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02C:高雄市大樹區-九曲堂車站、飯田豐二紀念碑、舊鐵橋溼地公園、三和瓦窯、國道三號斜張橋(197)

大樹區介紹:

舊稱「大樹腳」。據說在清朝時高屏溪旁有一棵大榕樹,大樹下是民眾交換物品、買賣東西的地方。所以就稱這裡為「大樹腳」。日據時代設為「大樹莊」,台灣光復後才改名為大樹鄉。2010年高雄縣市合併升格為直轄市後,大樹鄉改為「大樹區」。

大樹三寶:「水、玉荷包荔枝、金鑽鳳梨」,當地有一句俗話為「吃大樹水,沒肥也會美」。

區內的景點非常多,近來又開發了不少景點,當時因為時間的關係只能逛幾個景點,初訪大樹讓我對大樹的特色有初步的了解,期待未來再訪時資訊補上時能夠更充實本篇文章的內容!

馬賽克石雕

九曲堂車站(屏東線里程13.8K。上行車站:後庄車站,下行車站:六塊厝車站)

1908年6月25日設站,為台灣鐵路管理局屏東線的鐵路車站,亦為過去台灣糖業鐵路旗尾線的起點站,外觀為飛簷性屋頂。


跨站式站房,設有月台連通道


車站大廳張貼昔日的九曲堂車站老照片

月台連通道牆壁張貼當地的農產品-鳳梨、玉荷包荔枝

九曲堂綠廊道,可以在這裡散步、騎車

1962年興建的九曲堂車站舊宿舍區,過去曾是鐵道班工宿舍,至今已歷經近一甲子,建物外觀與街巷紋理,仍隱約能看到以往的歷史生活軌跡,充滿古意幽情。

近年的「創生基地」計畫,都發局與專業團隊將以「社區營造」、「老屋活化」及「整建維護」三面向作法,結合地方社團、志工能量,共同改造寙陋環境,美化活絡空間,提供「在地產業創生」新契機。宿舍群維護後打造成文創基地,推出文創商品,並結合當地的特色景點,以促進九曲堂地區人文與產業的發展,進而帶動當地繁榮。(2020.10.27更新)

飯田豐二紀念碑

飯田豐二在明治年間負責建設屏東線鐵路,在建造下淡水溪鐵橋時,因為負責盡職,積勞成疾,逝世於台南醫院,享年四十歲。死後由好友小山三郎等人集資建紀念碑一座,並埋葬其遺墨在九曲堂火車站北一百公尺處。

前方為鐵路員工宿舍

山寨遊客中心

20155月承租台鐵舊宿舍,由大樹在地人黃惠珠與大樹愛鄉協進會一手創立,服務包羅萬象,結合觀光旅遊、小農行銷、觀光導覽、特色商品、藝文展演、社區風味餐、單車驛站,希望吸引觀光人潮,促使年輕人回流,返鄉打拚。




積極的推展大樹當地的觀光旅遊景點,結合在地新興文創產業力量,讓大家深入這個小村落並且體驗當地的風俗民情

舊鐵橋溼地公園

拱橋連接

原名為「下淡水溪鐵橋」,興建於1911年,由日本工程師飯田豐二監造,1913年完工,為單軌鐵道,全長1526公尺、寬7.6公尺,由24節鋼桁與花崗岩紅磚橋墩所組成,橫跨在高屏溪上,連結高屏兩地的鐵路運輸,為當年亞洲最長的鐵橋。1987年高屏新鐵橋完成,舊鐵橋功成身退走入歷史,1997年經內政部指定為二級古蹟,是目前台灣唯一列為二級古蹟的鐵道橋樑。

鐵橋由柏拉特式鋼桁架組成,每跨長度63.6m,寬5.5m,最高11.73m。鋼桁架一端為鉸支承,另一端為滾軸支承,各支承座以四支螺栓貫入橋墩上石材基座後再作錨錠。

每跨鋼桁架分成八個隔間,縱向共四支大樑,內側兩支主樑,深85cm,外側兩支副樑,深38cm。橫向隔樑101cm。桁架之上弦材為雙向斜帶組合樑,樑深42cm,組合方式採鉚釘。每座鋼桁架北側均設有一座避車平台。

今天是除夕前一天,人潮還沒那麼明顯


園區內的溼地,利用氣曝、沉砂及微生物自然淨水的作用,來達到淨化水源的功能,公園內不使用除草劑,營造良好友善的植物生長環境,也成為鳥類、水生動物的良好棲息地,兼具環保、休閒與教育功能的濕地公園。

