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4A:花蓮縣花蓮市(I)-花蓮市區古蹟與濱海風情(306)
旅行日期:2017/07/04 (二)
今天開始是花東縱谷之旅第一階段,分為兩個階段,第一為花蓮段、第二為台東段,接下來一連八天進行第一階段走訪,首站來到花蓮市區。
花蓮文化創意園區
位於花蓮市區,園區涵蓋26棟老廠房倉庫、占地近四公頃,前身為「花蓮酒廠」,在日據時期為民營的「宜蘭振拓株式會社花蓮港稻住工場」,以製造紅酒、米酒為主。直到1922年台灣實施酒類專賣,改由台灣總督府接收花蓮酒廠,歷經改稱後以「台灣省菸酒公賣局花蓮酒廠」沿用至今。在1988年花蓮舊酒廠結束營業遷至美崙新址後,最後才由文建會規劃為花蓮創意文化園區。規劃園區空間包括展覽、演出、餐飲、特色產品等各項人文藝術。現在的園區服務中心為當時酒廠之行政中心,空間內保留原本的建築特色,可由此窺見日據時期原貌,為假日親子出遊的好去處。
NO.3 酒廠辦公廳
興建於1927年,為酒廠的行政中心,具有歐式及日式混合的風格,為僅存歷史最優久的建築,目前為Andante
Bistro 韻味餐廳所進駐
N0.4 酒精倉庫(員工餐廳)
建於1929年,用來儲存95度酒精,後來酒精生產移轉給糖廠之後,於1938年改建為員工餐廳。目前進駐店家為ARROW TREE,為日本品牌的水果蛋糕輕食坊。
N0.6 半製品及原料倉庫
建於1937年,在二戰期間遭盟軍空襲炸毀,依原樣重建,1951年又因花蓮大地震而震毀,再度依原樣重建。目前作為「生活選品概念館」。
N0.7 原料倉庫
與N0.6同樣建於1937年,再度依原樣重建。目前作為「事事創藝空間」緊鄰N0.6建築,建築樣式一致
NO.11 老紅酒半製品倉庫
建於1969年,早期為菸葉再燻的製造場所,因地震損毀,酒廠將製菸工作移交菸廠,改為老紅酒半製品倉庫。目前作為「花東創意生形象館」。
NO.16 鍋爐室與花蓮酒廠的煙囪
建於1942年,製酒時需要蒸煮榖物原料,鍋爐室是熱能的來源,所剩的熱能重複再利用,作為公共澡堂的熱水。
NO.17 米酒發酵工廠
建於1929年,因國人米酒需求量大,為當時園區裡單棟面積最大的廠房。目前為「五四文創館」,為了延續舊酒廠的歷史意義,內部除了設置在地手工藝品之外,還有精品咖啡、有機農特產品、天然手工醋等食品,還有檜木手作商品及3D地景彩繪藝術展示等。
NO.18 包裝工廠
建於1929年,建築構造為木構架高建築,功用為散酒氣,當初為通風建預留的窗使整棟建築內的採光非常好,有一種工業風的美感空間。目前為「十股定目劇場」。
NO.19 酒熟成倉庫
建於1969年,原本作為放置酒成品靜置待熟成的倉庫,現作為育成中心與園區的辦公室。
此棟建築裡面也是遊客服務中心所在地,每天都有固定時段能夠進行園區導覽,有興趣的人可以報名~
NO.23 調和澄清室
建於1938年,目前作為「藝文展覽館」。
第23棟的酒類調和及澄清分離廠房,為四棟連在一起的建築物。
NO.24 紹興酒釀造工廠
興建於1938年,早期製作清酒、紅酒,後釀造紹興酒,因紹興酒釀造需低溫,故1970年代當時於內部打造大型冷凍器具。建築結構為混凝土、洗石子、磁磚的風格,為當時先進的技術。內部還可以看到當年的酒麴室、實驗室。目前做為複合式休憩空間。現有KShow餐廳、原鄉舞蹈團、湛盧狂草公益咖啡店、及桔籽樹手作藝術空間等廠商進駐。
N0.29~N0.34 原酒廠高階幹部宿舍
建於1928-1937年,現在為安棠德木屋,裡面不得隨意進入參觀只能在外面拍攝其外觀囉
這一對石雕為「天使之翼-母親與女兒」是知名雕刻家吳靜茹小姐所創作的兩尊青銅雕塑
中華路與仁愛街口的木造老屋,木造魚鱗式建構的建築,見證花蓮的發展歷史!
