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0A:嘉義市行腳日誌(1)一嘉義車站、鐵道藝術村、嘉義舊酒廠、菸酒公賣局嘉義分局、阿里山鐵路園區、檜意生活村、森林之歌

話說嘉義市:

面積60平方公里,人口27萬餘人,自荷據時期就有人口陸續移入,古名「諸羅山」,係源自平埔族原住民洪雅族社名之譯音及因嘉義東方諸山羅列,又名「桃城」,因清領時期興築之古城形如桃而得名,是一座擁有三百多年的城巿,人文歷史以及自然景觀兼具。日據時期隸屬於台南州嘉義市,二戰後,設嘉義市為省轄市。1950年降為縣轄市,至1982年於嘉義縣獨立出來設省轄市。

由於發展歷史甚早,市區內留有不少古蹟,形成重要觀光資源,像是荷據時期留有「紅毛井」、「紅毛埤」等遺跡,為今日的「蘭潭水庫」,東西寬約1公里,南北長約2公里,潭呈葫蘆形,主要供水師學習水戰之用,如今為嘉義市重要供水來源。

鄭氏時代,在屯田地設有營鎮,日漸形成聚落。1704年縣署歸治諸羅山(嘉義市),並築建木柵城,是台灣最早的城柵;日據初期在嘉義市設辦務署,統轄嘉義縣,為嘉義市繁榮的開始,並發展林業,設有森林鐵路至阿里山取得豐富的森林資源

地方特產方面,則以火雞肉飯、方塊酥、阿里山羊羹、雪花餅、小饅頭、甘藷、鳳梨酥最為人所知。文化活動上,日據時期以繪畫最為著名,曾有「畫都」之美譽,代表人物有陳澄波,此外,最珍貴的「交趾陶」工藝也發源於此。

嘉義車站(縱貫線291.8K。上行車站:嘉北車站,下行車站:水上車站)

初建於1896年,當時為木造車站,直到1933年改建為現今的樣貌。曾經是集客運、貨運、糖運、材運於一身的車站,功能多元,地位重要。

車站為鋼筋混凝土的建築結構,屬折衷建築,古典風格的對稱方式,展現簡化的山牆及幾何圖案裝飾,與水平簡潔的現代感,經評定後1998年由嘉義市政府訂為市定古蹟。


月台連通道有幾幅彩繪壁畫,訴說嘉義農林棒球隊、阿里山林場的歷史故事


位於嘉義車站的貨運月台拍攝縱貫線鐵道


檜木心鎖橋

配合嘉義市是木材的故鄉,結合木材燒烙技術,201310月嘉義市政府與後驛里社區發展協會合作,由嘉義檜木專家張福昇培訓身障朋友,手工打造獨家檜木心鎖,情侶之間還可手寫專屬兩人的愛情絮語。檜木象徵生生不息的能量,加上橋旁火車、客運不停歇的運轉,讓愛情能加速發展並永保溫度。

延續千年檜木生生不息的能量,結合來往車輛轉動運行磁場,燒烙心鎖、鎖上心頭,願人間親情、愛情、友情皆因滿心珍惜與強烈磁場互相呼應,愛加快、愛加溫、愛源源不絕,成就人世間有情天地,彼此珍惜、圓滿寬容。

嘉義市鐵道藝術村

嘉義鐵道藝術村規劃於20009月,以藝文展演活動及結合地方特色為前提,將閒置的鐵道倉庫改為藝術創作展示場。成立最主要是為了服務喜歡創作的藝術家有個創作空間,並且透過藝術資源的凝聚,以及社區總體營造的概念,讓藝術走入民眾的生活中而激盪交響,希望透過藝術的創作,讓原本繁華落盡的鐵道倉庫能透過藝術的創作再度活絡起來。

