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6A:台南市東山區(I)-吉貝耍社區(300)
旅行日期:2017/04/02
(日)
吉貝耍(西拉雅語:Kabuasua),為木棉部落之意。屬於西拉雅族蕭壠社之後裔。隨著歷史時代的變遷,部落族群已高度漢化,但仍保有許多傳統信仰及習俗。儘管如此,部落也常常告誡族人們:「你是Siraya,阿立母跟祖靈都還是庇佑著你」,阿立母的祝福讓族人跟土地一直平安共存在美麗的平原上。代表祭典為每年九月初五舉行的嚎海祭。
吉貝耍為東河社區
社區的入口意象:壺狀高台,代表吉貝耍社區到了
一望無際的田野景色
傳統農村的灌溉水閘門,用於分流
吉貝耍洗衣棚
位於灌溉水閘門旁邊,已有七十年歷史,水源來自於「嘉南大圳」,水圳洗衣是當地平埔西拉雅族人的傳統習慣,同時也是吉貝耍小朋友們夏天最天然消暑的戲水天堂,婦女們洗衣聊天,小孩戲鬧玩水,是當地平埔西拉雅族人的特色文化。
2014年水利會曾以安全考量為由禁止傳統大圳旁洗衣行為,與當地民眾協調後水利會決定尊重當地文化,並設置警示標誌籲民眾注意自身安全。
可愛的藝術裝置,說明阿立祖信仰的三要素:「祀壺、米酒、檳榔」
大公廨旁有兩座顏色非常漂亮的涼亭,是給吉貝耍當地民眾休憩使用的,中間的牆繪製著大大的木棉花,就是要讓部落族人都記得,這裡是「木棉的故鄉」
大公廨
公廨(界)為漢語,意為「公家辦處所」,因清領時期派「通事」一官進駐於此,故稱。西拉雅語「庫瓦Kuwa」祭祀祖靈之地,即現今稱之公廨。荷據時期公廨具有「青年會所」、「議事場所」及「信仰場所」的功能,清領時期又具有辦公處所、遞送公文驛站之功能,現在僅剩下信仰處所之功能。
吉貝耍大公廨原為茅屋竹壁建築,後改為水泥瓦、木條磚壁,1982年改建為現狀。大公蟹分隔三室:中室稱中公廨「尪祖」為主神,東端撐大公廨祭祀洛拉娜阿立母,西端稱西公廨亦奉祀阿立母,但神名已失傳。各神靈以「壺」或「砰」上插澤蘭代表,為西拉雅族特有的祖靈信仰模式,壺非神體、非「拜壺」,而是拜壺內神靈的力量,透過「水」與「向」的操作,與神靈溝通。平時祭祀以酒與檳榔為祭品,每年農曆九月初四、初五的夜祭和孝海祭,屬於吉貝耍人的過年,村人向阿立母立「大願」者,須於夜祭拜全豬還願
吉貝耍角頭公廨介紹
吉貝耍角頭公廨有五座,負責各角落的村民守護工作,非完全是漢人聚落之「五營」,隱藏有西拉雅特殊家族祖靈信仰意涵在其中,各角頭公廨各有一姓氏家族負責管理祭祀,吉貝耍角頭公蟹的多、密為全台平埔族部落之最,也是最具古風的西拉雅信仰。建築分兩室,掛有豬頭殼為正室,主祀阿立母,旁祭祀奉巡查神,為阿立母副手,旁室外有一拐杖形狀之上彎竹頭節,名為「跳橋」,為巡查神領兵進出之管道,跳橋連接一露天鐵籠圍成之處,內有一祀壺,名為「兵馬營」,為角頭公廨的「衛哨站」。
北公廨
吉貝耍的九位阿立母,分別掌管大公廨及五個小公廨的事務,各有其名(有的名字已失傳),並有地位高低之分,最高為大公廨內之「洛拉那」阿立母,而小公廨角頭神中,以北公廨的阿立母地位最高(名稱已失傳)。
北公廨「阿立祖」管理西門北方,地位僅次於大公廨的「阿立祖」,巡查神名為「范坎阿力」,北公廨由潘姓家族負責管理
漫步在吉貝耍社區,沿途道路牆壁上很多彩繪陶板,都在訴說西拉雅文化的故事。
2006年吉貝耍社區正醞釀「西拉雅故事村」,要將東河國小學童彩繪的神話故事,燒陶擺放於重要景點與住家牆面上,「讓牆說故事」,活化吉貝耍部落。段洪坤邀六位耆老口述神話,學童負責彩繪,老少攜手共同打造西拉雅故事村。
吉貝耍文史工作室段洪坤老師主導規劃,提出的「西拉雅故事村」計畫案,獲得信義房屋的獎助二十五萬元,由老一輩的族人口述西拉雅的傳說故事,再請小朋友作畫燒成陶板,繪出這些有趣、生動的畫面,間接傳遞著他們的故事和文化。
▲吉貝耍社區的彩繪陶板,每幅畫代表一個傳說故事,添增趣味性
高背椅的椅背幾乎都毀壞了,西拉雅圖騰也被切掉一大半以上,呈現的含意是西拉雅族的文化在強勢文化的入侵下即將消失殆盡,只剩下一些蛛絲馬跡能夠保留下來,族人努力保留自身僅存的文化,不再失傳、摧毀。
