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8B:花蓮縣鳳林鎮(II)-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311)

萬榮車站(台東線37.3K。上行車站:鳳林車站,下行車站:光復車站)
雖然名為萬榮車站,但實際位置還在鳳林鎮的範圍喔,不過離萬榮鄉非常的近,大概800公尺就可以抵達萬榮鄉治,並且續行約2公里可以到林田山林場園區。
車站大廳上方為林田山森林園區的圖,彷彿提早告訴你園區大致上有甚麼點好玩的,不過建議腳力差的人不要全程徒步走到林田山社區,因為要走2.7公里,加上園區比較大,可能逛到中途就舉白旗投降了,你還有一個選擇就是從台鐵花蓮站搭台灣好行前往園區,車程約80分鐘。若回程有力氣再可以走回來萬榮車站坐車,如此就不會增加腳的負擔唷。
首先進入台16線(雖然沒寫省道標誌,但從地圖上可以看得出是未貫通的橫貫公路),目前整個花蓮路段均已解編,成為一般等級道路。
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
位於花蓮縣鳳林鎮境內的「林田山林場」,原名「摩里沙卡」,曾有台灣檜木之鄉之稱,以前是台灣第四大林場,規模僅次於八仙山、阿里山及太平山等三大林場,是目前台灣遺留下來最完整、最具特色的伐木基地,無論規模或重要性,都是台灣林業開發史上重要的據點與見證。
林田山林場,早在日據初期,日本人就開始在這裡展開大規模的伐木作業。當時日本人設立了許多公共設施,使當時林田山社區成為一個生活機能完備的伐木社區,鼎盛時期居民曾高達400~500戶人家。林田山伐木作業持續到1990年台灣實施禁伐天然林的政策時,才正式停止下來。林區工作站陸續裁員、工作站整併,使得繁華場景也逐漸消失殆盡,變成一處寂靜的小小山城,到了1972年,發生了台灣林業史上最慘重的森林火災,延燒時間長達一個月,燒毀面積達1200公頃,使得伐木現場的集運設備損失慘重,加速林田山沒落的命運。
運送木材的森林鐵路
儘管宣告此地方沒落的命運,但仍保存了完整的伐木場景與意象,尤其十分難得的是社區大部份的房舍建築以高級檜木為材料,經過漫長歲月的侵蝕,仍然顯現當年山莊面貌,那些遺留在山坡上的檜木房舍與舊鐵道,仍然散發出一股令人動容的人文氣息。近年來林務局及當地文史工作者接受行政院文建會社區總體營造的輔導,在共同努力下,已為地方保存了相當豐富的文化資源,現在均陳列在林業文物展示館內,為地方發展史留下完整的見證。
警衛室
草皮擺放藝術家鬼斧神工的木雕
走進園區前兩旁有一排日式房舍,為昔日基層員工、包工、股長的宿舍等等。
福利社(雜貨店)
萬榮工作站(昔日的辦公室)
日資的台灣興業株式會社取得採伐許可後,就再花蓮港廳鳳林郡所屬的森坂,成立了事務所,大興土木建造規模宏大的伐木基地,再著手各項辦公廳舍的建設,並於1952年竣工。
直到19897月林務局改為公務預算單位,將林田山、鳳林、光復等工作站和併,更名為「萬榮工作站」;這一磚一瓦見證了林田山由繁華到沒落,再從寂靜中重生契機的浴火鳳凰。
林業文物展示館
原本用途是放置林場工作器具的倉庫,現在展示林田山地區過去林業工作的生活用品、用餐的器皿、消防用品、童玩、電話,還有各式各樣的錦旗。
 展示許多畫作及攝影作品供遊客欣賞

見證林田山運輸史的蒸汽機關車
一開始林場使用由英國進口的LCK10型十五公噸的蒸汽機關車。1950年代再向台灣機械公司購買較新型式的蒸汽機關車。1970年代因台灣煤礦業災害連連,煤價因此節節上揚,且蒸汽機關車維護、保養、操作皆繁瑣費錢、費力,不符經濟原則,且工業進步已有柴油機關車問世,速度也加快了,從此取代老式的蒸汽機關車。至1983年萬榮林道開通後,取代了鐵路的運輸功能,機關車因此也無英雄用武之地。目前展示在車庫外,供人們憑弔,也是園區拍照熱點。
園區閒置中的日式房舍 
昔日冰菓室(現為里長辦公室)
米店
1950~1960年代物資非常匱乏,山上的伐木工人從事粗重的工作,不但沒有米糧,林場為了糧食供應不間斷,和米商簽訂了「特約米店」,先後和鳳林的方家碾米廠及長橋古家碾米廠簽約,合約中規定按市價充分供應。從此以後,儘管遇到風災,全年都可以買到米糧,無斷炊之虞,購買米糧是以記賬的方式交易,每月初發新餉時再由林場出納人員代為扣款交予米商。
內部展示人像由現職萬榮工作站同仁模擬擔任,經典重現當年米店販售情形。店內陳列記帳用的書桌、桌上有老電話、量米的磅秤,牆角有米缸,米店老闆彎著腰正在量米準備販售,空氣裡充滿懷舊氛圍。
醫務室
伐木是高危險的工作,山區交通不便、沒有醫療設施,當年的醫務室內有醫師一人、助產士一人及護士三人、業務士一人,員工生病都是免費看診,設有內科、外科及牙科。
醫務室內則有1960年代全套牙科器材、外科手術用羊腸線、內科藥罐、玻璃注射針筒、身高體重計、殺菌機等設備,牆上的保健海報也是舊時模樣,醫生拿著聽診器為病人聽診。