近年來因應嘉義市區鐵路高架化計畫,將拆除部分倉庫,並營運到2019底為止


這些牆壁上的畫,是在地藝術家在倉庫創作的成果

內在空間的規劃分為三個部分,即創作、展演及營管區。內在空間由六間倉庫組成。

倉庫北邊為創作區,有藝術工坊、藝術家工作室與藝術家交流區。

倉庫中間為展演區分為展演空間與表演空間,提供藝術家作品發表與表演團體實驗表演空間。倉庫南邊為營管區,是藝術村的核心區,營運管理中心、推廣教育中心、餐飲休閒空間及藝術服務區集中於此。除了這裡可近距離看到火車進出站之外,也是藝術創作者盡情揮灑創作的地方,在每一個倉庫裡看見不同的藝術品展演


並且在園區你可以看到各式裝置藝術

嘉義文化創意園區(東區中山路616號)

位於火車站旁,原為「嘉義舊酒廠」,酒廠建於1916年,光復後由台灣省專賣局接收,直到1982年酒廠遷往民雄工業區後,酒廠裡的七棟建築被列為市定古蹟。是台灣最早生產高粱酒的酒廠,而有「白酒的故鄉」的稱號,是台灣製酒產業重要文化遺產,時隔二十年,閒置的酒廠倉庫仍然飄散淡淡藥材香味,依稀可見昔日榮光。

文創願景館展演空間,是園區的管理中心

原為高粱酒第一作工場的這棟建築,現為「酒文化館」

此建築為1930年建立的鍋爐室,鍋爐室旁有根大煙囪,原有53公尺高,但在921大地震中斷裂,現只有剩18.4公尺;中間棟為同時建的「再製酒第二工廠」,左邊棟為包裝工廠,建於1937年,上方的太子樓開整排窗,是自然的通風設備。

另外,位於鍋爐室後方的「五金倉庫」建於1931年,倉庫頂部的四分之一圓弧造形,和水平的牆面飾帶很有設計感。

歷史最久的是1924年興建的中間試驗工廠,原為酒精倉庫,為加強磚造的兩層樓建築,屋價材質為檜木,在中脊上裝了七組散熱器,而在山牆上方有半圓形氣窗,立面還有水平裝飾帶。

此建物為機械修理及木工室,建於1937

這棟是製麴工場,前半為增建物,後半為歷史建築

貯酒室,建於1930年,是一棟鋼筋混凝土牆身,主要用來存放大雄酒桶、儲存清酒、藥酒等需要兩年以上才能完全熟成的酒類。

眼前所見的是一座圓形儲存槽,本來有兩座,目前所見到的是1929年所建,另一個1937年已經被拆除。原本用途是裝置糖廠所生產的糖蜜酒精,酒廠再利用此原料發展成酒,戰備時則做為燃料使用,台灣光復後改為貯存高粱米用途。

市定古蹟-菸酒公賣局嘉義分局(西區中山路659號)

台灣菸酒專賣事業始創於西元1900年,為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嘉義支局成立於1924年,本建築於1936年興建,管轄雲、嘉、南三縣市的菸酒專賣事業,對產業歷史之見証具有意義。

菸酒公賣局嘉義分局於1936101日開工,由垣內制圖,伊藤轉寫。1937年完工,為西式三樓建築,以鋼筋混凝土建造,外貌為淺綠色。三層總建積1,458平方公尺,為日據時期地方專賣事業之辦公處所。1947年的228事件時,曾將門窗改建作為砲兵要塞使用。

建物角呈圓形,入口內凹,外觀簡單,呈現對稱和諧而典雅,規模宏偉。立面貼橫紋折線磚,呈現美感。在二、三樓樓梯轉角處有八角形樑柱,樓梯壁面方格狀的氣孔,樓梯旁柱頭裝飾等均具特色。

阿里山鐵路起點一北門驛(東區共和路428號)

北門驛為日式造型木造車站,建築面積95.15平方公尺,主要分為票房、候車室與辦公室。目前規畫為鐵路文物展示館,驛前廣場與周邊設置「呼喚的地標」、「時空走廊」、「生態藝術牆」等公共藝術,藉以凝聚鐵道文化的集體意識。

