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4:台中市中區一台中百年車站、宮原眼科、第二市場、台中州廳、市役所、台中銀行、合作金庫、道禾六藝文化館

中區介紹:

中區位於今日的柳川與綠川之間,中區台中市面積最小的區,亦為全國面積最小且唯一面積未滿一平方公里的三級行政區,面積約0.88平方公里。

早期尚未開發時,此地區到處都是沼澤地,其中有一座小丘陵地,小丘陵地上高凸處叫做「墩」,清朝時在高凸處設置煙墩,於是就把小丘陵地稱為「大墩」(今台中公園砲臺山),鄰近的市街因此稱為「大墩街」,為台中市區的起源。

中區為台中市進入現代化城市的主要市區區域(市中心),是近代台灣最早的計畫都市,當時的市區景觀,道路縱橫、河川蜿蜒,綠蔭扶蘇,將市區街道規劃為格子狀,並將台中車站設於本區,本區屬於當時台中的中心商業區,全區除公共設施用地外,其餘皆為商業用,也曾是全國人口密度最高的行政區,人口密度曾高達每平方公里49,529人以上,在1980年代後隨著中山高速公路通車,市區交流道設於西屯、南屯等地,因此台中的交通重心開始西移,並且市府開始於北屯、西屯、南屯進行市地重劃,使工商業重心也逐漸西移,再加上中區內道路窄小、停車場地缺乏等因素,導致舊市區市況嚴重衰退,人口一直減少,人口減少也使得人口密度下降,於2017年被北區超越,退居台中市人口密度次高的市轄區。

儘管如此,近年來許多棟老屋逐漸活化,並且作為文創基地,舊建物拉皮後更添加文藝氣息,加上台中鐵路近年來高架化、前後站道路打通、未來捷運將設於此,地價、房價逐漸高漲,將帶動人潮回流。中區,正在逐漸蛻變當中,我們正拭目以待未來的樣貌!

中區、西區隨處可見老屋,保留好幾棟自日據時期以來的街屋建築群本篇主要要來介紹日據時期存在於台中舊市區的公共設施,包含車站、市場、州廳、市役所、官署、金融機構、演武場等建築,見證台中舊城區昔日繁華歲月痕跡。


(第二代)台中車站(2015.09.18拍攝)

本站於1905515日設立,同年610日第一代車站「台中停車場」竣工,是由朝倉政次郎設計的日式木造日本瓦建築,木造平房,19084月台灣縱貫鐵路全線通車,站區興建火車頭的機關庫,設有台北保線區台中派出所,同年1024日在台中公園舉行全線通車大典,日本皇室閑院宮載仁親王來臺參加,「湖心亭」即是當時為慶祝鐵道開通所建的紀念地標。19118月改制為台中保線區,並興建保線事務所,同年進行市區改正都市計畫,形塑了今日站前街道輪廓,也因為都市的發展,舊站房逐漸不敷使用而進行重建。至1917331日,第二代車站「台中驛」完工,由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工務課設計,車站主體為紅磚造,屋頂為洋式木構造銅板瓦,月台則為鑄鐵構造,與總督府(今總統府)同屬「後期文藝復興式建築風格」辰野金吾式建築,乃至於車站內部候車大廳挑高設計與玄關樑柱上精細雕塑和拱形的橫樑,則顯出日人想要將台中車站能設計成中台灣出入門戶的氣派企圖。同年9月,車站外緣木造迴廊完工,基座、柱頭、及橫樑接頭均有裝飾,入口處亦有雙柱等變化。二戰後19483月起改由臺灣鐵路管理局營運,由於客運量增加,在車站右翼仿造原樣式、材質進行擴建,內政部於1995年指定臺中車站站體與月台為二級古蹟(今為文化部所轄國定古蹟),並將屋頂更換為鋼浪瓦,然而在1999年臺灣發生921大地震,車站再次面臨嚴重毀損,站體以鋼骨及鋼板作為安全補強,於2005年整修完畢。

周遭的彩繪牆,讓老舊的街區重新賦予生命

台12線終點23K位於台中車站前

2016年10月完工啟用的台中轉運站(2016.12.06拍攝)

柳原教會(台中市中區興中街119號)

