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1:屏東縣萬丹鄉(288)、新園鄉(289)、崁頂鄉(290)

旅行日期:2017/02/06 ()
從今天開始連續五天走訪屏東剩餘的鄉鎮,由萬丹鄉開啟旅行的序幕!
地名由來有二說:
其一據說在清同治年間,兩岸商船在萬丹小溪(今大湖橋)附近貿易,成為內港並形成萬舟景觀,就以「萬舟」為名。後來因為高雄港、東港先後成港而沒落,盛況不再,將「舟」改為「丹」取名「萬丹」。其二本地早期屬於西拉雅平埔族居住地,「萬丹」一名可能是當年平埔族Moanun社和Paugdaudang上下淡水兩社的合稱。這裡也是台灣著名的紅豆故鄉唷,待我娓娓道來......

萬丹鄉公所

萬丹公園
Q版的石椅
 儘管萬丹已經大部分工商業化,仍有零星的街屋留有古味

當地最醒目的城堡-萬丹長老教會
萬丹長老教會於1896年設教,1900年萬丹鼎昌號行主李仲義奉獻教會現址土地,初期蓋了一座竹厝做為福音堂,教會各項事工順利發展。1926年竹厝腐朽拆除,另建洋式磚造禮拜堂,並於禮拜堂後蓋了一棟牧師館。1983年重新建造成現今所見歐洲風格建築,外觀參考一位教會執事旅遊歐洲拍回的德國新天鵝堡照片,以新天鵝堡造型為概念設計這座教堂,19841112日舉行獻堂禮拜,成為萬丹地區最特殊的建築景點之一。現在雄偉的建築外觀,展露古典與現代的設計美感,莊嚴肅穆。

地址:屏東縣萬丹鄉萬丹路一段20號
萬惠宮
當地居民的信仰中心

東港飯湯(午餐)
「飯湯」是早期台灣人在農忙時期為求方便,想同時吃飯又喝湯而產生的料理。方法就是將煮好的米飯,放入熬煮好的高湯裡,再加入各種配料,海鮮、蔬菜皆可,只要略煮,就可同時吃飯又喝湯,為農人俗稱的「割稻飯」,最令人懷念的古早美味。

羹湯由素料的紅蘿蔔,香菇,竹筍絲等打底,再加入橘肉絲、小卷,魚丸、豆支等大量海鮮葷料。味道非常鮮美,更厲害的是因為產地在盛產海鮮的東港,很多當地的店家會在飯湯裡加上大量鮪魚片和櫻花蝦,料多實在,保證料多到比吃飯還爽快唷!
 份量還算可以,料真的比飯還多啊……
 肉燥乾麵
地址:屏東縣萬丹鄉萬丹路一段81號
萬丹紅豆餅的由來
1960年代萬丹鄉民第二期水稻收割後裡作紅豆試種成功,因紅豆產量多產值高,不久紅豆承為萬丹最重要的經濟作物,因萬丹的土壤肥沃、風和日麗、水源充沛、秋冬日照充足,生產的紅豆殼薄,且顆粒飽滿不空心,煮起來紅豆香味濃郁,質感酥鬆,從此萬丹紅豆變成全國著名的農特產。
最近幾年在鄉公所、農會、民意代表與社團的推動下,紅豆成為萬丹的伴手禮,尤其是紅豆餅遠近馳名,各家的紅豆餅各有特色,采風社也研發紅豆餅的美食文化,並且經餐飲系的教授指導,經過社區媽媽試作改良,成功推出紅豆餅美食,2010年也受文建會推薦到台北行銷萬丹采風社的紅豆餅,而獲得良好的口碑,此外屏東縣的文化活動也可以看得到他們行銷紅豆餅的美食文化唷。
 照片牆,包含他們參與各種的活動還有記錄他們紅豆的製造到產銷的過程剪影
 下午才剛剛開店,老闆娘請我稍坐一下,並且一邊與我閒聊介紹他們家口味的紅豆餅
老闆娘說:他們家的紅豆餅與其他地方不一樣的地方是:萬丹紅豆中間不空心,且餅麵皮不容易老化,放到隔天也不會變硬,微波一下仍是滿滿的紅豆香味,且質感酥鬆。
 萬丹紅豆餅成為屏東伴手禮之一,來到這裡不妨品嚐一下萬丹口味的紅豆餅唷
地址:屏東縣萬丹鄉中興路二段1號
萬丹興全社區彩繪牆
當地有位早餐店老闆黃柏憲先生,兩年前開始彩繪社區,陸續彩繪了好幾面牆,
以知名卡通人物為主,還有呈現當地的農村特色。更重要的是,也訴說當地的故事,例如曾經出現在「壹元」紀念銅板的陳命珠小姐
以馬賽克農村的圖畫歡迎來訪社區的遊客
農業機械化女英雄-陳命珠小姐
1950年代農政單位為推廣農業機械化,在全省各地如火如荼的展開,當時糧食局每年在各糧區舉辦耕耘機深耕競賽,而興全社區的陳命珠小姐在因緣際會下成為糧食局力捧的農機辣妹
1959年政府為響應聯合國農組織的糧食增產活動,曾經發行紀念幣,這枚一元紀念幣就是陳命珠駕駛耕耘機的肖像,因此陳命珠被稱為「農業機械化女英雄」。牆面正是使用馬賽克描繪她操作農耕機的畫面
宮崎駿的經典電影龍貓系列彩繪
 連小小兵都跑出來湊熱鬧了......
派大興熊抱當地特產「萬丹紅豆」
海綿寶寶系列彩繪
Hello Kitty也歡迎你來興全社區走走

