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7:台中市北區-台中市長公館、水源地上水塔、行政院農委會農糧署台中辦事處、台中公園、州立圖書館(161)
行前規劃:
又到了禮拜五,本學期禮拜五都沒有課,因此本週規劃一個小旅行走訪台中市區,這次來到的是台中市北區,戰後原臺中州下臺中市的新高町、梅枝町、邱厝子、賴厝廍、乾溝子、宮北,合併成立「北區」。因為屬於較早開發的區域之一,緊鄰中區,因此走在其中應該能發現不少歷史遺跡,今天會逛台中市長公館、水源地上水塔、行政院農糧署台中辦事處的老建築,最後逛到台中公園附近收束今日行程。
文章最後變更日期:2020/09/01 (新增台中公園景點「更樓」、「望月樓」、「台中神社遺跡」、「湖心亭」、「放送頭」等景點)
台中市長公館
落成於1929年的宮原氏別墅,為日籍宮原武熊醫師所興建的宅邸,戰後由台中市政府接收做為市長官邸使用,於2002年7月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2016年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為呼應台中市托老政府及活化歷史建築,以銀髮、文創、參與為規劃概念,將歷史建築台中市市長官邸打造為「不老夢想125號」。
惟市長公館之附屬木構建築空間因白蟻蛀蝕嚴重且結構亟需補強,2018年由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推動修復計畫並募集資源,委託建築師事務所協助辦理設計、監造,並且執行修復工程,於去年6月竣工落成。
為融合洋式與和式風格的兩層樓巴洛克建築,總面積達四百多坪,一樓有圓拱形迴廊,二樓側面建有古典式樣列柱廊道、陽台有希臘柱式與瓶形裝飾欄杆,大量日式木格窗的設計使得室內光線自然充足。外牆使用幾何裝飾與交織比例合宜的水平、垂直線條,配上巴洛克風格裝飾,凸顯出建築既受西方盛行的藝術裝飾風格影響,又具現代主義建築的簡約風格。
連續的倒拱形與圓形所構成的裝飾性圖案,以對稱簡潔的構圖來表現當代建築美學
目前為不老夢想125號餐館,除了有定期展覽,還可以場地租借,入內可能要低消所以就不進去參觀了。
庭園外的空間
地址:台中市北區雙十路一段125號
水源地上水塔
水源地設置可追溯至1896年,台灣總督府聘請英籍工程師巴爾登來台與民政局技士濱野彌四郎考察台灣各城市都市計畫與公共設施選址規劃。台中地區供水機構最早成立於1914年,後來隨市區擴大及市民用水量的增加,逐年擴充設施,目前仍留存之設施與建物主要包括第二集水井及貯水塔(亦稱上水塔)等。
本建物於1916年5月竣工,外廓70尺4方、水深12尺,由井取得地下水後,直接以喞筒抽升至上水塔暫存,再以自然重力輸送、配給至台中市內各地。
水塔本體為RC加強磚造之地上兩層建築,其結構為四開間之高大拱廊,不過外觀已經與初期建造的樣式有顯著差異。
地址:台中市北區雙十路二段2之1號(台灣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內)
行政院農委會農糧署台中辦事處
舊稱「總督府農商局食糧部台中事務所」,創建於1921年,由台灣總督府農商局興建,戰後改為台灣省糧食局台中事務所,1966年改為台灣省糧食局台中管理處,1999年改為行政院農委會中區糧食管理處台中辦公處,2004年改制為中區分署台中辦事處,2005年3月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早期為中部地區米糧管理機構代表,長期以來掌理臺中的糧食生產、儲運、糧價調查、肥料運銷等糧政業務,具地方產業歷史變遷研究價值。
