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5B:北橫公路單車之旅02-羅浮段~西村段(途經下巴陵部落)(233)

這一篇接續上篇的行程繼續往東前進囉!

13:22 抵達高坡,海拔488公尺(台7線26.6K)

Kobu是由族人小頭目tanga-newan,於大漢溪與高坡小溪匯合處,由谷口仰望稱為高坡。因兩岸高山懸崖不斷,中夾深谷,又高山壯麗,高坡又稱為「高婆殼鳥僕」,泰雅族語原意為漁貝筌仔(捕魚具、桂竹所製)。部落族人來自拉號社的一部。

13:23 途經北橫之星渡假民宿、休息區(26.9K)

13:40 雪霧隧道口(731.1K),左邊有小路可進入雪霧鬧部落

13:43 榮華橋(732.6K)

榮華溪景色

13:51 榮華,海拔522公尺(台7線34K處)

眼前這一座水利設施為榮華大壩

位於義興壩上游約7公里處,是石門水庫上游三座攔沙壩中最晚興建者,1977年興建,1984年完工,壩體高度為82公尺,長160公尺,也是三座當中規模最大的,除了農業水源灌溉之外,還具有攔砂、防洪、發電等多重功能,除了作為攔砂壩,尚利用建壩所抬高的水位與下遊河道間的落差進行發電的功能,這在台灣的攔砂壩的功能中,算是比較特別的一座,此外由於當地的岩層屬於變質砂岩,年代久遠因此硬度較高,所以將壩體設計成一座雙向彎曲變厚度混凝土拱型壩,透過兩岸山壁的力量來支撐水的壓力,而它也是目前台灣僅有的四座拱壩之一(另三座為翡翠水庫大壩、谷關水庫大壩、德基水庫大壩)

早期大壩於山水之間風景秀麗,旁有翠綠的溪谷,但是由於大量開墾的緣故,上游砂石沖刷至大壩中,導致淤積嚴重,現今大壩美景已不復見。


14:36 高義蘭部落

擋土牆上有大幅的馬賽克拼貼彩繪

14:37 740K

14:46 蘇樂大橋(台7線41.7K)

蘇樂新橋於20107月完工,全長175公尺,寬度僅10公尺,2004年艾莉颱風蘇樂舊橋中遭土石流沖毀,後來搭一座貨櫃屋式的臨時鐵板便橋,方便車輛來往行駛,不過每年颱風豪雨幾乎岌岌可危,洪水甚至曾把便橋往下游推200公尺,公路總局復興工務段多次會勘,決定在斥資1.9億經費,在舊橋下游150公尺處興建新橋。

此橋樑使用鋼板所搭建,為三π大跨距鋼橋,搭配蘇樂溪整治,有效避開土石流的危險區域,橋身造型簡潔優美,有別於粗曠的巴陵大橋,主色為淡紅色,橫陳在山谷間,與周遭綠色樹木形成強烈對比,特別凸顯出橋身,在遠處看這座橋是非常顯眼的。

遠方看蘇樂新橋

大漢溪上游與周遭層巒疊翠的景色


壯觀的山巒與大漢溪磅礡景色

14:57 蘇樂,海拔660公尺(台7線44K處)

蘇樂(Suruw)是當地部落名稱,「Suruw」原意為「頭目居地」,位於桃園市復興區高義里最南端。

進入部落時會看到擋土牆有幾幅原住民歲時祭儀舞蹈馬賽克畫


北橫公路沿線都是群山圍繞的景色,只有來過的人才知道他的美呢


15:05 巴陵大橋(台7線46K處)

橋樑前身為191410月所建的「巴壟鐵線橋」(日文:バロン橋)。戰後興建北橫時,拆除鐵線橋改建為「巴陵橋」,現今於北橫公路舊線巴陵一號隧道口左側保存了一支近10公尺高的「巴壟紀念柱」。

