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01B:高雄市鼓山區-內惟地區、高雄市立美術館、鼓山車站周圍(177)
鼓山區由來
明鄭時期本區隸屬萬年縣。清領台灣後,本區隸屬福建省台灣府鳳山縣內之興隆莊(里)與大竹橋莊(里)之轄區內。日據初期因地方行政區域屢作更動,至1920年高雄州設立,本區隸屬高雄郡之高雄街、左營庄管轄。1944年本區屬高雄市田町、壽町、山下町、湊町、新濱町、哨船町和內惟七區的範圍。二戰後合併七區為「鼓山區」。
鼓山因「打鼓山」得名。打狗山原是平埔族馬卡達奧(Makatao)族,又名竹林(Takau)族的住地,因其音被譯為「打狗社」或「打鼓社」;1923年總督田健治郎為恭祝當時日本皇太子裕仁壽誕及登山紀念,改稱為壽山沿用至今。
▲在打狗英國領事官邸看壽山景色
內惟車站(縱貫線里程394.4K。上行車站:左營車站,下行車站:美術館車站)
內惟在1953年原設有簡易站,但不久後廢止。2018年高雄鐵路地下化後,在原址附近復設車站,位於中華路陸橋與明誠四路平交道之間的路段。
2019年台灣燈會在屏東,在區間車廂打廣告
不同於一般的地下車站,內惟車站採用下潛式的施工方法,將整個車站站體及出入口都隱藏在地下,並以斜坡連接出入口的人行道。
出入口兩側有相當漂亮的公共藝術作品-《南都之美-朝暮相伴》及《濕地生態-白鷺翱翔》兩幅彩繪牆面。雖然作品的創作靈感來自於內惟埤,但實際取材的地點是在真愛碼頭附近。
內惟李氏古宅(內惟路379巷11號)
興建於1931年,係李榮先生經商有成,鳩工興建的,而坊間則流傳是李榮為迎娶打狗仕紳陳啟貞(陳中和長子)之長女陳火月才聘請匠師建造,洋樓宅第完工後,與著名的陳中和洋樓並列為高雄南、北兩大風格獨特的洋樓。目前仍做為李氏後代子孫的住宅。
宅第為巴洛克造型的二層樓洋房,在空間組織上是完全對稱的格局,中軸線上為主廳與突出的門廊,四周設有拱廊,外觀為洗石子,並且為牆貼小口磁磚。門廊之上有瓶狀扶手欄杆圍繞成露台,露台之上拱圈較大,大拱圈左右兩側各開連續拱,形成二樓視覺韻律感。
山牆為圓弧頂,堵內有菊花、卷業等裝飾,正中央有「李」字浮雕。
迴廊本身是種空間格律,圓拱也是一類造型語彙
內惟李氏祖厝
始建於清末,日據時期曾由後代李天輝及李榮,於1916年整修,當時此宅整修時,以中央分金線分左右,分別找不同匠師建造,形成所謂的對場式建築,為頂厝里建築群的第一進宅第,當時整修此宅第的所有磚瓦都出自李天輝先生所經營的磚仔窯。
整體保存狀況佳,其後代子孫每年仍會到此祭祖,是內惟地區僅存完整「一落雙護龍」格局的古厝,也是高雄市地區少數保留的百年老厝之一。
周遭的三合院建築
堂號為「鴻喜」的古厝,兩側也有書卷的圖樣
另一棟穎川的古厝
民族里藝術街
鼓山區民族里是高雄地區最早開始有漢人來台開墾地方之一。這片土地本是打狗舍(馬卡道族)的原始居住地,地勢較高又土壤肥沃,原住民稱這個地方為Tankoya(刺竹之地),因漢人大量移入屯墾,環境大改變,導致原住民無法適應,大量遷移出打狗社,當時也因刺竹種植於住屋防禦海盜、山賊,圍而居住而有「內圍」之名。民族里名之由來也說明遷入漢民族之意。
自2007年起,由里辦公處策畫,榮譽里民林順吉先生與志工團隊開始進行社區綠美化,用心營造里內每一個角落,並關心里民生活發展,將舊有街道注入新生命,結合景觀、彩繪塗鴉,重新塑造民族里街道新風華;更獲頒行政院環保署清淨家園「百大績優村里」殊榮。
海底世界彩繪
繪出高雄為海港都市
三合院的藍晒圖
三合院彩繪
向日葵與蝴蝶
睡蓮
各式各樣的牡丹花
蝴蝶
秋天楓葉還有在樹梢上的猴子
除了畫圖外,在上面也寫一些書法
高雄市立美術館
位於「內惟埤文化園區」,為台灣第三座公立美術館,為行政法人高雄市專業文化機構下轄之專業場館,附近有美術館住宅區與農16重劃區。
