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07C:屏東縣萬巒鄉(I)-萬金天主教堂+吊橋+吾拉魯茲部落(283)

旅行日期:2017/01/25 ()
萬巒鄉公所

萬巒市區
褒忠路90號街屋,目前樓下為小吃店「老屋客家粄條」,這戶據說以前是有錢人家住的豪宅。
外觀有古味的「萬巒派出所」,大約建於1934年,風格屬於過渡到現代主義的階段。雖然設置了古典的山牆,但以極簡的水平線條裝飾山牆,且車寄優美的弧線型線條,讓整棟建築更添加一份古味

 萬巒天主堂


接著到萬金社區造訪傳說中的萬金聖母
停車場入口的聖母馬利亞聖像

萬金聖母聖殿
這是台灣的首座天主教「聖殿」,亦是台灣現存最古老的教堂建築。1861年西班牙道明會士郭德剛神父偕傳道師卓享昭與教友篤哥先生,自高雄跋涉60餘公里至萬金,並在萬金建立據點展開傳教工作。1863年神父於當地建立第一座教堂,但由於受到地震損害與異教徒縱火焚毀,因此神父於1869年增購週邊樹林地重建教堂,並於隔年(1870)建成。

1874年沈葆楨見到教堂壯麗宏偉便請皇帝支援傳教,同治皇帝便親頒『奉旨』以及『天主堂』勒石且分別鑲嵌在山形牆和門楣;然而,天主教傳入萬金當地的初期,地方上的人群衝突不斷,直到日據時期政府嚴格禁止地方上的人群衝突,而讓萬金天主堂得以順利地向外發展。1984年,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敕封萬金天主堂為「聖殿」後,教堂中央的牆面上旋加飾有「萬金聖母聖殿」之字。1985年指定為縣定古蹟。2001年6月整修,將鐘樓修復原狀。

建堂以來,除了萬金本地的居民大多信奉天主教之外,鄰近的赤山、佳佐等村也都累積了不少皈依天主的信徒,萬金村與鄰近幾個村落共同構成更大的、區域性的「萬金堂區」,每逢週期性舉行的聖事彌撒時,堂區內的教友便會集合起來共行聖禮。
萬金堂區是今日臺灣天主教單一堂區最多的教友人口,以教堂為中心而運作的「教友村」型態,使得教堂與信徒在宗教、歷史、經濟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的連結都有著緊密的依存關係。
目前的建築為1869年重建時由李拉蒙神父依照西班牙古堡式風格建成,為正面雙塔式的小型教堂形式,整座教堂以中央禮拜堂及東面環形殿等三個部分所構成,正面又分為中央主入口門廳及左、右兩側角塔共三部份。建築樣式與裝飾風格既表達宗教意涵,也彰顯本土色彩,其用意在使本地信眾能接受外來信仰。外觀除哥德建築與西班牙古堡古典元素,正面中央馬背山牆設計,以及「奉旨」花崗石牌與「天主堂」花崗石門匾,還有室內柱列對聯、天花板的中國古典圖案紋飾等,在在表現本土化風格。