主體為二層樓ㄇ字型,正門入口有車寄玄關,為市區目前少見之大型二層樓磚木混和構造公共建築,地上2層,建築本體牆身材料為磚牆、其他材料與砌法─磚牆粉刷、雨淋板,建築本體屋身構造為混和構造(外承重內柱樑)、磚木混和構造。
外頭有一陳列米糧包裝的空間
走廊樓梯空間
左手邊特寫
外頭還有一旗杆座
地址:台中市北區太平路147號
公園原為岡阜起伏、濕地、刺竹林與墓園錯落之地,因居大墩高地而俗稱砲台山。1903年整地闢成公園,同年10月28日開園,占地26140坪。其凹漥濕地經人工整成4160坪之日、月兩池。
吳鸞旂公館更樓
亦謂「鼓樓」,即譙樓之俗稱。其設計建築下為門,上為樓用以遠眺守望,並敲鑼擊鼓以報時刻,故有此稱。
1889年8月臺灣建築府城時,巡撫劉銘傳任命臺灣知縣黃承乙,棟字軍統領林朝棟,監生吳鸞旂等負責監督府城工程,並任吳鸞旂先生為總理。吳鸞旂為便於招待官員及賓客,乃擇址於今本市東區大智路興建佔地千餘坪之公館(後人稱為吳鸞旂公館),並在該公館正門之上建有古色古香之更樓一座。
吳鸞旂為中部地區富甲一方的仕紳,人稱「吳部爺」,曾建有公館之豪宅於城內新庄子(今東區德安百貨)
在1952年時,吳氏哲嗣吳子哲先生將該公館售予國大代表顏欽賢先生,後來楊基先市長欲建造孔廟時,表示要將公館的土地讓售給台中市政府,作為興建台中孔廟用地,但因該地堪輿不宜蓋孔廟,台中市政府將公館標售。由於已經百年歷史,為維護歷史古蹟,最後將更樓部份遷建於台中公園內,目前所見的鼓樓是台灣碩果僅存的中式更樓建築物。
二樓懸掛一口銅鐘,以還原當年報時的功能
旁邊的碑文也細說著更多這座古建築的前世今生,經過時間的歷練看得出日曬、風雨吹打後的自然風化感。
台中神社遺跡
台中神社落成於1912年10月,原位於新富町(台中公園東北邊,即今台中圖書館邊),12月17日舉行鎮座祭,翌年5月29日升格為縣社。1942年11月,於新高町水源地公園內(今之忠烈祠及孔廟現址),新建神社升格為國幣小社,原台中公園內神社拆除,之後台中州以台中神社為首,其下管理彰化、清水、員林三鄉社和八所無格社,成為中部的神社中心。社內奉祀日人的大國魂命、大己貴命、少彥名命及能久親王等神位。神社它象徵日本信仰藉著殖民政治而傳布,皇道思想因而擴散延伸。縣社是民間神社,其財源來自各地方政府,國幣社是政府神社,可獲得中央政府財務的資助。
台中市政府於西元2000年將已經斷成幾截的鳥居集中,並補上兩根石柱後放在遺址的原處。
神社的石燈籠基座
奉獻紀念碑(原為日據時期,園內有為許多設施和植樹而奉獻的紀念碑,目前集中保存17座)
縣社臺中神社的石橋,部分則是改建自原來的神橋,但外觀已非原來的樣式。
現存石砌臺基、銅馬與石獅各兩座
正殿中央改為孔子像。1973年當時政府為推行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由台中與日本的獅子會共同捐贈的。
原是東大墩孤丘,海拔89公尺,在日據時期為台中市第一高峰,歷史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為清康熙年間,臺灣鎮總兵藍廷珍平朱一貴事件時,於大墩街旁置高點處架設兩門砲,因而有砲台山之名。另一個為1895年時日本攻打臺灣,在此地架設三座大砲以防止臺灣反抗軍,後稱為砲台山。
後來在日據時期為台灣地籍座標系統創設之原點,亦是古地名「大墩」之由來,山丘上有各一等三角點及紀念碑。並有總督兒玉源太郎的銅像基座,現為抗日紀念碑。
位於砲台山頂的望月亭
抗日忠勇將士民眾紀念碑,為兒玉源太郎紀念碑原址
後藤新平銅像位於今日的兒童遊樂場旁,建於1912年,如今銅像已換成國父孫中山先生銅像。
望月亭
