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05A:屏東縣佳冬鄉(274)

旅行日期:2017/01/23 ()
佳冬老街訪古
自佳冬鄉做為屏東旅行的起點,從北部出發一直到11點半才搭上1780路開往枋寮的國光客運下車來到這裡,已經是12點多了,下車後滿心期待有很多古蹟等著我去尋訪囉
台中至屏東的長途客運車票
佳冬老街古色古香瀰漫著,每個建築背後都有他的故事......
佳冬是六堆客家文化的「左堆」,是唯一靠海且最南邊的六堆鄉鎮,原名「茄藤社」,因周圍種了許多茄冬樹,極為茂盛,後人改稱為「茄苳腳」,日據時代則因為茄冬與日語的佳冬發音相近,則正式稱為「佳冬庄」,佳冬村與六根村為佳冬的發祥地,古蹟密度最高,交通方便,為經濟和政治中心

佳冬車站(屏東線54.1K。上行車站:林邊車站,下行車站:東海車站)
位處於六根村,早先的火車站只到林邊,佳冬站19408月從南州開通,設終點站到佳冬,1941年延長到枋寮。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日軍為防守策略,日人在1944年將林邊鄉到枋寮段的路基破壞,並將本站及枋寮站同時拆毀。台灣光復後,政府為發展地方經濟而復軌。後來1953開通,恢復辦理客貨運業務。近年來把舊站房拆除掉,目前為新站房繼續服務當地民眾。

佳冬鄉公所
蕭家農莊
從佳冬車站沿著旁邊的小路走了1公里,過了小河終於抵達了目的地,聽蕭先生說:這個古厝
為蕭家在發跡後於1906年興建的,本來以前是工廠,古厝前面那條河以前船可以進來通商貿易的,現在船已經不能進來這裡了,這間古厝荒廢了很久,直到蕭先生這十幾年退休返鄉後才慢慢把它做整理,現在成為蕭先生的莊園,園區所有的設施也是他一手包辦的。
 整個園區種滿了花草,綠意盎然有如身在叢林
老闆蕭先生帶我走訪園區周遭
 這裡也有設置磚造涼亭,欣賞周遭的景色
農莊這裡有一棵百年的白蓮霧樹,老蓮霧樹也是蕭家農莊興建房舍時所種植的樹,迄今樹齡已有110年。樹齡雖然已達百年,但多次向縣府申請列入老樹保護,卻無緣列入。1960~1980年代養殖漁業盛行,農莊附近多已變更為養殖業,所幸蕭家子弟努力保留農莊,老樹才得以留下。然而老樹的樹勢逐漸衰弱,樹身多處腐朽,甚至曾長出靈芝,在2013年時求助基金會,老樹的珍稀性獲得優先診治的機會。
房屋正身目前為屋主蕭老闆的居住的地方
此外,他也有規劃幾間房間作為背包客棧的用途,目前還尚未對外廣告,老闆希望可以藉著我的平台來把它推廣出去,目前園區還在整治當中,但也歡迎想要前來關顧的顧客可以先和蕭先生聯絡,以便它可以有時間為您導覽。
 房間1,這間房間較為現代化
房間2-室內還保有紅眠床的設施,裝設非常復古
 房間3-檜木製造的床鋪還有桌椅都是早期的樣貌
另一頭為工廠
 目前規劃為休閒餐館
 柴燒窯
地址:屏東縣佳冬鄉六根村復興路1-20號
沿著鐵軌走出去可以看到一個蓮霧園,可以嚐嚐他們種的水果喔。老闆娘看我旅行辛苦就送我四顆蓮霧拿回去吃,真的跟我們一般吃的蓮霧口味不一樣,於是吃完蓮霧又繼續我的行程囉
蓮霧套袋,主要防止蚊蟲入侵、鳥類來啃食,並且大都使用白色防水紙袋,因為白色帶氣透光性好,改善果實表面的光照條件,使得果實陰陽面採光均勻,又可避免果面直接吸水而產生裂果的可能性,大大提高果實的良好率與整體品質。
 蓮霧的花

台灣唯一五堂六月的宅第-佳冬蕭家祖屋宅第
蕭氏祖籍廣東潮州,自第十九世蕭達梅渡海來台,至今近兩百年。最初落腳台南,後又遷至打狗、鳳山一代,最後定居目前的家冬。家族最初以釀酒為業,秉持客家人刻苦精神,逐漸累積財富,並購買大批田產。其二十一世蕭光明更以「蕭協興號」為商號名稱在東港、佳冬一帶經營貿易活動,並利用當地盛產之茄藤樹皮可染色的天然資源,從事染布生意,經商有成,逐漸成為佳冬地區的一大家族。

