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01A:高雄市三民區-高雄車站昔與今、高雄中學、三塊厝車站、台灣煉瓦會社打狗工場、中都濕地公園、愛河之心、光之塔(181)

三民區地名由來

原名「三塊厝」,明鄭時代,有義民、蔡、三族隨軍來台,王姓在東段的「橋頭」;蔡姓在南段的「海墘」,鄭姓在西北段的「後角」搭屋墾耕,遂取名為「三塊厝」。國民政府來台時期,取建設「三民」主義模範區之義,而改稱今名,故稱為三民區。

文章最後變更日期:2020/09/24 (新增地下化後高雄車站、高雄中學紅樓、三塊厝車站、中都橋、台灣煉瓦會社打狗工場)等景點。

高雄車站(縱貫線399.8K。上行車站:三塊厝車站,下行車站:民族車站)

該站為台鐵縱貫線南段、屏東線、高雄臨港線(已廢止)的連接點,為高雄市中心最重要的鐵路車站,也是高雄都會區與南臺灣首要的交通轉運樞紐。

1900年設站,初名為「打狗臨時停車場」,後來因南北貨物眾多,空間不敷使用,因此開始疏濬打狗港內泥沙填築海埔新生地,並建立新打狗停車場,並修築試驗性現代化碼頭,1907年完工啟用,使打狗邁入海、陸聯運的新紀元。隔年(1908)車站完成遷建,也將站名改為「打狗驛」,後來多期的築港,使得打狗成為現代化海運與鐵道運輸的總樞紐,加快哈瑪星、鹽埕地區的發展。因此起初的高雄車站是位於今日的高雄港車站。

1941年第三代帝冠式建築車站啟用。配合縱貫線全線雙軌化及鐵路電氣化而興建的高雄後站於1971年完工啟用,帝冠式站體作為前站大廳繼續使用。

後來因鐵路地下化將帝冠式站體移動至82.6公尺以外,並且在原地建設臨時站體,直到201810月鐵路地下化後,新站體為地下四層的永久車站,而臨時站體在功臣身退後,隔年拆除。

舊高雄車站與高雄願景館2016.02.03造訪,為鐵路地下化前的站體)

目前所見的高雄舊站為第三代站房,1937年因高雄港周圍發展已經趨近飽和,高雄州政府遂擬定大高雄都市計畫,逐步移轉都市發展的核心,另建新高雄驛(今高雄火車站),快速取代舊高雄驛成為南台灣鐵道旅客輸運的總樞紐,舊高雄驛則保有貨物輸運的功能。

車站於1939年動工興建、1940年完工,1941622日高雄車站正式啟用,同日原高雄車站改稱高雄港車站(今打狗鐵道故事館)。

在建築樣式上,外觀為日本宮廟的建築風格,搭配「唐博風」的屋頂,並混和洋樓的設計元素,後被稱為「帝冠式建築」,建築正面近似「高」字。

2002年為因應鐵路高架化工程,將舊前站站房出入口大廳 (高雄車站帝冠式站體) 被向東南移動82.6公尺保存,現在做為高雄願景館。

鐵路地下完工後,由於高雄車站周邊地面工程的施作,在202091日起,因高雄車站地面工程需要而閉館,舊站站體預定將移回面對中山路路口的原址,做為地下化站體主要往南的地面出入口繼續使用,整體工程預定於2025年完工。

目前此空間做為高雄鐵路地下化展示館

原高雄前站站前花圃裡的鯉魚形狀噴泉,高雄市政府工務局的江秋澄先生當年為紀念因興建火車站而遷村的「魚逮港庄」,便在站前設了這個雕像。因鐵路地下化工程,因此移至高雄鐵路地下化展示館旁暫放。

