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0B:嘉義市行腳日誌(2)一文化路商圈周圍、政府機關、西門長老教會禮拜堂、文化公園、蘇周連宗祠、獄政博物館、嘉義百年公園
位於中山路與文化路交叉口有一座中央噴水池已有近50年的歷史,是1970年許世賢市長在任時所興建的。而豎立於嘉義市中央七彩噴水池的是「一隻展開翅膀的老鷹─KANO 1931」雕像。
位於中央廣場上的裝置藝術-「樂活幸福的旋律」
在有「管樂之都」的嘉義市中央公園裡,2014年底完成的有如高音譜記號的公共藝術,以「快樂無限」和「樂音嬝繞」概念來傳達快樂永恆與樂音不間斷的幸福意象,使民眾輕易感受城市空間的藝文氛圍。
文化路夜市
屬於商圈型的夜市,範圍大約以民權路中央廣場以南、垂楊路文化公園以北的文化路,長達約500公尺的路段。這裡不僅是在地人覓食的好去處,每到假日更是湧入滿滿的觀光客人潮,各式店家應有盡有,不論是複合式早餐店、服飾百貨、美食小吃、飲料店都能夠讓遊客一次滿足!
嘉義秀泰廣場(西區文化路299號)
2011年3月,中華民國交通部公開標售原台灣汽車客運公司調度場土地,由松田建設標下並規劃為影城商場及周邊之住宅建案。2016年1月30日,秀泰廣場嘉義店(SHOWTIME PLAZA CHIAYI)開業(後更名為秀泰生活嘉義店)建築總樓板面積約7,800坪,主力核心店為秀泰影城(中南部首間據點)、TRUE FITNESS及各式主題餐廳。
建築設計上,特別邀請國際設計團隊HBA,以嘉義的林業及大自然元素發想設計,為整個商場設計注入不同的風貌,消費者在購物享受美食之外,更可感受秀泰廣場為民眾營造的別具風格的氛圍,提供顧客一個陽光、慢活、愜意、悠閒的購物空間。
嘉義市政府
嘉義市音樂廳
位於文化中心外頭的街頭樂器裝置藝術
位於嘉義市棒球場的KANO裝置藝術
嘉義市博物館
位於博物館外面的「錐螺化石」
在1985年10月間,於八掌溪五虎寮段無意中發現本錐螺化石,三兄弟(陳壬癸、陳金鐘、陳進文先生)費心力搬運上陸典藏,令逢嘉義市博物館落成開幕啟用,館內展出嘉義化石,陳家兄弟慨然捐贈珍藏十八年之重寶錐螺化石,共同見證嘉義為台灣化石重鎮。
本化石重達30餘公噸、高4公尺、寬3.5公尺、厚1.5公尺,堪稱全台之最,彌足珍貴。
位於嘉義市文化中心的文化廣場
市定古蹟-嘉義西門長老教會禮拜堂(西區垂楊路309號)
本教堂為嘉義市戰後第一間成立的長老教會,約在大正初年創建,由日人監造,台灣人施工,當時此教會信仰為日本基督教團之一,戰後由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接收。1945年由當時教會總會第一任議長黃武東牧師接收。
本建築由珍貴的阿里山檜木搭建而成,禮拜堂黑色的莊嚴外觀,搭配聖潔白色的內部,窗枱玻璃造型特殊,兼具藝術結構之美,式樣古典優雅,是嘉義市難得一見的古老教堂,具有歷史見證之價值。
嘉義市紅毛井(東區蘭井街83號)
紅毛井可算是嘉義市內年代最早的史蹟,因為此口井1636年是荷據時期荷蘭人所鑿,荷蘭東印度公降服諸羅山社後不久,約在清領後的縣署處,派駐政務員及牧師,以徵放諸羅山一帶平埔族人、漢人的租稅,並傳布基督教於原住民,遂挖鑿此井,以為居家生活所需要的水源。稱為「蘭井」,因荷蘭人頭髮為紅色,又稱「紅毛井」。
明鄭時期,吳智武總兵鎮守並屯田於諸羅山,設營於此井北,重修之。1762年諸羅知縣衛克堉以此井迫水甘美,冠於全諸羅山,列「蘭井泉甘」為諸羅八景之一。
嘉義市文化公園
地點就位在文化路與垂楊路交叉口附近,採平面自然公園方向規劃設計,闢建工程2007年10月22日開工,2009年1月24日開放使用,面積約3.08公頃屬地區性中型公園,位民族路、興中街、垂楊路及文化路街墎內,為近市中心鬧區的公園,鄰近文化路夜市,是嘉義首座共融式公園。
公園入口處,相當氣派宏偉
文化公園裡最顯眼的裝置藝術,就是這一群雞樂團了,「管樂小雞銅管五重奏」的造型裝置藝術,5隻小雞們化身為樂手,吹奏出動人的樂章。
造型渾圓可愛的「管樂小雞」,深受大家喜愛。
此外,還能看到石猴雕刻作品,當時配合2010年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以下簡稱文建會)「社區在地藝術遍地開花」計畫,嘉義市文化局將充滿嘉義歷史特色的石猴雕刻,從博物館搬到戶外公園,讓民眾可以近距離欣賞。