隨處可見高屏溪畔的人工溼地

高屏溪景色


莒光號列車通過

柴油自強號通過

目前的營運的鐵路橋



由義守大學捐贈的藝術石雕,由派卓.彼得培多夫創作,作品名稱為「連結-分離」。

磚造古井


三和瓦廠

紅瓦是台灣傳統建築的重要建材,早年建材都來自中國大陸,直到清朝末年台灣的瓦窯廠才相繼設立,日據時期,大樹地區瓦窯廠蓬勃發展,1918年「順安號瓦及煉瓦工廠」由許安然先生所創建。二戰時曾擴大併購窯廠改名為「源順安煉瓦工廠」。二戰後,再度更名為「源順安製瓦工廠」,後再改名為「三和瓦廠」,沿用至今。

全盛時期多達130多條窯,因為大樹地區土質細緻、沒有雜質,濕度黏度洽到好處,燒出的磚瓦不過水,可以燒薄瓦、油面磚、厚尺仔等此較高級的建材。曾為全台最主要的瓦窯生產集散地。

1960-1970年代,台灣建築形式已逐漸改變,加上颱風每每重挫南台灣,加速傳統建築之改建,瓦材遂被新建材所取代。大樹地區的瓦窯工業因而沒落,目前僅存三和瓦窯獨家生產。

現今三和瓦窯廠所生產的成品大部分都用於古蹟修復。除此之外,燒窯師傅們也燒製各種器皿及陶藝創作,並且轉型為觀光工廠,提供相關文創商品的販售。

窯場外有藝術家創作的磚瓦窯燒製過程,畫的惟妙惟肖

周遭都是彩繪壁畫,有如身歷其境在窯場當中呢

用磚砌成的小豬公仔

烏龜

堆疊在外頭的磚瓦

花盆造景

磚窯廠的外頭,有磚瓦種類的介紹,有興趣的遊客可以來深入認識一番唷

三和窯廠建築本體是採用窯廠本身燒製的土埆磚、紅磚以及屋瓦,為現今保存最為古老與完整的瓦窯。主要生產磚類包刮清水磚、大頭磚、土埆磚、燕尾磚、六角磚、油面磚及壁磚,花格窗有柳條、金錢、龜型、梅花等,民俗陶器有油罐、筷子龍、花器等。

這裡說明磚瓦應用在各個屋頂的形式,最常見到在早期三合院、四合院、書院建築的馬背,而大戶人家的屋頂會有比較複雜的雕刻裝飾。


這裡是DIY體驗區, 提供砌磚DIY、喜瓦拼貼、磚雕杯墊、皂盤、磚土隨意捏等等體驗活動,詳情至當地詢問囉


磚窯廠外頭有一隻用磚瓦砌成的猴子

藝術家正在為這對猴母子做最後的修飾,我們會看到用磚瓦砌出母抱子的猴子塑像

斜張橋

位於國道三號上面為橫跨高屏溪的橋樑,橋長2617公尺,是聯絡高雄市與屏東縣重要的交通要道。西端主橋採大跨徑單塔不對稱式斜張橋,長510公尺,塔高183.5公尺,橋面距地面最高約達50公尺,再由西至東以漸變跨徑之箱型樑結構,分段採大跨徑之懸臂工法橋及中等跨徑之支撐先進工法橋設計,深具結構力學與美學特色,為國內首座斜張式橋樑,也是亞洲最長的單橋塔斜橋。鋼樑的斷面均使用高空的焊接技術,除了施工標準高,也是工程設計的嚴峻挑戰。

每當夜晚來臨時,在燈光的投射之下,猶如一艘升帆待發的大船, 點綴著南台灣的夜晚, 成為本區最具代表性的地標之一。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0-010A:慢城南庄系列(I)-南富村(063)

2016-032:嘉義縣朴子市-朴子老街區巡禮、第一零售市場、樸仔腳夜市、宏賓旅社、牛挑灣社區、德興社區(239)

2020-010B:慢城南庄系列(II)-員林村(063)

2019-010:嘉義縣義竹鄉古蹟巡禮(240)

2020-018C:日月潭新山味邵族風味餐廳

2020-029B:高雄市楠梓區(II)-右昌楊家古厝、林家古厝、元帥府、援中港溼地公園(171)

2020-047B:高雄市大寮區(II)-潮寮吳家古厝、山仔頂陳家古厝、共益磚窯廠遺址

2019-029A:彰化縣和美鎮雅溝社區造訪

2020-023A:漫城南庄系列(III)-走訪南庄東村、南江村老街(063)

2015-045A:台中市南區(I)一林氏宗廟(林祖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