由於原巴陵橋寬度僅4.5公尺,其前後銜接彎窄隧道,路幅不足容易造成塞車,每逢假日及水蜜桃盛產期間形成交通瓶頸,因此交通部公路總局在2001年計畫於巴陵吊橋下游興建巴陵大橋,跨越大漢溪,藉以解決交通壅塞問題,設計及施工階段暫稱為「巴陵二橋」,施工接近完工階段正式命名為「巴陵大橋」。新巴陵大橋於2005730日舉行通車典禮,成為巴陵地區之新地標。

屬於「中路式繫索鋼拱橋」,橋身為桃紅色,代表復興區拉拉山名產「水蜜桃原鄉」之寓意,全長220公尺,主跨185公尺,拱高約37公尺,橋樑全寬11.5公尺、淨寬10.5公尺、車道寬7.5公尺,人行道每側寬1.5公尺,大漢溪河床面距離橋面約35公尺、距拱頂約52公尺。



巴陵大橋上可見玉峰溪與三光溪匯聚的絕景,加上群山環繞的景色,壯觀又美麗。

巴陵吊橋(舊橋)

舊巴陵橋建於1966年、全長約160公尺,是一座單向吊橋,吊橋寬度僅4.5公尺,較特別的是其前後銜接彎窄隧道,橋樑兩頭均為隧道,需通過隧道才能夠走上吊橋。


火紅色的橋身亮彩奪日,目前已經闢為人行步道專用區,橋樑旁邊還有一株工藝造景的櫻花樹,很有異國風情喔!


15:05 巴陵部落,海拔608公尺(台7線46.7K處)

巴陵又名「巴龍」、「馬崙」或「巴崚」。巴陵又分為上巴陵(Balong)、中巴陵(Tayax)、下巴陵(Phay)三個聚落。Balung之意即檜木,一說松柏類,又說倒木,據傳往昔此地在洪水發生時,有許多漂流檜木,拾之築屋,為地名之起源。

巴陵隧道

巴陵舊橋的兩端各有一座隧道,為巴陵一、二號隧道,是當初為興建巴陵橋所開鑿,其中巴陵二號隧道內,留有台灣日據時期開鑿之巴壟隧道遺跡。目前已列為桃園市文化資產。

隧道內部已規劃成巴陵部落泰雅族文化的展示走廊,從壁畫到雕刻實品,展示牌從生態環境、農產品、居住建築詳細地為旅客介紹,農特產品的水蜜桃到竹筍、甜柿等,帶旅客漫遊原鄉文化、認識當地特色。




搗麻糬、婦女織布的意象



泰雅族傳統家屋展示

隧道外牆面橫幅繪製著泰雅族生活風情、傳統服飾及獨有的文化


巴陵假日廣場

部落市集這裡有販賣當地種植的拉拉山水蜜桃,買了幾顆來吃,甜度不輸其他地方的水蜜桃唷!

上方有一座「飛鼠廊道」,為橫跨台7線的橋梁,連接巴陵假日廣場停車場前往巴陵古道

巴陵古道導覽圖

沿途都有指標指示方向,算是規劃很完善的古道,難度偏易,算是老少咸宜的步道

八壟廣場

巴陵古道前身為舊時泰雅族人在復興山區所建造的部落通道,循著山陵線一路直上,曾經荒廢一時,但卻也孕育了豐富的動植物生態景觀,周遭多是濃密原始的闊葉林,還有華香樹、巴陵石竹、血藤,以及垂掛樹身的樊尼蘭等植物,訴說著自然生態之美。如今桃園市政府保留古道遺跡,重新將巴陵大橋到拉拉山服務中心的這段古道串連,循線設立棧道與繩橋,並將巴陵一帶的地形地貌縮影在蝴蝶館、甲蟲館、闊葉林館及地質館中展示,再與當地原住民文化相互結合,將沈寂許久的巴陵古道重新開放,打造出「巴陵古道生態園區」。

地質館,展示特有地質景觀的解說館,讓遊客透過展館的介紹,了解拉拉山生態資源特色。




驚悚刺激的生態探索繩橋

利用閒置涼亭重新改造的甲蟲館,一次飽覽拉拉山的甲蟲世界

蝴蝶館,展示了北橫最具代表性的蝴蝶與昆蟲標本,館內還有一隻全台最大的大紫蛺蝶模型。

拉拉山遊客中心

裡面陳列一座原住民手拿著一顆拉拉山水蜜桃的造型燈籠,非常可愛!