往阿里山鐵路行駛後,第一站即為北門車站,海拔31公尺;本站於1910年完工,以紅檜打造而成,而1912年阿里山鐵路正式啟用,之後便開始兼營客運業務。

戰前由台灣拓殖株式會社經營,戰後改隸林務局。1973年北門新站落成啟用,北門驛功成身退。阿里山森林鐵路運送下山的木材,聚集在北門驛附近,帶動木場、木材行、鋸木及製材工廠遍布,南來北往的木材商,帶動旅館、餐廳、戲院等商機,人口快速增加,貨運業活絡,各行各業欣欣向榮。

1998年北門車站成為市定古蹟,而森林鐵路的功能逐漸轉向觀光客運用途。每逢假日人潮洶湧,隨著阿里山鐵路行駛中,在沿途都有絕佳的景點,供遊客除了拍照休息外,在過程中也有意想不到的收穫慢慢去發掘呢~


嘉義車庫園區(東區林森西路2號)

入口牆面有火車陶板模型,共計有鍊土、雕塑、分割編號、陰乾素燒、上釉彩繪、燒陶倒共六個流程。

舊名「北門修理工場」,原址設於191010月平地段通車時的北門機關庫,隨著鐵路的施工陸續擴充,才於1912年正式啟用,主要工作為建造修理阿里山鐵路各式機車、客車、貨車。從阿里山通車以來,迄今已將近百年的歷史,北門修理工廠當年編置一兩百人,維修、改裝、製造樣樣功力高強,零件損壞自己手工打造,外鍋爐、蒸汽引擎也能自產,阿里山檜木車廂也是修理廠的經典傑作之一,許多珍貴阿里山退休火車,目前也是保存在北門修理工廠。1993823日,北門修理工廠發生一場大火燒掉木造廠房,部份老火車也付諸一炬。現今部份修理工廠建築已經更新,少數較珍貴的車輛,則停放在車庫裡保存。為了讓民眾可以參觀這個饒富歷史意義的所在地,2005年起改名為嘉義車庫園區。


DL37柴油機,1977年自德國出廠,由O&K, Orenstein&Koppel廠商製造而成,主要用途牽引客車與貨車,引擎安靜且強而有力。

SP6211光復號客車車廂

為阿里山森林鐵路之第三代光復號客車車廂,由特別客車改造而成。約19741977年出廠,行駛於阿里山本線

DPC7, 8中興號動力客車,1962年自日本出廠、1963年引入,中興號是日本製柴油特快車,車廂與機關車結合,曾創下嘉義到阿里山2小時55分鐘最快紀錄,直到1990年停駛。

DL2柴油列車頭為三菱重工1953年製造,是首批行駛餘阿里山森林鐵路的柴油機。

DL33柴油機車

由於阿里山森林鐵路機車柴油化後,客運量及速度都大幅增加,故停止進口中興號,轉而向三菱購買柴油機車。1972年購入DL31-34四輛為第四代阿里山森林鐵路柴油機車,牽引新製客車廂,命名為「光復號」列車。

阿里山號 SPC42SPC43SPC45SPC49SPC50SPC53SPC55SPC56

阿里山號是阿里山森林鐵路的主力車廂,通稱為阿里山號對快。阿里山號 SPC52為第四代推拉式(聯控)阿里山號車廂

編號SL-25「黑頭仔」蒸汽火車,經常行駛於嘉義至竹崎平地段

屬於28噸級的火車頭,行走餘山地線的主力機車,主要運送原木下山,但行駛速度偏慢,此種屬於直列引擎傘齒輪傳動芝山線用蒸汽機車頭。

這裡有一棟日式建築作為咖啡廳,供遊客可以到此處歇息一番

檜意生活村(東區林森東路1號)

