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3:台南市鹽水區訪古之旅、月津港燈會輯錄(135)
話說鹽水區:
早期稱為鹽水港,在明鄭時期稱為奎庄。在1731年闢為島內貿易港。潮滿海水可及,故與淡水港對稱為「鹽水港」。古代港道環繞街區,彎曲狀猶如半月,所以鹽水港又稱為「月津港」或「月港」。
入口意象
近年來舉辦的月津港燈節,也讓月津港親水公園的名氣大增
▲自2012年起每年元宵節舉辦的月津港燈會之水舞表演
鹽水區公所
鹽水老街區
鹽水地區昔日因船運方便而讓地方繁榮起來,距離港口不遠處商家林立,人多吵雜的景況正是鹽水最繁榮的黃金時期,直到月津港淤塞後,地方逐漸沒落,日據時期日人欲興建鐵路通過鹽水地區,在地方居民的反對下,讓地方加入沒落,整個鐵路就往東移到新營,儘管如此鹽水不少的文化資產古蹟都被保留了下來,走過人聲鼎沸、車流量較大的中山路上也保留了不少大正、昭和年間的特色街屋,當時二層樓式的商街取代原本低矮的街屋,都是見證時代的產物。
位於月津港港口邊的「橋南老街」,是鹽水早期最熱鬧的一條街道,也是清代南北重要交通樞紐,街道總長約400公尺、寬6.8公尺,是台灣現存的清朝古道之一,昔日商家林立、商賈大戶錯落,相當熱鬧。
橋南老街當中,其中以南街是現存最古老的街道,部份保留台灣式商店建築,以傳統閩南三進式建築為主要特色,建材大多採取當時通商貿易大陸進口的「壓艙底紅磚」。
橋南25號街屋為磚木混和的閩南式街屋,建於1917年,目前提工給橋南社區發展協會,作為社區公共空間使用。
燈會期間的橋南老街
(月港)護庇宮
根據廟志之記載,其建廟時間可遠溯自1623年,鹽水當地糖郊「崇興行」從大陸福建湄州朝天閣迎來一尊媽祖(即今所奉祀的開基三媽,又稱糖郊媽),併入福德祠合祀,並改為媽祖祠。
1662年鄭成功部將何積善率眾入墾,並將隨軍的媽祖入祠合祀,即今日的鎮殿大媽,後來鹽水境內日益繁榮,郊商又陸續自大陸迎來「箃郊媽」(雜貨商)、「布郊媽」(布商)及「水、(油)郊媽」(水、油商)等媽祖,另外由義竹鄉角帶圍商人迎來之「洲仔尾二媽」,同入媽祖祠合祀。1716年境內信眾改建並定名為「護庇宮」。
鹽水北極殿
約乾隆年間,庄內舉人於上京領取印信途中,向武當山道士求請迎回奉祀。初時以爐主制輪祀於民宅間,後神威靈顯,才由庄民集資建廟。主祀上帝爺公(玄天上帝)。
呈現鹽水老街特色的彩繪壁畫
鹽水八角樓(2019-02-15次訪)
八角樓是鹽水最具代表性的建築,建於1847年,當時往來中國與台灣船隻由於卸貨後船身吃水太淺不利航行而必須在船上順道載運福杉、磚瓦、石條等建材做為「壓船底」。是鹽水糖郊富商葉開鴻與其長子葉瑞西等人聘請唐山師傅來建造一座三進式的巨宅,耗時十年才完工,2009年年公告為古蹟,並曾入選為「台南縣歷史建築十景」與「台灣歷史建築百景」之一。
屋頂八角分執,尾端略微翹起,屋脊多達十三條。二十四尺的大福杉貫穿二樓,全部榫接,無一根柳釘。正門兩側是透雕格扇窗,廊下有花草淺雕的蓮瓣形青斗石柱珠,樑柱間有一對仙鶴雀替,窗戶為矩形石條窗及流水型水泥條窗,後門門額上兩朵菊花石雕據傳為日本皇族居住過才有的徽紋。
一樓為磚造長方形,二樓為木造八邊形。
第一進為俗稱『樓半』的店面建築,即樓高兩層,但上層高度並不高的建築形式。第二進為三開間一條龍式的閩南建築,為祭祀祖先的花廳
