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3A:嘉義縣布袋鎮-高跟鞋教堂、布袋商港、潮間帶蚵博館、布袋鹽山、洲南鹽場、新塭社區、好美里社區(241)
話說布袋鎮:
布袋舊名「布袋嘴」,有此一說,是因以往嘉南沿海地區有一倒風內海,該內海深處有麻豆港、佳里港,倒風內海西邊有魍佳半島,該半島最北端是魍港(即今日的好美里),與魍港隔水相望的是布袋嘴庄,兩地共控倒風內海出口,因倒風內海狀似布袋,布袋嘴庄因位於出口,故得名。
▲布袋濱海生態走廊
自義竹騎往布袋的沿途濱海黃昏景色(2016.07.22 攝影)
2016.07.22晚餐:布袋夜市鐵板麵加豬排
布袋港新亮點一全台第一座以玻璃帷幕打造而成的高跟鞋造型教堂(2016.07.22 造訪)
早期烏腳病在台灣西南沿海盛行,許多罹病女孩為了保命不得不接受截肢命運,但也因此失去穿上漂亮高跟鞋走上幸福紅毯的美夢為彌補這群截肢烏腳女孩遺憾,雲管處決定打造高跟鞋教堂,完成她們未完成的夢!
▲白天的高跟鞋教堂(2016/07/23攝影)
高跟鞋教堂,又稱「玻璃高跟鞋教堂」,為大型裝置藝術,位於嘉義縣布袋鎮海景公園內一座教堂,由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所建立。雖然名為「教堂」,但它並非基督教宗教場所,並沒有牧師、神父等神職人員駐在,而是一個無宗教的西式結婚禮堂。
外觀為藍色透明玻璃高跟鞋造型,主體結構總高約17公尺,長達11公尺,以1269根鋼架和320片玻璃拼組而成,每片玻璃的大小與拼裝角度各異,總工程費用耗資新台幣2317萬元。整體設計象徵女孩夢想的美麗高跟鞋與幸福人生,設計概念則取自台灣近現代嫁娶文化中,新娘穿上高跟鞋踏破瓦片,以此告別過去不好的種種,從此展開美好人生的意涵。
▲夜晚的高跟鞋教堂(2016/07/22攝影)
隱身於布袋港的優質民宿一布袋日月新民宿(2016/07/22 入住)
從義竹往北騎,跨越布新橋來到布袋,經過多處沒有路燈的路,到了新南路後,迎面而來的是幾家燈火光明的民宿,有多家民宿聚集於此,其中我要入住的日月星民宿就在這裡。在進民宿以前我看到點燈的高跟鞋教堂,觀看高跟鞋教堂的人不算很多,讓我有機會把高跟鞋教堂最美的一面捕捉起來,不久後高跟鞋就熄燈了,我就進到民宿去了。
老闆和老闆娘很親切地招呼我,與我聊了一會兒,然後老闆就帶我上樓,一開房門,看到整個房間的擺設真的要給這個民宿一個讚,什麼東西應有盡有,房間寬敞又乾淨舒適,老闆要走之前也叮嚀注意事項,洗完澡後倒頭就睡了。
民宿的窗外可以望得到海,經過一晚的休息,體力也恢復得差不多了,整理好後退房出門去繼續走當天的海線鄉鎮了!
