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03A:高雄市彌陀區-漯底山自然公園、南寮漁港(184)
這是2016年高雄第二階段的起點站,跟第一階段一樣買火車票到岡山車站後,接著再騎乘Cbike至彌陀。
彌陀介紹:
本區舊稱「彌陀港」,地名最早「微羅港」或「彌羅港」或「眉螺港」,所記之字雖有不同,但與台語的發音則相當接近,可見「彌陀」為從音地名,應該是漢人入墾之初,從當時的原住民語言口譯而來,但是一般解釋彌陀港地名起源,皆認為過去在區境北部的港邊,有做供奉「阿彌陀佛」的小寺廟,因而得名的說法,顯然即附會字面意思而來。
近來則有學者以比對原住民語言的方法,指出「彌陀」一名,可能出自馬卡道語的viro一詞,意思是「竹子」,港字則為漢人以此地濱臨內海潟湖而取,因此彌陀港如照意思來翻譯,應翻作「竹子港」。若原住民語言的比對方法可信,則本區境內早在漢人入墾之前,即有平埔族原住民定居。
漯底社區簡介:
社區為典型蔬菜農村聚落,前有海景後有山明(漯底山),漯底社區的景點包山又包海是很特別的社區,而社區曽有「斗苙重鎮」之美名。
擋土牆彩繪出社區當地的特色
彌陀漯底自然公園
早年由陸軍砲兵單位駐守,直至2006年軍方撤哨,交由當時的彌陀鄉公所代管並成立「漯底山自然公園」,現有登山休閒步道、觀景台等休閒設施。
漯底山遺址是一多文化一層遺址,包含了蔦松文化、漢人文化層及牛稠仔文化。由歷年來出土多項古物,包含石斧、石刀、甕片、手鐲、飾物等,也有如濤環、紅褐素面陶、黑陶瓷、赤陶瓷、紡錘及貝塚等文物,初步判定約現今1400~2000年時代早期漢人墓葬、蔦松文化貝塚、牛稠仔文化灰坑,仍需待一步考古鑑定。
九重葛花
公園設有休憩涼亭
廣場中間有個水池
茂密的樹林
漯底山吊橋,有階梯,也是個梯子吊橋,雖然很窄但是很穩固唷
這座吊橋在山中非常顯眼,一邊可欣賞月世界的惡地,一邊可眺望周遭農田、街區景色
行進的過程中可以看看周遭的景色,一陣涼風吹來非常的舒適
剛經過下方的漯底山吊橋,海拔爬升當中
旁邊有一座軍事碉堡
繼續往木棧道走去
往海邊看去可以看到大小不一的魚塭、台灣海峽景色
不久就看到惡地地形囉
由於漯底山的土質屬於泥岩且不透水、顆粒微細、灰白或灰黑色
斜面隆起的頂部有如劍龍的脊背
泥質岩層裸露,受雨水沖蝕,使得山坡陡峻,表層土壤乾裂鬆動,加上含水性差,顯得格外脆弱,因此動、植物生態並不多。
不久後就走到園區最高點,會看到這座大型碉堡,現在兼做為觀景台
由這裡遠眺附近的南寮漁港,飽覽海岸風光
觀景台全景
漯底山惡地是南化泥岩層的延續,早期有幾座泥火山噴發口,由地底噴出的泥漿,在經年累月下堆積出各個惡地小山頭,由於泥岩地質容易受到雨水沖刷,使得地表崎嶇險惡,草木叢生,裸露的稜線與峽谷造成荒涼特殊的景色,在太陽照射之下,明暗對比明顯,增添景色的可看性。
漯底山是由大小泥岩山群所組成,除中央山頭外,四周圍繞有幾座小山,但會隨著天候雨季而改變其地形與地貌。
沿著步道走向另一端出口,有林蔭的地方就比較涼爽一點
經過砲陣地
廢棄的崗哨
被樹幹、土石淹沒的崗哨
營區前的造景生態池
另一端的漯底山自然公園的意象,為Q版的公仔大頭兵&小妹,昔日的軍事管制區變成一座親民的公園,軍民一家樂融融。
Q版士兵爬牆意象
樹蔭有一個木棧階梯可以上去觀景
造型的籃球場與生態池
繼續前往南寮社區
南寮漁港
漁港屬於「早市」,漁船於下午出海,到隔天清晨回港,漁獲在清晨交易,主要的漁獲有黑口、晚鮸魚、瓜子、加臘等。要參觀漁會的早市必須在四、五點(約日出前一個鐘頭)就到彌陀漁港,黃綠燈光下漁船就開始下貨,可以了解漁會作業情形,又可以認識各式各樣的由漁民捕撈的魚蝦。與一般漁港不同的地方在於港灣潔淨,沒有油污味與魚腥味,是計劃中遊艇碼頭的理想地點,以後有潛力發展為觀光漁業。
漁港與魚貨拍賣場一脈相連,規劃為「假日漁市」,為與鄰近的興達港的黃昏漁市有所區隔,彌陀漁市設計為週休二日全天候漁市,除新鮮魚貨外,更多遊客可於假日漁市品嚐美味價廉之海鮮大餐。
南寮漁港泊地約4.52公頃,碼頭長度946公尺,漁船種類則有單拖船、雙拖船、延繩釣船、蝦拖船、小型的機動筏船等,南寮漁港內停泊的多是中小型的漁船。
美麗的船型觀景台
雖然是小型漁港,但是景色卻不輸那些大型且有名氣的觀光漁港,各有各的特色,雖然氣溫回升幅度還不足且風又很大,但這裡的居民也非常的熱情,有時候會對遊客噓寒問暖,實在是糾很貼心,由於時間關係無法逛得很多,下次有機會來到彌陀一定要來深度旅行,今天就先介紹到這裡囉!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