第三進為建築主體八角樓,為國內少見的樓閣宅第,建築木材是福州杉,兩樓之間是用十二之大木杉貫穿支撐。二樓部分是用木造迴廊做出八角形,屋頂則採用歇山式,內部空間則與一樓一樣為一廳四房。一樓正面為木造,而後面牆壁的上半部為磚牆,下半部則為石條。
外面還有一口古井
乙未戰爭爆發,日軍登陸之後伏見宮貞愛親王將八角樓作為下榻處與指揮所,在八角樓廣場前,豎立「伏見宮貞愛親王御遺跡鹽水港御設營所」之石碑,建造完成時間1943年3月,該石碑215公分,石碑為砂岩材質。
正值月津港燈會期間,外面都會擺設當年生肖的燈籠,吸引小孩子目光
地址:台南市鹽水區中山路4巷1號
永成戲院(2019-02-15次訪)
戲院建築前身是建於1942年的「臺南州米穀納入組合-廣內義久調製工場籾收容倉庫」創辦人是黃直,當時他經營「永成合名會社籾摺調製工場」,從事碾米業,原料來源涵蓋雲嘉南地區,黃家的碾米廠因與日本政府長期的合作關係,累積廣大的官商人脈,生意興隆,後來歷經二戰砲火,碾米廠受到波及,被大火吞噬,緊急拆除並保住倉庫剩餘部分。後來將剩下的部分改建成戲院,於1945年開幕,戲院於1991年左右結束營業之後在2008年8月展開修復工程,整修完畢後做為多功能藝文中心,2019年內政部公告為歷史建築
為台南目前所知僅存之日式木造戲院,建築外貌保存良好,原建物之日式外貌、太子樓及內部和洋合璧之獨特性,呈現技術史之價值。
戲院前方廣場處有隻白色兔子,為「開麥拉兔」
古早電影看板鐵馬車,宣傳近期上映電影
檜木長座椅是老一輩的人在電影院再也熟悉不過的印象了
老電影放映機
目前除了播放電影也可當成演歌仔戲及布袋戲的戲場成了多功能演藝廳
戲院門口處有販賣冰淇淋呢,正值燈會期間人潮絡繹不絕的
月津港燈會期間戲院熙來人往的人潮
擺放在外面的日式燈籠
地址:台南市鹽水區過港21號
月津港親水公園
鹽水古名「月津」,三面環河,在清朝時瀕臨倒楓港內海,是個繁忙的彎月形的天然海港,故稱「月津」或「月港」。當時流傳著一府、二鹿、三艋舺、四月津的說法。
月津港又分為正港、副港,由於泥沙淤積,由海港變成河港,大型船隻只能停泊在現今大眾廟位置,再由舢舨進入月津港。
月津八景中的「興隆水月」、「釋寺甘泉」、「月池鼓蛙」乃形容昔日港口景致。
月津港燈會常吸引許多人來朝聖,下幾張圖為2019/02/15 (五)參加燈會時所拍攝的景色
這是自2012年起於每年元宵節期間舉行之燈會活動,主要特色就是讓光之美與鹽水原貌風情互襯,營造與地景深深結合的藝術氣氛。每一屆燈節,並各有與時令、人文、自然脈絡相連的策展核心。例如2019年的主題為「隨光呼吸」,邀請了國、內外擅長新媒體與科技藝術的當代藝術家參展,在鹽水現場打造燈光裝置。
鹽水國小神社
國小前身是「嘉義國語傳習所鹽水港分教場」,設立於1898年,原址於現今鹽水郵局。同年改為鹽水港公學校。1905年年新校舍遷來現址。並於1921年改稱鹽水公學校。昭和年間建立神社距今有80餘年歷史。總督府在皇民化運動時期大力推動建立神社,當時鹽水公學校校長一之瀨涉(一ノ瀨涉)亦因應總督府推行,在學校內建造神社,祭祀天照大神(是日本神話中高天原的統治者與太陽女神。她被奉為今日本天皇的始祖,也是神道教最高神祇,亦為日本皇室的祖神。)光復後曾經一度被改為孔廟大成殿,以表彰孔子的教育精神,直到2005年才被修復為神社的樣貌。
鹽水國小玉順館建築(該館由前校長王玉順先生所贈)
走到神社一探究竟
拜殿後方的亭子,是修建時規畫的
該神社坐東朝西,由鳥居、石燈籠與本殿所組成,其中鳥居在分類上稱為「神明鳥居」,特徵是樑枋呈直線,而外型與遙祭殿及大麻奉齋殿類似,格局較正式神社簡化手水舍、社務所、祭器庫等附屬設施。
