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07D:屏東縣萬巒鄉(II)-五溝水聚落(283)
旅行日期:2017/01/25
(三)
細說五溝水:
五溝水湧泉屬於農村水圳湧泉,源自於大武山的天然水脈。五溝水聚落位在屏東平原地下水—泰武沖積扇之扇端湧泉帶。終年有清澈的地下補助水源,許多對水質高度要求的物種,包括原生種魚類、水生及水域周邊優勢植物可在此處獲得庇護。人文聚落和環繞四周豐沛的地下湧泉,正是蘊育此地濃厚人文特質、優質農作及多元生態的重要泉源。水地名由來是因先民土地墾拓順序:頭溝水、二溝水、三溝水、泗溝水、五溝水而來。
最早至1696年客家墾民開始進入屏東平原開墾,閩南族群漳、泉之人已先一步在此定居,因此可耕地不多,這些單身的客家墾民只好混跡閩南村莊中當傭工、佃丁,到了年底再賣榖返回家鄉,隔年春天再度來台,猶如候鳥一般。然而,部分客家墾民沿著東港溪往上游拓墾,五溝水也進入家族墾殖的階段。五溝水依各姓氏入墾的先後順序,總共分為以下四個階段。熊姓入墾時期始於1710年熊姓族人來到五溝水,為最早拓墾當地的姓氏,其次1721年吳姓入墾時期,後為1780年劉姓入墾時期,最後為鍾姓入墾時期。隨著五溝水劉、鍾、吳三姓人口日益繁盛,耕地及建地有限,於是部分村民於1850年前後,橫越中央山脈至台東開墾。
▲具有當地特色的彩繪壁畫,位於東興路上
宋氏京兆堂(東興路8號)
本屋建於明治末年至今百餘年歷史,本宅原名為類似潮汕地區之「四點金」的合院型式,但後來左側部分在1941年時改建,目前房舍已經毀壞無人使用。前堂曾為雜貨店、板條店,屋後在光復初期為戲院,現在改建成社區小公園。
建築屬於口字型利用堂屋及橫屋塑造出天井空間,前堂三開間正身牆面無華麗裝飾,屋頂為馬背型式。後堂三開間,中央為祖堂所在,正身牆面無華麗裝飾,側立面有紅磚庄式,前堂入口門框四邊均用紅磚砌成,兩側各開一窗,門楣上有「南昌」字樣,窗上方有「南和」、「北合」等字樣,面臨東興路路面有騎樓,有磚砌拱門,目前僅剩一道。(2017/1/25造訪)
第二次造訪五溝水的時候,發現拱門拆掉剩下遺跡 (2018/4/06造訪)
東興路11號街屋,門楣上為江南居字樣
對面的14號街屋,房屋嚴重毀損......東興路18號街屋,中間的屋頂同樣破損不堪
西盛庄西柵伯公,位於興盛橋旁。
西盛路10號的民宅,右手邊有一棟歐式洋樓,來去一探究竟!
西盛老街
五溝水聚落仍保存有許多客庄特色夥房,且以高密度分布於古意猶存之五溝傳統老街(西盛路)兩側及聚落蜿蜒之溝渠旁,聚落中現存之客庄特色夥房大都維持傳統形式。
西盛路3~5號的街屋
西盛路10號街屋
鍾家書樓(又稱五溝水觀月樓)
位於10號旁邊,觀月樓依傍著小水圳,屬於為二層樓鋼筋水泥造建築,依照建築材料與風格研判應是日治後期建築山牆簡潔,下方寫著「鍾」,與附近的鍾氏萬成祖堂應該都是同一家族。
今昔對比一下:鍾屋書樓旁邊的橋樑,是後來才建立的,在早期河岸兩旁均為土堤,如要抵達對岸,必須要踏過河中石板,直到日據時期設立浮水橋、至1970年代政府實施社區計畫,將土地墊高,並改築駁坎,儘管改善了交通但使得五溝水獨特的人文地理樣貌消失了,就變成現在這座橋樑。
吳屋至德堂(西盛路11號)
約於日據時期的昭和年代所興建,祖堂祭祀之組為益光公。本屋為吳氏十二世祖時興建,傳至十六世後由五位兄弟平分,目前的主建築已於1981年重建,而兩側橫屋仍見當年古埔的客家民宅樣貌。
