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3B:屏東縣瑪家鄉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山川琉璃吊橋(293)
旅行日期:2017/02/08
(三)
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管轄之「台灣原住民文化園區」位於瑪家鄉北葉村,原為「瑪家山地文化村」,處於三地門、瑪家、霧台對外交通之樞紐地帶,交通便利,附近均為排灣、魯凱族群聚之村落,深具原住民文化特有氣息。海拔145公尺至220公尺之間,地形頗為崎嶇,自然景觀極為俊美且富變化。
園區成立於1985年,佔地面積約82公頃,園內主要以展示、保存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為主,是國內規模最大、最具研究價值的野外博物館。規劃成迎賓區、塔瑪麓灣區、娜麓區及富谷灣區四大參觀區。迎賓區位在園區入口,設有文物陳列室、工藝館、視廳館、八角樓特展館及解說服務中心。
售票口先購票才能入園唷,全票150元/學生、軍警票80元/團體30人以上打8折優待
殘障國民、65歲以上老人、身高110公分以下免購票入園
富有原民風的自行車裝置藝術
原住民文物陳列館
園區內的最大靜態展出空間,為以主題館區之形式,分門別類展示原住民日常生活文物以及原住民族之人文,其中包含農耕區、狩獵區、漁具區、飲食區、運輸區、蘭嶼區、衣飾區、雕刻區、巫術區、音樂區、陶藝區等
台灣十六族對「你好嗎」的用語泰雅族婦女正在織布
這是排灣族人在喝交杯酒
位於工藝街裡面,專門販賣原住民族的手工藝品和服飾
阿美族服飾介紹
候車亭搭乘園方提供的接駁車可以抵達塔碼麓灣上下段、富谷灣上下段和娜麓灣區(中途可以請司機停下來,終點站就是載到娜麓灣的劇場唷)
候車亭對面有一座吊橋,名為Harnivealval,布農族譯為「彩虹橋」,象徵聯絡感情之道。
在橋上看隘寮溪與周遭的山岳景色,但目前是枯水期無法看到滾滾流水的樣貌
塔瑪麓灣區
走過彩虹吊橋之後,便開始進入原住民族傳統住屋的探索,以布農族語命名的「塔瑪路灣」,意指布落家屋,展現不同族群的傳統建築工藝美學。
美巴拉社氏家屋
美巴拉社氏穀倉
巴蘭社氏家屋,為半穴居型住家,外觀頗具特色
巴蘭社氏家屋旁邊的穀倉
依拉派斯氏家屋
剩餘這兩間為賽夏族的部落屋
這裡不定期有藝文活動展演,時間的關係繼續往娜麓灣歌劇場前進
位於園區旁邊的「觀流吊橋」,外觀為排灣族特色的圖騰
觀流橋上的隘寮溪與周圍山景
馬路邊的擋土牆上的圖騰
魯凱族特色的圖騰
位於觀流吊橋旁邊的有醒目的琉璃珠堆成的裝置藝術品
娜麓灣區
此區以台灣原住民族共同喜歡吟唱的虛詞「娜魯灣」命名,意指自在、歡樂的地方。
位於歌舞劇場旁邊的「觀景亭」,可以眺望景色
娜魯灣區的「餐飲中心」以石板為建材,餐廳內有各式原住民料理與餐點
娜魯灣歌舞劇場
歌舞館劇場建立於1996年,佔地665坪是專為展演原住民族各舞表演的室內劇場。這裡有專業表演傳統原住民族歌舞的「娜魯灣樂歌舞劇團」,每日熱情展演不同族群的歌舞,展現各族群的亮麗服飾及多元、豐富、精彩的樂舞文化,也提供遊客體驗樂舞的平台
敬天祈福迎賓擊鼓
「送神曲」,緩緩向右移動,將部落的中心KuBa鎖住,防止惡魔禁入
插上象徵的糧食,祈求天神祝福與保佑族人能夠年豐收
接著表演「勇士舞」
主要表現男性在山上打獵或是農天耕作的生活型態,以這樣揣摩方式來用舞蹈表現男子剛強勇猛的意志。
表演者來與觀眾互動囉
歌舞劇場廁所旁邊的原民風圖騰
園區旁邊有賣各式的原住民小吃可以去品嚐看看
山川琉璃吊橋
琉璃吊橋的前身為聯絡三地門、瑪家北葉村、霧台三地的吊橋,為早期商旅聯絡與觀光要道,深具文化與產業價值,於2009年8月莫拉克風災後嚴重毀損,由中華民國紅十字會投入新台幣5300萬元,並結合行政院莫拉克災後重建委員會、屏東縣政府與三地門、瑪家兩鄉公所共同建造這座「山川琉璃吊橋」於2015年12月26日正式啟用。
吊橋除展現當地原住民文化、藝術與歷史外,並由在地文化藝術家與北葉國小學童於橋身扶手及橋體兩端彩繪琉璃意象故事,讓愛的力量及琉璃珠文化在隘寮溪谷中傳頌綿延。
考輛遊客安全及營運管理需求,限制橋上的人數為100人,每小時發放400張號碼牌。自早上九點至下午四點,假日視情況延遲至五點隘寮溪景色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