本殿與兩旁均為仿製的石燈籠
地址:台南市鹽水區朝琴路137號(鹽水國小內)
鹽水車站
1909年,臺灣最初的客運糖業鐵路・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今塩水港精糖株式會社)鹽水港(えんすいこう)-新營莊(今新營)開始輸送旅客,本站為終點站。二次大戰後為臺糖接收。1913年,鹽水與布袋嘴之間開始營業。1920年改稱鹽水驛。營業到1979年廢站,車站站房改為岸內原料區辦公室。
以下為糖鐵布袋線車站:
新營 - 廠前 -(南信號所)-工作站前 -東太子宮 - 太子宮 - 南門 - 鹽水 - 岸內 - 義竹 -埤子頭 - 安溪寮 - 前東港 - 振寮 - 布袋 (- 半路店)。支線:東子宮 - 紙漿廠
目前站房、鐵道被保存與綠化,並且將部分鐵道改建為自行車道。
車站構造為單式月臺一面一線的地上車站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鹽水教會
起先於1901年2月牛挑灣教會長老黃烏皮至鹽水傳道,起初聚會人數較少,在後厝仔租的房子作為福音堂開始聚會。1904年5月遷至現址。於1918年得台南中會許可成立鹽水教會。後來,謝石頭執事向新街日人大島先生購買舊醫生館,改建聖殿,自此教勢大展,信主人數日增,分設教會許多教會。1981年新建三樓並有地下室的教育館,並於1998年禮拜堂屋頂全部翻新。
地址:台南市鹽水區武廟路25號
鹽水天主堂
建於1955年,最大的特色在於中國宮廷式長方形的建築,結合本土廟宇的特色,整體呈現華麗的中式風格,且內部使用中式繪製壁畫及天主教聖人像。
教堂採用中國宮廷式長方形建築,稱之為「祭天殿」,上方拱頂上以天主教的「天主十誡」、「信望愛德」等主題作畫,皆採用中國的雙龍搶珠等紋飾作為各主題畫邊緣的裝飾。
這是1976年建造的「中華聖母亭」,為一六角形小亭,內有中華聖母態像,以及用玫瑰經的「痛苦」、「榮福」、「歡喜」三個五端為主題的畫像。
地址:台南市鹽水區西門路19號
修德拜亭廣場
舊址為修德禪寺,整修成廣場後提供遊客和社區民眾休憩空間,原名「慎和堂」,建於1919年,當地老一輩的居民稱它為「後街堂」,遷建於治水路現址後,位在市中心中山路的舊址只剩拜亭,後來整修德禪寺舊址的磚牆、鋪設步道和植栽,並設有有解說牌和禪寺的老照片圖案,成為當地社區遊憩景點。
鹽水武廟
相傳建於明鄭時代,但另有一說認為是康熙年間(1715年)由臺廈道梁文科倡建,武廟為每年元宵節施放鹽水蜂炮的場地,吸引許多遊客前來參與這場年度盛會。
正殿除關聖帝君之外,還供奉有關平帝君、周倉將軍。後殿一樓「玉蓮寺」主祀觀音佛祖,另供奉註生娘娘與福德正神。二樓「五恩主殿」則主祀關聖帝君、呂純陽祖師、岳府千歲、文昌帝君、司命真君,配祀關平帝君、周倉將軍。三樓「凌霄寶殿」則供奉有玉皇大帝、南斗星君、北斗星君等神祇。
地址:台南市鹽水區武廟路87號
鹽水意麵由來:
鹽水意麵的創始者為福州人黃忠亮,16歲便隻身渡海來台,落腳於當時的鹽水港,因為當地無人販售麵食,便將所學的製麵技術活用,賣起意麵來,這是鹽水地區第一家創始店。意麵與一般麵條不同的地方在製作過程中,不加一滴水,完全以鴨蛋代替,如此製作出來的意麵自然有一股特殊的香味。
位於鹽水國小附近的雞絲飯便當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