得知,安平地區數百年前已有灰窯存在,「灰窯尾社」因而得名。1970~1980年代由於面臨現代化石灰工業大量生產的競爭,一座座灰窯相繼停產拆除,如今僅剩安平蚵灰窯尚保存完整。本府乃規劃籌設「安平蚵灰窯文化館」,透過影像及文字記錄,將其生產流程記錄下來,從而提升府城文化資產保存視野及成效。
風正南帆懸:台南運河圖
木船展示區
十七世紀台灣的帆船
蚵棚
各式蚵殼展示
從小小的模型,能看到以前荷蘭時代的安平還有現代的安平,作為古今的相對比較
荷據時代的安平,大員市鎮鳥瞰圖
荷蘭台灣長官公署復原模型
蚵殼灰窯
窯體外方內圓,屬於中大規模的蚵灰窯,內部直徑約4m。可能原本為住家,後來才改建成蚵灰窯。
古堡街這裡有很多好吃的小吃,滿足遊客的口慾
古堡街攤販後方的歷史公園,介紹安平的歷史古蹟
海山館(安平區效忠街52巷3號)
海山館建館1683年,當時清朝為了鞏固在台灣的兵權,特置福建水師班兵輪流住所安平,於是各營班兵在安平集資興建會館,館內上供神明,也解決班兵住宿問題。建於安平的會館有閩安館、金門館、提標館、烽火館及海山館,稱為「安平五館」。
安平的海山館為「海壇振標」水師班兵所建,因「海壇」又名「海山」,故又名為「海山館」。甲午戰爭時,清朝將台灣割讓給日本,安平海山館傾頹,由日本政府將海山館遺址加以標售,為安平聞人張金聲所購得。
現存「海山館」是1911年左右所修建,後於1983年由台南市政府收整修,訂為國家三級古蹟,並於1985年規劃為安平鄉土館,展示安平鄉土資料。後於2011年開放民營,由「婆娑之眼文化創意有限公司」取得經營權,將古蹟活化成一新的觀光景點。
海山館牆門式建築的山門,是安平民宅的特色,形式雖簡單,卻也散發優美的氣質。左右牆上有石雕的「書卷」竹節窗,竹節為奇數(奇數為陽),別具特色。另一邊門,經常緊閉,門與道路相對相沖,你可看到「劍獅」據守,以擋煞制沖,是安平民宅特殊之辟邪物。
海山館南側廂房
側邊有販賣飲料
正廳前走廊
這裡有一口手壓式古井
正門的左邊則有很可愛的劍獅(名為小嘻獅)
這叫「阿啵」,也是小嘻獅的朋友
卜卦房,可以抽抽籤
屏風-刀劍屏,可驅邪鎮煞祈求平安
劍獅的由來,相傳鄭成功軍隊駐紮在台南安平一帶,每當士兵操練完後將盾牌掛在牆上,刀劍插入獅面盾牌的牙縫鐵鉤,遠看就像獅子咬威武兇猛,讓宵小不敢輕舉妄動,民眾因而相仿刻製,慢慢廣為流傳成為現金安平劍獅。
『劍獅守護神』,化身360天的農曆劍獅守護神,每隻劍獅上頭還寫著當天生日的人個性和特性
化善堂是台南二座僅存龍華派齋教寺廟之一,主祀釋迦牟尼佛、觀世音佛祖等列位尊佛。1799年設立,在日據年間、及1958年重修,2009年進行部份整修。現為三級古蹟。
碧海風景碼頭
位在觀夕平台及安平老街中間,擁有令人心曠神怡的寬廣海景
由安平漁市改造的碧海碼頭,是十大經典魅力漁港之一
碧海漁港周遭的「戀愛廣場」,利用碧海碼頭和遊艇碼頭中間處原有水塔及周邊美化,注入愛情元素塑造一個與愛相關的遊憩景點。
戀愛廣場的綠地邊緣,可以看到「OUR LOVE IN 安平漁港」的顯著標示,不僅提供遊客拍照,同時也安平漁港做宣傳
廣場的正中間有一座巨大的水塔,造型非常特別,外圈以幾何圖案的網狀架圍起來,傍晚六點至夜間十點,水塔外圍將會點燈照亮整個戀愛廣場,帶來浪漫的約會氣氛。
忙碌的漁船來回穿梭漁港
安平觀夕平台
位於安平港外側,安平燈塔旁,前臨台灣海峽,視野開闊,為安平海濱新興的休憩園區。此地原為一片木麻黃防風林,台南市政府結合海景、沙灘、防風林意象,修建了松木觀景台和步道,低調的設計與自然融為一體,不僅為海濱漫步的遊客增添幾分浪漫,也是欣賞夕照的絕佳地點。
觀夕平台這裡設置有些大型的裝置藝術,有些可以供遊客坐在上面或是趴在上面欣賞夕陽及聽浪濤聲
由於時間還早(17:50)在沙灘上隨意走走,等待夕陽西下
落日餘暉,倒映在海面上,金光閃閃
與黃昏夕陽合照一張,收束今天的安平行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