花蓮市公所
花蓮縣公所
花蓮舊鐵道行人徒步區
花蓮市舊鐵道是昔日花東鐵路穿過花蓮市區至海邊火車總站的一段鐵道,全長約1.8公里,1979年北迴鐵路通車後,交通重心轉移,舊鐵道失去原有功能而逐漸隱沒在雜亂的市區中。2003年鐵路道路打通,花蓮市成功街18公尺長的街道,為全花蓮市最短的道路,連接花蓮市鐵道觀光商圈及光復街的道路,全長18公尺、寬6公尺。舉凡這些商業店家,多有自己的特色風味;另外在節約街與光復街一帶,更開設了許多個性商店,不定期還有表演活動可供欣賞。
入口處有著知名插畫家Duncan造型公仔
將歷史的照片都轉換成馬賽克拼貼
民宅牆壁也有繪畫
昔日的花蓮車站馬賽克拼貼蒸汽火車撞破圍牆的3D立體效果彩繪,讓你有種轟動的感覺
這間「春田咖啡屋」,外觀為不少斑駁痕跡的老屋,隱約的帶出淡淡的日式風情及老時光的記憶
家咖哩總店(南日本漁業統制株式會社)
前身為1944年由花蓮港廳賣給南日本漁業統制株式會社,二戰後由台灣省農工企業社所有,之後成為台灣水泥董事長招待所。目前為餐飲及文創工作室所使用。
在正面右端,凸窗呈L型突出,不過(窗下的)牆壁一直延伸到了地面。大門前有馬塞克磁磚地板、洗石子的「幅木」(牆面與地面交界處的構件,扮演保護牆面的作用)、人造石的腰壁,以及幅度甚廣的平鋪木板等讓人看不膩的設計。
旁邊也是一棟日式房舍
地址:花蓮縣花蓮市中美路106號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義教會
1950年,教會元老選定光復前由日籍僧侶主持之稻荷神社遺址,改造為現今的花蓮信義教會。走進庭院,仍可看見神社殘留下來的石燈,是1927年的遺跡。
如今,十字架豎立其上,更顯莊嚴肅穆。光復初期,花蓮市及其近郊的教會,只有「花蓮港基督長老教會」。直到1950年,教會元老才選定由日籍僧侶主持的福住稻荷神社遺址,改造為現今的臺灣基督長老教會花蓮信義會。走進庭院,仍可見神社殘留下來的石燈,是1927年的遺跡。
地址:花蓮縣花蓮市信義街30號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花蓮港教會
前身為1907年平野區設立的「加禮宛教會」,第一位傳教士為偕八寶。後來從西部移居東部的人數逐漸增多,教會在1910年春於花蓮港街春日通(花蓮第一信用合作社對面)暫時租賃房屋為禮拜堂,同年三月才於現址興建木造聖殿。
花蓮港教會日治時期即有眾多信徒,主日禮拜時座位難求,因此曾有兩度擴建。可惜1952年花蓮地區發生強震,致使教堂建築嚴重受損。經過修建委員會招募信徒捐獻,終於在1961年完成新聖堂。這裡不僅是基督徒的信仰聖堂,還因其建築優美,時常成為新婚夫婦拍攝婚紗的熱門景點。
地址:花蓮縣花蓮市中山路263號
花蓮舊監獄
前身為「台北刑務所花蓮港支所」,戰後才改為台灣第一監獄第二分監,1947年4月改成台灣花蓮港監獄,1958年始改為花蓮監獄。
花蓮舊監獄記錄過去人權的諸多教訓,為人權發展演化重要物證及地方發展史上之重要證據,具歷史文化與藝術價值,為本市重要的文化資產,能保存至今實屬不意,因此指定為花蓮縣縣定古蹟。至今由公所整理為「自由廣場」,為市民休閒運動的好去處!