蕭屋是台灣唯一客家圍龍夥房五堂大屋建築面積達四千餘平方公尺,共有五十一間房間,容納近百人居住。建築初建於1846年,先建第二至第四堂屋及左右橫屋、染房、馬鹿廄的房間,後來又建第一堂屋及左右橫屋。日據時期蕭家將原居住於台南的家族遷移到這裡,由於人口眾多,空間不敷使用,而在1880年增建第五堂,並將左右橫屋連結成完整的防禦外牆。
第一進的堂屋外觀,山牆雕飾蹲塑對獅以「洗石子」手法,左右各一隻獅取獅獅(事事)如意之涵義。搭配仿巴洛克式裝飾圖案,構成中西合璧之文化創意建築的表現手法,兩側為磚造的手法,表現出當時高超的工藝手法。

蕭家古厝前「風水池」一般客家建築較常見的格局是前水為鏡(半月池)、後山為屏(化胎),合起來正好是一個圓,正是象徵流轉不息的太極之意。
第二進(大堂),上方寫著的是佳冬蕭家的堂號「勤業堂」,兩側門聯寫著;「勤堪補拙勤為本,業可隨身業貴精。」,當年蕭家先祖渡海來台,創業維艱,本著客家檢僕精神想要求個安身立命的基礎,對聯與題字的用意在警剔自已,也勉勵後代子孫。
左手邊的窗下擺著石元寶,是早期染布所使用的碾石。蕭家本來已釀酒為業,後來又從商改作染布與碾米為業而致富唷
左右兩邊為「書卷竹節窗,展現出書香世家的象徵
大廚房,裡面陳列許多早期灶腳應有的設備
空間使用上最大的特色就是通道四通八達。五堂雖各自獨立,但是堂屋與左右橫屋間暢行無阻,左右兩條前後貫通天井,提供前後堂次要路徑,往來於堂屋內埕、橫屋間都添增便利性
小洞天
祖先牌位設有四扇屏門,上半部則是使用擂金雕,牡丹、荷花、菊花、梅花等四季景觀,下半部為螭虎圍爐,雕工細膩,栩栩如生。而後邊分別是南極仙翁與麻姑獻壽。
左側八卦門外觀,題「茂松」,右側題「苞竹」
兩側八卦門的題字:「積德當先」、「為善最樂」以勉勵子孫
正身房
這間是大房住的房間,孩子小時候和父母同床睡,長大就到閣樓睡,因此一家人住在一起。
房間每一樣都是骨董家具,內部的擺設彷彿回到了古代
第五進是後來增建的,這裡是昔日的禾埕,也是住家空間,視野非常開闊
蕭家儘管當年有顯赫的家世,但建築不見氣派豪華,這裡皆是紅磚白牆與造型簡單的馬背山牆。呈現質樸客家不好浮誇的性格
地址:屏東縣佳冬鄉溝渚路150號
蕭家洋樓
而在一旁荒廢的洋樓則是建於1931年,是台灣少見的空心磚洋樓建築,當時蕭恩鄉協助日本人蓋佳冬機場,常和日本軍事或各方的高層聯絡,為招待官員們,讓他們有地方可住,於是在自家花園土地上建造此建築。

步月樓戰役與步月樓
甲午戰爭後,日軍於枋寮登陸後攻向佳冬,佳冬義勇軍由蕭光明率領於步月樓和日軍進行肉搏戰,後來義勇軍因為後援不足而戰敗,這戰爭的炮火便烙印在步月樓的牆上,目前猶可見彈痕,可見客家先民保鄉衛土的精神與決心。

步月樓是蕭家的書房,緊鄰原來東柵門城牆。步月樓的門樓的屋頂是短式的燕尾脊,屋脊上塑有鷺鷥、蓮花,並以樹枝(柯)相連,取其諧音代表「一路連科」,是一路中狀元的意思;又有麒麟回首、喜鵲相望,象徵「吉祥」,一處硬體的建築物,在先人的巧思布局之下,一下子變得神靈活現,足可見證老祖仙不凡的功力。
步月樓內還設有藏書小閣「育英齋」,後面牆壁則以酒甕排列成罕見的甕牆,除增加美觀,也見證蕭家以釀酒起家的歷史。