作品名稱:我是西拉雅族-清領時期
透過街道傢俱結合剪影圖紋,來訴說四百年來西拉雅族的命運與轉變,本組作品講述清領時期政權脅迫下必須輸賦納傜的苦,加上同化政策及移民侵墾下,土地、文化、語言流失,族人遷徙的悲。
四姓井
由鄰近的段姓、賴姓、楊姓、潘姓四戶人家共同出資開墾而成,起初一直挖不不到水,於是請替人消災治病且解決疑難雜症的阿立母的部下-李仁記尪姨幫忙指點,經過她的指點後就在現址找到充沛的水源,眾人都嘖嘖稱奇。
段氏古厝
建於1930年,由段爾加八房中的大房子孫段蒼先生所籌資興建,建材全由中國大陸福州船運至月津港,再由月津港以牛車一車一車運回吉貝耍。當年聘請多位福州老師傅負責設計興建,吳內彩繪則由麻豆街水龍獅操刀,建材講究、彩繪華麗,極具閩南傳統建築之美,整棟大瓦厝落成,花費當時三十三甲土地等值的錢,施工期間為招待工人,竟吃掉整整一甲地的甘蔗,可見主人之用心與善心。
古厝地靈人傑,後代子孫人才輩出,有擔任律師、會計師、畫家、村長、民意代表等,段氏古厝不但是吉貝耍最有歷史、最氣派的老建築,段蒼先生的子孫在吉貝耍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中公廨
中公廨阿立母神明「塔里曼」管中營兼尪祖副手,巡查神明失傳,目前由李姓族人負責管理。
東河長老教會
作品名稱:聽部落說故事:「孝海傳說與踢時頭找海祖廟」
以東南公廨為中心,打造一處可以休憩聊天、聽耆老說故事的樹下空間,小石子拚砌而成的故事石版,是訴說祖先渡海及緬懷祖先祭典「孝海」的故事,也是傳承吉貝耍動人的文化。
創造的材質使用天然石拼貼、水泥砂漿、積層木材與鐵材,由藝術家陳昱良、王國仁設計。
東南公廨
東南公廨阿立母神明「杜拉娜」,管東門南方,巡查神名不知,目前由張姓族人管理。外觀是較堅固的磚牆製造而成。
西南公廨(蕭壠社段家)
西南公廨阿立祖神明「阿卡段」管理西門南方,是所有角頭公廨最晚成立者,巡查神名失傳,目前由前「向頭」段福枝之後代子孫負責管理。
龍河寺
利用西拉雅族語說明這些花草動物的名字
作品名稱:Kabua-sua郵局
以部落郵局為創作概念,原本破舊的農用小屋穿上了傳統西拉雅劍帶上的幾何、鳥、狗、馬及人物圖紋,趣味與傳統兼具。擬人化信箱的「檳榔兄」、「米酒弟」接受大家寄給自己的祝福明信片,也能將阿立母的祝福分享給更多朋友,一起來參加吉貝耍夜祭。
材質使用鋼材與壓克力漆,由藝術家李佳蓉創造而成
吉貝耍部落學堂
部落學堂的門口這兩個裝置藝術品很特別,用檳榔與米酒做成郵筒的形狀,就是我剛說的西拉雅文化三要素特色之二,後來詢問路人才知道來吉貝耍部落參加活動發的明信片才可投遞,明信片會在吉貝耍夜祭前寄到家裡,提醒我們這些遠道而來的客人記得回來參加吉貝耍夜祭接受阿立母的祝福,平常的明信片就算貼郵票也寄不到的。
學堂後面有座草寮,這是傳統西拉雅的建築工法搭建而成的,母系社會的西拉雅族,在那個時代常可見男人與小孩在草寮裡乘涼,女人們在一旁工作

部落學堂旁古色古香的三合院民宅
東公廨
東公廨阿立母神名「杜丁尼」管東門北方,巡查神名「奇眉達」在老一輩的口中是個「青面獠牙」相當威武的巡查神,一如刑警隊隊長,若村內遇盜賊,奇眉達一定率先帶領向魂為先鋒,纏住歹徒,村民隨後圍捕,往往難以遁逃。東公廨目前由飛番程天與後代子孫負責管理。

鐵捲門也畫了兩隻富有童趣的動物
吉貝耍國小
原名「東河國小」,校園隨處可見衝芬利用牆面及空間展示學生的彩繪作品,均融入當地平埔族文化的特色
學校的司令台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阿立母顯靈,身穿白衣白裙接炸彈的故事
檳榔是祭拜西拉雅族阿立母的主要祭品,學童藉由彩繪圍牆來宣導檳榔用來祭拜就好,不要拿來吃
遊樂設施都設在遮雨棚,就算下雨天也能夠遊玩
上面是學生的畫作,下面為照片呈現,都與西拉雅文化有關
指的應該是左鎮的二寮日出
集結許多學生的圖畫展現出西拉雅小孩無限的想像力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