地址:嘉義縣布袋鎮岑海里12鄰新南路155號
連絡電話:0930-793700/0927-955010
http://www.budai-hostel.com.tw/about-us.html
布袋鎮公所
布新橋
昔日因魚、鹽業繁榮的布袋港,近年來轉型為觀光遊憩商港,橋樑以「大船入港」意象為主的新布新橋,景觀美化後不僅成為布袋的新地標,更帶動了當地的觀光發展,促進傳統漁村的轉型。
布袋商港景觀面
這裡販賣客運船票,各家交通船業者都進駐到這裡服務來往台灣本島與澎湖兩地的遊客,一般而言來回票價約2000元,可以使用電話、網路等管道預購船票,否則就需要現場排隊購票上船了。
停靠在布袋商港碼頭的船隻,下圖為今一之星客輪
凱旋6號
滿天星航運
百麗航運
嘉義區漁會展售中心水塔彩繪,為魚貨拍賣場及觀光漁市
漁港船隻,旁邊維西濱快速道路
自西濱快速道路上看布袋商港
布袋港休閒好去處一潮間帶蚵博館
來布袋一定要來吃海產,這是來過布袋的人給還沒來過布袋的人的建議,順便來一趟生態之旅。
來到這裡有很多現撈的海產可以吃,於是我點了燒烤蚵料理來吃,口味還不錯,只不過價格有點貴罷了,這也是第一次吃到燒烤蚵肉料理,其他還有很多現撈的海產,就等著你們去朝聖囉。
據說這邊也有海上巴士可以更深刻的體驗布袋港風情,不過由於當時行程緊湊,只能無奈挪到下一次再去了!
這裡離布袋港的布新橋不遠,進入園區就看到好多串蚵殼裝飾,為蚵之廊道,無意間營造出潮間帶海港的氣息,是融合生態與人文的休閒場所。
放眼望去也有一艘帆船在,名叫梅利號,想要cosplay的朋友也能夠去店裡租借衣服與船免費拍照留念喔。
休閒館裡面也是很多貝殼裝飾,猶如走在貝殼宮殿般的感覺,有很多的貝殼製成的商品任君挑選,這裡和2014/07/29造訪芳苑王功漁港旁的貝殼館感覺是一樣的,只是那邊只是純博物館,並不是複合式餐館。
地址:625 嘉義縣布袋鎮中正路1號 電話:05-3475555
布袋鹽山與台鹽生技
布袋產鹽歷史可追溯至清乾隆年間,日據時期到達全盛期,鹽成了白金,是布袋的重要產業。近年來布袋鹽場關閉了,台鹽為了讓人不忘記布袋鹽業的盛況,在台鹽倉庫前堆了兩座鹽山,供人懷念。此外,台鹽生技有販賣一些用鹽製造的生活用品,可供路過的遊客選購。
洲南鹽場
1824年洲南鹽場闢建,帶動臺灣鹽田的「白金歲月」,經時代演進,臺鹽食鹽由自產轉為進口,2001年「無鹽的結局」宣布洲南鹽場廢曬,台灣「天日曬鹽」畫上休止符。漁鹽滿布袋是過往美麗的榮景已不復。直至2006年8月文建會公佈「產業文化資產再生計畫」補助要點,協會與嘉義縣政府達成合作共識:由縣府向國有財產局辦理土地撥用,再委託協會負責整建、經營管理鹽田,以及向文建會提出「布袋心鹽村、文化新鹽業」計畫書。經過整整14個月,協會終於收到文建會正式核准公文;然後,當地民眾又花了將近半年的時間進行園區規劃,這一切點點滴滴的努力不斷累積,直到2008年5月,重啟洲南鹽場。
「洲南場」鹽田就是老鹽工與遊客們互動的最佳舞台;是新厝仔社區營造多年的成果,正好將鹽村作為文化展場,凸顯鹽民勤奮的勞動精神與時代新鹽村的活力。在這裡,遊客不只是觀眾,也是各種鹽田、鹽村體驗活動中的參與者。
園區成立宗旨係透過文化教育、觀光旅遊、環保意識及生態環境等教育結合,來傳達給你一份最原始的鹽田故事!
