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22:雲林縣大埤鄉(204)

旅行日期:2016/04/22 ()

大埤鄉由來:

大埤鄉舊稱「大埤頭」,有一較可靠的說法是:大埤鄉早在三百多年前荷蘭人佔據時代,就已經有大陸移民來開發,而在大埤鄉公所西北方約三百公尺處有一水塘,當時稱為紅毛埤,後來居民將此地稱為「大埤頭庄」,光復後改稱為大埤鄉。

07:53 自台中車站兩鐵運送至南下斗南車站


田野景觀

綠色隧道

 大埤鄉立圖書館
 大埤鄉公所
 大埤市區圓環


※旅程簡介
大埤也是典型的傳統農村,境內以客家人為多數,最有名特產就是酸菜,它們特別的是他們是用包心芥菜去醃漬而成的,所以口感很脆,蠻喜歡的,可惜的是現在不是芥菜盛產季節,也沒看到他們在醃酸菜,下次有機會再來看了;境內還有罕見的柯象木乃伊帝爺公位於北極殿,還有客家人的信仰一三山國王廟,還有豐岡村的玫瑰天主堂,曾是雲林嘉義的中心教會呢~還會帶你去美麗景緻的三秀園,讓我用單車的方式一步一步造訪這個地方吧!

行腳台灣2042一酸菜傳奇一大埤酸菜專業區

「酸菜,是大埤的特產,也是重要的經濟物產」大埤鄉酸菜專業區面積約5公頃有「酸菜醃製區」、「酸菜醃製體驗區」、「遊客中心」2003年獲得「文化建設委員會-地方文化館補助」而設置大埤酸菜館。

館內陳設展覽許多過去農民耕種及醃漬酸菜的各項器具及日常生活用具,以及可勾起人們兒時回憶的照片,使民眾瞭解祖先愛物、惜物、愛護大自然的優良傳統。另提供遊客服務即可將酸菜等農產品銷售及佳餚品嚐、酸菜醃漬體驗教育、文化交流等等。
 
 販售酸白菜產品
 傳統的大木桶醃製酸菜


地址:631 雲林縣大埤鄉大德村民生路665
電話:05-5916417/05-5911071

行腳台灣2043一怡然村「張家三秀園」

三秀園占地約一萬多坪,當地村民稱之為「三間仔」。三秀園建於清朝末年,由張添盛先生所建,因園內樹木寄生靈芝,而取靈芝俗名作「三秀」之名。園內花木扶疏、綠意盎然、風景秀麗,水塘成丁字形,竹林環繞池邊,野雁水鳥棲息其中,且設有不同型態的涼亭多處,供人歇息駐足瀏覽。春天時百花齊放、蟲鳥齊鳴,秋天則有落葉翻紅堆積,因此四季來此觀賞園景,將有不同的感受。


 注意:本園屬私人所有,所以平時並不對外開放,必須事先預約且付費後才能入內參觀
資料來源:雲林縣大埤鄉公所
地址:631 雲林縣大埤鄉怡然村怡然路26
行腳台灣2044一豐岡村「埔羌崙聖玫瑰天主堂」
「埔羌崙」是此地的舊地名,現在的埔羌崙是個人口不多的小村子,村子裡卻有個天主教的玫瑰天主堂,己經有一百多年歷史。這間矗立在此已久的玫瑰天主堂,訴說著大埤鄉豐岡村的繁華與沒落。
 
在一百多年前,埔羌崙因為鄰近北港溪,交通便利,曾經是個人口集中的村落。西班牙高信隆神父在一八八七年來到埔羌崙建造了天主堂傳教。這個教堂在初期是雲林、嘉義地區的中心教會,大林一帶的信徒曾經走上半天的路程,來到埔羌崙天主堂瞻禮。時至今日,交通路線的改變,埔羌崙的人口不增反減,己經成為一個寂靜的小村子,村中的天主堂信徒更加稀疏零落,神父只有在重大節日前來主持禮拜。

地址:631 雲林縣大埤鄉豐岡村49

大埤北極殿
公元1892年本庄人士 張文修 先生發起建立廟宇,主祀玄天上帝和柯象佛像,合祀於此,廟號玄天上帝廟,其後因地震破損,日本人統治時被拆毀,於1947年由村長張春盛發起重建,至1967年更名為北極殿。
根據傳說於公元1871年 柯象 先生在台南店仔口(今台南市白河區) ,經過一間民宅發生火災,柯象衝入室內欲救人,只發現一尊佛像—玄天上帝金尊將其救出。當晚玄天上帝託夢和柯象,玄天上帝諭示將吾的的金身往北行,找玄天上帝要發揮的地理。至蘆竹后玄天上帝再諭示說地理在此,在此發揮救世,從此在蘆竹后自宅奉祀。這段期間救過無數的信徒。
 
柯象先生勤修佛法,於1879年臨終前,囑咐信徒將其臉面五部鬚刮清,閉關一間土角厝,用束柴靜燻百日之後,升化為佛像。此事傳出驚動官方欲探究竟,信仰者聞悉,恐有意外生事,而提前一天,先開挖一個洞窺看,驚見柯象圓寂成達摩坐姿,早已圓寂,肉身不腐完全石化,且其臉面五部鬚長出短短尚未成熟,信徒將玄天上帝及柯象佛像安奉在厝內,供村民敬拜,因其靈蹟頗為顯著,香火鼎盛,有求必應,庇境佑民,香火鼎盛。

大埤三山國王廟
三山國王廟所在地舊稱為「太和街」,民國時期改稱「新街」,故稱為太和街三山國王廟。
為大埔地區潮州移民發展的歷史見證,與彰化平原廟殿工藝之大成。
根據當地傳說,1674年時有潮州人張忠義帶三山國王神像來臺,奉祀於街中自宅。當時太和街瘴氣未除,民眾多染疫病於是祈求三山國王神威庇佑,結果病者皆得痊癒,於是信徒日眾。這時,三山國王指示供奉於太和街百姓公祠,2神協調的結果,以前殿奉祀主神三山國王,後殿為百姓公。至1809年時,當地張元國、張元基兄弟,招集53庄,鳩資8500銀元建廟,並從廣東陸豐縣雕造三山國王神像,迎回奉祀,廟號「太和街三仙亭」,並組織信徒組織為7大柱,負責祭祀工作。1888年廟宇因年久失修,廟體頗有損傷,當地信眾展開募款進行首次重修工作,並於隔年10月完工。

至民國時期,大埤三山國王廟進行多次的擴建,包含就前、中、後殿進行修繕工程、興建禪房空間、增建金亭,爾後1996年經內政部審查通過,成為國家三級古蹟。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0-010A:慢城南庄系列(I)-南富村(063)

2016-032:嘉義縣朴子市-朴子老街區巡禮、第一零售市場、樸仔腳夜市、宏賓旅社、牛挑灣社區、德興社區(239)

2020-010B:慢城南庄系列(II)-員林村(063)

2019-010:嘉義縣義竹鄉古蹟巡禮(240)

2020-018C:日月潭新山味邵族風味餐廳

2020-029B:高雄市楠梓區(II)-右昌楊家古厝、林家古厝、元帥府、援中港溼地公園(171)

2020-047B:高雄市大寮區(II)-潮寮吳家古厝、山仔頂陳家古厝、共益磚窯廠遺址

2019-029A:彰化縣和美鎮雅溝社區造訪

2020-023A:漫城南庄系列(III)-走訪南庄東村、南江村老街(063)

2015-045A:台中市南區(I)一林氏宗廟(林祖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