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0A:台南市安南區

 安南區由來

安南區早期是一片汪洋,屬於台江內海的一部份,內海外緣臨臺灣海峽處有北線尾等沙洲。

據史載,清領時期乾隆年間即開始有海埔新生地浮出,遭百姓圍墾。1823年曾文溪改道使得內海快速淤積,沿海居民據地圍墾、搭建臨時草寮,故形成許多「藔」字地名,日治後日人再改作「寮」。古時有臺江十六寮的說法,即為歷史之見證。

日據初期,此地大部份屬外武定里。1920年台灣總督府實行五州制,該地設安順庄,隸臺南州新豐郡。當時安順庄濱海尚有臺江內海遺留的水域,唯此後漸漸陸化;復加上193841日原北門郡七股莊土城子、青草崙兩個大字因曾文溪下游改道,使得該地居民與安順莊交流日漸,遂順應民情改隸安順庄,使得安順庄面積不斷擴大。戰後設臺南縣新豐區安順鄉,而後於1946310日併入省轄臺南市。新區名取安順與臺南之意,合稱為安南。

台江國家公園界標

台江為中華民國第八座國家公園,也是首座都市型國家公園,2009年12月28日正式掛牌成立。

台江一名,源自歷史上的台江內海,多已陸化為濕地或魚塭陸域縱貫臺南市沿海,跨越七股溪、曾文溪、鹿耳門溪、鹽水溪等四條溪流出海口,包括黑面琵鷺保護區、七股潟湖等區域,面積4,905公頃,以多變的海岸沖積地形和古航道為特色,兼具自然、人文歷史及傳統產業的文化景觀,海域部份即漢人先民渡臺主要航道中東吉嶼至鹿耳門段為範圍,合計海陸總面積39,310公頃。

除了結合人文、歷史、生態保育等,園內還有濕地、潟湖兩種生態景觀,最特別的是,還有約一千二百多隻左右的黑面琵鷺,數量遠遠超過其它國家,是處非常值得守護及旅遊的生態園區。


四草大眾廟

建於1700年,原為悼撫孤魂而創,乾隆年間改祀鎮海元帥陳酉,迄今200餘年香火不斷。

四草抹香鯨陳列館


展示一對1992年在四草海灘擱淺身亡的抹香鯨標本,母鯨長約14公尺、子鯨約4公尺,巨大而完整。

此外還有展示各種魚類的標本,還有陳列著許許多多海洋生物的標本,琳瑯滿目

各式貝殼展示

海螺

廚櫃內陳列許多先民所使用的生活用具,漁民的生財用具展示



螃蟹標本





台江內海居民生活器具展示




白鷺鷥的標本

船筏手工藝品


樂器

工藝品

鄭成功開台古戰場紀念碑

橫跨紅樹林隧道的海堡橋


四草湖

荷蘭人骨骸塚

位於四草大眾廟後方存放台灣荷蘭統治時期於此與陳澤所率領之鄭軍作戰身亡的荷蘭軍隊遺骨的「海靈佳城」塚,乃史學家黃典權集中其遺骨所立

四草礟臺

為清道光年間的臺灣兵備道姚瑩所建的十七座砲臺之一。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後,為防英軍攻打臺灣,清廷指派擔任臺灣兵備道姚瑩所闢建。其建成時的規模為砲墩十座,安砲七位,墩外挖掘壕溝,溝內釘竹籤二萬隻,形成固若金湯的防禦,俗稱「鎮海城」。目前砲已損毀,僅能從鎮海國小操場旁餘留的城壘(長118.6公尺),以及紅磚鑲砌的砲孔感受當年歷史。