大漢溪景色

龍姨柑仔店,提供部落居民生活所需用品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華陵教會,為下巴陵居民的信仰中心

部落街區,遊客能採買農特產、紀念品


這裡有販賣一些小吃飲品,均使用當地的食材,遊客來到這裡旅遊用餐選擇

這家店有賣水蜜桃系列的冰品,來去一探究竟

除了提供果汁飲品,也有提供咖啡

櫃台上的甜筒花朵裝飾,非常的有趣


除此之外也有提供這種選料的剉冰,讓炎熱的夏天能夠得到沁涼的享受

來一杯水蜜桃冰來嚐嚐看吧!個人覺得甜度恰到好處,而且不添加化學原料和果糖,主打新鮮桃子現切現打,天然的底佳啦!

順便來去吃個晚餐,除了賣臭豆腐也有賣便當、麵食



今晚的住宿點-拉拉山達觀山莊,1000元/晚

拍一張相片表示到此一遊囉!

入房的鑰匙

套房空間,所有東西都應有盡有

經過一天養精蓄銳後,大約七點就起來吃早餐

第二天(2016.07.06)的早餐-清粥小菜與米粉湯


07:47 台7線47K

沿途景色

這裡是復興區華陵里,從巴陵部落到縣界(西村)都是華陵里的範圍唷,算是復興區最東邊的行政區。

08:00 跨越塔曼溪的大漢橋(台749.5K處)

08:02 經過明隧道

08:34 周遭的林相隨著海拔的爬升不斷的轉化當中,不知不覺海拔已經爬升到900多了

08:41 海拔1000公尺左右的展望,一個小時之內已經前進將近10K,不過爬升的海拔卻多達500左右!

08:51 抵達四稜,海拔1170公尺,是北橫公路桃園路段的最高點(台7線56.2K處)


08:58 大漢守衛站(台7線57.5K處)

這裡位於曙溪的鞍部,是北橫進入宜蘭前桃園的最高點,設有一座大漢守衛站,提供廁所、飲用水,不過今天來的後沒開,對於一些山友、車有可能不是很方便呢!

09:05

靠近縣市界的擋土牆貼著一幅畫,說的是泰雅族的射日傳說。

遠古時代三位原住民勇士各自揹著嬰兒踏上射日的旅程,揹著嬰孩的大人逐漸逝去,嬰孩也長大成人,繼續前往射日旅程,最後成功將其中一顆太陽射下來,可惜其中一位青年死去,剩下兩位青年被太陽滾燙的鮮血灼傷後逃離,後來被箭靶射下的太陽後來變成了月亮,其餘兩位勇士直到白髮蒼蒼才回到部落。

09:10 抵達西村(桃園市、宜蘭縣)縣市界線(台7線60.8K)

北橫公路桃園段在這裡告一個段落,請繼續點閱下一篇文章欣賞北橫宜蘭段的景色風光:

上一篇:北橫公路單車之旅01-大溪段~羅浮段(百吉隧道、基國派、角板山、拉號部落)

下一篇:北橫公路單車之旅03-西村段~大同鄉路段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0-010A:慢城南庄系列(I)-南富村(063)

2016-032:嘉義縣朴子市-朴子老街區巡禮、第一零售市場、樸仔腳夜市、宏賓旅社、牛挑灣社區、德興社區(239)

2020-010B:慢城南庄系列(II)-員林村(063)

2019-010:嘉義縣義竹鄉古蹟巡禮(240)

2020-018C:日月潭新山味邵族風味餐廳

2020-029B:高雄市楠梓區(II)-右昌楊家古厝、林家古厝、元帥府、援中港溼地公園(171)

2020-047B:高雄市大寮區(II)-潮寮吳家古厝、山仔頂陳家古厝、共益磚窯廠遺址

2019-029A:彰化縣和美鎮雅溝社區造訪

2020-023A:漫城南庄系列(III)-走訪南庄東村、南江村老街(063)

2015-045A:台中市南區(I)一林氏宗廟(林祖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