1865年馬雅各醫生,自廈門抵達高雄旗津開始傳福音,1870年烏牛欄人(今埔里愛蘭)居民打獵受傷,經馬雅各醫生治癒,並將福音帶回,開啟長老教會在台灣中部成立最早的大社教會機緣。因當時市區無教堂,信徒須步行數小時前往,1898年梅監霧牧師委託信徒覓屋置堂,找到今柳原教會左前方小巷內土埆厝,命名東大墩佈道所,1915年再買下現址,隔年興建現今柳原教會古蹟禮拜堂教會。近年因教友人數增加,兩度興建新教堂,新設計統合新舊三個時期的建築空間,並耗資維修老教堂,成為聚會空間,是舊建築再利用的成功典範,並於2002年由台中市政府指定為歷史建築。

外觀宏偉,屋頂高聳醒目。整體建築為紅磚搭配洗石子,厚樸沉穩,典雅優美

建築構造形式,屬早期基督時期「巴西里卡」(Basilica)形式發展而來的仿羅馬與哥德式樣混合式建築,其特性是造價低廉、採光良好、視線佳,為最早簡單的基督教堂最好範例。在外觀上,門道多用半圓法圈,窗口小且內部側壁深而向外開展,窗有單、雙、3孔,此處為3孔,且中孔較大,構柱粗短或以方形石代替柱頭。獨棟磚木單層建築附設夾層,外觀融合當時中西建築風格,陡峭斜屋頂有拉高禮拜堂效果,形成正立面山牆,尖端以十字架收頭,正面左右兩邊有拉丁十字架的浮雕壁飾。外牆以清水紅磚砌築,教堂入口由兩邊拾級而上轉入玄關的設計,也呈現小而美視覺效果。

入口處正立面的山墻上左右兩側,各開一個三聯式拱圈洞窗,富有造型美感與引進光線之實用功能。



位於教堂裡面的牧羊人聖經插畫

1965年與1998年因教友人數增加,兩度興建新教堂


宮原眼科

由日籍眼科博士宮原武熊所興建,建造於1927年,也是日治時代台中規模最大的眼科診所,1945年日本戰敗,宮原武熊返回日本,宮原眼科後來做為「台中衛生院」,在1961年時,台中第一家性病醫院在宮原眼科內開張,主要提供性病檢查和治療等,爾後又做為台灣日報營業處後,建物曾荒廢好一段時間,淪落成廢墟,直到2010年日出團隊買下。耗時一年半,結合兩位建築師、一位古蹟修復博士所共同打造出現代感的日出宮原眼科。建築物外觀保留了日據時期就有的紅磚牆、舊牌樓和紅磚木頂式騎樓等。


周遭洋紅風鈴木都持續綻放當中,「綠川水岸」神似日本賞櫻勝地


綠川景觀橋周遭

中區綠川原名「新盛溪」,於1912年更名,是日據時期臺中「小京都」計畫中的亮點河川。橫亙於台中市區的綠川原本為無名小溪流,日據初期稱為「新盛川」。1901年「市區改正計劃」公告並發布實施,開始建構棋盤式街道並整治市區河道,即是以新盛川為整治對象,不但截彎取直、填平沼澤,並興建橋樑、道路,在河川二側種植樹木。1912年台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到台中巡視,發現新盛溪河岸景色綠映青翠,將其改名為「綠川」。

此橋樑有百年歷史,稱為「櫻橋」,興建於1915年,是當年櫻橋町通(即台灣大道)跨過綠川的橋面。四端高聳的橋塔造型及歐式風格鍛造欄杆,代表中區都市變遷與發展的軌跡。

沿途還設有幾座空橋可互通綠川兩岸的空橋

河川下方有幾隻石雕動物


周遭洋紅風鈴木都持續綻放當中,「綠川水岸」神似日本賞櫻勝地


第一廣場(2015.09.18造訪)

歷史可溯源至1908年開設台中市公有第一市場。廣場範圍由臺灣大道一段、繼光街、成功路及綠川西街包圍的綜合性休閒娛樂廣場,19781022日發生火災,災後台中市政府成立「第一市場改建小組」推動改建計畫,將原第一公有零售市場改建為綜合性休閒娛樂大樓「第一廣場」。1987年第一廣場大樓興建工程開工,1990年竣工,當時火災發生頻繁,政府加強消防安檢,加上民間的「幽靈船」都市傳說,間接導致人潮銳減。近年來在台灣的東南亞外籍勞工找到了假日聚集處,第一廣場周邊陸續有東南亞商店聚集。20163月,台灣國際勞工協會進駐第一廣場。同年7月,台中市政府將第一廣場更名為「東協廣場」。

