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8A:花蓮縣鳳林鎮(I)-尋找菸樓之旅(311)
旅行日期:2017/07/07 (五)
花蓮慢城小鎮-鳳林
慢城組織起源於1999年由四個義大利小城鎮發起,在不改變生活節奏下,促進地方經濟成長、提升生活品質的全球組織。它的標誌是蝸牛,強調慢慢體驗的居住、飲食與娛樂模式。
花蓮縣鳳林鎮獲義大利「國際慢城聯盟」(Cittaslow
International Network)認證「國際慢城」,今年六月不但前進義大利米蘭世博,更從國際19個城市、29個計畫中脫穎而出,獲2015「在地經濟獎」。鳳林藉由逆向操作(不借外力、自我整合、形成共識)使得鳳林成為台灣唯一一個慢城城鎮。
在鳳林適合用單車來慢遊,閱覽當地的自然與人文景色
在地的發展協會近年來積極推廣在地客家文化,不僅記錄客家傳統飲食與文化、整理米食料理食譜出書,在地的民宿、餐廳也融合傳統元素,以本地盛產的農作物製作美食,每年也舉辦熱鬧的「菸樓迷路、百鬼夜行」活動,導入觀光客從事鄉村深度旅遊,讓遊客體驗全台灣客庄唯一的「慢城」魅力;此外也鼓勵有機耕種,藉由自產自食自銷縮短食物里程和碳足跡,讓環境永續經營。
▲蝸牛動作緩慢,符合「慢活」的概念,成為鳳林吉祥物的象徵
南平車站(台東線28.4K。上行車站:林榮新光車站,下行車站:鳳林車站)
1915年9月16日設站,名初「林田驛」;1962年改稱「南平車站」迄今。
2017年舊站牌,上行車站於2018年7月10日之後新增「林榮新光車站」,介於現階段的鳳林車站與豐田車站之間。
鳳林車站(台東線32.5K。上行車站:南平車站,下行車站:萬榮車站)
1910年3月,設立停車場,以臺車方式先營運;1912年正式設站。1980年:台東線拓寬原址重建今日站體,與關山車站同型,日據時期的木造站體拆除;2012年花東線鐵路電氣化,改為菸樓式站體。
日式房舍
鳳林水煎包(早餐)
來這家店用餐的以當地人居多,當地人口較少,因此正值早餐時間非常少人,他們都是當場現包、現煎,所以都是熱騰騰出爐的餐點
有多樣選擇的中式早點任你選擇
超推他們家的水煎包,滿滿的餡料,吃起來非常爽口不油膩~
地址:花蓮縣鳳林鎮中正路二段83號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鳳林教會
地址:花蓮縣鳳林鎮大同街29號
鳳林校長夢工廠
這棟相當醒目的日式木結構建築前身為「鳳林支廳長官舍」,後為當時鳳林國中校長宿舍,經修繕後,2004年定名為「校長夢工廠」。
歷來鳳林人士投身於台灣的教育界、終身奉獻,擔任校長共計114位之多,可稱得上是全台灣校長密度最高的小鎮
稱校長夢工廠的原因為紀錄與紀念奉獻於斯土數十載之教育先進,將鳳林出產的校長們所築之教育夢想保存,以達承先啟後、樹立典範的理想能付諸實現。
內部主要以鳳林校長口述史為基本素材,彙整近五十位校長的口述訪問,呈現鳳林校長學習奉獻與成長的各種經歷,還有校長夢工廠緣起與展示目的、校長名錄、校長說故事、敬字亭介紹等主題。
圍牆外面的彩繪壁畫
敬字亭也稱為「惜字亭」或「敬文亭」,形式有如香爐,古時村民蒐集字紙,每隔一段時間集中後焚於爐中,或有專人揹著竹簍,撿拾廢紙或挨家挨戶蒐集字紙,來此焚燒,為愛惜字紙,崇祀造紙聖人倉頡之展現。本作敬字亭為花東地區唯一興建之敬字亭,具有其特殊意義。
地址:花蓮縣鳳林鎮民生街16號
鳳林客家文物館
位於鳳林公園內,為東部第一座客家文物館,佔地面積雖不大,但館藏相當豐富。本館史料相當齊全,遊客來此,能具體而微認識到鳳林鎮的客家發展史,更能廣泛了解東部客家遷移史
早期客家移民需要搭船並且跋山涉水,風險甚高,在環境險惡之下能夠存活下來很令人敬佩,他們秉持克勤克儉、胼手胝足的精神影響他們後代子孫,並且也發展出不少有別於西部客家人的生活方式與文化習俗,是非常珍貴的無形資產。
清領時期,台灣沿海的交通工具,大都使用木板拼成,靠人力滑動的「駁仔船」,最初因為港口較淺,大船抵達時,需用駁仔船接送貨物,這些接駁的小船,後來成為台灣沿海主要交通工具。客家人移民後山,部分從基隆或蘇澳搭小火輪到花蓮外海,再由駁仔船接駁上岸,過程甚為驚險,但為了生活,依舊前仆後繼踏上移民的艱辛路。
漢人的家裡一定會有的神明廳,表達出漢人慎終追遠、禮敬天地的風俗民情
傳統客家庄的耕作農具
上去二樓,陳列了傳統客家文物,包含客家傳統服飾、水車、農具,以及樟腦、菸葉等早期經濟作物的相關物品。例如下面陳列了而字耙、風穀機、裝東西的竹編籃子、磨東西的臼等等傳統農具