內部採西式格局挑高設計,車站大廳柱頭雀替,又稱為「插角」或「托木」,位於樑柱交接處,有穩定與裝飾的功能。

東方錶的大型時鐘,原本裝在高雄舊站正門上方,車站停用後時鐘仍然保留成為歷史的文物

多媒體歷史迴廊區,腳底的電視牆呈現高雄河流的歷史,一旁成列的液晶螢幕則是呈現海港影像。

地下化後新增6個車站,包含原本的左營站、高雄站、鳳山站共9個車站一併都成為地下化車站

裡面還有陳列車站的舊物

說明實行鐵路地下化的過程

詩人余光中也為本展館創作詩文,名為「記憶深長」。

下圖為臨時站站體,因高雄市區鐵路地下化計畫工程需要,而於西側另建臨時站房,整體包括前站、後站、及跨站天橋,20023月啟用,前站、後站皆為地上三層建築;20181014日鐵路地下化後完成階段性任務,該臨時站站體已於201941日拆除完成。



前、後站與各月台間並以人行天橋相互連結。

地下化前的捷運車站設在原本出入口

地下化前高雄車站周遭的交通環境2016.02.03拍攝)

高雄市區公車總站就在旁邊

鐵路地下化後的高雄車站大廳2020.09.21拍攝)

高雄中學紅樓(高雄州立高雄公學校)(2018.10.14造訪)

創建於192241日,是高雄市歷史最為悠久的公立中學,1944年改稱為「州立高雄第一中學校」,二次世界大戰後再改為「省立高雄高級中學」。

校內尚保有三棟紅樓,受三棟紅樓皆以一字型平行排列,前後左右階對稱的方整結構,棟與棟之間以庭院相互分離。各棟的配置採東西向、教室呈南北向,另外加上單邊走廊、挑高的室內空間與長條形的上下疊窗,使得通風和採光效果極佳。

建築為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紅磚建築,全棟以清水磚(TR)採英國式砌法蓋成,屋頂為四坡頂屋頂(廡殿頂),與門廊的四坡斜屋頂正交,而以菱形石瓦拼排,式樣罕見。屋脊以金屬收邊,天花板則以蚵殼燒製成的「灰土」塗裝,目前已相當少見。

第一棟為大家主要稱呼的「紅樓」,有中央門廊和門廳的設計,曾經被報名參加歷史古蹟的選拔。中央門廊的屋簷下有承托屋頂的三角構件,這種設計常見於斜屋頂建築設計中。門廊牆面層層向外突出,而最外面的入口部分,則兼具二樓露臺。其基座及頂部使用洗石子,中間段則以黃褐色的面磚來處理,並飾以退縮凹入的線腳設計。


中央門廊裡面為一門廳,有三對下半部和牆壁相連的壁柱,壁柱頂部雖然有凹槽但並無柱頭,也因此形成的內凹空間也讓玄關整體空間表現不致過於單調。

第一棟紅樓現在作為行政大樓

第二棟於1924331日完工,為雄中內最早完成的建築物。與大禮堂(現已拆除)、第一棟紅樓同屬於日據時期清水磚造建築,極具特色。現在作為三年級的教室。

馬君輔/共鳴(Resonance)

共鳴記載著高雄中學歷史悠久的回憶,新與舊的記憶經過人們思緒的交流編寫,我們嘗試表現出時間的感性融合趣味性並具現代感,例如古時的三塊厝、自強號、莒光號列車、TR磚造廠等等。作品透過高雄中學特有的地緣環境訴說著今昔交錯的分為,觸動來往的人們對於過去歷史與當下時間交錯的微妙感受。而且故事會不斷累積並且延續下去,並等待與下一次的人們產生共鳴。

第三棟紅樓,1937315日竣工,這棟紅樓跟前面一,二棟有一點不同,此棟紅樓的白色外牆之二樓為戰後時期加蓋,也是做為三年級學生的教室。

植物園位於第一棟與第二棟中間,其中有數棵近百年老樹。

右邊是一間白色的日式房舍,這應該是被暱稱為「小白屋」的校工宿舍。

草木扶疏的校園環境,不時傳來蟲鳴鳥叫聲,很適合讀書、休憩的環境

地址:高雄市三民區建國三路50

三塊厝車站(縱貫線里程399.0K。上行車站:鼓山車站,下行車站:高雄車站)