區域設有地下停車場、東南亞超市、美食街、酒吧、KTV、電動遊樂場、撞球俱樂部、保齡球館、溜冰場與生活雜貨相關店、商務旅館、辦公空間、住宅、食物銀行等,以及國際移工生活照顧服務中心、東協四國駐臺辦事處巡迴服務中心與行政院中區新創基地,多為青少年與外籍勞工〈又稱為移工〉休閒去處,因東南亞異國商店聚集,又有「台中小東南亞」之稱號



第二市場(2015.09.18造訪)

原為日據時期的「新富町市場」,1917年11月開設,位於台中市新富町三丁目,主要販售精美高價的貨品,又有「日本人的市場」之稱,後經市政府全面整修而成現今風貌這裡是台中早期相當重要的民生物品集散市集,因此販賣的商品十分多元,需要分類別劃分攤販的區位,因而使市場的通道呈現六角形放射形狀,故又名為「六條通」,自創立已有近八十年的歷史。



當天在市場裡面內用的小吃


成功路青草街

原本是第一市場的一部分,在第一市場因大火焚毀而改建後,青草街還是維持狹窄巷弄原貌。這裡有好幾間青草店,販賣各式藥草、百草鮮品、乾品買賣、代客熬煮、加工、青草茶、青草茶原料批發等服務。

漢強百草店(2016.08.19造訪)

第一代的父親早有藥用植物的知識,儘管沒有做這方面的生意,但仍運用此知識幫助協助不少需要的人。1939年第一代開始營運,初期以擺攤做生意;1971年第二代老闆李漢強接手,隔年開設以老闆為名的店面「漢強百草店」到現在有兩間店面一間倉庫都在台中市中區青草街裡方便集中管理,另有一植物園位於台中市烏日區,蓋因各類乾、濕百草備料齊全,因此許多消費者趨之若鶩。再加上一直以來本店都擁有很好的口碑,更是造成顧客絡繹不絕的主要因素。

炎熱夏至來一瓶青草茶來降火氣消暑吧!

包含青草茶、冬瓜茶、洛神茶、靈芝茶、青草原汁、苦茶任君挑選


繼光商店街

該地區在日據時代稱之為「榮町」,早期街道以布店、飲食店、錶店及雜貨店等民生商業為主,當時可說是全台中市最熱鬧的街道之一。由繼光街、綠川西街、臺灣大道、及其相鄰之自由路商圈而形成的商業性活動街廓。

地方政府完成「繼光行人徒步區造街計畫」,為串連繼光街周圍之火車站、中山公園、電子街及綠川西東街等,延續嶄新的造街風貌;改善目前接通壅塞、街道混亂景象;及結合騎樓與商家店面,加強該區商業活動,吸引人潮,促進商業發展。除此之外這裡也有多間美食館,品嚐不同風味佳餚,一條街就滿足遊客吃喝玩樂的需求。

台中電子街

早期是販賣音響等電子產品的街道,現在轉為販賣3C數位商品為主。街道上多達數十間的商店,提供各項3C流行商品,範圍介於中山路49巷與綠川西街93巷之間。

台中州廳(西區民權路99號)

台中州廳於1912年動工,1913年完成第一期,經歷四次擴建,於1934年完成現行規模,由日人森山松之助設計。

州廳屬於「永久性廳舍」營造工程,與原台北州廳(今監察院)及原台南州廳 (今國立文化資產研究中心)為同一單位同時設計同時開始營造的姐妹作品,定位為三個當時一等廳的新築廳舍;與當時台灣總督府廳舍皆為當時由木造臨時性房舍、早期磚木混合構造、繼而邁入以加強磚構造為主流的成熟期之先導型營造果,也是日據時期官廳建築類型的大型作表作,在台灣建築歷史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整體設計為仿法國馬薩風格,正立面為「馬薩」式屋頂。主體為L型平面二層樓建築,建築正面向東,中央有塔式突出建築,正立面左右各段「角樓」用以完整銜接兩翼建築物。

一樓入口玄關有多立克式柱子,二樓則採愛奧尼克柱式,退縮的陽台強化立面的陰影效果。

州廳建築為突顯其政治上的位階與都市中的重要性,並配合台中市街計畫,將主入口設於重要街廊的轉角處,為日據時期官署建築的特徵。



此為舊市議會大樓,目前作為台中市政府交通局辦公室


台中市役所(西區民權路97號)

