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4B:屏東縣屏東市古蹟走訪(下)(295)
旅行日期:2017/02/09 (四)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屏東教會
台灣的基督新教長老宗組織,為普世教會協會、台灣教會合作協會成員,其會徽主要由長老宗的共同標誌「燃燒的荊棘」,加上會名的臺語白話字組合而成。歷史可追溯至1865年在高雄旗津建立的台灣第一間新教教會。
▲台灣的基督新教長老宗組織會徽
自1871年李庥牧師在今復興路上設立福音堂,是台灣創立最早的長老教會福音堂。後來信徒漸多,空間不足,後來挑在楠仔樹腳(現址)建立新堂,並於1921年建造完成,教堂占地1200坪。建築外觀為仿歌德式建築,正面尖形屋頂,似凱旋門般的三分式立面結構,由中央作對稱式的發展,塔樓高聳的斜屋頂,充滿著莊嚴神聖的意味。此建築以英國教堂之設計圖1:1建造完成,聖殿建築面積七丈兩尺,闊四丈八尺,當時並沒有水泥,所以建築物皆用糯米混合糖漿所建造而成,屋頂則為大陸福州的福木為主樑搭建而成。
尖拱廊道特寫
教堂的背面特寫
屏東長老教會夜間特寫
優美典雅的垂掛吊燈、五彩繽紛的彩繪玻璃,莊嚴華麗的擺設,讓人有如走進中古世紀的宮廷城堡般。
聖經博物館
為「教會旁邊的教育大樓」,2010年4月4日動工,2012年9月9日啟用,外觀五層樓高、灰白色外型、圓拱型頂樓、配上由下而上延伸的窗,滿是雕花和文字的外牆可是經過師傅們兩年的漫長時光精雕細琢後的成品,讓整幢巴洛克式建築在獨有的霸氣中又不失典雅與雅緻!而光是室內中庭就達20米之高的教育大樓,並在2013年獲選為全國宗教類建築類金質首獎。
內部除了規劃有教學教室、親子天地、藝術展演等空間,還特別設置了「聖經博物館」,裡頭典藏將近200本各國不同語言、版本、時代的聖經。
地址:屏東縣屏東市仁愛路56號
宗聖公祠
1913年逢阿緱市街改正計畫,吸引內埔忠心崙曾家在萬年溪畔購置土地。1927年由前清秀才曾寶琛提議,六堆客家祭祀公業曾裕振、曾啟蒼公嘗等出資興建,1929年完工,供奉「宗聖」曾子、曾子父親曾點、曾姓遠祖夏禹王及六堆客家曾氏宗族歷代祖先,宗祠兼作為到屏東市唸書子弟或辦事族人寄宿聚會之所。二期期間,日本軍人曾借住於此,門窗前的鐵柱均被剪斷以供做戰時子彈的原料。2001年屏東縣政府出版《宗聖公祠》一書,由曾氏後代子孫曾喜城先生執筆,書中讚揚宗聖公祠之建築、工藝之價值。爾後宗聖公祠在專家學者審查後,2002年正式被公告為縣定古蹟,為是台灣著名的客家宗祠。
建築格局是兩堂兩橫式四合院建築,山牆上塑貝殼與卷草泥飾,背面塑「守身養志」,門額左右對稱裝飾可愛的天使,而左右的牆柱上則塑以雙獅對應,整體氣勢雄偉。
工藝細膩、雕刻精湛,無不讓人嘖嘖稱奇
正殿高挑寬敞,中央為歷代先祖神龕,祭祀案桌均依古制設計雕飾,而上懸「天經地義」匾額,闡明曾子處世哲學。左右橫屋仍保留一世始祖曾裕振派下-「九嶺」、「西山」、「南山」、「端塘」、「黃坑」、「蓼坡」等六大房與祭祀空間。
左右各藏了兩座像是西方教堂的圓屋頂,都可以走上去看看唷涼亭屋頂上的塑像融合西式的風格,左右二邊各一個。建造的原因已無法考究,猜想應為建造者的心思所想吧