1885年台灣建省,首任巡撫劉銘傳計畫將省城由彰化縣署遷至大墩,作為台灣省城,城垣分為八門、四樓,其中大北門立於今自由路台中公園入口處附近,名為「坎孚門」,門上樓名為「明遠樓」,後因劉銘傳去職而中止建城而荒廢。日據時期因實施「市區改正」計畫,開始拆除城垣城樓,僅留下大北門上層的明遠樓。1903年台中公園落成,當時臺灣地方士紳請願留城門作為紀念,便於10月28日,將門樓移到公園內的砲台山旁現址。初名為「觀月亭」,1948年由時任市長的陳宗熙任內重新整修,並改名「望月亭」。
亭中有「曲奏迎神」匾額,是光緒辛卯年(1891)台灣知縣黃承乙於所題。「曲奏迎神」,係因當年大北門外的小丘陵為墓地,故題以「迎神」以表示對墳場孤魂野鬼的敬稱。
原來的匾額於2015年蘇迪克颱風襲擊台灣時掉落損壞,經專業依照古法修復後,由台中市文化資產處保管之。現今所掛的匾額,乃根據原有樣式複製,並附懸掛於望月亭內。
門樓上方掛著望月亭重建誌,說明建物的昔與今
涼亭的內部有一些彩繪作品也是值得欣賞的
放送台(放送頭)
公園內建造的廣播擴音臺,此播音臺為臺中放送局所興建,一般台灣人稱之為「放送頭」。
臺灣目前僅有臺北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及臺中公園內各存一座。戰後由中國廣播公司臺中廣播電臺接收,一直使用到1960年代才停用。
台中公園東西側各建有木橋通往湖心亭所在的小島,橋名為「第一橋」、「第二橋」,分別為「中山橋」及「中正橋」, 後來經過改建,中正橋成為鋼筋混凝土製的水泥橋,而改建後的中山橋維持木造型式,外觀與當年舊橋樣貌相去不遠。
中正橋為鋼筋混凝土製的水泥橋,為中國式R.C拱橋。
湖心亭
建於1908年,做為前來主持「台灣縱貫鐵路全通式」的日本皇組閑宮載仁親王之休憩之處,有「雙閣亭」、「弘園閣」、「香閣」之稱。1999年4月公告指定為市定古蹟。
池亭是由兩個旋轉四十五度角的正方型亭子,加上一個長方型走廊所組成,採雙併式頂涼亭,白色混凝土斜角扶臂柱,屋頂以及簡單又生動的弧線揚起,頗有中國江南亭子的反字效果,四組方正的秀面構成立面的主身,八片屋面配上四組「鱷魚眼」氣窗,增進空氣的對流,是台灣早期「擬洋風建築」概念下的著名建築,融合了日式典雅及西式穩建
湖心亭環湖四周種植高大壯碩的金龜樹
突然有幾隻鴿子飛來,與湖心亭一起入鏡囉
樹梢上也有幾隻
斑駁的木造樑柱走在其中頗有懷舊氣息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精武分館(台中州立圖書館)
本館前身為日據時期台中州立圖書館,成立於1923年,歷經遷址、設分館與多次改制,1999年改隸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更名為「國立台中圖書館」,1997年,在改隸教育部以輔導全國公共圖書館,塑造良好讀書環境推廣全民閱讀活動,營造終身學習的書香社會為宗旨。
地址:台中市北區精武路291-3號
台中思恩堂
位於台中公園北側的「思恩堂」是屬於「中國佈道會」所有,而該會創辦人為計志文與沈保羅兩位牧師,在1948年向台中市政府爭取一棟位於太平路上的房舍做為教堂,直到1952年又透過當時台中市長楊基先的協助,取得位於台中公園北側的土地,做為興建教堂之用。
外觀為紅磚、紅瓦砌建而成的,還有著尖拱式的大門及窗戶
聖堂內部特寫,想不到平常日竟然也會開呢
法蒂瑪聖母堂
此堂為1998年動工興建,2001年啟用,外觀是哥德式及現代建築之混合體設計,正面是哥德式多層尖拱造型,教堂左右兩側上半部的窗戶,採用二次大戰後,歐洲教堂所盛行的不規則、不對稱的窗戶形式。教堂主體結構分上、下兩層,約有六層樓高,共500多坪。
聖保祿天主堂
1965年在台中設教,這所聖堂是以聖保祿之名建立的教會,雖不在主耶穌十二宗徒之列,但聖經宗徒大事錄有記載,他是主耶穌所特選為外邦人傳教的特選之器。
地址:台中市北區中清路一段37號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