創建於1911年,由台中公共埤圳聯合會事務所創建。1920年台中市成立,台中公共埤圳聯合會事務所遷隊台中州廳內辦公,建築物則改為「台中市役所」使用,1945年,台中市政府就以原台中州廳作為辦公廳舍,市役所則作為市議會使用,1972年市議會遷移,現址做為中國國民黨地方黨部使用。1980年代改為「市政資料館」,後又改為市府新聞室、社會局、交通局等辦公室使用,2003年交通局遷移至市府第二辦公室,目前建築於2016227日修復完畢開放。

這是台中首見的鐵筋混凝土建築,也是舊城區中最耀眼的指標建物,建築正面為白色牆面高雅大方,IONIC式的圓柱與巨大的方形基座,山牆的華麗雕刻充分表現出日據時期宣揚大日本國威的氣勢。

台中市警察局第一分局(西區三民路一段178號)

前身為「台中警察署廳舍」,為台中的官署建築之一,於1934年建造,由台中州土木課設計。為當今臺中市日據時期警察廳舍之代表作品。

建築樓2層樓高,本體牆身屬磚牆構造,外牆洗石子裝修,建築本體則屬RC柱樑結構。整體呈L型街角屋,入口做圓弧形出簷,正面有古典柱式、拱狀開窗及垂飾線腳收沿,呈現風格近於現代主義,後側附屬屋舍已改建。

台中銀行

台中銀行建物前身為1971年完工的台中大飯店,是首座10樓高的鋼筋混凝土建築,也是當地地標,許多達官顯要結婚宴客都在這裡舉辦,也是老台中人的共同記憶,後來由台中銀行買下來做為總部,將飯店變成辦公室。

合作金庫(中區自由路二段2號)

本建物前身為台中州立圖書館,落成於1929年,積極推廣大眾閱讀,普及市街庄地方圖書館事業,連結常民生活與社會教育活動,為早期中部地區文教機構代表,反映地方及文教活動歷史意義。戰後由「臺灣省立臺中圖書館」續辦圖書館事業。1970年代省圖搬遷新址,售予合作金庫改裝作金融機構使用至今。而因早期為中部地區文教機構之代表,即具地方及文教活動歷史研究價值。

建築帶有哥德風格的近代洋風建築。建築量體於主次入口以菱形紋樣、尖拱狀壁柱、城垛浮雕等中世紀裝飾語彙形塑哥德風格,磚砌建築立面張貼北投面磚,以簡潔材質對比洗石子浮雕,呈現昭和初期建築特色。

道禾六藝文化館(西區林森路33號)

前身為「臺中刑務所演武場」,屬於當時日人司獄官、警日常演習柔道、劍道之訓練場。建築群包括演武場主體建築及東側附屬建築,主體建築依對稱型式建造,中央後側設有神龕,面對神龕左側為柔道場、右側為劍道場,演武場內僅單側設有座席,與同時期類似建築武德殿相較,屬較小之武道設施。

建築形式屬日據時期典型演武場,座基抬高,立面仿木結構及壁柱飾樣,屋頂入母式屋頂建造,有大型鬼瓦及博風板裝飾。

惟和館(台中刑務所演武場主體建築)

目前主要作劍道推廣課程使用


心行館(原俱樂部)

清幽淡雅、充滿禪意的傳統日式庭園建築,和主建築有截然不同的風情


此地為「大樹劇場」, 1895年老榕樹便已在現今的林森路旁扎根,儘管2006年遭受祝融之災,但樹木仍屹立不搖的守護這片土地。前方平台「大樹下劇場」不時會有導覽劇場、藝文表演等活動。

「傳習館」,昔日為宿舍,主要舉辦射箭、書法、紙藝等推廣課程,和各式藝文展覽

木造建築旁還有水池、竹林、幾株櫻花的種植,散發出滿滿日式風味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0-010A:慢城南庄系列(I)-南富村(063)

2016-032:嘉義縣朴子市-朴子老街區巡禮、第一零售市場、樸仔腳夜市、宏賓旅社、牛挑灣社區、德興社區(239)

2020-010B:慢城南庄系列(II)-員林村(063)

2019-010:嘉義縣義竹鄉古蹟巡禮(240)

2020-018C:日月潭新山味邵族風味餐廳

2020-029B:高雄市楠梓區(II)-右昌楊家古厝、林家古厝、元帥府、援中港溼地公園(171)

2020-047B:高雄市大寮區(II)-潮寮吳家古厝、山仔頂陳家古厝、共益磚窯廠遺址

2019-029A:彰化縣和美鎮雅溝社區造訪

2020-023A:漫城南庄系列(III)-走訪南庄東村、南江村老街(063)

2015-045A:台中市南區(I)一林氏宗廟(林祖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