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0B:台中市大安區(255)
大安區由來:
嘉慶年間,嘉慶皇帝出航,在出航的途中,忽然下起一場大雷雨,使得大家頓時迷失方向,就在大家慌張的時候,有兩盞微弱的燈火指引方向進入螺絲港,平安入港以後,皇帝認為「必有神助」,便說出:「此乃大吉之地大安之港也!」此時即有「大安港」這個名稱的出現,亦成為該區行政區域名稱的由來。
前往大安區時一大片綠油油稻田景觀
遠方隱約可以看到大甲鐵砧山
大安區公所
龜殼生態公園
位於龜殼社區,佔地2公頃,原為一處荒廢亂之地,重新整治蛻變成美輪美奐的公園綠地。
景觀步道串聯生態池、生態河道、樹林、沙灘、露天活動表演場地、裝置藝術、遊樂設施等景點,沿途有解說牌、休息座椅、涼亭及廁所,大型風力發電風車竪立於公園中央,雄偉壯觀,漫步於步道上可觀察豐富的濱海生態,觀景平台是賞鳥絕佳地點,也站在觀海橋上欣賞海景。
周圍有很多水生植物能夠親近、欣賞
休憩涼亭
溫寮溪風光
步道旁的小水池
大安濱海旅客服務中心
類似大型的鎮風塔,具有鎮風避邪作用
大腳丫戲水池
堤防為馬賽克海洋風情拼貼畫,上方設有觀海涼亭
興建中的西濱快速道路
紅樹林生態園區
位於本區溫寮溪口紅樹林,也是相當重要的紅樹林區,這裡的紅樹林植物只有水筆仔一種,為人工栽植,分布面積大約2公頃,周為有蘆葦草澤,北邊的沙灘上有木麻黃及黃槿的人工防風林,以及伴生植物馬鞍藤、濱刺麥及五節芒等。
周遭有很多風力發電風車,極有濱海的意象
南埔社區
位於大安鄉西南端西臨台灣海峽、南界大甲溪,社區面積2.1827平方公里、是一個是典型的農村社區,社區可以看到很多傳統建築,紅磚三合院較多,加上未有太多人為開發,保有大片的田野景觀,保留鄉土懷舊風情。
水萇衣生態教育園區
本園區籌建於2000年8月,在時任鄉長吳鶴鵬先生、圖書館館長林重建先生及全體志工的努力下,將大安水萇衣成功復育至現址,始具園區雛型。
園區內主要種植適合台灣濱海生長之原生種植物,其中又以復育本鄉國寶級植物-大安型大安水萇衣為主,另有清水型大安水萇衣、台灣萍蓬草、三葉埔姜、台灣海桐、草海桐、白千層及水黃皮等植物,分布種植於園區內,並且輔以解說介紹,期教育民眾對大安水萇衣及原生種植物的認識,以發揮植物保育及推廣功能。
海墘老街
擁有悠久歷史的大安港老街,位於海墘社區,大安港畢竟曾是中台灣重要港口,盛極一時的港口貿易仍留下不少舊日痕跡,此地留有不少古厝殘跡,還有東西與南北兩條老街,都是經過這裡值得一訪的地方喔
海墘社區所在之海墘里舊稱「海墘厝」,包括大安港、海墘厝與溫寮庄三聚落而成。為大安鄉開發最早的區域。海墘村以泉人居多,相傳明末時大安港稱為「海翁窟港」,「海窟」指的是鯨魚,由於父老相稱的大安港外海常見鯨魚浮沉,有如港外小島。也有人認為鯨魚指的是大甲鐵砧山,因航行外海的船舶,找入港指標,首先映入眼簾是鐵砧山,外型有如一隻鯨魚立在港邊,故稱大安港為「海翁窟港」,清朝則稱為「螺施港」、「勞絲港」等名。在港口的乾隆、嘉慶鼎盛時期,據說每日出航近百艘,塞門設有大砲,以防禦盜匪侵擾,出口以米穀糧食為主,進口則以鹽、石灰、建材、瓷器、布料等日常用品。
大安港隔著台灣海峽和大陸的福建省相對,昔時水口寬深大船可進,所以開發頗早。昔日大安港分為南北街和東西街二街,南北街煙館林立,東西街則為郊行所在,集結了舖戶棧間。當時雜貨批賣商有十戶,零售商有十五家,運輸行有十八家,米穀商十家,鴉片館五家,其他尚有藥材酒店等。帆商雲集、酒館林立、繁榮一時。
大安港後因大安溪、大甲溪泛濫泥沙淤塞功能衰退。加上梧棲港開發營運,海線鐵路開辦,海運中斷而漸成為純樸的小漁村。
壁畫上說明王船隨著水流在嘉慶 10 年(1805年)4月22日到達大安港,當時的大安港保長謝秋老和祖父謝孝欽兩人出海捕魚,在晨霧中忽聞香煙飄繞、清馨撲鼻,隱約聽聞遠處傳來清幽鼓樂,發現王船上除了三尊神尊,還有三隻活羊。村民焚香請奉於謝家安座,從此庄內平安、五穀豐收。那三隻活羊放牧在村裡,吃農家的稻穀反而愈吃愈豐收,村民信仰也愈加虔誠,決議立廟奉祀。
海墘和安宮
建於1809年,主祀金、吉、姚三府王爺,配祀天上聖母、註生娘娘、神農大帝、境主公與福德正神,建築形式為三開間二進式帶左右護龍,於1976年重建。
北汕漁港
縣道132起點也是位於海墘里,往東可以到大甲、外埔、后里等地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