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09:新竹縣竹北市六家古厝群(大年初四走春)

旅行日期:2017/01/31 ()
六家車站
本地地名實際上為「隘口」,至今此地仍屬於隘口里。日據時期後,隘口庄與其他小庄合併為面積較大的隘口庄,本車站所在處位於(大)隘口庄的隘口聚落西北側,亦靠近西南側六張犁庄的番仔藔聚落,以及西北側芒頭埔庄的蔴園聚落。1901年後隘口庄與數庄由六張犁區管轄。
1916年帝國製糖開辦下山線客運業務,曾在附近設有隘口車站。1933年停辦。本車站設立後以大範圍的「六家」為名。


高鐵新竹站


水圳森林公園
位於高鐵新竹站附近,水池中飼養錦鯉,本公園設有小橋、木棧道及公共藝術等造景,以及設置休閒涼亭、賞花步道、觀湖平台、水圳廣場等公共設施供民眾使用。

這裡號稱是竹北的高級住宅區,但是應該比大台北地區好太多了,有些購屋族會到高鐵新竹站附近購屋然後搭高鐵去台北上班的人已經不再少數,因而帶動這裡生活機能的開發

竹北這幾年都市開發速度很快,高樓大廈林立,至2016年為止人口已經17.7萬人,一個月以400~500驚人的速度增長,台灣除了新北、桃園、台中外也想不到有什麼地方能夠增長那麼快了。這裡除了工作機會多,房價低也是成為人口拉力的一環,真的不能小覷竹北的發展潛力
這座親水公園也算是附近民眾的都會公園吧,公園該有的設施都齊全,成為當地民眾休閒好去處



 湖泊與茂密的大地樹木相呼應,到了春天還會盛開美不勝收的花海。

由於這邊算是近年來開發的區域,因此都市規劃的很好,加上道路筆直且較大條,這裡比竹北舊市區比較多人行步道,走起來非常舒服,看起來很有大都會的感覺


地點:新竹縣竹北市復興二路

竹北六家的林氏古厝群 
現為北台灣現存最大的單姓聚落。此地在漢人未入墾前稱為「霧崙毛毛荒埔」。1737年泉州晉江周家來到此地開墾,1749年竹塹社平埔族亦移此荒埔,並建立東興社。到了1752年又有饒平人林欽堂、林孫彰、率林居震、林先坤從鹿港移墾六張犁,築六張犁圳,大肆墾殖。後返鄉邀林孫服、林孫壇入墾,創建善慶堂,而建立竹北六家林家的基業。

當時墾地是以「犁」做為計算面積單位,一張犁約等於五甲,林家拓墾三十甲土地,因此稱此地為「六張犁」。


林先坤憑其才幹與努力,團結宗族力量,經營六家的開發,很快地便從佃戶身份,躍昇為小租戶的地主地位。此外乾隆末年爆發林爽文之亂時,林先坤號召鄉民組成義民軍保衛鄉土,並助清軍平亂,因而獲清廷頒賜「褒忠」匾額及軍功獎勵。林先坤的三子林國寶亦頗能承其父之風,在竹塹城改建之時,出錢出力幫了很多忙,並於嘉慶年間,捐官得監生,後更與其祖衡山公、其父先坤公同獲「奉直大夫」的誥封,為林家增添不少榮耀與名望。
  
竹北林家祠
為六張犁聚落重要建築之一,前身為「次聖公嘗」,於1882年建立,至1911年改建為現今一正身、兩橫屋、一門樓型式規模,為饒平六屋派下的總祠,故稱林家祠。
祠堂內主祀林姓列祖列宗,亦祭祀媽祖與義民爺,每年春秋兩祭,充分表現出客家族群敬祖睦宗之文化特色,祠堂無論在歷史、文化、建築格局與工藝上均具有特色,於2007年指定為縣定古蹟,整體建築於2010年整修完畢。


竹北六張犁大夫第
前身為林先坤所創之祠堂,稱為「善慶堂」,創建於1770年,原名「善慶堂」,後因林先坤林爽文事件時,曾組織義民軍保衛鄉土,助官軍平亂,又建立義塚,建立義民廟並捐施祭田、造橋等種種公益事蹟。其三子林國寶亦積極參加地方公益,曾幫助竹塹修城之事,於1818年稟請朝廷追封其二代奉直大夫,經獲恩准,林先坤封為奉直大夫。根據林姓家族描述:當年林國寶隆重的奉旨還鄉,孟冬之時,在林氏公廳「善慶堂」舉行大典,將封贈聖旨奉旨於慶善堂內聖旨樓,慶善堂因此改名為「大夫第」。
正身五開間,橫屋加建之格局。在正身下廳部分為供奉林姓族人之牌位,是主要的祭祀空間。兩旁落額間放置清廷增封之頭銜匾額;橫屋為住居;天井部分現況為曬衣空間,當有祭典時,則是為主要祭祀的戶外空間;禾埕部分則作為停車使用。