日據時期南部縱貫鐵路工程於18999月開工,由打狗依序往北推進,同時向東修築通往九曲堂的鳳山支線。三塊厝驛(火車站)就是打狗通往九曲堂的鳳山支線的首站,1908年開始營運,19114月始配置站原辦理客貨運,現有站房完成於1923年,是座日式木造車站。室內空間有候車室、售票口、事務室、站長室、廚房、儲藏室、廁所。

新式車站於1941年通車,逐漸取代三塊厝車站的客運工作,使得三塊厝車站逐漸失去其使用姓,並於1941年改為單純載貨使用,直到1986年廢站。200449日高雄市政府公告三塊厝車站為市定古蹟。20181014日高雄鐵路地下化後在舊站房旁邊復站,為三塊厝新站,與三塊厝舊站呈現新舊並存的景象。

屋頂的建材以木結構為主屋架為穿斗式,屋頂為懸山式另加博風板與台屋相同,上覆黑瓦或後來改良的文化瓦。天花板是以木條釘於屋梁上是屬於懸吊式的天花板。車站的牆面裝修可分為木格門扇、雨淋板表面、與石灰壁粉刷三種。

舊站房周圍設有圍籬


20181014日鐵路地下化後啟用的新站房

三塊厝新站重新規劃設計為地下雙層兩岸壁式月台的簡易站、出入口設計以日式木構造,呼應三塊厝舊站古蹟,表現懷舊風格,以低矮開放式設計、樸實的隱於綠蔭中,以「歷史記憶」為意象。


三鳳香薰

煙所產生的繚繞的香薰形體,裊裊而升,接連至天空中的雲朵,迷幻卻又優雅的抽象方式,除了表現出台灣民間在宗教信仰上藉由持香將所祈求的願望藉著香煙裊裊傳遞給天上的神祇,以祈求在實際社會生活中得到神靈的護佑,趨福避禍,獲致平安﹔也呈現民眾至三鳳中街採購各式食材與南北貨後,回家煮團圓飯料理時,每一道年菜香氣滿天飄散的意象。

這是電梯上方十二生肖的傳統崁燈,將高雄一年四季特色農產(春天是燕巢芭樂、夏天是六龜金煌芒果、秋天是旗山香蕉、冬天是甲仙芋頭)呈現一年四季的變化。

洄游的魚群呈現著在東西南北各地打拼的遊子在每年的歲末年終時,像洄游的魚群回到故鄉與親愛的家人一起團圓。

三塊厝車站地下化後月台一景

地址:高雄市三民區三德西街908

中都橋 (2020.09.24拍攝)

橋長62.4m,橋寬20m,是一座鋼拱橋,位於中華橫路底,跨越愛河連接河西一路,為鼓山區與三民區連絡道路之一。它是一座外型類似縮小版關渡大橋的鋼拱橋,因此又被譽為「高雄關渡大橋」。

中都唐榮磚窯廠(台灣煉瓦會社打狗工場)(2020.09.24造訪)

1899年日人鮫島盛在三塊厝創辦有三座傳統「目仔窯」的鮫島煉瓦工場,為打狗第一家磚仔窯。1913年,台灣經濟繁榮,各地建築蓬勃發展,紅磚需求量擴大,後宮信太郎在台北成立「台灣煉瓦株式會社」,整合各地原有磚窯廠,原本的「鮫島煉瓦工場」因而易名為「台灣煉瓦株式會社打狗工場」。後為因應市場需求,廠區陸續擴充規模,增建六座八卦窯。這裡生產的磚塊為TR磚,TR磚的商標是品質保證,南臺灣地區日據時期重要公共建築物磚塊都由此供應,例如高雄州廳、高雄市一所、婦人會館、打狗英國領事館官邸整修、台南州廳、哈瑪星武德殿、旗山武德殿等等建築。

戰後,台灣煉瓦株式會社高雄工場改稱為「工礦公司高雄磚場」。1957年唐榮鐵工廠唐傳宗先生購得高雄磚廠,成立「唐榮鐵工廠股份有限公司高雄磚廠」,惟於1960年爆發財務危機,後來歸屬公營事業機構。1965年起唐榮鐵工廠自行研發以霍夫曼窯燒製耐火磚供鋼鐵廠使用,1980年工廠又易名為「唐榮耐火材料廠」,1984年因精簡公司組織併入不銹鋼廠,仍繼續燒製耐火材料。不過後來因磚材需求降低、環保意識提升、工資飆漲,唐榮磚窯廠不敵時代的潮流,在1992年廠房正式停工。