建築寬45尺、長116尺、壁高25尺、牆厚3尺,由於當時建築材料取得不易,遂以碎石、石灰、黑糖、蜂蜜、木棉及火磚等物混合代替鋼筋,堅硬無比,厚實白色外牆為其特色。建築材料則由福州把福杉結成木筏,隨海漂流至東港,再以牛車運回。泥、木匠大多來自福州、廈門、澎湖等地
聖壇後面以牆壁隔出一個環形殿,擺置有一具聖龕,聖龕中央拱圈內部為聖杯及聖鴿圖案,上為王冠飾狀,兩側為螺旋狀柱,柱上鑿有天使共同捧抬王冠之形貌。
前方入口兩側各有外凸的角塔,整座堂宇空間是由柱列分隔初中殿及通廊兩部份,中殿的寬度約為通廊之兩倍。
外觀四扇窗戶均為紅磚砌成「尖拱窗」
聖母像與十字架
後方的聖母公園
 「聖道明」石雕像,他右手持木杖,左手捧著經書,腳邊還有一隻閒著火把的小狗
小鐘塔,內有聖母聖像
除了萬金天主堂本體,天主堂北面的教友中心,於1993年落成啟用,這裡有提供民眾住宿服務,而建築整體迴廊連續拱圈,既優雅又古典。
位於聖殿南方的「道明會無玷之母聖會」,1991年興建。
聖堂前方一戶二層樓牆壁一幅大壁畫,描繪每年十二月八日前後的星期日村莊盛事的「聖母遊行」。萬金村民非常看重這天,比聖誕節、過年還熱鬧。接連九天舉行「無染原罪聖母」九日敬禮,以古調詠唱聖歌。聖母遊行當天,赤山、萬金鑼鼓喧天,全台各堂區的花車遊行。
地址:屏東縣萬巒鄉萬金村萬興路24
萬巒景觀吊橋
橫跨佳平、東港溪匯流處,全長約168公尺,寬2公尺美麗的彩虹吊橋,他可以朝迎大武山晨光,暮送倒影在東港溪的夕陽加上紅色橋身倒映水面,潺潺流水與兩岸土堤翠綠青草,構成一幅大自然美景。鄉公所為了讓吊橋更增美感及帶動地方觀光產業,特別做成(全台目前唯一的3D立體彩繪吊橋)並於今年春節開始開放,成為各地遊客及返鄉遊子兼具賞景的新景點。
 橋面上擁有3D立體彩繪
 東港溪景色

萬金綠色隧道
位於吾拉魯滋部落的附近的,隧道兩側種滿一排尤加利樹與桃花心木,總長約1公里長,人車不多,較顯得清幽安靜。

吾拉魯茲部落
200988日莫拉庫颱風重創南台灣,造成空前的災難,位在大武山之西的泰武村因風雨肆虐,部落地基地層滑動、房屋龜裂,經專家鑑定列為危險堪虞之地,不宜長久居住,必須覓地重建遠離災區。
行政院重建委員會的媒合下中華民國紅十字總會投入援建,並整合行政院各部會,屏東縣政府、泰武鄉公所等資源,進行新部落整體規劃,於2010710日奠基,並自舊泰武搬下這塊石頭,成為新部落的基石。總共157間永久屋、活動中心、咖啡產業館、學校完工。2011815日完工入住,使永久屋變成溫暖新家,同時經部落會議通過命名為「烏拉魯茲部落」
遷村紀念碑

排灣族特色的石板道路牌,上面有傳統百步蛇圖騰
位於部落圓環廣場的排灣族傳統石板屋,部落族人雖然已遷居永久屋,但仍不時記住排灣族的傳統,於是以大頭目的房屋規格,建造這座石板屋展示館,並立碑紀念。
註記:入內參觀需要與部落提前預約團體導覽唷
 從原部落遷移一棵大榕樹,象徵部落能夠生生不息
吾拉魯滋部落咖啡屋
近年來,泰武鄉公所大力推廣部落在地的有機咖啡,成立生產合作社重振部落經濟,並在各界的幫助下創建「吾拉魯滋部落咖啡產業館」,誕生出屬於部落特有的咖啡故事,並吸引青年回鄉就業及傳承文化。在這裡可以體驗一下它們香醇的泰武有機咖啡,也可以親自以「手網烘焙」的方式,控制火侯烘焙出屬於自己口味的咖啡豆唷
 泰武有機咖啡產業發展館
 排灣族特色的休憩涼亭
 原住民的穀倉,可將秋收的糧食儲存,以便四季供用

由於時間關係只能介紹到這裡,剩下的就由自己去體會囉!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0-010A:慢城南庄系列(I)-南富村(063)

2016-032:嘉義縣朴子市-朴子老街區巡禮、第一零售市場、樸仔腳夜市、宏賓旅社、牛挑灣社區、德興社區(239)

2020-010B:慢城南庄系列(II)-員林村(063)

2019-010:嘉義縣義竹鄉古蹟巡禮(240)

2020-018C:日月潭新山味邵族風味餐廳

2020-029B:高雄市楠梓區(II)-右昌楊家古厝、林家古厝、元帥府、援中港溼地公園(171)

2020-047B:高雄市大寮區(II)-潮寮吳家古厝、山仔頂陳家古厝、共益磚窯廠遺址

2019-029A:彰化縣和美鎮雅溝社區造訪

2020-023A:漫城南庄系列(III)-走訪南庄東村、南江村老街(063)

2015-045A:台中市南區(I)一林氏宗廟(林祖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