高蹺鴴的裝置藝術品,為園區常見的水生動物
又一隻高蹺鴴的裝置藝術品
這隻鳥本身的設計很特別,它的腳可以伸高、頭可轉動,肚子可以打開、可以置物也可以當成花車
這隻吳郭魚可是個活動烤肉爐呢
鹽承續,說明洲南鹽場簡史與社區營造成果剪影
活動剪影牆
西濱快速道路高架橋、布新橋
一畦畦的鹽田景色,縱橫交錯的溝渠,是引海水入田的管道
為重現布袋豐富的鹽田文化,布袋嘴文化協會以「快樂鹽田心鹽村」為願景,並以「環境教育、活動產業」為永續經營策略,將鹽田生產、生活與生態結合,讓曾經廢曬六年之久的洲南鹽場重現生命,使兼具文化、觀光、教育功能的鹽田再次啟動,有別於其他鹽田,洲南鹽場還提供多樣化的體驗,例如煮鹽、炒冰、曬鹽等,讓遊客能夠用雙手雙腳親自體驗鹽場的樂趣。
馬賽克拼貼的圖案、展示一幅幅鹽田風情的房舍外牆,也張貼了鹽場的營造過程的照片、水生動植物的介紹
布袋嘴文化協會外觀,除了聽取園區簡報外,也是享用鹽田風味餐的地方
新塭地區
新民里與復興里合稱「新塭」,約在二百年前先民由福建省晉江縣東石鄉遷移來台。因定居在新墾魚塭堤旁初稱「新溫仔」,後來居民以為「溫」為水部易患水災故改為土部稱「新塭」而沿用迄今。
新塭是布袋鎮最南端的社區,隔著八掌溪與台南市北門區相望,境內有布袋運動公園與新塭教會,為布袋鎮南方最熱鬧的地方之一。
涼亭上方為魚類的雕飾,非常可愛
新塭嘉應廟
早期先民渡海來台,尋求心靈精神寄託,廟宇前身為1838年由居民蓋簡易的草寮供奉王爺,原名嘉應宮。於1884年現今廟址建造,改名嘉應廟,又於1965年原地重建迄今。供奉主神為九龍三公、允王爺、游天王等神祇,聞名全台的節慶活動為每年農曆三月廿七日有「迎客王、沖水路」獨特宗教民俗活動。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新塭教會
好美里虎尾寮社區
早期稱為「魍港」,是經由荷蘭人的Waukan而來。而在鄭成功來台時,可能是按照閩南語讀音的魍港,可將魍改為「蚊」而變成蚊港,到清朝因地勢沙洲變遷而使原本相當繁榮之蚊港,由布袋嶼(布袋港)所取代,終於使蚊港又變成虎尾寮,光復後因虎尾寮之意為「虎頭老鼠尾」,其名稱不雅而依其語音再次命名為「好美里」。
境內人文方面有歷史很悠久的廟宇(魍港太聖宮),還有著名的3D彩繪牆,在自然景觀方面有好美寮濕地、防風林、紅樹林生態景觀等等....
縣道163起點位於嘉義市西區民生北路與林森西路交叉口,終點位於好美里彩繪村
魍港太聖宮
魍港媽祖是由顏思齊、鄭芝龍等於1620年間,在魍港一帶從事航運及開墾時由恭迎至魍港奉祀(另有早於顏、鄭屯墾時期即已奉祀一說)。後於荷人據台時期,在魍港口岸築青峰闕砲台以扼守海疆,於當時奉祀之古廟遭颱風大水沖毀,荷蘭士兵曾將神像迎入青峰闕砲台奉祀,所以魍港媽祖又有「衙門媽」的稱呼。其特徵是臉型較長、神情威嚴、身體較長、座椅較小,與清初以來的媽祖神像皆不相同,是台灣第一尊榮獲教育部鑑定為明末雕刻作品的媽祖聖像。
宮內前殿奉祀五王千歲(李靖、程知節、魏徵、郭子儀、尹思貞)及五府王爺(李、池、吳、朱、范),後殿奉祀明朝媽祖(魍港媽)並陪祀千順兩將軍與福德正神與註生娘娘。
三合院聚落
進入彩繪村的部分,下圖為食人魚,每一隻迎面朝你飛奔,快逃啊,這裡每面牆都是超逼真的3D圖畫
這幅彩繪壁畫名稱為「鯊到好美」
下面這兩張彩繪壁畫為「危機四伏」
乍看之下為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與惡毒巫婆,不過除了白雪公主、巫婆以外的小矮人都長的好奇特,感覺像現代人穿越時空亂入。
海濱景色
居民以養殖漁業為生,下圖為魚塭景觀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