這一尊陳澄波雕像,為1995年藝術家-蒲浩明的作品,而銅像紀念臺座上的文字「我是油彩的化身」,乃蒲浩明根據陳澄波在1940年發表於《臺灣藝術》雜誌中刊登的一篇文章,除了敘述油畫顏料製造的過程,其中,更以「我是顏料」表示對油彩的熱愛程度。
蘇周連宗祠(西區垂楊路326號)
本宗祠為日據初期為為倡導尊祖敬宗本宗祠而成立,為本市現存最早設立之祠堂,原從蘇氏家廟發展成蘇、周、連三姓的共同祠堂,作為大嘉義地區蘇氏祭祖與宗親聯誼,已歷百年之久,具有宗族發展歷史的研究價值,且常年維持祭祀活動,可啟發宗親思源尋根,具有深厚的文化意涵。
嘉義獄政博物館(嘉義舊監獄)東區維新路140號
興建於1919年,1920年竣工,於1922年正式啟用,當時是稱作「臺南刑務所嘉義支所」,而與其同時興建的還有臺北、臺中、臺南三座監獄,但均已拆除或改建。二戰後該監獄改稱為「臺灣嘉義監獄」,使用到1994年才因中華民國法務部改善監所計畫而將嘉義監獄移到鹿草鄉,原建物改設「臺灣嘉義監獄嘉義分監」。2002年8月16日,嘉義市政府為保存此建物而將之公告為市定古蹟,之後繼續爭取升等而在2005年5月26日由內政部公告為國定古蹟。而從2009年12月28日開始進行該建築的整修工作,2011年完工後改為獄政博物館。
大門口內側一景
進來後第二個門樓,屬於典獄長辦公室及會客室。
這裡並不能自由參觀,而是採取定時導覽制度,每天開放4個時段可以參加,有09:30、10:30、13:30、14:30等四個時段,時間到之前抵達參與就好了。
監獄外牆
日據時期留存至今的主體建物,包括智、仁、勇三舍房,放射狀的舍房是當時獄所必備且保存至今之重要歷史主體,也是最重要的特質與象徵。舍房表面元為紅磚造,目前僅剩勇舍北側外牆表面仍為紅磚面,其他舍房施以洗石子是晚期以後的裝修。
舍房格局到現在並未有太大改變,僅有多次翻修屋頂記錄,1973年才有現狀的格柵天花板。另外舍房上屋架的開口部留設出入口,管理人員攀爬內牆支固定式直梯至舍房上方之空中巡邏道,用以方便戒護人員巡視收容人,觀察收容人動靜。
收容人在舍房生活作息有固定受到嚴格規範的時間表,每個外界接觸的空間,都在嚴密的監控與管制之下。舍房內部空間十分封閉,早期設備異常簡陋,現有之馬桶為後期裝設,與現代監獄舍房設施有天壤之別。
接著進入牢房,上面寫著「男舍」空間
跟著導覽人員走進牢房的範圍裡,看到兩旁的小房間,一扇扇厚重的牢門,這是當時犯人們生活的主要空間。
接著來到婦育館
法律允許女犯人帶著3歲以下的幼童一起入監服刑,為了方便照顧和集中管理,婦育館裡有規劃幼兒室。
婦育館為女收容人生活的地方,建築格局為男監的濃縮,也設有獨居、兩人房、五人房及雜居防,因人多房少,雜居為可容12人。
日據時期的監獄規則中嚴為規範男監女監的區分,女囚得帶子女入監服刑,早期婦育館的建築格局配置與建築形態已與現狀大不相同,惟其修建的過程中位置均未改變。
婦育館二度因收容人數太少而裁撤,1959年曾經短暫改為倉庫與單身宿舍,1973年再度成立,收容女受刑人並代管嘉義看手所知女囚犯,女收容人白天工作習得一技之長。
婦育館中還有一個收容三歲以下小孩處所,女收容人的小孩因母親入監服刑無人照顧,所以跟著母親一起入監,母親在工場作業時小孩集中在育嬰室,一起接受照顧與管理。
大約只有1坪左右的牢房,上面是觀察窗,下面是送餐口
女受刑人接見室位於婦育館大門右側,設有2個接見窗口。
女子監獄旁的工場,是女受刑人工作的地方
女受刑人洗澡的澡堂
女子監獄有一個大片草地讓受刑人出來曬曬太陽走動走動。
此棟建物為第一工場,昔日為工作區,目前主要展示關於監獄重要文物
第一工場前有受刑人做的一些園藝造景
位於第一工場展示的文物
此處有受刑人利用獄所物品所創作的展覽
位於工場內展示的作品-唯吾知足,以一個口在中間,拼出的四個字。展示的作品這邊其實都沒有太多的解釋,但這個作品很直接地讓我感受到作者的心情,帶著懺悔的釋然,如果能重來一次,會更努力過人生、知足於自己所有擁有的東西。
第四工場、第三工場展示受刑人的作品
為舊監內建築最為精緻而華麗之處,內部隔間牆尚有重點裝飾著古典式樣的兩個牛腳飾,阿里山檜木天花、可說是全監代表性藝術空間。
接著進入典獄長室
典獄長的房間,受刑人服刑期滿出獄前最後一關就是到典獄長前聽完典獄長的勉勵的話,蓋上印章才能走出監獄,而且不能說再見!
