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5A:北橫公路單車之旅01-大溪~羅浮段(百吉隧道、基國派、角板山、拉號部落)(233)

北橫公路介紹:

為台7線的一部分,台7線北起桃園市大溪區和平老街,南至宜蘭縣壯圍鄉公館,途經桃園市復興區、宜蘭縣大同鄉、員山鄉、宜蘭市,全長131.288公里

全名「北部橫貫公路」,常簡稱為北橫,是一條連接起東、西岸的橫貫公路,與中橫、南橫同為負擔起「東西橫貫公路」之運輸功能,並列為「台灣三大橫貫公路」。範圍西起於桃園市大溪區老街,東迄於宜蘭縣大同鄉。

北橫公路前身為日據時代的「角板山三星警備道」或稱為「角板山三星間道路」。戰後在19635月將原本舊有路線拓寬,於1966528日舉行通車典禮。

今日從竹南搭區間車北上,並且帶著腳踏車兩鐵運送到桃園車站,出後戰就開始往台4線一路往東騎乘,到大溪老街接壤北橫公路起點,今日騎乘至巴陵部落。

7線起點處位於大溪區慈康陸橋

08:41 台7線7K

新舊百吉隧道(台7線7K處)

舊名「八結」的百吉地區,是早期大溪往來角板山的必經之路,1944年日人闢建,以發揮人行、防空、疏散功用的隧道,兼做角板山戰略據點,直到二戰後因土石崩塌中斷,8年後才重見天日,也就是今日的舊百吉隧道,總長約343公尺、寬4.5公尺,南洞口留有當時省政府主席黃杰題字《百吉隧道、北段橫貫公路》,後因不符公路需求,而另闢建雙向通車的新百吉隧道。修復後的舊百吉隧道與以往不同之處,除了是鋼筋水泥結構,還能通行車輛,不過當時僅限單線道通行,所以得由憲兵在隧道口進行交管,而這畫面對許多人來說想必是十分懷念。新百吉隧道於1993年通車,為雙向通行的車行隧道,舊隧道已經功臣身退,而2007年舊百吉隧道轉為觀光隧道,入內可看到日據時期架設的輕便鐵路以及代表當時代的「台車」(又稱作「手押車」),載人載貨皆可,能自行操控速度,遊客可以坐上台車,感受舊時代的景象。

目前在北橫公路上的百吉隧道

▲舊百吉隧道

舊百吉隧道已經轉為觀光休憩之用

大溪老茶廠(台7線11.9K)

舊名「角板山工場」,建於1926年,占地1,670坪。隱身在靜謐小巷弄裡,是座融合台、日、英式風格的綠建築,低調清新,近百年來風情依舊。在當時台茶興盛,外銷歐美達到巔峰的年代,將茶奉為「黑金」,老茶廠一天三班制,機器沒日沒夜不停運轉,盛產的日東紅茶每年可達600英噸之多。不料1956年的一場大火,茶廠幾乎燒毀,所幸當年先總統蔣介石在前往角板山行館時,途中路經卻不見原本熟悉的茶廠,詢問原委後,下令工兵全力協助重建下,才得以讓這片寶貴的歷史遺產留存至今。


地址:桃園市大溪區復興路二段732巷80號

09:04 抵達桃園市復興區境內,台7乙線岔路可轉往三峽地區。

進入街區後,街道兩旁都是藍色的招牌,寫著「水流東魅力商圈」這裡不僅有豐富的農產品,還有休閒農莊、花卉、有機蔬菜、綠竹筍、香菇、水蜜桃、水稻、梨、茶葉等產品,遊客路過這裡也能夠進行採購。水流東意義就是飲水思源,其水域含蓋範圍包括大溪鎮的慈湖、新峰里、三民里及復興鄉西北地區。


基國派部落

相傳「基國派」來自於日文音譯部落名Kyakopay,意義已不可考,目前部落內尚且通行以泰雅語發音的-讀法阿-代表部落,讀法阿指的是魚籐,因為基國派部落就位在大漢溪上游,村內並有小溪蜿蜒,部落居民除了傳統農作之外,也有從事小型捕撈漁業。

