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8B:宜蘭縣蘇澳鎮(II)一宜蘭餅發明館&白米社區(228)
台鐵武荖坑鐵路橋
前身為「武荖坑鐵吊橋」,於日據時期建造,木造橋墩橫跨新城溪兩側,為往來冬山與蘇澳兩地重要道路橋,橋面可行駛雙向車輛,當巴士行駛至橋面時,造成強烈搖晃,每每進出更是考驗駕駛人的膽識與技術。在地耆老回憶吊橋於1967年間遭洪水沖毀,鐵路中斷造成火車停駛,居民便在未斷毀的鐵道上鋪設木板,以作為行人臨時通行之道路,當時颱風造成災變,人力物資缺乏,應變的方法更是為居民留下深刻印象。吊橋於1968年改建為鋼筋水泥橋,1983年武荖坑火車鐵橋配合北迴線通車,增建成預力樑鐵橋,鐵軌雙線通車至今。
新馬車站(宜蘭線89.3K。上行車站:冬山車站,下行車站:蘇澳新站)
1920年11月22日:設「新城」站。1970年底,站體改建成「混凝土站房」。1975年6月1日改為「聖湖」站。同年,本站因應宜蘭線鐵路南聖湖(今蘇澳新站)至冬山間雙軌化工程,而縮短與蘇澳新站間的長度,兩者距離只有1.1公里。
1983年4月1日改為「新馬」站。本站位於蘇澳鎮新城里和永榮里(古名「馬賽」)之間,所以將兩地各取一字來命名,而更新站名為「新馬」。
【更新】2018年10月21日造成普悠瑪列車翻覆意外造成嚴重傷亡,台鐵擬將站體遷至原站體北方1.4公里,最快2022年完工
宜蘭餅發明館
創辦人劉鐙徽也是現任的董事長,運用其四十年糕餅點心經驗,於2001年成功研發鮮奶口味0.1公分超薄牛舌餅,並將之命名為「宜蘭餅」。從由此開始,熱愛故鄉的流師傅發下宏願,希望藉由自己的雙手製作出來的糕餅都可以代表故鄉特色及文化,進而榮耀宜蘭,除將自己一手創立的食品公司更名為「宜蘭餅食品有限公司」,並於2009年成立「宜蘭餅發明館」,園區佔地4000坪,結合文化、觀光、餐飲、購物、踏青等休憩功能,趣味的宜蘭餅DIY更是大受歡迎,使得宜蘭餅名聲遠近馳名。
糕餅列車造景
放大版的糕餅製作模型和牛舌餅
劉鐙徽師傅和形象代言人劉小鎂的 Q 板雕像陳
牛舌餅、糕餅模具與乳牛都充當園區裝置藝術品
室內區域一樓是歷史展示區和商品賣場,歷史展示區除了有介紹宜蘭餅的發明史,重大事蹟,還有許多傳統製餅工具
介紹宜蘭餅輝煌的歷史,前方有宜蘭餅電子書可翻閱,很有趣呢
商品區,這邊幾乎每種產品都有提供試吃,吃了過後喜歡的話就在這邊買伴手禮回家吧!
外觀為台灣形狀的鳳梨書外盒,設計得非常有巧思,台灣是水國王國,鳳梨更是其中代表之一,也是台灣代表性的伴手禮唷,二戰時台灣曾是全世界鳳梨罐頭產量的冠軍。
木造協力車與婚嫁使用的轎子,擺在這裡蠻有復古風的感覺
古早時代的搖籃,想到古早哄小孩睡覺的「搖嬰仔歌」
鑼鼓若響....不小心想到戰後時期林天來的歌曲
蠻有古早味的木門船型的木製容器為古早麵粉和雞蛋的的攪拌槽
上二樓去一探究竟
這裡是宜蘭餅的生產線,可以隔著玻璃看製作過程
地址:宜蘭縣蘇澳鎮海山西路369號
白米社區
舊地名白米甕,1874年由提督羅大春率人開鑿蘇花古道,以白米為起點,闢通奇萊之路。日據時期,日本規劃利用白米地區自然的條件,發展了礦石工業推動石灰石、石粉等加工,並設置水泥廠。
此外,在白米甕的森林盛產製作木屐的樹材-江某樹,因而發展出木屐產業,成為本省本屐重要供應地,這也是木屐村的由來。光復後1960~1970年代是白米社區在石化業及建築業的興盛時期。
白米木屐館
白米社區舊名「白米甕」,清朝開鑿蘇花大道,以白米為起點闢通奇萊之路;日據時期,發展礦石工業。因盛產江某樹,製作木屐的良好素材,而發展出木屐產業,成為重要的供應地。雖經過二、三十年的沒落,然而社區發揮創意及想像力,賦予木屐新生命,開始振興木屐產業,以「白米心、木屐情」使白米木屐村逐漸成為家喻戶曉的觀光景點。透過仿採重新認識與凝聚社區,從「白米甕,做材屐;偷措材,山林捉」之俚語尋回往昔記憶。1998 年成立木屐館,讓遊客到此可以透過導覽解說、木屐體驗,認識木屐產業與白米社區。
殘念~今天沒開真是可惜啊!下次有機會再來了
逛一下旁邊的「金谷精品名產店」
這家店展示許多與貝殼相關的物品及創作的作品,下面兩張是用貝殼串成的簾子
木屐是當地的特色,也會賣一些用木屐做的小飾品囉
上面也有鳥類的裝飾品,讓死板的店面更生動囉
櫃子上面是藝術畫作,櫥櫃主要陳列各式各樣的貓頭鷹輔以其他動物裝飾櫥櫃
桔果汁
永樂車站(北迴線5.2K。上行車站:蘇澳新站,下行車站:東澳車站)
不同於其他的車站,永樂站以貨運為主要的業務項目,起先並沒有做為載客用途,因應附近居民的請求,增建了一座客運用月台。
此地為台灣水泥之水泥貨運基地,是台泥蘇澳廠的主要進出門戶,因此設置有寬廣的場站區與多條供貨運列車停靠與通過的側線,經常有散裝水泥貨車停在站區。
正在施工中的蘇花改公路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