該砲臺城垣是以鵝卵石、三合土與長條石板所建,牆上的八字形砲洞外寬中窄,以便更改射角。而現在城垣上長了不少老樹,與砲臺城垣形成特殊的景緻。



鎮海國小

四草綠色隧道、台江碼頭坐船體驗

想欣賞台灣版的亞馬遜河,要記得選竹筏港綠色隧道喔


在上竹筏之前,每位乘客都需要穿上救生衣,再領取遮陽和保護頭部的斗笠,準備妥當後就可以登上竹筏,開啟這場綠色隧道探險

入口歡迎字樣告示

船筏開始航行

航行不久後會看到一座拱橋寫著歡迎字樣

時隔七年半後(2023.01.20),又跟家人一起來四草坐船遊綠色隧道

攝於2023.01.20

這條河道因兩側遍佈樹齡逾50年的原生紅樹林,自然形成一彎如隧道般的景象,號稱「迷你版亞馬遜森林」,同時也是臺灣唯一的水上綠色河道。紅樹林保護區林相優美,擁有五梨跤、水筆仔、欖李、海茄苳四種紅樹林。

眼前就是台版亞馬遜河,彷彿置身在仙境裡



攝於2023.01.20

攝於2023.01.20

經過綠色隧道時,枝幹距離我們頭頂的距離非常近,航行同時需要留意自己頭部

攝於2023.01.20

攝於2023.01.20

遊客眾多,分別有幾艘船筏在航行,航行中需要會船



船筏航行終點處

回程在前方橋樑寫著謝謝遊客等字樣

近半小時後,回到上船處,結束這一趟綠色隧道之生態之旅



台江魚類標本生態館

台江魚類標本館源起於20077月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將收藏之珍貴魚類標本1批(約二百多件)贈予當時的台南市政府,這些標本大多為大洋性及深海性之魚類標本。除了有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贈送的珍貴魚類標本外,同時有國立成功大學(海洋生物及鯨豚研究中心)王建平教授珍藏的標本,計有魚類標本100種、蝦蟹類標本17種、貝類標本1批及小型的水族館1座。

模擬各種魚類在水裡的場景,彷彿來到水族館般

一隻隻的標本,就像活生生的在水裡游著,活靈活現

虱目魚標本



海螺、貝殼標本





這些器具都是用來採鹽的工具

桌上擺設各式文物


安順鹽田

1919年由臺灣製鹽株式會社投資開發,利用四草湖及沙洲築堤隔離海水闢建,該鹽田是當時最先進之鹽田,日本皇太子裕仁於1923年來台灣時曾特別至此參觀。1990年經濟部擬開發鹽田為台南科技工業區,但由於生態資源豐富,為候鳥重要度冬棲息地及繁殖區,1994年大部份區域依農委會公告被劃設入「四草野生動物保護區」;1997年科技工業區動工,安順鹽田正式停鹽;鹽田廢曬後鹽民集體遷移至北寮,但社區熱心人士爭取保留舊有設施,爾後由文建會補助成立「鹽田生態文化村」,推動鹽業文化保存與社區營造;2009年台江國家公園成立後納入國家公園範圍內。

鹽工新村落成紀念碑

台江鯨豚館

台江鯨豚館於2005年啟用,位於鹽田生態文化村旁。館內藏有2004126日於台南市西門路爆裂的抹香鯨的標本。除骨骼標本外還有許多巨大的鯨魚內臟標本等展示於此,讓許多遊客看完嘖嘖稱奇。


進到鯨豚館會見到巨大的抹香鯨骨骼標本

小海豚的標本

鹿耳門天后宮

以正統鹿耳門聖母廟自居的鹿耳門天后宮,所奉媽祖雕像據說有800年以上的歷史。廟宇歷史可追溯到1661年延平郡王鄭成功率領戰船、將士,到達鹿耳門外海。但因為水位太淺,大船無法進港,便在船頭設香案禱告蒼天,當時艦上有一尊隨艦媽祖,蒙媽祖庇佑,瞬間潮水驟漲丈餘,大軍得以魚貫而入,順利攻取赤嵌樓也收復台灣。鄭成功感念媽祖的恩德,於是在鹿耳門建廟,將隨艦媽祖奉祀於廟內,也成了鹿耳門天后宮的最初雛形。曾在1871年時曾到一場大洪水給沖毀,媽祖也在洪水後由爐主輪流供俸,直到1946再次於現址建廟。今廟貌為1977年擴大興建,殿宇雄偉華麗,三川殿、正殿、後殿次第延伸,左右迴廊貫通其間,一旁聳立閩式仿古建築的香客大樓-鹿耳門公館,更顯廟貌恢弘。每年農曆1224日至翌年323日媽祖聖誕,廟方均為舉辦文化季活動,讓民眾前來共襄盛舉。