佳冬菜市場為昔日東柵門所在地,今日已不復見

 佳冬敬字亭
傳統以來,中國人社會結構的士人被尊崇,而這樣的態度也擴及文字。在倡導如佳的教育體制薰陶下,上至大如下至販夫走卒都知道敬惜字紙;「敬字亭」就是這種觀念的具體表現。民眾將所有大小廢棄字紙收集後置放爐內焚燒,所形成的灰燼稱為「聖蹟」;擇良辰吉日將聖蹟像創字先師-倉頡祭祀後,放流四海,謂「送聖蹟」。兼有敬字與祭祀的功能。
「敬字亭」用來焚燒字紙與祭祀之用,與焚燒金紙之用的「金爐」,兩者在寓意及功能方面明顯不同。由蕭屋外面附屬的空間和敬字亭的設置,可以看得出來客家人對於鼓勵子弟讀書的重視和鼓勵。
六根庄三山國王廟(啟南路57號)
三山國王廟建於1701年,為佳冬地區重要的宗教信仰中心,原本廟宇建築為一層樓,由於過於老舊,於是村民請示王爺集資重建為現在二層樓的廟宇格局,其中佳冬、六根兩村客家人特殊民俗節慶「拜新丁」,每年農曆正月十二日於廟前合拜新丁儀式,凡是過去一年來家裡出新丁人家,要準備新丁粄、花東、酒等,到三山國王前搭設的全台唯一木造「福廠」內祭拜,以祈求新生命平安長大。

啟南路賴家積善堂(啟南路49號)

楊友登醫院(啟南路39號)
楊友登父親楊阿連,早期經營泉和號碾米廠發跡,父親曾任日據時代六根村村長及光復後第一屆鄉長。楊友登早年留學日本習醫,畢業返鄉後於啟南老街開設內科診所兼公醫,而後楊友登繼承父志出任第一屆鄉民代表主席,並參加第二屆佳冬鄉長,並陸續擔任第三、五、六屆屏東縣議員,以及屏東縣衛生局長。

這棟建築為典型的巴洛克式建築,建於1951年,其內還保存當時的診療器材,而建築後方有一堂屋,紅磚拱圈柱頭與門窗上的裝飾非常典雅,並設有當時庄內唯一一處的游泳池。
啟南路28號紅磚街屋


左營福德祠
清光緒年間,朱一貴起兵作亂,六堆各庄代表共商大計,決議組織義勇軍以保衛鄉里;其中左堆的部隊就駐紮在家東村左營伯公的位置,平時保衛居民安居樂業,農忙時幫忙割稻曬穀,與村民相處和樂,因此後來左堆撤兵,村民相當不捨,故於188812月大家出錢出力建造這間廟並立碑紀念,稱為「左營伯公」。
地點:屏東縣佳冬鄉啟文路11號旁邊

羅家豫章堂
為「五堂二橫」的五落大院,由於蕭家女兒嫁至羅家帶來了豐厚嫁妝,羅蕭婚姻關係使得建造格局如蕭家般大器。第一堂理學第為開放式間廳,第二堂豫章堂為祖堂,第三、四、五及兩側橫屋均為居家之用,其正屋與橫屋間以簡單內巷串聯,彼此之間相通,有如夥房迷宮,整體而言堪稱典型常民客家建築代表。

夥房儘管年代悠久,但是在祖堂後仍保有化胎,牆邊的「五行石」依然清晰無損,可作為鄉土教材。

張家商樓(張阿丁宅)
創建於1910年代,張家商樓位於清朝時期最熱鬧的商街交易地帶,為傳統的雙層一堂二橫屋建築,並且設有門樓,形成客庄傳統夥房屋的苞為氣象,獨特細緻。更是「佳冬最美麗的轉角」。它曾是水產、甘蔗交易的販賣空間,也是居民生活必需品採買、提供孩子們滿足零食口慾來源的雜貨店,它的商業行為使它成為常民生活中人潮匯聚之地。

唯百年張宅因後人疏於管理維護,漸不敵歲月風霜,20114月,由六根子弟曾貴海醫師、在地文史團體等人士發起搶救張阿丁宅行動,從募款到取得張宅所有權,再由屏東縣政府及客委會補助經費後修復完成,是民間與公部門的通力合作的典範。