地址:新竹縣竹北市東平里三鄰20號
竹北問禮堂
1831年林國寶之子林繩褒(秋華)中鄉試武舉人,於翌年擇地建問禮堂,豎立旗杆以光耀門楣,完成後與大夫第合稱「南北雙廳」,並作為林家的議事公廳。
格局上雖然是「三堂四橫」的大宅院,但是整體上是由一個四合院所構成,兩旁加建橫屋,合院後方再加一座五開間的房屋,稱為「枕頭槓」。合院中間有一個天井,為前堂與正堂的中介空間,左右的南北廂與橫屋間也有天井,以達到通風採光的功能。在構造上問禮堂可說反映出客家建築的特色,在牆身部分,底部下段以卵石勒牆腳,上以一層灰磚收邊,再承接土埆磚牆,外表塗上一層白色灰泥,具簡樸的性格。整體建築於2002年整修完成,恢復原有的規模,整體顯得十分宏偉

 目前為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的用途

問禮堂前豎立旗杆,以光耀門楣
地址:新竹縣竹北市東平里四鄰六家24號
忠孝堂
原為林姓祭祀公業管理人林琪幟居所,後因故轉讓姜姓人士,以往每年義民廟祭祀用之牲畜軍在屋後方此宰殺。於2007年登錄歷史建築。

建築格局屬於正身五開間,正身加建落鵝間,左右兩橫屋格局。堂屋屬於「塌肚型」,即所謂的凹壽,亦即正身中央廳下的大門退縮者,為無簷形式的塌肚,客家匠師稱為「風火起」,為本聚落較為常見的形式。整體構造簡單樸實。 

屋頂兩坡水,由廳下往落鵝間漸低,結構為木作構造,正屋與橫屋為「八角棟」,落鵝間為「圓棟」,屋面覆以紅瓦。天井部分為卵石地坪,台階為一般的水泥地坪,室內地坪除正廳為磚鋪面,其他均為三合土地坪。右外橫屋為養豬空間,從規模可以了解過去六張犁聚落的人丁有多興旺。 
 左護龍
  右護龍
地址:新竹縣竹北市東平里二鄰13號
新金順商號
「新金順」為六張犁聚落最東邊之建築物,興建年代略晚於問禮堂,其為林家的商號,除販賣聚落日常生活用品外,亦為中藥店及旅人跌打損傷之治療場所,這個商號提供整個聚落平日所需,可想而知聚落極盛時期的規模。新金順後方原有一水利驅動之礱間碾米廠,可惜今只在部分水溝遺蹟。

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
竹北新瓦屋興建於1805年。來台祖為孫檀公,隨同林孫漳、林先坤父子(六張犁林家)一同渡海來台,於芒頭埔一帶開基,聚落形成較六張犁林姓為晚,因較六張犁大夫第為新,故稱為「新瓦屋」。新瓦屋是一座封閉型的村莊,四周建有圍牆與外區隔,圍牆門樓則題有「西河世第」,圍牆內有數座古宅,以「忠孝堂」公廳圍聚落中心。

西門世第門樓
新瓦屋為一封閉型的聚落,廣場是「禾埕」(曬穀場),西河世的門樓是聚落的入口,具有重要的門戶意象,也象徵整個聚落的領域。屋後有水圳做為維護,四周遍植刺竹,圍上木柵,具有明確的環境界域,呈現大家族的門風。
新瓦屋客家文化保留區展覽館-一諾藝術(INNO ART)
成立於2014年,經營團隊在新竹地區從事藝術推廣工作長達十餘年,並在新竹地區的公共展覽空間與私人展覽空間策辦過數十次藝術展覽,盼以豐富的策展以及與公眾展覽空間配合經驗,帶給新竹更精采的藝術體驗。

一諾藝術目前以當代華人藝術家為主要經營對象,現也正積極邀請世界各地當代的優秀藝術家合作,作品涵蓋各類藝術項目,接軌華人與國際藝術收藏,提供收藏家更遼闊的視野,以及更多面向的收藏選擇。
新竹縣農民直銷站
建築上面還有一個黏貼花瓣的竹編葫蘆還吸睛的,這裡是由新竹縣農會經營,推動「地產地消、新鮮、安全、安心」,供應在地小農現採新鮮蔬果及各地區農會特色加工農產品,並針對蔬果定期送驗,以確保產品安全。
 過水廊內部,旁邊還綁有客家花布燈籠
這棟合院式的外觀加上草皮,彷彿回到了早期農村的年代。由左至右分別為新竹縣13好市集1號店、中間為鄧雨賢影音館,右側為新竹縣社區營造中心