金碧輝煌的正門牌樓



1977年動土改建,採傳統孔廟「殿堂式」回字型格局配置。屋脊則採閩式建築。

位於「鹿耳門天后宮」旁,這棟建築名為「鹿耳門公館」,是清朝時為便利因公留宿的官員所興建。所有木質門窗都取自古建築遺物。現在則為展示、表演、會議與住宿等多功能的用途空間。


位於對面的媽祖廟公園

小橋流水


正統鹿耳門聖母廟

土城聖母廟占地十五公頃,號稱是東南亞最大的中國廟宇之一,廟中並保存古武廟大旗桿、鹿耳門聖母廟三郊立碑等文物,以資證明為古鹿耳門聖母廟的遺址。建廟起源為1661年延平郡王鄭成功來臺之前,當地信眾相傳當年鄭成功領軍從鹿耳門登陸順利上岸後發現媽祖廟,認為是媽祖庇佑,且順利驅逐荷蘭人,因此撥款重建媽祖廟,增祀隨艦護軍之文、武館媽及國聖媽等,並享春、秋二祭。1831年曾文溪氾濫媽祖廟沖毀,神像寄祀三郊海安、水仙宮。1913年大陸泉州富美宮五府千歲王船漂流到廟址附近,經請示媽祖,民眾迎回並建廟與媽祖一同奉祀。因香火鼎盛聖母廟1981年三度重建落成,正名為台南正統鹿耳門聖母廟。

廟前廣場一左一右站立著兩位巨大的神將-順風耳與千里眼


廟庭採三進格局,以迴廊連結五王殿、聖母殿、佛祖殿與天公殿,雕琢極盡華麗



跨鹿耳門溪自行車橋

橫跨鹿耳門溪、連結兩岸交通往來的跨鹿耳門溪自行車橋,為台南第一座兼具觀光與休閒功能的自行車橋梁。橋長88公尺,寬7至15公尺,採「脊背橋」設計,外觀近似斜張橋,中間矗立的塔柱兩側各拉三條斜張鋼纜至橋體固定,猶如風帆張開之意象,中立塔柱雕刻「魚躍鹿耳」的圖騰,突顯在地特色。

此橋樑獲得103年全國金安獎評選第1名,以及102、103年國家卓越建設獎優質獎,其中金安獎更是台南市公共工程第一次獲獎,彰顯跨鹿耳門溪自行車橋不僅兼具實用美觀,更擁有良好安全品質的保證。

鹿耳門漁港

又稱「四草漁港」位於台南市鹿耳門溪出口附近,安平港與曾文溪口中點

鹿耳門為鄭成功登陸臺灣地點,鹿耳門溪口設有「府城天險」石碑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0-010A:慢城南庄系列(I)-南富村(063)

2016-032:嘉義縣朴子市-朴子老街區巡禮、第一零售市場、樸仔腳夜市、宏賓旅社、牛挑灣社區、德興社區(239)

2020-010B:慢城南庄系列(II)-員林村(063)

2019-010:嘉義縣義竹鄉古蹟巡禮(240)

2020-018C:日月潭新山味邵族風味餐廳

2020-029B:高雄市楠梓區(II)-右昌楊家古厝、林家古厝、元帥府、援中港溼地公園(171)

2020-047B:高雄市大寮區(II)-潮寮吳家古厝、山仔頂陳家古厝、共益磚窯廠遺址

2019-029A:彰化縣和美鎮雅溝社區造訪

2020-023A:漫城南庄系列(III)-走訪南庄東村、南江村老街(063)

2015-045A:台中市南區(I)一林氏宗廟(林祖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