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9:桃園市楊梅區(267)
楊梅車站(縱貫線里程:77.1K。上行車站:埔心車站,下行車站:富岡車站)
1893年於楊梅壢北方約二哩處設頭重溪站;1899年因改線廢止頭重溪站,於今日大華街衛生所舊址設立楊梅壢停車場;1920年隨地名而改稱楊梅驛。現今的站房為2008年3月興建的第四代跨站式站房,由於舊站房已不敷使用,且為配合臺鐵捷運化政策,台鐵斥資將舊站房改建為跨站式站房。
楊梅區公所
楊梅國中校長宿舍
興建於1953年,為地方客家仕紳─張芳杰校長(1903~1977)故居。由於戰後初期民生匱乏、政府財政拮据,在地仕紳張芳杰先生因應地方求學風氣日增,而中等學校稀少,為讓家鄉子弟擁有一個良好的求學環境,1948年出面負責籌劃楊梅中學,並以「自力建校」的方式,邀集地方仕紳發動地方捐款,一再克服經費、資源的缺乏,而成功的創辦楊梅中學,並被指派為首任校長。在擔任楊梅中學校長的1953-1968年期間,皆與其家人居住於此,到1968年退休後才搬離,改由第二任校長葉國光續住。歷經時代的變遷,此校長宿舍已閒置三十多年,楊梅國中於2008年9月申請報廢此棟宿舍,10月經桃園縣政府同意備查,宿舍基地由桃園縣政府財政局按現況接收管理。有鑑於其特殊的歷史及建築形式極具文化資產保存價值,桃園市政府已於2012年10月登錄為歷史建築。
目前內部已經初步規劃為婦幼館並且增設兒童遊憩設施
楊梅天主堂
楊梅老街
楊梅的地勢周邊高,中間低,河流流經其間,形成溪澗谷地,客家人稱凹下的地貌為「壢」,閩南人則稱為「坑」。清代時,客家移民來到此地,看見遍地有野生的楊梅樹,所以稱這裡為「楊梅壢」。
1920年,台灣總督府實施行政區域調整,而楊梅壢因此改名為「楊梅」。由於楊梅的發展甚早,清代即在此地設站,加上楊梅是台北至新竹間的中間站,因此當時火車站附近的榮景十足,布店、米店、漁貨等一應俱全
不過因為此段鐵路坡度過於陡峭,在1929年就而將車站由舊址北遷至現址
當時站前的街道就稱為「新街」,這一帶有很多棟紅磚街屋、洗石子立面的巴洛克風格街屋,就是我們現在位於楊梅火車站前的「老街」。
從站前圓環沿著大成路走去,可發現許多許多二層樓的清水磚構造的建築
老街上有幾戶仍留著傳統木製拉門
外觀雖然老舊,但仍能看見時代的痕跡,散發出一陣懷舊風味
這幾棟連棟街屋立面則沿襲大正時期流行的巴洛克裝飾,每一棟的雕飾都差不多,猜想應該是同時建造的,是歷史悠久的街屋了,可以讓人藉此遙想當年楊梅的繁榮街景。
旁邊這幾棟都比較單調普通了
第二、三、四棟應為連棟街屋,第三棟街屋巴洛克風格的山牆最有藝術價值
三連棟的紅磚街屋
圓弧拱門式的亭仔腳下
錫福宮
這間算是楊梅最具歷史的廟宇,主祀三官大帝、配神五穀神農大帝、文昌帝君、天上聖母、福德正神、觀音、佛祖等。
康熙、雍正年間,各姓先祖定居於楊梅,居民為了祈求生活平安、作物豐收,乃於1749年奉祀三官大帝,選定爐主,每年祭祀。之後,因巡祀制度諸多不便,地方人士便募集資金建廟一座,稱為「三界廟」,此即為錫福宮之肇始。
日據時代,日本人將三界廟充作軍營,肆意破壞。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推行皇民化運動,限制台灣人的信仰,並強行廢棄廟宇,一把無名火便將錫福宮焚燒殆盡。
日據初期日人將三界廟充作軍營,地方人士有鑒於此,便決定易地改建,於1912年以伯公山山麓,福德正神祠為廟址,台灣光復後,地方志士募資重建。合祀福德正神,改稱「錫福宮」。