佔地約3.4公頃,以林森東路劃分為南北兩塊腹地,北邊是早期日籍基層職員的宿舍群,南方則是高級職等的官舍,因歷史悠久,後來以傳統的日式工法及採用原材料修復,歷經四年的努力,得以讓舊時日式宿舍的風貌重現,並登錄為市定古蹟及歷史建築。目前保留下28棟木構造歷史建築,這裡不但是最早的林業村,也是保存最完整、範圍最廣的日式官舍建築群。

春一支冰棒嘉義門市

純淨自然、無毒、無添加,只以「水」「糖」「水果」三種材料製成,完全不含其他添加物。春一枝每枝冰棒,都以純手工削皮,切塊,以台糖2號砂糖細心提味,將濾過水煮沸,三者合一,便是春一枝天然水果冰棒。吃冰棒就像吃水果,喝果汁,讓顧客鮮甜的吃到冰鎮台灣土地的味道。

老楊五村

由嘉義著名特產「老楊方塊酥」所在此設立的「老楊五村」。

並木館

主打檜木文創商品

嘉義愛麗兒巧克力(已停業)

養樂多冰沙

清茶淡韻

主打無汙染的健康茶

福義軒(嘉義共和門市)

皇家西洋館

19世紀歐洲西洋古董藝術作為館內部置特色主題茶坊,讓遊客在歐洲皇室的藝術氛圍下,提供遊客可以在此休憩,品嚐法國百年第一名茶MariageFreres及精緻甜品與日式餐飲。

金石工坊嘉義北門招財貓本舖

1992年開始在台灣創立至今,參加過不少次展覽,設計過不少禮品,其中最受矚目的莫過於生肖及招財貓系列,回顧曾經開發過的每一件產品,幾乎都是金石工坊的新血累積,從擺飾、掛飾到生活用品樣樣充滿感情,件件訴諸於作品。

隨著品牌的忠誠度,消費者的注目度也水漲船高。

有人說招財貓只是開店用的,當然這只是狹義的解釋,注重全方位一直是金石工坊的目標,招財貓不只是開店招財,它是用來招福氣、招來情意、招來運氣、趕走穢氣的貓,在意生活細節的人,那麼一定會喜歡佈置生活起居,開店做生意的人,一定希望業務未來蒸蒸日上,對感情有所期待的人,肯定會希望所愛的人能廝守一生,金石工坊的產品每一件都可以讓需要的人達到所想要的。

金石工坊裡販售的不只是產品,而是一份用心,一份貼心,以及一份細心,每一件產品從零的設計、討論、雕模、製作到生產都投入大量個人力、物力、心力及財力,期望的是收到禮物的人都能感受送禮者的用心,感動人心的創意。

木晨良行

專營各式貴金屬珠寶,兼具時尚與古典的珠寶設計,木晨良行還有讓您體驗當一日「金工職人」的手作教學,讓您親手打造屬於自己的創意手飾



活泉人文茶館

由大同技術學院茶文化與事業經營學程的方教授所成立的活泉人文茶坊,希望提供一個可以讓國內外旅客靜下心來品味台灣高山茶的甘甜、體驗東方茶之美及推廣茶文化的空間。

活泉人文茶坊位於檜意森活村入口處,坐擁一片清幽的荷花池景緻。

KANO故事館

此地為KANO電影拍攝的場景-近藤教練的家

裡面除了陳列當時的真實故事照片與物品外,也有周邊紀念商品供遊客選購


皇鶴百年養蜂世家

源自於1915年,而據說「皇鶴」還是使用老闆娘名字的其中一字來命名的。店鋪販賣許多不同風味的蜂蜜,結合現代與傳統所研發出的產品,都是百年品牌所推出的傳承延續。


民藝傳奇

傳統民間藝術結合創意戲曲之文史特色群,可以看到他的外面非常富有文青感。

幸福之音

經銷販售知音文創主要商品,致力於禮品文具業界近四十年,是國際知名的卡片、貼紙、文具、禮品公司,擁有多元化的產品。知音的設計,結合了紙藝、創意、情感、環保與自然,從最初的卡片、貼紙設計,到今日全方位產品的推陳出新,知音總是從平凡的事物中找到新奇的小點子,從不間斷的嘗試與創新。