三民村早期的居民為卡奇雅(kzyay)社人,清朝前時原居詩朗,相傳此社興盛之時有很大的勢力範圍,東起角板山西至今三峽五寮枕頭山,戰後退居圓山。

三民溪沿岸與部落景色

溪的沿岸設有步道可以周遭景色與親近溪水,設有簡易的拱橋聯絡兩岸


馬賽克彩色拼貼圖畫,呈現出濃厚的原鄉風情






基國派老教堂(注意:2019年初為封閉狀態暫停開放遊客進入)

建於1963年,做為啟蒙與教化泰雅原住民的起點,教堂座落於讀法阿(Tuba)部落內,是當時的部落長老發動族人自動自發所興建。

原本教堂屋頂採竹材興建,但因當時的防腐技術不足,不久後就損壞,爾後在美國傳教士孫雅各牧師的建議之下,改採用蝙蝠洞一帶的溪河岸石興建,造就成今日堅固又有特色的樣貌由木桁架稱起斜陡的屋頂,平砌的石牆,堆疊的縫隙中以水泥填補,不同於台灣神學院建築群以灰漿填補。入口處以設計略小山牆大門,外門是圓洞,內木門是方形,以「通往天堂之鑰」概念設計,入口門廊採方、圓交疊形式,全館鑿工精美不在話下,教堂屋頂上的十字架是由黃榮泉牧師親手打造,考量石材易碎的特性,為了做出細工曲弧,選擇鋼筋混凝土,讓教堂的造型在古樸、厚實之外,也增加了細膩、優美的變化,2001年獲列台灣歷史百景之一。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泰雅爾中會三民教會

三民蝙蝠洞

蝙蝠洞在三民里北部之溪谷內,由溪谷仰望,但見石壁矗立,高不可攀。藉由石縫中小橋登上洞口,天地豁然開朗。蝙蝠洞口呈半圓形、高約20公尺,洞寬約50公尺,深約21公尺,足可容納千人,且中央隆起,宛如洞中有一小山,此天然岩洞真的如此鬼斧神工之作。洞外左前方有大小兩谷瀑布,高約50公尺,高約50公尺、瀑短流長,水沫紛飛,其聲隆隆如雷怒吼,且因洞口簷上掛滿綠茸芳草,直垂地面,且點點清泉連珠下滴,蓋水濂洞也,形式隱蔽險要,在瀑水沖蝕下,形成直徑約十公尺的深潭。

儘管目前洞穴裡沒有蝙蝠出沒,但在蓋洞穴未被發險之前,仍是蝙蝠的棲身天堂,至今洞內地面布滿紅土,即由其排糞所堆積而成,可想而知當時上萬隻蝙蝠倒懸之盛況。日據末期此洞被居民發現,且視蝙蝠為佳餚,因此蝙蝠被射殺燻烤為食,未幾,乃告絕跡。

進入蝙蝠洞園區後循著指標即可抵達

旁邊有涼亭、木椅可供遊客使用


瞭望台

拾階而上

有一處展望可以看三峽一帶的山色

下方潺潺溪流景色

蝙蝠洞一景,水源飛流直下的瀑布景觀

10:01 路邊有原住民搗麻糬、狩獵的石雕

10:03 距離今天住宿點的巴陵還有35公里,還有100多公里才能到宜蘭呢。

10:04 來到復興區的鄉治-澤仁里(台7線13K)

途經石廬藝術庭園民宿,外觀為原住民特色的裝飾

擋土牆上有好幾幅馬賽克拼貼畫作,呈現當地的自然景觀、風俗民情

周遭層巒疊張的山色也是不容錯過的

復興鄉鄉治,海拔來到458公尺

介壽國中師生共同創造的3D山水圖畫


彩繪出當地原住民的風俗民情

瞭望台

販售當地的農特產品、餐廳合菜的服務

桃園客運復興總站

復興區行政大樓

角板山名稱由來:

地名之由來有三:一是據說光緒年間台灣巡撫劉銘傳開山撫番時,見此地山峰突起如角,而河階面平坦如板,故命名之。二是來自此地泰雅語Pyasan,意思是物品交易的場所。或說Pyasan是北亞山,源出於一位泰雅族部落的頭目名,因抵抗清軍的攻擊奮戰而亡,族人以其名紀念之。三是日據時期,日總督府征服此地的原住民,將地名改為「腳板山」,示腳踏之板的蔑稱。從日據時期才出現的角板山一詞來看,應以第三者說法較為準確。國民政府來台,改稱此地為復興鄉。意旨「國家復興並冀以民族復興」的意思。

角板山行館佔地6公頃,共有四棟房屋,原是先總統蔣介石與夫人宋美齡所居住的行館,有一棟具有客廳、主臥房與客房,另外三棟則是警衛與隨從人員的房舍。行館中展示著蔣公生前的老照片、文物以及蔣公在角板山的生活資料,以供遊客參觀


角板山行館旁邊的雕塑作品「人形狐狸」由台灣藝術家吳炫三創作。

角板山行館前不遠處有著思親亭,話說這是蔣公閒暇之餘與夫人在此觀賞溪口風景的地方,但在蔣公逝世後,蔣經國先生就常來到亭中追思親恩,於是寫下「梅臺思親」一文。




位於角板山行館咖啡一旁的生態池


雕塑公園內的雕塑作品「中華影像」,由法國藝術家胡若孟所創作。

花卉景觀

位於角板山遊客中心旁的日式建築,前身為樟腦收納所,是現在全台灣僅存的樟腦廳舍,在附近的樟腦展覽館,內有角板山樟腦特展,並展示樟腦提煉過程與相關歷史事紀。

角板山公園

又名「復興公園」,位於角板山西南側,佔地極廣,園內十數棵高大的楓樹,在深秋時常以淒艷的楓紅,引人駐足遐思。另外亦有古松巨樹林立、老梅遍佈,每到花季,園內一片粉紅黛綠的花海,非常動人。園道中有蔣公及夫人手植的兩棵合抱榕樹。

廣場擺有今年猴燈的裝飾品


矗立蔣公銅像

復興亭


遊客涼亭可坐下來聊天也可以看前方的景色


角板亭

下方即為溪口台地,角板山位於大漢溪上游,這裡剛好位於河流轉彎處,形成特殊的河階台地地形,因為和浙江省奉化縣溪口鎮相似,所以角板山下的河階台地被命名為溪口台地。

周遭群山圍繞還有壯闊的大漢溪景色,青山綠水的景色令人目不暇給

下方有一座「新溪口吊橋」連接角板山與溪口台部落,遊客可以穿梭其中欣賞周遭景色

全景特寫

接著來參觀角板山戰備隧道,為全長100公尺的戰備隧道,是當年指揮戰備與緊急避難的場所,前身為蔣公的臨時戰備所,內有休憩間、通訊設備等,休憩間當時地上舖有地毯與牆上掛有世界地圖,因潮濕多已經損壞,現於牆面施作記錄軍事歷史與北橫時光廊道的3D彩繪,體驗戰備氛圍。

戰備隧道的歷史牆

廢棄的崗哨也彩繪成軍事色彩的樣貌,並且搭配可愛的吉祥物

路途中看到幾隻可愛的動物軍迎接遊客到來


周遭設施均漆上迷彩色

進入隧道中,兩旁彩繪牆以軍事場景為設計,彷彿回到那個年代


除了3D立體彩繪,還提供軍事道具展示,遊客能夠進去裡面拍照打卡


戰備隧道裡模擬密室的場景,這些軍人看著地圖是有甚麼企劃呢?