 這面牆為描繪萬丹長老教會的景象,左邊的耶穌為是牧羊人,傳達宗教意味
旁邊小路走進去為興全社區公園

Line家族:熊大、饅頭人、兔子、莎莉等人物
興安宮,為當地居民的信仰中心

萬新吊橋(吊橋2020年1月已經拆除)
萬新吊橋2010年完工啟用,全長130公尺、寬1.5公尺,外觀顯眼亮麗,彩繪更融入當地的特色。連接萬丹、新園兩鄉的沿堤自行車道,讓自行車可以沿著高屏溪從屏東市一路南下往東港,吊橋除了供人通行,還有自行車引道,讓自行車騎士可以牽著車,漫步於吊橋上,欣賞高屏溪的優美景色。
萬新吊橋在風光啟用後,因地處偏僻,人潮不斷的下滑,後來木棧道圍籬遭人破壞,在缺乏管理下,萬新吊橋變成了一座危橋,萬丹及新園鄉公所不願接收維護,最後封閉禁止通行。

新園鄉介紹:
約三百六十年前,由福建省龍溪縣人黃上房、蕭發現、王非、鄭光殿等四人,率領二十餘人,遠渡本省定居於本鄉現址之西北方下淡水溪(高屏溪)邊,開拓原野成園,務農為業,故名之為「新園」。
新園鄉物產豐饒,在漁業的部分具有一座二級漁港「鹽埔漁港」,盛產鰻魚、草蝦、櫻蝦、紅蟳、鮪魚,其中「鰻魚」在新園尤為大宗,尤其是「幼鰻」為台灣北部鰻養殖業者之最大供應中心,號稱「鰻魚之鄉」。在農業的部分,本鄉生產蘆筍、水稻、香蕉、蔬菜及紅豆等等。其中烏龍地區1970~1980年代曾為台灣地區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芹菜管遠近馳名,沿海沙地盛產蘆筍,稻米產量在屏東縣內名列前茅
新園鄉境內田野景觀
新園赤山巖
赤山巖為屏東平原最大佛教聖地,據康熙五十八年鳳山縣誌記載,新園有觀音堂一座,乃赤山巖最早的史上記述,距今300年,而史上真正紀錄觀音堂為赤山巖之名者是在1894年,歷史悠久且香火鼎盛。早期鯉魚山麓仕紳大力募款,擴大增建,奠定今日本巖宏偉大殿,經年累月,風雨侵襲,壁剝屋漏,脊梁折損,復於1995年再度重修,金碧輝煌,氣象發皇,廟屋益臻完備。
赤山巖主祀觀世音菩薩,每年農曆九月十九日為觀世音菩薩出家紀念日,前來膜拜禮佛者,人山人海,絡繹不絕,商賈雲集熱鬧非凡,為地方一大盛事。
地址:屏東縣新園鄉田洋村巖仔路1號
萬丹/新園鯉魚山介紹
