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1B:嘉義縣鹿草鄉-鹿雕意象、鹿仔草文化學堂、埤頭掘文化園區、中寮安溪城隍廟、鎮煞龜塔(237)
話說鹿草鄉:
本鄉先民入墾時,見楮樹遍布,此地因而稱「鹿仔草」。另有一說是,鄭成功復臺時,本地鹿成群於田間食草,故稱本地為「鹿仔草」。鹿草鄉東為水上鄉、西為義竹鄉、南為台南市後壁區、北為朴子市、太保市。
鹿草的鹿雕由來
鹿草鄉過去有許多鹿群聚生活,是當地一大特色,近年因為生態環境改變,鹿群已經很少出現了,所以公家單位決定以鹿群雕像,或馬克磚施作拼貼做的鹿雕像,讓外來遊客知道當地過去因鹿聞名。
▲位於嘉義東西快速道路與167鄉道交界的一群梅花鹿雕像
各位嘉義人應該不陌生的字樣
鹿草鄉公所
鹿仔草文化學堂
前身為「鹿草鄉衛生所舊址」,後來為了推動藝術教育,才規劃為建構地方文化生活的空間。學堂內介紹鹿草的文化與特色,有工作人員進行導覽,偶爾也會舉辦藝文展覽,希望將文化休閒與藝術融入居民的生活中。
埤頭掘文化園區
進入村內的道路旁有一棟民宅,整片外牆都彩繪上繽紛的圖案,不乏將鄉內的特色-鹿給彩繪上去
天公堀是一座天然埤頭,水源充沛,提供村民民生及灌溉用水所需,早年住民倚埤搭建草寮而居,慢慢聚成村落,周邊有油車間、市場、三合院、舊學堂,還有牛墟等繁華景象。
惟埤頭的重要性隨著農業社會轉型而逐漸式微,因缺乏維護,導致荒蕪而失去原有的功能與風貌,埤頭週邊也遭占用堆置雜物,原本儉樸自然的農村環境遂日消逝,時任鄉長林沐惠為恢復昔日埤塘榮景,2008年申請「埤頭堀文化生活圈計畫」,進行紀錄片拍攝工作,縣府並爭取經費形塑「生活文化圈」意象,從點而面喚起居民重新重視水塘環境與功能,再造自然純樸的農村景觀與恬靜溫馨的生活情感。
使用竹子編造的穀亭畚
中寮安溪城隍廟
初建於1775年。為福建安溪縣張、施兩姓人家隨鄭成功軍隊來台時,自安溪祖廟迎來,並照二城隍所示,擇地建廟,落成時同時安奉主神大城隍固定金身(由福建師傅,照安溪縣城隍金身,以泥塑方式完成,現今仍完整安奉廟中,相當難得)。後來張旦為求平安,也從安溪迎請三城隍及媽祖(今安奉張家公祠)來台。日正當中,來到張寮(今中寮)稍作休息,離去時卻挑不動金身,只得以竹筶請示,才知三城隍也將定居此地。從此城隍廟就有三位城隍爺,成了兩村的信仰中心。後來又雕塑四、五城隍、城隍夫人、部將等神明之金身而成一完整之城隍廟。
如今廟貌規模為數次修建後的結果,目前樣貌為1984年竣工。園區目前有現代化廁所、藝術化走廊、拱橋、涼亭等,成為一休閒公園。
廟旁為一座藝術公園,造景優美
設有景觀拱橋、中國式涼亭供香客、遊客賞景歇息
各種神祇的石雕
如意廊
廟宇周圍的古厝,圍牆有農村特色的彩繪畫
都市應該都看不到這種古厝了,來到這裡能夠回味一下童年鄉下生活的時光
途經經過施家村與其巨大的榕樹
社區幾處的圍牆都有彩繪圖畫
在日據時期,原建的龜塔已日漸頹廢,附近庄里鳩金就現址而新購七唐八卦形式的寶塔,塔尖鎮以石龜、龜頭朝向八掌溪,彷彿在觀察溪水消長之狀,頗為傳神討喜,故老相傳,塔成之日曾聯合附近居民舉行隆重之祭典,此後八掌溪氾濫的情況日漸漸少。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