遊客服務中心

檜意森活村T09A旺萊山

販賣眾多在地的鳳梨商品(鳳梨酥、鳳梨汁、鳳梨酵素、鳳梨酒)等商品,此外也有販賣阿里山高山茶、蘋果洗潔液。

營林俱樂部

日人在1914年興建,所屬機關為「嘉義營林所出張所」,做為台灣總督府營林局的休閒娛樂場所。其建築風格獨特精美,屬於17世紀英國都鐸式建築,其屋頂上的小尖塔,入口的凸窗,以木料與灰泥搭破成圖案化等特徵,存在著時間與地點的雙重特質與時光的延續關係,顯示多元文化能在台灣並存的例證建築。主體建築為仿半木構造的一層建物,外牆部分為雨淋板構造,屋架為洋式木結構,山牆部分為達到造型上的美觀效果,在灰泥牆上,釘以直線及曲線形狀的木板,一則呈現歐洲別墅的風格,同時也表現休閒娛樂功能的意涵。

本建物曾做為林管處禮堂,1948年改為忠孝幼稚園、1984年由法務部調查徐嘉義縣調查站借用辦公,至1987年歸還。爾後挪為林務局單身員工宿舍。

林業廊帶中的新地標-森林之歌

「森林之歌」是藝術家王文志老師的作品,運用林務局提供之木材、鐵軌、黃藤及石材等素材製作,重現嘉義「木材之都」榮景。

設計意象上以高聳神木及阿里山火車鐵軌為主題,塑造出一處清靜的心靈高塔-條狀木頭環繞主體,猶如神木蟠踞萬仞,擁抱雲霄;大量綑綁的木段,堆疊出高塔狀,呼喚嘉義輝煌林業景象;銅材編織圓頂,露出天際雲彩,提供民眾仰望日月;藤材編織走道,藉此進出主體,彷彿穿越山洞妙境;底部鋼架石籠環繞,與山林土壤緊繫的生態關係,襯托出平地森林的特殊環境。

嘉北車站(縱貫線289.2K。上行車站:民雄車站,下行車站:嘉義車站)

200598日設站,施工期間曾稱以「北嘉義」、「嘉基」等名,正式通車前改為今名,為嘉義市之通勤車站,當地地名為「後湖」,屬於台鐵捷運化通勤車站,於嘉義市區鐵路高架化計畫中預定於2025年改建為高架化新式車站。


位於縱貫公路上,連接基督教醫院連通橋連通橋

耐斯王子大飯店(東區忠孝路600號)

為嘉義地區唯一5星級認證國際觀光飯店,擁有日本王子大飯店高標準管理系統及服務品質,結合商務、休閒、娛樂、購物等多元化功能,打造出國際水準與在地文化特色兼容並蓄的創新格局。為一地下四層、地上十七層之五星級飯店,與緊鄰之耐斯廣場(原名耐斯松屋百貨)同時落成於20064月,為嘉義市新地標之一。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0-010A:慢城南庄系列(I)-南富村(063)

2016-032:嘉義縣朴子市-朴子老街區巡禮、第一零售市場、樸仔腳夜市、宏賓旅社、牛挑灣社區、德興社區(239)

2020-010B:慢城南庄系列(II)-員林村(063)

2019-010:嘉義縣義竹鄉古蹟巡禮(240)

2020-018C:日月潭新山味邵族風味餐廳

2020-029B:高雄市楠梓區(II)-右昌楊家古厝、林家古厝、元帥府、援中港溼地公園(171)

2020-047B:高雄市大寮區(II)-潮寮吳家古厝、山仔頂陳家古厝、共益磚窯廠遺址

2019-029A:彰化縣和美鎮雅溝社區造訪

2020-023A:漫城南庄系列(III)-走訪南庄東村、南江村老街(063)

2015-045A:台中市南區(I)一林氏宗廟(林祖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