地址:屏東縣屏東市謙仁巷23號
玉皇宮
1960年初創於仁愛路,1966年覓得自由路現址設立。1971年募款動土興建,後於1999年大成、圓名兩殿圓成安座。歷經三十年增建,成為今日的樣貌。主祀玉皇上帝,俗稱「天公」。乃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宮廟,奉祀三教之神祇,香火極為鼎盛及具代表性的廟宇。
地址:屏東縣屏東市自由路145號
從遺臭萬年到萬家香-萬年溪
舊名「番仔埔溪」,1913年進行截彎取直工程,台灣製糖株式會社阿緱工場引入水源清洗甘蔗及冷卻機器。1960年代,工廠與養豬場加入營運,不斷的抽取地下水源,養豬場的豬糞尿直接排入水圳,工業、畜牧業污水,加上難以估計的家庭廢水,更是讓萬年溪變得「又臭又乾」,使得當地居民人苦不堪言,更是歷任屏東縣縣長面臨的難題。
近年來除了削減污染水源外,2006年起屏東縣政府開闢「海豐人工濕地」,利用自然淨化後的水源,挹注到萬年溪之中,並進行河道整治、景觀改造及市民參與環境營造。不但將萬年溪變乾淨也將萬年溪打造成以人為本的溪濱公園,每年燈會期間更利用溪畔的空間裝飾環境,並且點亮LED燈照亮整個萬年溪,使得更有年節又浪漫的氣氛。
萬年溪景觀橋
2013年12月22日啟用,費時近兩年的時間完成。全長254.7公尺、寬2公尺至8公尺,橋體主樑採用矩形鋼骨構造型,以弧形跨越萬年溪,橋面自行車道採緩坡設計,提供雙向人行以及單車牽引通行,從橋上可欣賞蜿蜒的萬年溪及屏東市景觀新風華。最特別的是橋上的遮蔭棚頂設計,富含緬懷先民辛勤及屏東起飛的雙重意義。
眺望萬年溪全景
景觀橋夜間景色
燈會期間的萬年溪畔特寫(2017/02/09拍攝)
屏東忠烈祠
1919年日本人於今日中山公園建立阿猴神社,主祀能久親王,台灣光復後,神社改為忠烈祠,神社拆除後將兩隻狛犬移到現在的忠烈祠前面,
台糖屏東總廠
1903年在的資本家李仲義、蘇雲梯等人集資成立「南昌製糖株式會社」,1905年在公館庄設立工場並開始製糖作業。1908年於歸來庄設立「台灣製糖株式會社阿緱糖廠」,吸引台南北門及嘉義東石等地移民至阿緱定居,從事甘蔗原料採取等工作。鼎盛時期每日壓搾甘蔗量為3,600公噸。
1950年代台灣外匯產值有3/4來自台灣糖業的貢獻,並且以屏東糖廠產量最多。1997年10月1日,屏東總廠製糖工場停閉,改制為屏東糖廠。1998年改制為屏東廠。2004年,屏東廠改為臺灣糖業公司資產管理中心屏東區營運處。2005年10月1日,變更為臺灣糖業公司屏東區處,轄有南州廠。
屏東糖廠文物館
阿緱糖廠辦公廳舍
1938年設立台灣製糖株式會社研究所,共五棟,建於1938~1940年之間。空間使用以研究室居多,2006年6月23日屏東縣政府登錄為縣定歷史建築。日據時期,這五棟建築用途各有不同:第一棟為大發酵研究室,工業化學研究室使用;第二棟作為工業化學研究室,植物生理研究室使用;三號棟為藥品倉庫;四號棟為電瓶室、電氣室、生物化學室用途;第五棟為圖書室。
一、二棟建築牆體外覆SCRATCH磁磚,即磁磚在半乾時,以一排釘子或梳子狀細竹刮過磁磚胚體表面,藉此製造出紋路及立體感,在建築表面製造出相當的變化,當時頗為時興。