林場懷舊館
是昔日的「交誼廳」,1954年竣工,內有撞球、桌球等運動設備,兼具休閒、上課與開會等多功能用途。
2010年整建城「林場懷舊館」,是東部首創聲影展覽館,藉由聲音、影像、東光及模型呈現林田山林場發展歷程,並以影音同步的方式營造林場1960年代的場景,讓人彷彿穿越時空,親身經歷當年自給自足的林業社區,讓遊客能感受當時林場生活的氛圍。
鬼斧神工-木雕館
昔日設有公共食堂,用來照料這些遠來林田山謀生的單身漢三餐,並成立福利社、魚菜部、洗衣部,以因應數千名林場員工及眷屬生活所需。
如今將其整建為木雕一、二館,展示館有多位名師精心雕製的木雕作品,藉由園區所舉辦的木雕創作活動,使得木雕藝術能流傳下來,並肩負文化傳承的使命。
外頭有展示大師級創作的木雕作品
木雕二館,也是昔日的公共食堂

旭東亭
建於1954年,當時的場長王曉林雇工以檜木在鐵道旁打造一座古典式的六角飛簷型涼亭,並以場長別號命名「旭東亭」,當地人則因其造型稱為「六角仔亭」。涼亭可遠眺東海岸旭日東昇的美景,俯瞰林場的辦公廳及房舍。1993年因寶莉颱風吹垮涼亭,於1997年用南洋杉及混凝土結構重建,屋頂外型似蘭嶼達悟族勇士的帽子,具原住民風采。

林田山場長宿舍
官舍於1922年興建,為雙併式房舍,以檜木興建,空間寬敞,後院有庭園、池塘,台灣光復後改為招待所。近年來整修完工後,初期並未對外開放,僅偶而接待官員。直到201310月才正式對外開放。

林田山運材鐵路
日據台灣興業株式會社在19398月開築。至194651日由國民政府接手後築成萬森、溫泉、大觀等線,高嶺線僅鋪設3.18公里,之後再延伸4.44公里到第101林班,總長近25公里。

台灣中興紙業股份有限公司在19618月開築高登森林鐵道直到19767月才全線完工。總長將近60公里,是林田山林場投資最大的工程。

砍伐原木後的集材作業
將這些原木利用機械力或人力集中到運輸路線旁,再進行裝運作業。集材與運輸作業包含人力、獸力、水力集材,至利用機械、航空集材等,根據現地狀況選擇合適的集材運輸方式。林田山早期多使用架空索道與森林鐵路進行木材運移,而集材的木馬因機動性高,成為簡便卻重要的輔助工具。

中山堂(林田山活動中心)
林田山鼎盛時期,中山堂為當地住民精神寄託之場所及文化活動之中心,林場的任何迎新、送舊、國小、幼稚園之畢業、遊藝會、戲劇表演都在此使用。
1961年,中興紙業提撥營業額千分之三作為職工福利金,林田山獲得30萬元,便使用將近20萬元購入日製的電影放映機兩部,稱得上是東部最新式的放映機,也是當時林場轟動的大事。
當時的影片來自花蓮的天深電影院,每週會放映二、三場免費的電影,使得當時中山堂擠得水洩不通,非常熱鬧!
 如今景象依舊,但人已非~

林田山咖啡館
回程查了一下資料才發現之前發生火災將這裡燒毀,後來仿造原來的房屋重建而成。目前作為觀光休憩使用。這裡有兩間咖啡館,這是一館,園區逛累的人可以來這裡喝杯咖啡吃個簡餐唷~
林田山咖啡二館

木頭變黑金-原子碳工廠
製炭工廠在50~60年代為林田山員工創造不少福利。製材工廠將鋸木時所產生的木屑,充分利用,加以烘烤、壓縮,最終製成原子碳,就成為日常生活裡溫湯煮水時的燃料。但隨著木材產量減少,這專門製造原子碳的工廠也在1978年歇業至今了。
蒸氣集材機
 三相變壓器

天主教森榮露德聖母堂
森榮社區阿美族同胞因早期生活艱困,天主教會在林田山佈道時,會贈送奶粉、衣物等給教友,因此有部分同胞成為虔誠之教徒。早期集會無固定之場所,之後在森榮國小門口右前方取得拆除宿舍後的小空地作為建教堂的基地,於19705月開始興建,為了建教堂教友利用假日閒暇全家大小一齊出動,所需的砂石是從萬里溪搬運上來,大家齊心協力終於在隔年完成了可供教友們集會禮拜之小教堂。
機械修理工廠

森榮國小
學校的前身為戰後林場自行開辦的員工子弟學校,1950年改稱「林榮分班」,1954年由縣政府接辦,改為「長橋國小森榮分班」。1958年獨立設校,1966年為學生人數高峰時期,多達447人。隨著林業經營逐漸轉型,境內人口外流,至1988年正式廢校,隨著林田山沒落走入歷史。

 廢棄的瞭望台,結構不穩隨時有倒塌的可能......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0-010A:慢城南庄系列(I)-南富村(063)

2016-032:嘉義縣朴子市-朴子老街區巡禮、第一零售市場、樸仔腳夜市、宏賓旅社、牛挑灣社區、德興社區(239)

2020-010B:慢城南庄系列(II)-員林村(063)

2019-010:嘉義縣義竹鄉古蹟巡禮(240)

2020-018C:日月潭新山味邵族風味餐廳

2020-029B:高雄市楠梓區(II)-右昌楊家古厝、林家古厝、元帥府、援中港溼地公園(171)

2020-047B:高雄市大寮區(II)-潮寮吳家古厝、山仔頂陳家古厝、共益磚窯廠遺址

2019-029A:彰化縣和美鎮雅溝社區造訪

2020-023A:漫城南庄系列(III)-走訪南庄東村、南江村老街(063)

2015-045A:台中市南區(I)一林氏宗廟(林祖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