從中央台向外延伸為智、仁、勇三舍房,坐在這裡可以同時監看三舍房
日新堂,昔日做為演講、電影、音樂、表演等教育與教化收容人的地方
嘉義百年公園
嘉義公園建於1911年,面積約26.8萬平方公尺,嘉義新八景中的「公園雨麡」,指的就是園中美景,嘉義公園腹地寬廣,與嘉義體育館、嘉義植物園相連,成為一處綠意盎然以及提供民眾休憩的良好場所。
飛碟溜滑梯位在啟明路與民權路交叉口上,因為造形實在太特別,好多遊客都會跑來取景
公園古木參天、假山造景、小橋流水、曲徑通幽,是當地居民與遊客喜愛朝聖之地
中國式涼亭
射日塔
前身為建於日據時代的嘉義神社,神社本殿於二戰後改為嘉義市忠烈祠,於1994年4月24日受祝融之災全毀。舊忠烈祠慘遭回祿之後,嘉義市政府原本計畫在嘉義公園內分別重建嘉義市忠烈祠與新建射日塔。
射日塔是一座高62公尺的塔式建築,共12層,由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林憲德與卓建光建築師事務所共同規劃設計,有「嘉義市的新地標」之稱。建築造型構想來自阿里山神木,塔身褐色的鋁條所形成的紋理與神木的外皮相似,塔的中間留有高40公尺的「一線天」,造形彷彿是劈開的神木。
射日塔像台北101一樣買門票坐電梯上去的,門票可抵消費,抵達11樓景觀餐廳,即可眺望整個嘉義市區的市景呢,到12樓更可以大範圍全部看到,想要來嘉義市取夜景的射日塔將是你的首選,若入夜後也可以到此,望著玻璃牆外享受都市繁華夜景呢
此外,塔的入口處有一對台灣雲豹的銅雕,由雕塑家鍾邦迪先生的創作,象徵是台灣的守護神。
站上去10幾樓高的地方,頂樓上在咖啡廳,從窗外望出去,整個嘉義市一覽無遺,建議可以來這邊享受下午茶,一邊喝茶一邊賞景也是個不錯的選擇呢!
位於嘉義公園內,設立於1915年,社格屬國幣小社。神社本殿於光復後改為忠烈祠,並於1994年4月24日受火災全毀,原址於1998年改建為「射日塔」。
嘉義孔子廟
又稱為「文廟」,首建於1706年,1907年嘉義大地震,孔子神位移於文昌閣中,旋又寄南門聖神宮。1961年重建孔廟於嘉義公園,乃移廟碑置於新廟之旁。1964年在公園現址興建孔廟,孔子聖牌安祀於大成殿。
建築空間配置是官方孔子廟當中較為特殊的一例,沒有設置明倫堂、崇聖祠或萬仞宮牆等孔子廟常見的建築元素,僅設有大成殿與泮池。大成殿正前方半圓形的泮池在上方建有碧水橋,沿中軸線往北走會先見到中央御路石、二側為階梯的台基。大成殿則位在台基之上,其建築形式為單簷廡殿七開間,簷下斗拱的形式與承接樑枋鬼件的表現都未依照傳統中國標準官方式樣的做法施作,而且斗拱也未施以官式規定之彩繪,較為簡單,但廡殿頂四個屋角仍有設置「仙人走獸」等裝飾物
大成殿內中央為孔子牌位與供桌,兩側設有諸先賢哲儒的牌位
昔日「嘉義神社」的祭器庫,為存放祭祀設施的場所,此祭器庫器外觀為特殊的混凝土模仿木作外牆。
位於神社參道旁的兩棟相連的木造建築,原本是當年神社所附設的齋館及社務所,現在成為嘉義市史蹟資料館,主要展示嘉義的歷史發展歷程。
其內劃分八個展區,齋館分為用餐區、文創商品區、和服體驗區、嘉義小文學館;社務所則分為常設展區及特展區等。除保有原先建築主體外,也為史蹟資料館開創新活力。
道貫古今坊
來到嘉義都是以雞肉飯為主食,為當地嘉義人的日常
噴水雞肉飯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