午餐:珍香飲食店
客家炒粄條
酸菜白肉湯
國道一號下方的涵洞
橫跨國道一號的校前路大橋,黃色拱形橋長約60公尺、寬24公尺,彷彿有一個大西洋豎琴掛在高速公路上,成為高速公路楊梅段入口意象
回善寺
1900年由吳新蘭所建,位於二重溪畔,坐落於鳳凰山和麒麟山的山麓下,原名「麟鳳宮」,最早供奉關聖帝君,後來因日據末期的皇民化政策,不准人民膜拜偶像,當時信眾便將宮廟中神祇遷移至台大附近的螢橋倉庫,後寺廟住持迎奉釋迦摩尼佛及觀世音菩薩,並請人關說日人,才使宮廟逃過毀壞命運,並改名為麟鳳宮回善堂。直到光復後才又請回關聖帝君,成為佛道合一之寺廟。回善寺為本區百年建築歷史的老廟,見證臺灣百年發展的歷史,寺中石雕、梁木結構、植栽等均有歷史價值,尤其石雕中的石獅、龍柱屬高水準的藝術作品。這座兼具藝術和歷史的老寺廟,已與楊梅人生活密不可分。
下圖這塊石碑,為1995年廟方為百年文化資產及歷史傳奇做見證,豎立了「回善寺」大石碑
中間有一尊石雕觀音像,腳踩蓮花、法像莊嚴
庭院這棵大榕樹位於面對回善寺大門左側,胸圍有1.5公尺,樹高約15公尺,樹冠幅達120平方公尺,推測樹齡約在250年以上,目前為桃園市政府列管的珍貴老樹之一。
建築形式為中國四合院式,分前殿、天井、後殿,整個寺院的樑脊幾乎部由木料建築而成。
安養堂,裡面供奉的是西方三聖,不過裡面陳設如一般的祠堂簡單樸素
四章堂
位於楊梅秀才窩大平山下,為祖籍嘉應州梅縣的傅氏家族之公廳,而「四章堂」由來是為紀念1776年榮章、麒章、麟章、發章等四兄弟渡海來臺墾拓落戶的事蹟。建於1938年,採用當時盛行的鋼筋混凝土,並設計「近代和風」建築。
建築平面呈長方形,三開間,整體為鋼筋混凝土構造,歇山式屋頂,舖葺綠色日本瓦,外牆採用洗石子裝修,柱樑結構外露,圍牆大門門柱亦頗具特色,正門上方嵌有日式風格的過樑。
江夏堂
由黃家來台先祖所建造,已經有百年歷史,代表楊梅地區黃姓家族開拓楊梅的歷史見證。
建築採用黃家自家磚窯廠燒製之紅磚,因此磚材色澤材質不同於一般磚材,相當能呈現地域特色。建築所用之石雕斗拱並不多見,窗條採尺磚砌就也是其工藝上特殊作法。而杉木係來自大陸的上等建材,建築上的工法亦來自大陸傳統匠師所製。
建築形式屬於一座雙護龍的三合院,屋簷有古典且華麗雕飾,而廳堂供奉祖先牌位。過去江夏堂有「千傾第」的稱號,原因是早期楊梅沿著楊梅溪一帶到楊梅市街,一路上都是黃家的土地,黃家子弟外出都不必踏到別人的土地,故名之。
郭元益糕餅館
郭元益於2002年在幼獅工業區成立糕餅博物館,本著傳承糕餅文化的用心,館內設置豐富的展覽與解說空間,除介紹古代婚禮習俗與流程,並有郭元益喜餅的創業過程,同時還有DIY體驗製作的糕餅區,讓大小朋友除了欣賞之外,還能親手做糕餅,為適合學校戶外教學的景點之一。
郭元益擁有中國宮廷式的建築外觀
外面有可愛的公仔薑餅人
珍珠奶茶餅乾禮盒
櫃台一景,
各式各樣的蛋糕禮盒
有一區用紫色牆面打造的溫馨小房間,上面掛著郭元益公仔的可愛圖畫
一旁也有可愛俏皮的塗鴉牆
櫻花許願樹,上面貼的粉紅櫻花花瓣,都是遊客們留下的足跡
郭元益綠標生活館,大量採用透明玻璃帷幕,與前方的水池相映成趣,是這裡最佳的取景之處。此建築也有榮獲綠建築認證唷!
在綠標生活館裡頭可以看到的相思樹場景,象徵著生生不息,以及呼籲大家珍惜地球資源
郭元益的創始故事,郭元益楊梅廠的歷史
小四季糕點介紹
冰沙餡餅介紹
郭元益自清朝至今已經150年,為糕餅世家並且曾獲得許多大大小小的獎項
客家蔥香麵館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