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08A:屏東縣林邊鄉(284)
旅行日期:2017/01/26
(四)
林邊車站(屏東線50.1K。上行車站:鎮安車站,下行車站:佳冬車站)
1940年設站。2008年至2011年間,鐵工局配合林邊溪橋改建工程將本站改為高架。2012年1月10日高架站房啟用。同年舊站房拆除。2014年5月榮獲素有交通界奧斯卡之稱的全國「金路獎」第一名。
新資訊:2019年底配合南迴鐵路電氣化工程,潮州到枋寮段電氣化通車。
車站月台特寫
車站大廳
林邊鄉公所
中山路歷史街屋
這一條自清朝的時候就存在,經由日本人的拓寬與整理,成為來往林邊東西向主要通道
左側兩棟為新乾記,紅磚的外牆已經過塗改,而右側兩棟為洗石子材質的建築
巴洛克風格的山牆,具有花紋圖案,中、右兩棟還有紅磚砌成的門窗,但是右邊那一棟山牆毀損
電線桿綁有蓮霧的裝置藝術品
鄭家洋樓榮陽堂
建於1948年,應為當地醫生鄭炳陽的眼科醫院兼置住所。這棟洋樓的圓窗、圓柱、黑瓦並使用綠、黃、灰等顏色洗石子為表面材質。現代主義的水平線條及雨遮,加上流線型的圓窗及上方的綠色線條等設計都讓這棟建築相當優美及和諧。醫院屬於L型平面、轉角處有玄關,醫院後方為自用自宅,屬於當時的住商混合的建築
地址:屏東縣林邊鄉中林路34號
姚家古厝(吳興堂)
興建於1927年,由姚秋盛老先生的父親姚權所建,建築格局為單進三護龍的格局,沿襲林邊地區日式花磚的特色,再加上內部精美的木刻及彩繪及傳統的紅磚建築及洗石子廊柱,著實為一座傳統紅磚合院加以日據洗石花磚裝飾風格的古厝。
屋主積極保護自家祖厝的決心,九十年歷史的房子經過無數地震仍無大規模毀損,並且定期請工人維護老宅,將破損的地方做整修以防止老屋傾頽之危機。
正廳五開間面寬與左右護龍均做出挑簷廊,台度下洗石子崁貼彩磁面磚,窗楣上施作泥塑與貼飾磚,左右護龍裝飾色樣豐富,均衡對稱
旁邊另一棟建築應該也是他們家的,建造年代未知。正身為五開間,屋脊以及水車堵上,可以發現大量馬約利卡花磚,水車堵的旋律也隨著堂號「吳興」而昇高
左護龍為四開間,推測是日據末期至戰後時期所建造的,外觀為洗石子材質
地址:屏東縣林邊鄉忠孝路18~26號
姚家古厝對面毀損嚴重不知名的古宅
榮陽堂
位於姚家古厝的旁邊不遠處,興建年代無可考。正身為五開間,有設置步口廊,但早已傾圮。屋脊以及水車堵上,可以發現大量馬約利卡花磚,水車堵的旋律也隨著堂號「榮陽」而昇高(以上參考JUST A BANCONY的資訊)
過水間結構嚴重毀損,非常可惜
地址:屏東縣林邊鄉忠孝路16號
福記古厝
福記創於1901年,早期從事雜貨店,屋主的祖父善於經營事業,曾作過的事業總類繁多,有製紅糖、釀酒,亦作過雜貨舖販售菸、酒、日用品等。同時亦有農作物(香蕉),擁有自己的埔場(貨物的集散地)在今天的竹林一帶,也擁有自己的商標-「福記」。
2001年之前,原本處於十分破落的狀態,右護龍屋頂已崩塌的景況,在永樂社區協會與鄭家後代共同協力下復建完成,使老屋得以新生,並為社區注入一股生機。2005年11月屏東縣文化局公告為「歷史建築」。
福記為傳統閩式三合院,正身為七開間,前檐步口屬小步檐出挑之建築形式,其檐口飾帶上之泥塑剪黏與彩繪頗為細緻,牆堵上彩繪瓷磚之拼貼亦頗富變化,古厝入口門樓牆堵之泥塑及彩繪裝飾亦頗費匠心;厝身造型古樸,為林邊地區少數保存建築格局完整的三合院建築,不論在形式上及雕刻、彩繪均保存完整,代表鄭家在林邊地區的開墾與生活的歷史記憶。
正廳上面掛「榮陽」的匾額,即鄭家的族氏
左廂房主要做為灶腳用途
早期三合院的「灶腳」的景觀
右廂房作為住家用途
過水間
公媽廳為鄭家祭拜祖先場所,中央擺放經過修復的「福祿壽畫作」
較特別的是:公媽廳旁左右各一組的學士椅竟比古厝年齡還老,由於原本的椅子被竊賊偷走了,所以主人家另外再添購更老的古董的學士椅囉
永樂社區