地址:花蓮縣鳳林鎮中華路164號
此外,也設有花手巾植物染工坊,裡面陳列當地婦女製作的客家染布與手工藝品,並且還有DIY的染布體驗,花手巾是客家婦女隨身物品,代表女性柔美的特質,客家婦女人十分的勤儉持家,衣服大多都是由布料親手做成衣服,由於客家人的樸素,與不斷的堅持傳統,創造了染布這項工藝,又以「藍衫」象徵著客家人堅忍不拔、刻苦奮發、內斂、硬頸的個性。
至於染劑來源是取自當地各類植物材料製成天然染劑,將絲綢棉布等產品予以設計染製,成為花俏的產品。
地址:花蓮縣鳳林鎮中美路49號
鳳林鎮公所
漫步於鳳林日式村落中可以發現十分特殊、也是台灣密度最高的菸樓建築,主要是日據時期,日本政府鼓勵、招募許多西部客家人移民東部協助種菸,使得東部客家人與菸草產業有著密切的連結。
二戰後,菸草仍屬專賣,菸葉價格高且穩定,吸引許多農民相繼投入菸草栽種工作。1967年起為配合政府開發東部經濟政策,增加了新菸戶的許可,也使得菸草栽種面積開始大幅成長。這也是在鳳林整齊的街道中,出現許多菸樓的原因。目前保存完整的菸樓有30餘棟,只要座落在大榮里與北林里地區,鳳林堪稱是全台菸樓最密集且完整保存度最高的城鎮。
1.徐家興菸樓
徐家興先生兄弟姊妹共同從事農業生產,於1965年建造一棟大阪式菸樓於1967年完工開始生產菸葉種植。直到菸樓停止生產後,2003年由縣政府城鄉局接管維修成為歐式風格的菸樓,並開放民眾入內參觀。
和洋式混和的磚木建築,大阪式菸樓有幾個特色:屋頂有太子樓,兩面皆設有天窗助於排氣,為一字型菸樓,但是因為受風面較大,因此遇到颱風時容易被吹壞。
地址:花蓮縣鳳林鎮大榮二路30號
位於大榮三路19號的一棟日式房舍
2.許基掌菸樓
許基長先生於日據時代建造第一棟大阪式菸樓由日人經營種植菸葉,光復後便掌接管菸樓繼續種植,於1965年建造第二棟大阪式菸樓,兩棟併連。
1981年菸樓進入電腦烘焙,使得烘焙技術有很大的突破,並且將烘焙室改為封閉式,斜線竹竿也改為鐵製夾菸架,可省下很多人力與工資。
地址:花蓮縣鳳林鎮大榮三路23號
廖快菸樓
這棟示範菸樓規劃為菸產業保留中心,透過以前歷史文物、老照片及解說方式,讓遊客體驗與感受過去菸草的生產過程。因此可以看到許多懸掛菸樓相關圖文的看板與解說,並且外觀懸掛著客家花布之外,可清楚的看到菸樓內部的結構設計。
地址:花蓮縣鳳林鎮復興路85號
林金城菸樓
同樣是大阪式菸樓,屋頂上為了排煙,特別挑高並加了一個小尖頂,外觀上都有二層屋頂的特殊建築風格,與其他菸樓不同處在於該菸樓外觀仍保有改造後的日式庭園般的景象,這棟菸樓由行政院客委會補助修繕,建立菸樓的主人林金成老先生已高齡80多歲,歡迎遊客並且不厭其煩為每位遊客介紹菸樓的故事,因此,有「菸樓國寶」的名號。目前也提供背包客、社區公益服務的人申請住宿。
地址:花蓮縣鳳林鎮復興路55巷18號
客家庄移民村警察廳
為日據時期遺留下來的百年歷史建築。在當時日人與漢人陸續移民於此,於是成立了三個官營移民村,分別是吉野、豐田與林田村,與移民村一起成立的派出所即為「林田警察官吏派出所」,台灣光復後經整建改名為「客庄移民村警察廳」。
保留當年警察廳內的佈置與格局,包括檔案櫃、文物、書桌椅等等,牆上亦掛著昔日的歷史照片。
地址:花蓮縣鳳林鎮復興路71號
林田神社
2014年迎接林田開村百年,於2014年揭幕「世紀鳳林百年林田紀念碑」,以紀念林田村開村百年。後續鎮公所特別針對官營林田移民村中的林田神社進行修建,除周邊環境整理,並利用環保署經費把神社原有兩座鳥居、參拜道、石燈、四周圍牆等重新建造起來,同時植栽綠樹美化。
神社建於1915年,是當時日本移民村-林田村民的信仰中心,於光復後改建為忠烈祠。日人投降後,神社被破壞殆盡,近年來在地文史工作者奔走與鎮公所協力下,整理成為林田神社史蹟公園,讓更多人知道林田社區的發展歷史。
主體神社已不存在,但是拜殿四周的「玉垣」仍保留完整,柱上當年刻有奉獻者氏名多可辨識,是全台保存最完整的神社玉垣,縣政府2016年公告為花蓮縣歷史建築。
地址:花蓮縣鳳林鎮復興路41巷
鳳信聖伯多祿天主堂
教堂於1984年12月23日落成,設教日期應該更早。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鳳信教會
1948年8月12日設教,現今建築為1961年竣工。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