2003416日高雄市政府指定「台灣煉瓦會社打狗工場(中都唐榮磚窯廠)」為市定古蹟,2005年由內政部公告指定為國定古蹟。


霍夫曼窯(八卦窯)、隧道窯、南北煙囪

霍夫曼窯,俗稱「八卦窯」,為一種現代化連續窯爐,是全台灣保存最好、規模最大者,由德國人彿德烈曲.霍夫曼改良設計後,由日人引入台灣,設置如同運動場跑道般橢圓形窯體,共有兩層,旁邊有樓梯通達窯頂,並設置投煤口以便監看窯內及補充粉煤使用。

霍夫曼窯排煙設備-南煙囪高33.02公尺,北煙囪43.8公尺,皆採用清水紅磚與英式砌磚工法砌成。

目前只有第一個區塊的「隧道窯」開放參觀,還有其戶外空間(台灣煉瓦株式會社、倒焰窯等)其他工廠內兩個區是禁止入內,因為安全及人力等的考量。

紅磚事務所

建於1913年,原為台灣煉瓦株式會社打狗工場辦公室,位於三塊厝煉瓦會社鐵道線旁,即煉瓦會社線進入磚廠的入口,是磚廠行政事務管控中心,磚廠的燃料及磚塊經由此鐵道,運送至三塊厝車站,然後再運送到各地。此建物見證高雄城市發展與近代工業滄桑。戰後輾轉隸屬於唐榮公司,2005年指定為國定古蹟。

該建築外牆以清水紅磚砌築,屋頂、樓板和牆基圈樑採用當時尚屬前衛的鋼筋混凝土構造並於外周飾以洗石子,整體外觀呈現出簡樸素雅的風情。

本次工程設計恪遵保存倫理與文資法精神,依審查結論保存二樓舊有樓板修補,採「複層」概念新添鋼構以承受主要外加負重,屋頂和門廊頂板拆解並依原貌訪作,木窗、內外粉刷層保留堪用部分材料以為建築物證。遊人得於在新舊交融的風貌之中,體驗昔日煉瓦文化風華與當代保存技法。

兩層樓磚造平屋頂建物,為當時巍峨的西式辦公房舍,正立面設有門廊,以八角形立柱及半附壁枉支撐。門廊上方為陽台。

紅磚事務所側面特寫

紅磚事務所旁邊為打狗工場場長宿舍

左側可以看到柴山(壽山)景色

附近都沒有建築物遮擋,可以看到市區高樓大廈景觀

東北角倒焰窯

約建於1975年,時任廠長馬毓成拆除2座霍夫曼窯改建3座倒焰窯,本座即其中之一,位於廠區東北方。建造原理是將熱氣向下抽,使其均勻散布於全窯,接著再集中各路廢氣,統一自煙囪排出。

採磚構方式疊砌,牆體與窯頂四周再以鐵件箍束窯體,以防其本身荷重與熱膨脹造成龜裂。倒焰窯為矩形,窯頂為半圓形,外牆為荷式砌法清水磚牆,東西兩向呈階梯狀往窯頂拱型屋頂昇高。

接著進入隧道窯工廠,門口會看到一控制室

隧道窯

這是台灣最長的隧道窯,為法國皇家瓷器公司發明,長80公尺,是一貫作業的連續性窯,隧道窯的原理就是將倒焰窯拉長、壓扁,磚窯入窯堆疊的形式,要能引導火焰燒磚坯,且堆疊必須穩固,燒製時每塊磚所受的溫度都一致,可確切掌握產品製程的品質,分為熱帶、燒成帶、冷卻帶三個部分,四個步驟分別為入窯、燒製、冷卻、出窯,前後約2個小時。

