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5:花蓮縣吉安鄉(307)
旅行日期:2017/07/04 (二)
吉安車站(台東線3.4K。上行車站:花蓮車站,下行車站:志學車站)
1914年設站,初名「吉野驛」;1948年站名配合鄉名和地名改稱為吉安。站址位於今吉興路和稻香路路口,稻香路到底即是當時站址。1980年2月1日隨著北迴鐵路全線開通,吉安站往北遷移1.3公里,可於新站站內換乘臺東線窄軌列車(當時臺東線鐵路正在進行拓寬工程),1982年,往返臺北與臺東之間的列車可直接通行。
咱們一起來響應環保,使用低碳方式旅遊吉安鄉吧~
首站前往車站附近的阿美族文物館
阿美族文物館
2003年6月正式落成啟用,文物館佔地約700坪,十年前由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補助建造,由阿美荳蘭發展協會管裡,曾因營運不善而被終止補助款。2007年鄉公所接手營運後,將館場重新規劃為演藝堂、研習室、展示館、語文學習教室、親子閱覽室等,並安排年度系列展演節目,出借場地舉辦活動,帶動人氣回升,印證了活化計畫的成功。
阿美族是以女人為主的「母系社會」,部落組織以年齡階級為基礎,而其一切活動均依年齡階級而不同;此外也因居住地及風俗習慣的不同而分許多族系,包含海岸阿美、南勢阿美、秀姑巒阿美、卑南阿美、恆春阿美等等族群。而移居於吉安鄉屬於「南勢阿美」,是阿美族群中最北的一群,與太魯閣族群的葛瑪蘭族相鄰,分布於新城、花蓮市、吉安、壽豐等地。
館內的雕刻都具有其特色
服飾對阿美族而言,主要功能在禦寒保暖,並不特別重視表現。但不同的年齡階級,服飾也有差異,它代表穿著者的身份與責任。一般衣服可分為常服和禮服:「常服」即為日常生活所穿著的服裝,「禮服」包括盛裝和祭服兩種,皆為舉行祭儀活動時所穿著的服飾。
下面兩張是攝影於2樓至3樓與3樓至4樓的樓梯口
娜荳蘭「先祖祭紀念碑」雄偉矗立在與會所中央,具有歷史意義與價值
地址:花蓮縣吉安鄉文化五街43號
吉安鄉公所
吉安慶修院
隨著日人進駐,日本佛教也隨之進入。這座真言宗高野派的「吉野布教所」
吉野村的移居的日人主要來自四國,因此將家鄉的信仰帶來這裡,1917年由川端滿二募建
「真言宗吉野布教所」,以宗教安定的力量,撫慰移民的思鄉之情。除了是移民村最主要的信仰中心外,更具備醫療所、課堂室以及喪葬法事服務處等各式功能。光復後才改名為「慶修院」,為台灣現存最完整的日式寺院,1997年公告為縣定古蹟,更在2013年票選為台灣宗教百景之一。
建築主體遵循日本傳統建造,以木頭構架為主,屋頂為日本式四注攬尖,最為特別的是四角銅板形式的「寶形造」屋面,以及中開房間向後延伸的「布教壇」。庭院內草木茂盛,生機勃勃,環境幽靜,充滿了禪意。
門票|全票30元,半票15元,團體票15元,6歲以下免費
首先會經過手水舍,為民眾參拜虔淨潔、淨身、心、意之所。清淨雙手,以杓盛水於左手心並漱口完成儀式。
此為慶修院佛堂,遵循日本傳統構造形式,結構型態以木構架系統為主。屋頂為日本「寶形造」(四注攢尖),屋面鋪金屬浪板則是少有案例。主要為講堂與祭祀功能,屬較莊嚴的場所。四周環境清幽,寺院正面採初軒式入口「向拜」出簷,三邊帶廊附有木柵欄,格局面寬三進深四間,略成方形;中開間向後延伸為布教壇進深四間。木構架上的頭貫、斗栱、木鼻等構件,散發出典型的江戶風格。
佛堂主祀的神明,原本所供奉的主神有弘法大師、不動明王以及毘沙門天王,順應台灣人傳統信仰,改祀奉釋迦牟尼與觀世音菩薩。
外面這座水池據說是依照日本「四國」的形狀所設計而成的。
四國島為西日本瀨戶內海海域的德島,面積約18,000平方公尺,人口390萬。面積只有台灣本島的一半,人口也只有台灣的1/6而已。
庭院三棵老樹,為第一任住持堀智猛建廟栽種。
對面為販賣部,門票可以抵消費唷
很可愛的不倒翁
此為五月人形的人偶,為慶祝日人的端午節,為西曆五月五日,這天也是兒童節(1948年之前原為男兒節)
一般日人在端午節會在屋外掛起鯉魚旗,在房間裡面陳列盔甲、刀、武士人偶(五月人形),還有吃柏餅與日式粽子。而掛起鯉魚旗也象徵兒童能消災解厄、平安長大。
除了有賣冰品與糖果之外,也有賣一些日式的紀念品供遊客買回家做收藏喔
廊道外面掛著每年每月例行的祭祀活動
這裡的八十八尊石佛是從四國島的八八座寺廟請來的
旁邊為護摩木牌(又稱為祈福板),是真言宗祈福許願法之一,民眾可以寫下自己的心願或者對別人的祝福。
這口古鐘為光復後鑄造,近年來在歲末時,慶修院均舉辦撞鐘祈福的守歲活動
合掌地藏像
光明真言百萬遍石
不動明王
原名「空海」,創立真言宗,建高野山金剛峯寺宣揚密法,圓寂後尊為「弘法大師」。
傳說繞著「百度石」行走百遍,可將百次功德迴向眾生喔
安置於手水舍後方假山的不動明王坐姿石像