張家商樓當時雖然不具文化資產身份,但縣政府仍然以最嚴謹的態度、秉持修舊如舊的原則,終於讓這棟老建築重現風華,並於2015年被本府登錄為「歷史建築」,目前由在地文史協會經營,與社區居民共同保存當地情感及記憶。
建築結構下層為亂石砌卵石牆基,以穩定結構,再上泥灰;牆體上方則為土埆牆,再以尺磚貼面,為金包銀工法;屋架為木構造與磚造混合。建築外觀為硬山形式的屋頂,搭配紅瓦,堂屋兩層樓的壁體為斗子砌,馬背山牆為金行,牆面並設置有一字型鳥踏及開窗,間有脊墜作為裝飾;步口檐廊有落柱且延伸至二樓。門樓兩側之壁體開設書卷形竹節窗,二樓窗胡為木條窗,以奇數列象徵「陽」。




 精緻的泥雕,大都是佳冬地區代表性的古蹟
  張宅對面的古厝

馬賽克拼貼牆,以花卉和植物為主

佳冬柵門
六根、佳冬二村是佳冬鄉早期的發展中心,在1811年就由鄉內先民集合地方之力,以紅磚、卵石、白灰與些許木材混建成東、西、南、北四大柵門,以防止當時原住民落草滋事、平息與平埔族因爭奪農產、農地所產生的紛爭兼防盜匪,在甲午戰爭後,日軍進兵臺灣,佳冬的柵門也發揮了相當的功能。目前,佳冬的東柵門與南柵門已被拆除,北柵門則因為風災改建失去原貌。
褒忠御賜由來,乾隆年間的「林爽文之亂」時,北部高屏客家義民協助清廷平亂,對義首出力之人比序軍功,對鄉里則以「褒忠」、「懷忠」等匾賜。褒忠兩字兩側各有圓形「銃眼」,為架銃之用,兩銃眼外側,有彩繪龍頭蝙蝠身怪獸,其寓意為祥龍獻瑞、五福臨門、百福駢臻。門牆二側有「褒雍粵域」、「忠著閩邦」的對聯,可見當時的佳冬先民也極力倡導族群和諧的意思。
西柵門,是四個柵門中維護最好的一座,周遭還有石頭砌成的圍牆。
 北柵門長年遭到風災侵襲已經失去風貌
 城門附近巷弄彩繪
 城牆旁仍保留歷史悠久的古厝

楊及芹祖堂
楊德展族人由廣東原鄉渡海來台墾殖定居,楊及芹1896年成立祠堂,並於1925年改建祖堂成「四合院」建築。後經過年久失修頹傾,加上左右護龍改建成水泥房屋,失去原有風貌,經過子孫十年來奔走協調,終於在2006年重建,並於2008年完工。重建的經費完全由楊家子孫自籌,以現代建材來建造,儘管可能依原式樣貌重建,而為了能讓子孫感念前人,特別將原本祖堂的「透空花窗」和「垂花吊筒」鑲在新的祖堂裡面,具有傳承的意味,而祖堂的重建也展現出子孫們通力合作、放棄私利,協調讓步共同完成重建祖堂的大葉,樹立起台灣家族重建的典範。

地址:屏東縣佳冬鄉西邊路14號
楊家宗祠(三級古蹟)
建於1919年,1923年完工落成,屬於坐北朝南的四合院建築。十九世祖德展來台,二十五世祖家水,家連昆仲為表彰祖先創業,垂後之德,籌組「楊雲岫」公嘗,召集本鄉、內埔、車城等三十會份堂下裔孫宗親孫叔參加置產興建此詞堂。

建築特色來說,太極兩儀池,獨步全台;門額兩邊各有一尊蹲扛著屋簷彩繪護祠神;窗有白雪樂壽窗,四龍蛟遊窗,鏤空花窗等;天井兩側有兩扇滿月門;屋脊為獨特的燕尾脊,棟頂馬背,琉璃剪貼,宣示楊家是官宦人家的後裔;另有交趾陶、彩繪浮雕人物像。
地址:屏東縣佳冬鄉冬根路19之30號