鯉魚山古稱「赤山仔」,因山丘土壤顏色赤黃,所以稱為「赤山」;也因為山頂流出湯泉,因此又叫「滾水山」;此外因外形似若雙鯉而得名。鯉魚山介於屏東縣新園鄉和萬丹鄉之間,海拔高約 30 公尺,山勢呈東北西南走向,自古就是軍事重地,扼守著先民渡海來台溯經下淡水溪,或轉折中港溪北上的移民。1711年,就把下淡水巡檢署移到鯉魚山頂,利用鯉魚山的地勢,掌控航經下淡水溪出入的船隻。 
二戰日軍碉堡、磚窯遺跡
日據時期,謠傳美軍將會攻打台灣,日軍徵調萬丹和新園地區的居民(當時稱為奉事工),在鯉魚山山崗中挖掘坑道和修建軍事砲台碉堡,當初完工時約有34座碉堡及互相連結的地下坑道。光復後,因鯉魚山赤黃的黏土,適合製造紅磚,因此磚窯林立,沒幾十年鯉魚山就被挖了面目全非,許多的碉堡和地下坑道都遭到破壞或是崩塌,目前只剩下13座的碉堡保持完好,其中以十三釐頭鏢遺址附近的碉堡和鯉魚山山頂的司令部指揮中心較為完善。
防空洞
光復後,因鯉魚山赤黃的黏土,適合製造紅磚,因此磚窯林立,有「巖磚」之稱,極盛時期有八座磚窯,但當鯉魚山被挖成平地之後便紛紛關閉而廢棄。
當年磚廠挖土造磚後致成今日的水塘景觀
十二犁頭鏢與福德祠
1924年,新園庄遭受下淡水溪洪水侵襲,全庄幾被洪水淹沒,生靈死傷不計其數,翌年於鯉魚山水源頭(山仔腳)半山腰建浮祠公亭(福德祠),施法安道犛頭符(咾咕石打造)十二座鎮壓水患,祠造完成後,不久果然洪水退去,自此鄉民免於淹水之苦。1930年日本政府開始建造下淡水溪堤防,於1933年堤防建造完成。

據說那十二犁頭符治水威力相當猛大,影響高屏溪對岸九曲堂地區的村落,也受到下淡水溪水患威脅,當地的人就請教北極玄天上帝,神明指示說:要到鯉魚山南邊高崗亭廟前,破解那十二道犁頭符的威力。而破解方法,就是把高崗亭仰合瓦,也就是紅瓦厝屋頂第二行第七塊的瓦片抽掉,同時利用(銅針烏狗血)潑在犁頭鏢上,其威力就會減弱,九曲堂地區的村庒就會風調雨順,人畜才會平安。因為兩地神明,各為了庇佑自己的巡守區能夠合境平安,互相鬥法,最後雙方請出大崗山超峰寺佛祖出面調解,才化解紛爭。

新園鄉地標-大象公園
1977年以宣揚孝道而建的大象,是新東村民的回憶。大象背後有故事:「孝感動天,虞舜終身慕,陶唐側陋陽,大孝報象耕,萬古有綱常。」
地點:屏東縣新園鄉新東路與中慶巷口
新園鄉公所

興龍村位於台27線78K附近,來朝聖傳說中台版的「烏龍派出所」
台灣版的「烏龍派出所」
新園鄉有個「烏龍村」,曾被票選為全國奇特地名的村落,當地派出所在以前稱為「烏龍派出所」,和日本「烏龍派出所」的漫畫同名,吸引許多路過的遊客來警察局都想一探究竟!