建築主體為4層樓展覽廳,加上兒童美術館與雕塑公園,共同構成內惟埤文化園區。高美館樓主體建築依不同功能設計空間單元,分別包括展覽區的前廳、雕塑大廳、16間展覽室、2間多目的室、公共活動區、藝術研究室、演講廳、美術資源教室等,另有行政區及典藏室等空間,出入口各自獨立,易於分區管理是其空間的一大特色,目前為法人化經營。
林蔭大道
兒童美術館
位於內惟埤文化園區北方,由原本「遊客中心」加以整修完成,包括三層樓主體建築及戶外景觀花園,是國內公立博物館中首座專為兒童所設置的美術館,館內整合教育與兒童藝術教育領域,結合互動展示與藝術教育推廣活動,藉由主題策劃的方式,提供活潑化的教育展示設計。
在美術館園區裡也陳列藝術家創作的裝置藝術品
安.聖.惠
材質:H鋼基礎金屬結構、深色板岩、南方松/尺寸: 250×700 cm、220×600 cm、180×500 cm
繽紛城市.明日亮點/林建榮
材質:不鏽鋼、PE燈罩、LED燈具及光源控制器/尺寸:
170×350 cm×1、45×200 cm×1、45×100 cm×4
鹿朋友/撒古流.巴瓦瓦隆
材質:石、銅/尺寸:300x200x260cm
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王國憲
材質:印度黑花崗石/尺寸:175×140×100cm
鼓山車站(縱貫線里程397.3K。上行車站:美術館車站,下行車站:三塊厝車站)
1929年由淺野水泥株式會社(浅野セメント株式会社)所建「田町驛」。1950年改稱「鼓山」。2009年配合高雄市區鐵路地下化計畫暫時裁撤(第二代站房停用)。2018年10月14日:隨著高雄鐵路地下化工程完工,啟用新建車站(第三代站房啟用)
火葬場的前身-田町齋場(2020.09.22造訪,維修中)
1933年10月14日竣工,主要為葬儀空間使用,當時的台灣社會,並無齋場一類專門舉行喪禮的公用場地,大多私設靈堂,而今日我們所熟悉的殯儀館,即是由日人引進的齋場所演變成。田町齋場為台灣僅存日據時代的葬儀堂建築,即使在日本當地,同時期的葬儀堂多已改建為現代化齋場,更可凸顯其珍貴性。
直到1960年代左右,因殯儀館新建於十全三路一帶,其後轉為鼓山第二公有市場使用,2016年4月拆除市場時,意外發現了過去的齋場建築,其建築牆體仍保存完整,雖經曾改建,但原有建築牆體仍保存完整,建物屬1930年代流行的裝飾藝術式樣風格,具建築史價值,從歷史架構及建築風格來看,更可凸顯田町齋場的珍貴性,文資者於2017年將此建物登錄為高雄市歷史建築。
走在鼓山二路上面,都可以看到幾棟1950~1970年代留下來的歷史街屋,也是具有可看性的
鼓山路為往來鹽埕、鼓山、左營的其中一條南北道路,也是哈瑪星居民進出高雄市區的主要道路。本道路共分為三個部分,起端為捷興一街近新濱碼頭,末端為左營南門圓環,可接中華一路、左營大路和城峰路。由南往北為鼓山一路、鼓山二路、鼓山三路,本段為鼓山二路上。
均為兩層樓木造建築
右邊這一棟下方已經改為水泥建物,最上面樓層還保留木造結構
中國國民黨鼓山黨部
鼓山區公所
經過興隆路後,往東接到河西一路,走在愛河河濱公園步道上面
前方為中都橋,對岸為中都唐榮磚窯廠(即昔日台灣煉瓦會社打狗工場)
愛河中都橋
橋長62.4m,橋寬20m,是一座鋼拱橋,位於中華橫路底,跨越愛河連接河西一路,為鼓山區與三民區連絡道路之一。它是一座外型類似縮小版關渡大橋的鋼拱橋,因此又被譽為「高雄關渡大橋」。
田町倉庫
田町倉庫建於1932年,位在高雄市田町驛(鼓山車站)前,是煉瓦造的連棟倉庫。戰後,倉庫由台灣鐵路管理局接收,仍稱田町倉庫。目前倉庫對外出租,有愛河偶戲館、鄧麗君紀念文物館等租用。
目前這些倉庫群大部分都還是處於閒置的狀態,進駐的店家寥寥無幾,只有看到幾間咖啡店進駐,但目前都是休息的狀態,這裡可能還要再過一陣子才會熱鬧起來吧?
倉庫群雖緊鄰火車站,卻沒有連接通道。火車站東側的舊鐵軌目前已拆除,周遭輕軌也如火如荼進行建造中,待輕軌完成,這一帶的交通連結會更方便,也可能帶動倉庫群的觀光活動!
綠川街屋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