軍人踢正步,隊伍整齊劃一


拉號部落-羅浮里(台7線20K處)

舊稱「雅邦」,泰雅語讀為Kinyopan,其意為「曾被明鄭滿清人留瓣子」,原屬於拉號社的領域。里內包括羅浮(Rahao)、高坡(Kaobo)、大灣(高坡溪)、(復興)橋頭等部落,其中以羅浮部落為里治中心。戰後國民政府調整行政區域,將其境內各部落劃設為村,並改名成「羅浮」。


這裡有岔路可以通往小烏來風景區,因為時間的關係只能夠下去再訪了,下圖為入口石雕

原住民部落屋


泰雅文化展演場


羅浮橋

為了疏散復興橋過大的交通流量,而在東南方另建一座全長有153.8公尺,橋塔高約18.75公尺、朱紅色半圓狀拱橋,兩側設人行專用道,供遊客漫步賞景。羅浮橋完工通車後,為當時東南亞跨徑最大的螺栓式上承鋼拱橋樑,與「復興橋」及「巴陵大橋」同為北橫三大名橋

復興橋

橋樑長152公尺的大鐵索吊橋,橋身為紫羅蘭色,兩端刻有泰雅族神話故事的石墩,衝紛展現當地人文特色,目前橋樑已經規劃為人行步道,走到橋上可欣賞大漢溪溪谷美景。

羅浮橋上看復興吊橋與兩側聚落、山景、大漢溪,構成美麗的一幅山水風景畫

橋上看周遭景色

羅浮橋、復興橋新舊橋並存各俱美感,雙雙橫跨大漢溪,二橋一高一低互相輝映,形成一幅生動具有層次美的奇特景觀。

泰雅故事公園,提供有溫泉泡腳池可以讓遊客使用,這裡泡腳池與礁溪溫泉一樣是屬於碳酸氫鈉鹽泉,具有美白軟化膚質的效果,也就是俗稱的美人湯

除此之外,園區還有可愛的泰雅人物雕塑,泰雅人物雕塑都是在表達泰雅族人的生活文化唷


泰雅族的魚筌意象,魚筌是泰雅族傳統捕魚工具

順著步道走,就像是順著河流走一樣,沿途可以看到泰雅族人補魚的文化


義興吊橋(台7線20.6K)

建於1966年,是桃園唯一水管橋,原為引水灌溉附設水管,2013年經整修,通行人數從單次10人提升至100人。義興吊橋長約200公尺,站上鐵網橋身、木頭鋪面、15層樓高(70公尺)的吊橋,帶著彷彿走鋼索的刺激感,俯瞰大漢溪谷的迷人風景,潺潺河水聲令人備感舒暢


前幾年史詩鉅片電影賽德克巴萊拍攝時的場景之一的彩虹橋就是這座義興吊橋。

兩旁的大漢溪谷壯麗美景盡收眼底

層巒疊翠的山景

遠方可以看到剛剛上來的羅浮橋與復興吊橋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羅浮教會,創立於1951年,為當地居民的信仰中心

一開始建造了石壁式建築物的禮拜堂,後來年久失修又改為平房,後來又因為正好處在北橫台七線羅浮路段道路拓寬之範圍,而將禮拜堂拆除。於20037月動工興建新禮拜堂,並終於在20053月落成啟用,為具有泰雅族穀倉風格的新禮拜堂

點我進入下一篇:北橫公路單車旅行02-羅浮段-西村段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0-010A:慢城南庄系列(I)-南富村(063)

2016-032:嘉義縣朴子市-朴子老街區巡禮、第一零售市場、樸仔腳夜市、宏賓旅社、牛挑灣社區、德興社區(239)

2020-010B:慢城南庄系列(II)-員林村(063)

2019-010:嘉義縣義竹鄉古蹟巡禮(240)

2020-018C:日月潭新山味邵族風味餐廳

2020-029B:高雄市楠梓區(II)-右昌楊家古厝、林家古厝、元帥府、援中港溼地公園(171)

2020-047B:高雄市大寮區(II)-潮寮吳家古厝、山仔頂陳家古厝、共益磚窯廠遺址

2019-029A:彰化縣和美鎮雅溝社區造訪

2020-023A:漫城南庄系列(III)-走訪南庄東村、南江村老街(063)

2015-045A:台中市南區(I)一林氏宗廟(林祖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