日據時期新園的「烏龍、興龍、中洲、南龍」四村稱為「烏龍庄」,警察局為「東港郡烏龍警察官吏派出所」,1945年改名「東港區警察所烏龍派出所」,「烏龍派出所」自此沿用,但響亮又好記的名稱卻在199171日開始改為「興龍派出所」,儘管如此還是吸引許多人慕名來朝聖
東港警分局在鐵馬驛站放上員警模仿「兩津」的立牌,對照偵查佐林文欽的兩道濃眉,讓鐵馬客無不驚呼「實在有夠像兩津」!
這裡也是鐵馬驛站,環島有經過這裡不妨來這裡打打氣,補給水分順便找警察局長聊天唷
烏龍國小旁有一間兩層樓的街屋,因位於街角而顯得突出,具有一定的歷史
烏龍百年古井
這口井相傳百年前當地村民罹患怪病,當時的大夫束手無策,後來由周姓村民向龍聖宮媽祖求,經過指點周家民宅旁挖井取龍神泉水,再投入牛車輪做為法器鎮壓神龍,自此泉水源源不絕,居民也在飲用井水及清洗身體後痊癒,成為居民口耳相傳的神蹟傳說。不僅是當地居民賴以生存的重要水源,在其它水井盡皆封閉的情形下,其至今仍可汲取到澄澈井水,路過的居民跟我說這口井每逢端午節才會開放取午時水,也是這口井一年中最熱鬧的時候

進入崁頂鄉的越溪社區,圖為越溪社區拱門
位於社區拱門旁這棵樹為越溪社區的老榕樹,大約七十餘年,為社區的守護樹
越溪活動中心
進入越溪社區後,前方有一棟完整的閩南式建築,目前作為「越溪活動中心」,採三合院式的建築型態,頗有保存傳統建築含意
兩側護龍闢為閱覽室、環保教室、長壽俱樂部等社區居民的公共活動空間。
 活動中心中間主屋寫著「武功堂」三字,內部為蘇式祠堂
磚造拱廊怎麼拍都漂亮
地址:屏東縣崁頂鄉民權路75號
羅家祖厝
原建已逾百年,屋主曾為日據時期東港郡新園庄庄長羅喜,與「羅家古厝」才同為羅氏親族關係,為日據時期崁頂百甲大地主之一。建築為「七開間且雙護龍」三合院,但從斗子砌牆與平砌磚牆的差異,左右外護龍應是後來加建之格局,為不同時期之建物。
屋頂破損嚴重年久失修,僅正廳每日仍有族人燒香點燈祭祀,其餘左右內外護龍均呈現荒廢狀態,而偌大的宅院,不難想像昔日各房人聲鼎沸的盛況。祖厝雖然斑駁破落,但窗楣上多處精美泥塑彩繪,尤其左右內護龍正面馬背下精美的磚砌「壽」字窗櫺,依稀可見往昔美宅的痕跡
地址:屏東縣崁頂鄉平和路216巷34號
港東港隆宮,為當地居民的信仰中心

鄉內第二個亮點為「崁頂生態公園」,面積佔地六公頃,位於崁頂鄉鄉治中心附近,涼亭還擺放了一個台糖的火車頭,查了一下發現日據南州糖廠有糖鐵經過崁頂鄉,為崁頂「檨仔腳線」,分別崁頂主線與崁頂支線。光復後,崁頂線改為「崁頂支線」、崁頂支線改名為「崁頂側線」,2003年南州糖廠停止前已將支線與側線陸續裁撤掉,現在均看不到當年的鐵軌遺跡,取而代之的為一般產業道路或者成為休閒自行車道。
崁頂鄉公所
崁頂麵食館(晚餐)
地址:屏東縣崁頂鄉中正路1883

崁頂車站(屏東線40.9K。上行車站:潮州車站,下行車站:南州車站)
1952年設站,2001年將原有木造站房拆除,剩下簡易的候車月台而已
 由於崁頂車站無法兩鐵運送,因此只能到最近的潮州車站將單車兩鐵運送回屏東囉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0-010A:慢城南庄系列(I)-南富村(063)

2016-032:嘉義縣朴子市-朴子老街區巡禮、第一零售市場、樸仔腳夜市、宏賓旅社、牛挑灣社區、德興社區(239)

2020-010B:慢城南庄系列(II)-員林村(063)

2019-010:嘉義縣義竹鄉古蹟巡禮(240)

2020-018C:日月潭新山味邵族風味餐廳

2020-029B:高雄市楠梓區(II)-右昌楊家古厝、林家古厝、元帥府、援中港溼地公園(171)

2020-047B:高雄市大寮區(II)-潮寮吳家古厝、山仔頂陳家古厝、共益磚窯廠遺址

2019-029A:彰化縣和美鎮雅溝社區造訪

2020-023A:漫城南庄系列(III)-走訪南庄東村、南江村老街(063)

2015-045A:台中市南區(I)一林氏宗廟(林祖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