花蓮客家鄉-吉安鄉
吉安鄉是花東縱谷最北端的門戶,除了早期台灣北部客家人來此定居之外,吉安也是客家移民繼續前往花東縱谷開拓的橋頭堡。而吉安鄉經過一百多年歷代的開墾,以及生活文化的累積,成就了今日富麗的農村。現今,吉安鄉人口約83,000多人,客籍人口比例超過30%,居花蓮縣13鄉鎮之冠,其中又以永興稻香兩村的比例最高,永興村甚至為花東縱谷北段最大的客家聚落。
循著前人足跡打造的客家風格意象,不僅可回溯營造往日吉安客莊的舊街風華,讓吉安的客庄生活路廊更加清晰,透過周邊環境的復甦,以及景觀文化環境資源的整合,創造更優質的生活環境
吉安鄉立圖書館外觀也是客家風味
建築的外牆也有濃厚的客家風味
接著來到慶豐市場,後方就是吉野神社遺址
客家特色的彩繪,桐花
旁邊的「客家產業文物館」,除了規劃有常設展外,亦作為展演舞台提供在地藝術家申請辦理展覽。另設有文創館,展出好客藝術村相關文創品。
慶豐社區-吉野神社
為撫慰移民的思鄉之情,於1912年宮前聚落(慶豐村)興建了花蓮第一座神社-「吉野神社」,為日人聚居之地,在神社附近約有近200戶日人居住。
吉野神社在戰後被拆毀,之後又作為軍營使用,改建為慶豐營區,僅留下吉野神社鎮座紀念碑及吉野拓地開村紀念碑,今闢建為「好客藝術村」。
可惜今天館又沒開,來的不是時候呀~
這是重建的水手舍,為日本神社前面必備的東西
鎮座紀念碑
日據初期,吉野村一開始沒有神社,台灣總督府遂在吉野村宮前部落取得一甲五分的地來興建神社,滿足居民的宗教信仰需求。神社於1912年1月開始動工,於5月30日落成,分靈自台灣神社。同年6月8日,臺灣神社宮司清水廣忠前來擔任齋主(主祭),花蓮港廳廳長中田直溫擔任祭典長,舉行了鎮座儀式。主祀大國魂命、大己貴命、少彥名命、能久親王。現僅殘留其鎮座紀念碑。
地址:花蓮縣吉安鄉中山路三段475號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慶豐教會
1955年10月2日設教,本建築為1965年8月20日竣工,禮拜堂重建時所用的石頭,是由慶豐基督長老教會教友至秀林鄉水源地採得,以人力、牛車搬運自立建成,非常不簡單呢
地址:花蓮縣吉安鄉吉安路二段373號
進入福興村,區內重要的景點為「楓林步道」,繼續看下去~
楓林步道
位於吉安鄉福興村大山的「楓林步道」,是由花蓮縣吉安鄉公所多年用心開發出來的休閒景點,全長約為3.4公里,沿途種植了各種花卉,不同季節來到這裡都有不一樣的感受,沿途有許多觀景平台及涼亭,可俯瞰吉安阡陌田疇,眺望花蓮市區、美崙山、七星潭、湛藍的太平洋,視野遼闊,風光明媚。
步道起點處,上山去囉~
高聳的中央山脈景色
沿途會經過一個大水車與涼亭
沿途可遠眺如棋盤式阡陌縱橫的吉安鄉風景,更可俯瞰整個花蓮平原及海岸山脈北側,視野相當遼闊,沿著蜿蜒的道路緩緩前進,不但可以欣賞到明媚風光,更可以享受森林浴、吸收芬多精,真是人生一大享受。
靠海凸起來的美崙山
此外,到了夜晚不但可以仰望群星,更可以俯瞰萬家燈火,美得令人迷醉。
最高點僅335公尺罷了,步道坡度適中,要步行還是騎單車或是開車騎機車都可以上來,我是踩著單車上來的,一開始坡度很陡,到後面就還好,但是下山時請減速騎乘,也要注意對向來車,確保有賞到美景又安全的平安賦歸。
旁邊有一個山上涼涼露營區,進去可以看到不一樣的景色
進到裡面有一個平台能夠將整個縱谷平原收盡眼底,還有由北向南延伸的海岸山脈與太平洋景色
交通資訊:自花蓮車站總站搭乘1131與1139路公車自福興站(台9丙線上)下車往回走福興路左轉直行就可以看到指標上山,建議可以停留1.5~2小時左右即可。
南華菸樓
又稱為「蕭家菸樓」,是南華村保存最完整的「大阪式」菸樓,2006年獲行政院客委會補助整修。
日據時期,當時政府在東部地區發展菸葉產業,菸樓雨後春筍般一棟又一棟的建起來,台灣光復後,國民政府延用現有菸樓設備,在1950~1960年代達到最高峰,成為台灣經濟產業重要的命脈。隨著時代的變遷使得製菸的的人越來越少,逐漸沒落,菸樓被棄置或者拆除或是改建成其他用途。
在地方的文史工作者的努力下,提撥經費整修這一棟菸樓,並且將他定名「菸樓文化館」。
地址:花蓮縣吉安鄉南華五街10巷26弄7號
干城車站
1916年11月1日設站,原名「初音停車場」;1947年改稱「初英停車場」;1960年7月1日配合當地地名,改稱「南華車站」。1989年因行政區屬吉安鄉干城村,站名配合村名改為「干城車站」。1994年4月1日廢站,車站走入歷史。
日據時期伐木業興盛年代,干城車站曾肩負輸運木材重任,中華紙漿廠設廠後,還有專用側線從干城站通往中華紙漿廠,運輸紙漿原料,車站曾經有這麼繁華的歷史。
3D立體彩繪火車車廂,彷彿火車真的駛回來了~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