張家清河堂
張家清河堂,為曾任鄉公所財政局長張其仁先生,於1927~1928年間建造,原格局為七間起一堂,屋簷正面柱與柱之間已五座圓拱、「牌頭」,乃是在祖堂屋正面簷口截水,一般以洗石子做為表面裝修材質,六根村清河堂正面結合西式立面的牌坊的手法,不但豐富了祖堂正面造型,也解決了簷口滴水的困擾,且加強了簷口瓦片的抗風性。
地址:屏東縣佳冬鄉冬根路26號
林家問禮第
人稱「佳冬出醫師,美濃出校長」,而佳冬的林家是台灣產出最多醫生的夥房。林家祖先自十八世有琚公從廣東蕉嶺來台,經數十年的辛酸歲月,到二十世林坤開始購購田耕地,逐漸置產夥房,而林家醫生鼻祖-林其忠,為家族內當醫生的第一人,醫學院畢業之後在台北蘆洲行醫,不但醫術高明,更努力培育弟姪輩。因此林家自林其忠醫生先生開始,接二連三出名醫。由於世代相傳的好家教,日前更有堪輿專家特別前往林家祖墳勘查,認為林家祖墳葬在葫蘆穴上,因此子孫才會出現許多「懸壺濟世」的醫生,在台灣的風水地理上相當少見。
到目前為止,佳冬林家共產出了近百名醫生。

門樓擁有「燕尾屋脊」是舉人才有的建築。

林氏家族於清代之時曾有族人高中舉人,於正廳上方掛有文魁匾額,並且取堂號「問禮第」,希望子孫能夠成為注重禮儀的文士,但林家真正的堂號為「忠孝堂」
第一進「問禮第」,兩邊的對聯為:「開舍承前業,禮門啟後昆」
前廳全景特寫
 過水廊,但裡面已經維護不佳
 正廳掛有「文魁」匾額
 左側為八掛門

忠魂紀念碑
日軍領台終戰後,將在步月樓之役為國捐軀的十幾名陣亡士官兵遺骸,合葬於南柵門外之佳冬國小邊,並在其上立「忠魂碑」以玆崇敬致祭。台灣光復後,更名為「光復紀念碑」,成為佳冬六根村的交通地標,也象徵佳冬國小之文風英姿。後來佳冬國小遷於現址,由地方士紳依原圖集資興建矗立校園內,並題辭「澤亙期頤」。

賴家村造訪
賴家村昔日稱為「下埔頭」,屬六堆地區最南端,靠海最近的聚落,是很富有的農村,村內幾乎全是賴姓族人,故得名。
賴家村沿途的古厝風光
佳冬神社  
佳冬神社是由四座鳥居、拱橋、石燈籠數座、手水舍、狛犬一對以及拜殿、正殿、祭器庫、社務所等建物所組成,從第一鳥居一直到最深處,大約長140公尺。其鳥居的造型為神明鳥居,拜殿格式為神明造。目前仍留有鳥居、正殿基座等遺跡在。2012年指定為屏東縣歷史建築。
下埔頭佳冬天主堂
「下埔頭」是賴家村的舊地名。1953年,尚未有此教堂時,傳教士皆於賴姓人家住宅中傳教。1955年初,賈愛賓神父為了讓主的愛散播到全世界,從家鄉飄洋過海來台,來到民風純樸的佳冬鄉下埔頭聚落,著手建造現址聖堂,作為宣揚福音之所。起初是大宅院格式,主體磚造,外觀洗石子。後來屋頂陸續建成兩層樓建築,分住宅區、大殿。此天主教屬德國道明會的分支,裡面的成員有神父,神父乃是終身職,須具備有神學院與哲學院資格,並須通過考試。
這棟早期原為教堂之宿舍,現在為民宿可供遊客住宿,裡面簡樸但舒適清幽唷

 聖母像
周遭清幽的環境令人心曠神怡
賴家村社區的大伯公樹
 下方用石頭,拼湊出賴家村三個字

接著搭公車前往枋寮水底寮社區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0-010A:慢城南庄系列(I)-南富村(063)

2016-032:嘉義縣朴子市-朴子老街區巡禮、第一零售市場、樸仔腳夜市、宏賓旅社、牛挑灣社區、德興社區(239)

2020-010B:慢城南庄系列(II)-員林村(063)

2019-010:嘉義縣義竹鄉古蹟巡禮(240)

2020-018C:日月潭新山味邵族風味餐廳

2020-029B:高雄市楠梓區(II)-右昌楊家古厝、林家古厝、元帥府、援中港溼地公園(171)

2020-047B:高雄市大寮區(II)-潮寮吳家古厝、山仔頂陳家古厝、共益磚窯廠遺址

2019-029A:彰化縣和美鎮雅溝社區造訪

2020-023A:漫城南庄系列(III)-走訪南庄東村、南江村老街(063)

2015-045A:台中市南區(I)一林氏宗廟(林祖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