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6A:花蓮縣壽豐鄉(I)-豐田村、溪口村(308)
旅行日期:2017/07/05
(三)
本篇的旅程以台11丙線為串聯景點的主要道路,從吉安鄉出發沿途會經過豐坪、豐田社區一直到終點壽豐鄉溪口村,沿途景色均收錄下來。
台11丙線起點處,出發囉~
過花蓮溪後,正式進入壽豐鄉
沿途均可以看到不錯的山水景色
夢幻湖風景區
位於花東縱谷中央山脈及海岸山脈之間,占地約24公頃,其中夢幻湖面積大約4公頃。湛藍的夢幻湖水來自中央山脈,水質清澈,在陽光照射下產生動人景致,加上兩旁雲山水美景倒映在湖面上,如夢似幻的美景,讓它有「夢幻湖」之稱。
此外,雲山水自然生態園區種植許多植物,如椰林大道、棕櫚樹、落羽松、鳳凰木和水生植物,還有大片青翠草地及不少野生動物,將此處打造成一個令人驚豔的美麗社區。來訪時接近中午時分氣溫很高,來這裡消消暑也是不錯的選擇唷
在樹幹上可以看到兩隻栩栩如生的裝飾鳥,彷彿鳥兒停駐在樹梢歇憩的感覺
成群結隊的鵝群上岸到草地上覓食
夢幻湖旁這棟美輪美奐的民宿,在這裡住上一晚可不便宜,不過窗外景色我想是非常美的。不過要注意的是這裡雖然是私人土地,但目前是開放讓民眾參觀的,但園區內還是有私人住宅及土地是不對外開放的,參觀時別忘了輕聲細語及尊重當地居民的隱私。
旁邊還有龍貓系列的彩繪壁畫
地址:花蓮縣壽豐鄉豐坪路二段2巷201弄18號
雲山水風景區附近,有一個「花田小路」的咖啡廳,外面的彩繪均為老闆自己創作,外觀以油漆彩繪加上花卉盆栽,彷彿呈現大地萬物生動的氣息,也成為路過民眾來拍照打卡的景點。 裡面有販賣咖啡、鬆餅加上當地盛產的水果打成的果汁,還能欣賞旁邊的田園風光,絕對是物超所值的。
女孩兒拿著相機拍照,來,笑一個吧XD
周遭的田野山色
地址:花蓮縣壽豐鄉豐坪街128號
壽豐.豐田村
日據時期,台灣總督府曾在花、東一帶進行大規模的「移民政策」,從1911年到1924年間,在東台灣建立了數處頗具規模的移民村,這些移民村規劃完善,村內道路設計成寬敞有序的棋盤狀,村內設有移民指導所、派出所、醫療所、神社與布教所,以及教育移民子弟的小學校等單位,其中豐田移民村是目前保存較為良好的一處。豐田是日本在台灣所設的第二個移民村,日治時代被選作日本移民村的示範基地。移民村內設有豐田小學校(今豐裡國小)、移民指導所(今豐田社區中心)、「醫生的家」、豐田派出所廳舍(今壽豐文史館)、豐田神社(今碧蓮寺)
豐田車站(台東線19.9K。上行車站:壽豐車站,下行車站:林榮新光車站)
1913年5月1日設立豐田乘降場,即現在的招呼站;1916年站房等設施完工,同日起改設「豐田驛」;東拓前的舊站房係重建於1953年5月,直到東拓時才被拆除,而東線拓寬時站場路線及月台及路線也一樣被加高,而今日所見之站係「花東新車站運動」改建後的新站房。
豐田社區-五味屋
開幕於2008年8月30日,前身為風鼓斗式老房舍,面臨拆除命運,以閒置空間再利用的方式,轉化成社區青少年兒童聚集的場所,以社區公益二手商店的方式經營。
從最初的建築空間改造,到二手商品的募集、整理、分類、標價和販售,都由孩子和大人一起討論和學習。而孩子也在這樣的過程中,有了更貼近真實生活的參與,體認到做生意的過程就像人生一樣,充滿「酸甜苦辣鹹」五味雜陳,也就是「五味屋」的名字由來。
五味屋的初衷不變,要做的買賣是:給社區孩子們一個真實的多元學習場域。放學、連續假期帶著功課到店裡一邊做功課、一邊做生意。在這裡,要學會鄉下孩子應該有的五種味道:「天真、勤儉、感心、親切與好用」。更進一步定義為「五way,五種經營方式」:包含藉由商店經營作為孩子們的學習場域、遇到社區內生活不穩定的客人,給予折扣、早期的五味屋燈光昏暗,笑稱黑店、有想要或是需要的東西,靠換工來獲取、除販賣商品外,還要將客人拉進五味屋,成為志工或朋友。因此這裡也成為當地的小孩訓練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並且藉由實務的經驗讓小孩能夠培養出該有的能力,並且培養他們的夢想,宗旨在於牽起偏鄉孩子的手,讓他們在世界中找到自我存在的價值。
地址:花蓮縣壽豐鄉站前街34號
豐田文史館
本棟建築原為日本官辦移民村-「豐田村」農舍,約興建於1937年,居於保存地區歷史建築,以及活化空間運用,在取得權屬人同意,並獲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水保局花蓮分局的補助,以及地區自籌經費,自2006年起,先後完成園區生態綠美化營造、接著為主體建築修繕,2011年完成整題軟硬提設施配置後,將之定名為「豐田文史館」,以作為地區推行文化資產,環境守護教育暨居民休憩聯誼場所,同時也擔任地區觀摩,參訪接待服務中心。