新竹縣13好市集&一號店
由新竹縣十三個鄉鎮的社區營造志工共同打造,堅持無農藥、無化肥蔬果、無人工添加的真食物以及手作文創,讓大家食得安心




忠孝堂
這棟屬於新的忠孝堂,1974年落成,屬於「一堂兩橫」的合院建築,由正身(廳堂)與兩側橫屋(廂房)組成,為孫檀公家族祭祀的公廳,也是新瓦屋聚落的核心,至金香火祭祀不斷,充分展現出客家人的家族觀念與居住文化意涵。天井空間也是花鼓隊訓練的場所
左右護龍設立花鼓主體館
台灣光復後,居民自發性組成花鼓隊,基本成員十六人,均為男性,他們濃妝豔抹,穿上女人的衣服,並跳起自創的滑稽舞步,藉此紓發忙時的壓力,逐漸成為新瓦屋特有的民俗技藝,現在的新瓦屋花鼓隊,成為六家地區宣傳客家文化的尖兵
 
在現在忠孝堂左後方的地方是「忠孝堂舊公廳遺址」,格局為一廳堂、一門樓、兩護屋的紅瓦片屋頂、泥磚牆的建築,為當時新瓦屋第一棟建築物。雖經數次的整修,但因年代久遠,建築凋零,1973年另建混泥土建築,舊公廳便不再使用而遂漸凋零毀損

2005年成立客家文化保存區之後,才將舊公廳遺址挖出。由現場的遺址,可以看出在牆基的部份,因為怕雨水的侵蝕,以鵝卵石為建材,之後上面的牆壁以泥磚建造,牆面再以石灰粉刷,比較講求講求美觀的部份牆面採子斗子砌,再以杉木為樑柱,舖上紅瓦片。

藝術家利用客家與農村元素創作的藝術品,館內陳列玻璃特展的作品

新瓦屋文創基地-匯客市
就如同這間店的名字,這裏匯集了台灣各地創作者的作品,從藍染服飾到陶器,種類繁多。

此外,策辦台灣在地藝術家展覽、推廣花藝及藍染設計、藝術生活化為主要服務。舉辦古風車巷弄室集,集結手作藝術達人交流與分享。各項手作工藝研習、讀書分享會等活動。
 大門前的一個展示架,隱約透露出這個文創基地的用意

 用畫的、手作的小物都在這裡展示,整個館內都是藝術的世界

 這裡除了是藝文展覽的空間,也有提供用餐的空間,坐下來吃東西欣賞這些藝術家的作品感覺非常好
 這裡是用餐空間,牆壁上掛滿了不少畫作
 牆壁上掛木製雕刻品
 大廳內部的擺設
 遊客可以量神訂做自己想要的木作工藝品
綠禾塘/翔頂咖啡
「綠」代表健康樂活,「禾塘」即禾埕,客家話為曬穀場,像是人與人之間交流場所。老闆呂秋月強調從土地到餐桌最短距離,可採買在地友善農產和品嚐當季食材餐點,如回到家一樣自在。「翔頂咖啡」以自家烘焙咖啡豆與現場沖煮咖啡,值得細細品味。

店裡面賣一些在地小農的產品例如餅乾、包子饅頭、花生醬、水餃、冷凍肉品、手作麵包土司、還有手工香皂與客家福菜等琳瑯滿目的農產品,算是在超商買菜以外的另一個補給站,也算吃的安心

翔頂咖啡都有季節限定的咖啡,來到這裡別忘了點一杯來品嚐唷
綠禾塘後面有一個水池,中間有一個農夫在插秧的意象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0-010A:慢城南庄系列(I)-南富村(063)

2016-032:嘉義縣朴子市-朴子老街區巡禮、第一零售市場、樸仔腳夜市、宏賓旅社、牛挑灣社區、德興社區(239)

2020-010B:慢城南庄系列(II)-員林村(063)

2019-010:嘉義縣義竹鄉古蹟巡禮(240)

2020-018C:日月潭新山味邵族風味餐廳

2020-029B:高雄市楠梓區(II)-右昌楊家古厝、林家古厝、元帥府、援中港溼地公園(171)

2020-047B:高雄市大寮區(II)-潮寮吳家古厝、山仔頂陳家古厝、共益磚窯廠遺址

2019-029A:彰化縣和美鎮雅溝社區造訪

2020-023A:漫城南庄系列(III)-走訪南庄東村、南江村老街(063)

2015-045A:台中市南區(I)一林氏宗廟(林祖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