周圍還殘留有ㄈ字形圍牆,該圍牆遺構可了解當時監獄建築構造
地址:花蓮縣花蓮市中山路與明智路交叉口處
南濱公園
許多遊客來這裡必打卡之地忘憂亭,可以看清楚周遭的景色
觀音像,是公園內的著名地標,民眾可觀音像底下坐著聊天,同時遠眺海濱風景。
更新:已於2018年2月6日花蓮地震時震垮
從中山橋旁的北濱公園起,沿著舊臨海鐵道邊之海堤,一直到南濱公園,也是散步、看海、戲水、撿奇石的熱門路線。
向南邊望去為海岸山脈的景色,前端突出的山頭為七七高地,為昔日駐軍的管制區域。
位於身後的中央山脈景色
這條為「花蓮-吉安」間的自行車道,搭配蔚藍的大海與藍天白雲景色
石雕作品
盛開中的向日葵花田
騎乘在山水如畫的景色中,讓人心花怒放、周遭景色均收盡眼底,眾多鵝隻在水中逍遙自在的游泳,而我也逍遙自在的欣賞景色,這是我旅行花蓮的開端!
東大門夜市地址:
位在花蓮市六期重劃區,圍繞著陽光電城的兩橫一直的夜市路徑,包括福町夜市、各省一條街、以及原住民一條街。
藉由在地小吃、遊戲與表演陣容打響了在花蓮觀光旅遊的名氣,不論在地民眾、各地的觀光客,到花蓮,都少不了要到東大門夜市走一趟,體驗這裡的各式小吃。其中多家攤商,都是在花蓮地區享有極高人氣的老字號,更吸引不少遊客慕名來朝聖,讓原本就已相當熱鬧的東大門夜市,增添更多的人氣。
原住民美食一籮筐,不用大老遠跑到山上部落即可以吃到部落風味餐點
街頭藝人的表演
吃晚餐囉~逛了半天來一定要品嚐在地的美食一番
小不點賣早餐
這家早餐店中式、西式的都有,個人比較偏好中式早餐,這家店整體環境非常好,上餐速度快,但是偶爾人多的話需要排隊唷
鐵板麵個人覺得好吃😊
超推薦他們的炒米粉,除了撲鼻而來的香氣外,關鍵在於他的口感非常水嫩,不會說吃下去好像會卡著喉嚨,很爽口就是囉。
地址:花蓮縣花蓮市大同街15-1號
周記筒仔米糕
這家店歷史非常悠久,從日據時期到現在邁入第八十個年頭了!是當地人都難以忘懷的滋味,而且價格非常親民,是當地人來時常打牙祭的好所在。
店家特別選用黏度甚高糯米,搭配瘦肉,炒成粒粒分明又帶著油香之後,再淋上醬汁,吃起來軟香Q、黏性口感,吃起來不會膩喔。
地址:花蓮縣花蓮市南京街195號
花蓮香扁食抄手店
扁食是花蓮最有名的名產之一,雖然叫扁食,但他們賣的其實比較算是餛飩。這邊是一家以扁食為主的店,有乾的、湯的、紅油、水餃,還有一些小菜可以選擇。
雖然已經過了晚餐時間,店內仍然是高朋滿座的狀態
他們的餛飩非常大顆,外面皮薄,但而裡面的內餡非常的扎實,裡面都包著一顆蝦仁,我超愛吃蝦子海鮮類的,真好吃!
地址:花蓮縣花蓮市中山路347-1號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