館內除了以豐田移民村為展覽的主體外,也會看到當地居民的手工藝品,雖稱不上華麗精緻、但別具匠心的巧思設計,讓人看了會一直回味無窮
地址:花蓮縣壽豐鄉民族街23號
豐田村街上具有歷史的街屋
中山路179號的彩繪街屋
中山路210號街屋
中山路221號街屋
壽豐鄉文史館(豐田警察官吏派出所)
前身為豐田移民村的官吏派出所,因為荒廢已久,透過文建會辦理豐田三村輔導美化傳統文化建築空間計畫-台灣童年生活記憶空間的再現與居民共同體的凝聚,藉由重整保持社區的閒置歷史空間開始,以營造整個社區,結合社區豐富的歷史資源與社區民眾生活及休閒,盼能就此解除他嚴肅的歷史武裝,讓綠草繁花為它衣妝,除了可促成民眾對社區重新認識,更讓民眾發覺社區特色。現作為為客家文物館
建築經過拉皮整建,仍留有不少斑駁的歲月痕跡
古時的農耕器具與掛在上方的客家紙傘、客家拼布
各種客家文物的展示
地址:花蓮縣壽豐鄉中山路320號
日式鳥居
豎立在中山路與民權路口的鳥居,高約10公尺,寬6公尺,是豐田神社(即現在的碧蓮寺)原有的3座鳥居中,完整保留下來唯一的一座。
現在的豐裡國小,就是以前的豐田小學校,校園裡還保留著原為劍道館的小禮堂,當時除了當作練習武道外,也當作是練習劍道的場地使用,也做為學校集會時的最佳場所。
現今校舍大部分都拆除重建,唯有這座具有歷史意義的舊有司令台利用扛屋方式遷移並保存。禮堂的建築融合日式建築技巧及西洋古典樣式裝飾造型,是和洋混合「折衷主義」的「近現代建築」樣式。
這棟是大同戲院的遺跡,現在已經轉成店家或工廠的場所了
社區裡面還有些彩繪,花花草草的設計,將建築物與大地景色融合一體。
鐵捲門上原住民的圖騰
接著來到豐坪社區
豐坪地神碑
豐田移民村在昭和年間的生活較為穩定,在1940年設立地神,,表示對土地的敬重,祈望年年豐收,原座落於豐正路與豐坪路交叉口,1971年豐坪村村民集資,為地神蓋了祠堂,以免地神遭受日曬雨淋之苦,同時設香案及金爐,將地神當作「土地公」般的默拜。
接著繼續往台11丙線前進
豐華再現館
台11丙線14K處,裡面有賣當地的農產品還有每天限量的精美飯盒,不過可惜今天來晚了,真殘年呀!
前身為「壽豐鄉農會豐坪集貨場」。1970~1980年代壽豐推廣無籽西瓜栽種,為鄉內四個收西瓜的集貨場之一。時移事異,豐坪集貨場不再收無籽西瓜,水稻亦轉作多時,集貨場荒廢已久,遂於2004年起分四期興建,2009年完工,作為為壽豐鄉農會無毒農特產品的展售及休閒農業的遊憩中心。
旁邊為統一超商
台11丙線終點於壽豐鄉溪口村(接近壽豐溪)
壽豐.溪口村
溪口位於壽豐鄉最南端的一個小村落,位於壽豐溪與花蓮溪的會流口。壽豐溪又名知亞干溪或茶干溪或恰堪溪。壽豐溪的源頭來自於知亞干山,融入安來溪及清昌溪後水量大增匯入花蓮溪。導入豐田圳灌溉溪口、樹湖、豐裡、豐坪四個村約1,330公頃農田。農田有了豐沛的水量灌溉自然農作物也就能豐碩生產,供應不虞匱乏的民生需求。
溪口社區閩南、客家、原住民約各佔1/3,呈現多元文化的風貌,原住民為七腳川事件遷徙定居之阿美族,部落聚落經日據時期規劃成形,社區近年逐步推動各項環境教育活動,社區內學校亦協助推動,目前社區內具有水力發電廠及鐵路河底隧道等重要設施。
▲溪口社區導覽圖
社區有很多有關於蝴蝶拈花惹草的彩繪牆,Why?
溪口國小校長張貴隆打造了一座蝴蝶生態教學園區,利用校園內已損壞的鞦韆等設施搭建而成的網室蝴蝶園區,更積極引進栽植異葉馬兜鈴,港口馬兜鈴,馬利筋,馬櫻丹等蜜源植物,希望達到招蜂引蝶的效果,後來成功建造蝴蝶生態園。孩子們在師長的帶領下,不僅營造成果充份發揮教學功能,資源再生利用的打造過程,更是環境教育的具體表現。在張校友主持經營之下,除積極將校園蝴蝶生態園區的營造經驗引進社區,並透過一連串的環境教育作為,引領師生在有限資源挹注下,逐步開創校園與社區新風貌。
每年春天,從社區到學校與溪口園區,群蝶飛舞的景況,「溪口蝴蝶社區」的目標,儼然已經美夢成真。
蝴蝶群飛的意象,為溪口社區的景觀寫照,因此當地社區發展協會將社區牆面畫上不少蝴蝶群飛的景象,以訴說整個社區為蝴蝶保育棲息地
社區有阿美族人,因此社區理所當然也有原住民風格的彩繪牆
呈現社區居民以農立家
溪口社區部落文化聚會所
溪口聖女小德蘭天主堂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溪口教會
1952年4月30日設教,先後為茅草、瓦屋一直到現在是鋼筋水泥教堂,現今我們看到的圓頂外觀、鋼筋水泥的會堂,為1970年代竣工啟用。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