隧道窯窯體下方鋪設軌道,提供裝載磚坯的台車行走

地址:高雄市三民區中華橫路220

中都溼地公園

串起高雄城市生態綠廊的中都愛河濕地公園座落於愛河南側的十全與九如路之間,全長約2.5公里,佔地12.6公頃,位於交通流量大、人口稠密的都會區,在高度開發的環境中,高雄市政府試圖還原超過半世紀以前的老高雄河海濕地紅樹林自然生態,同時保存高雄的產業歷史軌跡,並將周邊學校預定地納入整體考量,自然與人文的共生、共存,在這裡得到最好的平衡。

藉由中都濕地公園的建,解決困擾周邊市民40年之久的環境問題,並串聯愛河上、下游水岸綠地網絡,以及綿密的高雄濕地生態廊道,配合周邊新開闢的30米園道以及,區域發展榮景指日可待。

連接遊客中心和生態島的吊橋,園區共有三座

在橋上可以看到西子灣的柴山景色


吊橋對面為木屋觀景台

濕地河道與周遭地區高樓大廈


這裡因為有獨特的淡鹽水混合,而發展出茂密的紅樹林生態,可惜因為工業化的破壞而大量消失。高雄市政府近年來為了找回生命力豐富的濕地樣貌,在中都濕地公園積極進行紅樹林復育。

目前已經成功復育了欖李、水筆仔,以及海茄苳,並且嘗試復育其他紅樹林樹種,藉此讓環境生態更為完整

公園面積很大,適合來這裡休閒、運動,如果遇到花季園區會有很多花卉盛開,就更加了漂亮了

使用漂流木做成的休憩涼亭

中都願景橋

位於愛河中游,連接高雄市立美術館、中都濕地公園的橋樑,全長76公尺,寬44公尺,橋型基本架構為下承式拱橋,除承受載重之主拱外,橋面兩側各配置一組斜拱,作為側向支撐穩定整體結構,2012年通車,以紓解美術館一帶通往高雄市區車潮。

除了一般汽機車道,橋面還整合入自行車道、輕軌車道,是高雄首座人、車、輕軌共用的多功能橋樑,在白天、晚上看都有不同的視覺享受。

晚上的願景橋

這個位於願景橋邊的紅磚沙發,為了慶祝願景橋落成而誕生,由在地藝術家李國成先生設計,作品名稱「河岸寄憶」。為寄憶願景橋開通前,愛河兩岸的文化差異;將北岸、因美術館而發展的藝文生活。與南岸、因中都磚窯廠而傳承的獨特磚窯文化。凝聚成今日兼具藝文生活,與磚窯文化的紅磚沙發!


愛河之心

位於博愛一路和同盟一路的愛河中上游,佔地1.4平方公里,由二個人工蓄洪湖構成,除了滯洪及生態功能外還供愛河遊船行駛停靠,兩湖之間由空橋連繫,形成美麗的心型。

夜晚的愛河之心

光之塔

這座「光之塔」是一座矗立在三民親子公園裡面的台電高架鐵塔,以資源再利用的觀念將鐵塔建構為特殊的公共藝術,讓原本突兀的鐵塔有了新生命。

塔高約40公尺,從底座依照彩虹的顏色,分別用紅、橙、黃、綠、藍、靛、紫加以彩繪,成為了當地特殊的地標以及居民重要的休憩點。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0-010A:慢城南庄系列(I)-南富村(063)

2016-032:嘉義縣朴子市-朴子老街區巡禮、第一零售市場、樸仔腳夜市、宏賓旅社、牛挑灣社區、德興社區(239)

2020-010B:慢城南庄系列(II)-員林村(063)

2019-010:嘉義縣義竹鄉古蹟巡禮(240)

2020-018C:日月潭新山味邵族風味餐廳

2020-029B:高雄市楠梓區(II)-右昌楊家古厝、林家古厝、元帥府、援中港溼地公園(171)

2020-047B:高雄市大寮區(II)-潮寮吳家古厝、山仔頂陳家古厝、共益磚窯廠遺址

2019-029A:彰化縣和美鎮雅溝社區造訪

2020-023A:漫城南庄系列(III)-走訪南庄東村、南江村老街(063)

2015-045A:台中市南區(I)一林氏宗廟(林祖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