建築格局為ㄇ字型夥房形式,利用橫屋及圍牆塑造出禾坪的空間,圍牆上嵌有輪狀盒屬裝飾,祖堂因楹木受白蟻蛀蝕導致屋架變形情形嚴重,已重新改建,龍邊橫屋則為西式建築,有廊道空間,虎邊橫屋則是傳統土磚屋
劉屋彭城堂(西盛路12號)
約於日據昭和時期所興建,為北塘派下以連智公為祭祀之祖,先祖乃源自廣東梅縣八輪車,本屋原有子孫多戶同住,目前大多以移居外地,而祖堂與橫屋的牆、屋頂、地板等多處以重新搭建過。
建築格局為傳統ㄇ字型的夥房形式,以祖堂與橫屋圍塑出禾坪空間,前無圍牆與門樓。堂屋三間開,牆面無華麗裝飾,屋頂為瓦鎮形式,屋架正脊採雙主樑做法,繪有八卦圖樣等避邪彩繪,虎邊與龍邊橫屋原為土埆牆,已改用鋼筋混凝土改建。
西盛路16號民宅
廣玉祖堂半月池(西盛路19號)
廣玉祖堂為傳統客家夥房,為五溝水劉氏族人劉廣玉宅邸,其家族為劉氏宗祠後代。祖堂採中央殿堂式格局,獨立位於夥房中央,夥房後側隔著道路與觀海山房及和興夥房相鄰,迄今仍為五溝水相當大的家族組織體系,其建築群之規模、坐落範圍可謂五溝水之代表。
半月池的中央位置,設有六角造型的中台,據說是風水之用,被稱為「水中六合」,與附近劉家觀海山房的「陸上六合」有種相對應的趣味。
半月池旁邊的民宅
鐵漢樓(西盛路19-2號)
一座鑲嵌著黃、綠、藍等顏色鏤空磁磚的門樓,門樓上寫著三個字「鐵漢樓」,其為宋朝劉氏祖先劉元城身為諫官,不畏權勢敢批評時政,遭受皇帝貶官至廣東省嘉應州(梅縣),北宋文豪蘇東坡為其撰詩,褒揚頂天立地的鐵漢,後代劉氏子孫便以「鐵漢樓」為堂號。
鑲嵌著黃、綠、藍等顏色鏤空磁磚,屋頂有燕尾脊
西盛路23號街屋
西盛路27號街屋
地方最早的學堂-觀海山房(西盛路28號)
興建年代約為1920年。劉氏父子一門三貢生,十六世成台、其兄成金與其父清元,三人年老辭官後與其師廣東秀才劉耀初創辦「觀海山房」作為培育地方人才的地方,為五溝水最早的學堂,至今五溝水的文風仍然相當興盛。
這棟大正初期擬洋風的巴洛克建築,形式繁複的幾何裝飾,包含女兒牆及窗戶之三角形裝飾與正立面半圓形山頭、拱心石及開模印花飾樣等。女兒牆、牆身與底座幾乎佔同樣比例,使整棟建築風格簡潔穩重,成為庄內最顯目的建築。
一間現代的透天厝保留著古門,題名「天祿閣」,門上寫著「加冠晉祿」。
位於和興夥房與觀海山房間的一棵景觀樹
和興鍾屋夥房(西盛路30號)
這棟自同治年間至今約有近150年的歷史。鍾姓人家之達祖是微子啓,鍾姓元出自子姓,至十七代孫州黎食采邑於鍾離,因以為姓,而後其子將離去掉單姓鍾,並居於穎川長社,為鍾姓之始祖。後世的子孫為了紀念祖先之發祥地,將堂號稱為「穎川堂」。
這棟為五溝水保存最為完整的圍屋式傳統夥房,外觀看不出禾坪空間,屋前有騎樓,門楣上有「和興」字樣,前堂檐頭棟架有彩繪,牆面處處可見彩繪瓷磚裝飾,屋舍雖不建華麗卻處處有巧思,屋頂則為馬背形式,屋面圍磚紅色板瓦以仰合瓦形式排列。
正面牆面貼設方形紅色面磚又稱為「金包銀」,鑲入亮麗彩色圖騰,彰顯祖堂之亮點,前堂面臨西盛路,有四間店面及三道磚砌拱門,入口門框四邊均用紅磚砌成門楣上方「和興」商號字樣,往昔鍾家長輩經營碾米廠、米行、雜貨店等皆承襲沿用至今,後堂左右兩側有古灶、煙囪及先祖母起家的食磨,室內留有兩座百年古井,供後代子孫飲用,井泉甘甜,水質清澈,至今仍水量豐沛呢!