社區居民從1999年起社區居民自發性的進行環境綠美化工作,將社區多處閒置空地打造成遍地都是花團錦簇的美麗樣貌,並且運用環保面向的設施,資源回收再利用的巧思,例如酒甕做的台灣水草,生態水池、以古早醃菜桶及報廢木造電線桿再製的涼亭、雞舍改建的大型戶外教室等方式。不但徹底改變了髒亂的環境、帶動了生態的運作,讓民眾對社區營造有了更深的共識。
多年的社區在平面媒體及電視媒體的報導下各地社區團體特前來交流取經,也有團體選中古厝來舉辦聚餐聯誼,每逢假日更有許多家庭攜家帶眷前來社區郊遊,帶孩子認識生態及文化,儼然已成為了各界仿效與學習的基地呢
2005年海棠颱風,大雨沖下許多漂流木到海邊,在公部門開放撿拾作業之後,志工們撿回許多漂流木並加以整修再造成各種實用的製品,做為社區公園的盪鞦韆與各種裝置藝術囉。
大型的醃菜桶-見證林邊早期的農作歷史
早期林邊地區主要種植芥菜,將這些芥菜醃漬成鹹菜,因此到處都可以看到這樣大小的酸菜桶,直到居民引進了附加價值更高的經濟作物-「蓮霧」後,就越來越少人種植芥菜囉。
利用鐵皮搭起的簡報室
林邊長老教會
英靈殿
建於1923年,主祀潘府千歲,據該廟乩童鄭朝竹先生口述:該廟主神潘府千歲於清朝時,是位將軍,曾帶兵至林邊地區剿匪,但不幸殉職,莊民將其安葬,後得至靈氣,時常顯聖助民,遂建草廟(俗稱柱仔腳廟)奉祀,鄰近村里稱之「千爺廟」,日據時期曾改建為轉瓦廟室,1947再重修,1960年代又重修一次,目前廟中事務一切由年度爐主頭家負責。
建築外觀為簡易單簷硬山式,格局為三門兩進兩殿,正殿主祀潘府千歲,陪祀觀音佛祖、林府千歲、吳府千歲、陳府千歲、蕭府千歲、中壇元帥,左龕奉祀註生娘娘,右龕奉祀福德正神,龕下祭祀虎爺,左廂室奉祀趙府千歲、五營兵將,並做行醫救世堂,右廂室為儲藏室。
地址:屏東縣林邊鄉永樂村榮農路31號
林邊驛站入口
苦伏寮公園
又稱為「鐵道敦鄰公園」,日據時期建造鐵道周圍的建築物,是修理鐵路的員工休息及放置工具的鐵道班房。1940年林邊驛站興建時也同時建造兩棟日式木造房屋,一為驛站宿舍,另一為現今的苦伏寮。日據時期,日人稱車站的服務人員為「驛夫」,鐵道工務人員為「苦伏」,苦伏兩字是由日語發音翻成閩南語而來,日語原音為功夫(妓藝)的意思,是一個提供苦伏們休憩、存放工具的房屋,又稱為「道班工房」。
1945年,一架美軍B-25轟炸機,在林邊車站附近投下五顆炸彈,其中一顆直接命鍾苦伏寮,戰後經過重建後使用到南迴鐵路通車後,因道班遷移至新建的水泥辦公室,於是環境欠缺維護下,顯得髒亂荒涼,人民逐漸疏離此地。仁和村因人口外移及老化嚴重,更因對環境衛生觀念略顯不足,位在人和村的苦伏寮環境未能妥善管理,演變成病媒蚊孳生之地。
近年來在仁和村的義工隊與林邊文史工作室已提升環境衛生重視自己健康為訴求,開始以這空間裡高大的榕樹和樟樹以及「苦伏寮」為主題,營造成一處休閒綠地,期盼以此方向觸發居民對環境改造的契機,直到1999年開始展開社區總體營造活動。
「苦伏寮」空間由仁和村取得認養基動義工進行環境清掃工作、鋤草、整地與填土、增植樹木與種植草皮,逐漸將這一個原本髒亂的地方變成社區綠地公園,會有今天這樣美好舒適的環境,歸功於村民自動自發的參與,讓自己的家園變得更好的期待。
近年來隨著漂流木藝術的置入,苦伏寮將入口意象打造成漂流木組合而成的藝術裝置
進入公園內部映入眼簾的是居民利用漂流木拼湊成各種造景,儼然這裡成為了當地居民的藝術品展覽空間囉
蘭花景觀大道
左邊為農特產蓮霧,右邊為海產魚類等造景入口
這一棟就是戰後重建的「苦伏寮」
這是用漂流木七彩涼亭,像是盤根錯節的樹根,蠻有創意的設計
這棵大榕樹自興建苦伏寮就存在了,算是歷史悠久
公園也將火車的意象帶進了苦伏寮公園,為苦伏寮驛站,陳列一台古早的火車頭
蓮霧是林邊的特產,人物紛紛戴上了成蓮霧形狀的頭套
鐵路高架橋下的造景很別具心裁,非常乾淨舒適且將周圍打造成公園,媲美都市景觀唷
據說導覽志工說:未來社區發展協會有打算再新增蓮霧、漁產、鴨子造型的特色馬車,讓遊客能夠多一個拍照打卡的景點,將人潮帶進林邊,活絡地方發展,那就拭目以待囉!
接著就沿著這一條步道走到火車站囉,搭北上火車到「南州車站」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