第一棟為長方形的迴廊式建築,樣式極為樸素。向北的外側中央建有玄關一座,為整棟辦公室的入口,內有中央走廊,其他東西南面均有迴廊。屋頂為四落水形式上舖黑瓦,牆壁為磚造,屋架為木構中柱式椼架。
第二棟屋頂為懸山式,中走廊為單邊走廊,走廊外與內為拱圈形式,外牆溝面磚則為褐色。
二號棟旁邊的水池
第三棟與第一棟同建於1938年。屋頂為四落水形式上舖水泥瓦,但正面屋身為磚造,被面牆壁則為雨淋板,東、北面設有迴廊,西面與四號廳銜接,南面設有遮風雨之簷廊,廊與簷廊均為木構。第四棟建於1940年,但與三號本館銜接以和一號本館平行相對,屋身已改為全磚造,正面外牆以水泥砂漿粉光刷油漆,背面則為抹水泥。
第五棟為二層樓磚造結構,屋頂為寄棟式,上舖水泥瓦,台度為洗石子,磚牆則刷上米色油漆,均為長條型窗戶。(這次沒有造訪)
台糖紙漿廠原料倉庫
1967年政府建議台糖公司可利用蔗渣製造紙漿,提高附加價值及營業收益,遂引入日本設備,於1977年建立紙漿廠。後因蔗渣原料不足、運輸成本增加以及環保訴求等問題,於1994年關廠。生產機械設備於1997年整廠出售予泰國,廠房也隨即拆除,目前僅殘留原料倉庫三棟。2016年1月11日登錄為歷史建築。
也是日式建築,但不知道它的用途
以前為了甘蔗的相關研究所開設的養蜂室,以昆蟲捕食害蟲代替農藥
早期糖廠甘蔗壓榨機
簡易爐架、彈簧調整固定夾
現場維修人員為方便修護車廂所設的小型爐台,以利鈑金及軟化鍛造物件
甘蔗壓碎機
榨取甘蔗汁採樣及檢測個甘蔗區的熟度,以便讓農場排定採收進度計畫之用
曾經擁有全台糖廠唯一的,專屬磚窯場,用來燒製TSC磚
戶外展示區,展示著當年運送甘蔗小火車,民眾稱為五分車或五分仔車
日本日立牌柴油車頭
糖廠園區也與南州糖廠一樣種植大片波斯菊供遊客花季的時候欣賞
糖廠冰店旁邊的日式宿舍
地址:屏東縣屏東市台糖街66~67號
屏東縣政府
屏東市公所
六塊厝車站(屏東線里程18.8K。上行車站:九曲堂車站,下行車站:屏東車站)
1913年設站,當時因應前往競馬場(即跑馬場,戰後無再復業)旅客之便利而增設;此地於早期時只有五、六戶人家而已,故稱為「六塊厝」。
下淡水溪鐵橋
建於1913年,長1.526公尺,寬7.6公尺,由日本工程師飯田豐二負責監造,所有的鋼樑構材都是在日本製造後,再運到台灣安裝,當時為東亞第一長橋。儘管屏東線鐵路雙軌化工程完工後功成身退,但從夕陽餘暉的鐵橋倒影彷彿還能夠見到火車當年南來北往的盛況
慈鳳宮
1737年興建,歷經多次修築擴建,舊稱「舊媽祖廟」、「阿猴街天后宮」等。廟內留存不少清代古碑文物、牌匾與龍柱。相傳在二戰期間媽祖發揮神威,出手將美軍空襲投下的炸彈撥開。「屏東媽祖靈,善信拜無停,默禱家興旺,虔祈國永寧」,訴說當地民眾對於媽祖的堅定信仰。
晚上慈鳳宮的景色
地址:屏東縣屏東市中山路39號
屏東夜市
因位在民族路上亦有「民族路夜市」之稱,這裡是屏東市的美食匯集地,更是學生們心中便宜又方便的大廚房。不論是日式生魚片、茶飲、冰品、肉粽,甚至火鍋、當歸土虱通通都有,不少美食節目都曾來到這裡拍攝、介紹人氣店家。
先來吃這一家看看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