三道磚砌拱門特寫
第一次造訪五溝水與和興鍾家夥房的合影(2017/01/25)
鍾屋後方保存一座大正年間百年豬欄的遺跡,以供後人了解農業社會時代,農家飼養牲畜,利用廚餘飼養豬隻,添補家用或提供小孩教育費用,表彰祖先勤儉樸實的德風。
鍾屋夥房小徑,綠意盎然的庭園
鍾氏萬成祖堂(西盛路36號)
為萬成公嘗之祖堂,建於1894年,房前曾開有碾米場,為地方興盛的望族。
建築格局微二堂二恆的三合院,禾坪空間由入口一對門柱及書卷型微牆所圍塑,門柱內側有一對金銀爐。祖堂內廳有一原石鑿刻的供桌及雕工精緻的內門扇,外部牆面則有拼貼彩色磁磚,檐頭棟架及花窗雕刻裝飾做工相當精緻,而西側橫屋仍保存舊時的煙囪一座。
屋頂兩邊翹起來的燕尾屋脊主要是象徵金榜題名與榮任高官之意
左廂房特寫
明、清朝時期「太學」即國子監的俗稱,在國子監就讀的學生即被稱作「太學生」。
吳伯龍祖堂(西盛路39號)
興建年代大約在1918~1919年的時候,原有一門樓,後因不利家族風水而拆除。因本宅的祖先曾從事磚窯業,故其外牆、地坪所用的磚材,種類尺寸繁多,相當特別。目前住在此夥房的住戶仍從事有關磚窯造瓦的事業。
建築格局圍二堂二恆的三合院,前堂三開間,屋頂形式圍燕尾式屋頂,祖堂入口處開一門,門框由紅磚組砌,門楣上有「至德堂」堂號,前堂檐頭牆面台度以上圍斗子砌牆,檯度以下圍六角釉面磚拼貼裝式,腰堵處有鏤空花磚裝式,前有騎樓,且有木製可拆卸窗戶,整體建築保存相當不錯,值得一訪!
公媽廳,祀奉歷代祖先
左廂房
右廂房
西盛路41號街屋
周圍巷弄特寫
本屋約日據大正時期所建,為劉姓族人「愛塘派」下十二世的大我到五溝從事農耕頗有所成,便在西盛外緣建了一棟祖堂以奉祀祖宗。初建時只有前堂,其後加建後堂以及左側沿街橫屋。
建築格局為傳統ㄇ字型夥房,祖堂檐頭上牆面有竹結窗,平面利用圍牆及橫屋圍墾出禾坪空間,前有一精美的門樓,為土埆造,外糊灰泥,屬於「馬背式門樓」,脊面有方型彩釉及彩繪裝飾,門楣上有「彭城堂」字樣,兩側有「金精常照閣,鐵漢尚名樓」之門對。
大我祖堂旁邊為「阿英板條店」
劉氏芳偉祖堂(西盛路53號)
1787年同屬劉姓「愛塘派」下十三世的偉芳、偉傑渡海來台,後從吳姓人士手中買下六甲地和一棟夥房做為祖堂。此房連出三名共生(十五世清元公及其子成和、成金),堂前高掛進士匾,村人稱此屋為「進士第」。
建築格局為二堂二橫的三合院,圍牆右邊內側嵌有二神龕,前有一燕尾式精美門樓,氣勢非凡。祖堂入口門框匹邊均用紅磚砌成,門楣上有「進士」匾額;二側有對聯及彩磁、彩繪等作品裝飾,祖堂檐牆面合度以下為紅磚砌面鑲有拼貼彩磁,祖堂保存完整,磚工精緻。
西盛路59~63號的街屋
新盛街56號對面的的街屋
這間以前應該是一家商店,建築為洗石子材質搭配圓柱,歷史推估約60~70年
五溝水劉氏宗祠(西盛路70號)
1864年興建,位團結宗族所建,為劉氏族人精神與信仰中心,且與五溝水當地關係密切。由愛塘派下應爵、應瑞、廣玉聯合北塘派下振亨,以六世達祖積書為名建立劉氏宗祠,後於1921年再次增建,並有現在的西式庭園與洋樓,屬於五溝水代表性建築之一。
建築格局為二堂四橫式的圍屋夥房,圍五溝保存最完整的客家特色夥房,造型優美且比例勻稱,有三處門樓:正身前門樓圍燕尾形式,畫線以仿紅磚線條,賽面有剪黏裝飾,南側有「然藜閣」門樓,北側有「重光樓」門樓。牆面上有許多泥塑立體圖繪,可惜多受破壞而改以油漆彩繪。檐頭棟架、斗拱與牆面多以華麗雕刻與彩釉裝飾,做工十分精緻。
▲正身前門樓-劉家宗祠門樓
正身使用木架固定住,以防止屋頂坍塌
▲「然藜閣」門樓,屬於封閉式門樓
▲「重光樓」門樓為住戶主要出入口
對面這一棟時髦的洋樓是劉家後來再增建的,可以看得出當年劉家在地方上名號非常響亮了
南柵伯公小徑
南柵伯公為罕見的「墓塚式伯公」壇前有五溝水圳流過,另有建材來自原鄉百年馬枯石板橋一座。往昔四方均設置柵門,有刺竹圍離與編竹柵門,南柵小徑乃當時通往潮庄大道,所有交通網來都須經過此小徑道泗溝水與萬巒庄,也是水路與陸路的交界處,商業、運輸船隻頻繁,故於此立伯公壇祭拜以庇祐地方鄉民,此小徑可說是五溝歷史的最佳見證。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