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8C:花蓮縣萬榮鄉-萬榮村、明利村(312)

旅行日期:2017/07/07 ()
萬榮鄉的居民主要是太魯閣族及布農族,鄉內有6個村,核定有10個部落,馬遠村內3個部落為布農族,其他5個村皆為太魯閣族部落,全鄉人口有6485人,布農族佔20%

經耆老口傳,太魯閣族發源於今南投縣仁愛鄉靜觀附近,因往東遷徙,散布於中央山脈東側山林,清末以前太魯閣族的空間領域由北至南包刮和平溪立霧溪三棧溪木瓜溪等流域的中上游。
國民政府時代改為萬榮鄉,鄉內有六個村,由北到南依序為西林見晴、萬榮、明利、馬遠、紅葉等村,今天主要走訪萬榮村與明利村
進入萬榮鄉第一個部落:萬榮部落(又名魯巴斯部落)
魯巴斯(Rubas),意譯為《草長,適合狩獵的地方》。因林地茂盛而曾被日人稱為「森坂」。
為萬榮鄉治所在地。
萬榮鄉公所
走訪部落你會發現:太魯閣族的特色就是很多地方都會有菱形紋的彩繪,菱形象徵「祖靈之眼」。

萬榮鄉原住民文物館
文物館是太魯閣族及布農族的文化綜合館舍,主要的規劃設計以提供技能訓練、藝術表演、文物典藏與展示等多元服務,是具知識、藝文與休閒的文化場域。

館員有一位阿姨,很熱心的介紹萬榮鄉哪裡好玩的地方,也介紹了太魯閣族的歷史文化,讓我對原住民文化認知又進一步,小小的展示館,卻載滿了太魯閣族文物和歷史文獻,只要對這方面有問題都可以向館員發問,這是來到萬榮部落值得走走的一個地方,可以迅速抓到這個地方的風俗民情。
 門口的原住民獵人雕像表現出山獵在他們生活中的重要性 
一樓展覽區,分為織布服飾工藝展覽區、歷史文獻展覽區,及生活器具展覽,提供原住民文物、手工藝品的展示,不定時也作為原住民藝術家舉辦展覽的場域。
首先看到太魯閣族的衣物展示
織布是太魯閣族重要的傳統技藝,過去太魯閣族女子成長過程中都必須學習這項技能,大多編織生活所需的衣著、床單、棉被等。

傳統的太魯閣族織布以苧麻為材料,花紋以菱形紋為主,象徵「祖靈之眼」,而織布技能不僅只是為了生活的需求,更具有過去部落社會中成年角色的肯定,甚至與祖靈信仰都有很深的連結,具有深遠的文化內涵。
織布文物的展示,編織用紗線需要經過麻皮、打紗、日曬、捻紗、捲紗、紡紗的歷程,可見過程非常的繁雜又辛苦,儘管如此,當時女性要學會織布才能嫁人喔。
摔筒
為生產工具與裝備的一種,純手工摔打稻穀,內有階梯狀的打落竹器,周圍則有網子,並隨著農夫在田間移動。據導覽人員口述得知,目前展覽的摔筒已經有八十年以上的歷史,能留存至今是非常珍貴的歷史文物。
太魯閣族紋面意義
太魯閣族認為紋面代表成年及其成就的標記,沒有紋面的人將無法得到族人的尊敬及認同,更無法論及婚嫁。而個人也必須在適齡期達到族人所規範的標準以證明自己有資格紋面,其中男子須要經過出草獵首的洗禮,女子則要熟稔織布技巧。男子一向紋在上額和下巴;女子則是上額及兩頰。
另一個重大意義就是以其圖紋分辨家族譜系,將來好在彩虹橋上能與親人相認。
木雕作品
有點像公園搖搖馬的那種遊樂設施
地址:花蓮縣萬榮鄉明利村萬榮124號
萬榮國小
本校創立於1923年,原校名為「長漢教育所」,校址在現今的萬榮火車站。1928年改校名為「萬里橋教育所」。1934年遷校於現在的明利村,並改稱為「大觀教育所」。1943年在現今之森榮里設分校場,稱為「森板分教場」。台灣光復後,將大觀教育所與森板分教場合併,奉令改校名為「大觀國民學校」。
1946年因洪水侵害,遷校於現址,校名改為「萬里國民學校」。1968年校名改為現在的「萬榮國民小學」,乃至現今。

學校的活動中心
這兩張馬賽克插畫主要描述太魯閣族的「射日傳說」
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兩個太陽,使得大地炎熱至極,花草樹木都無法生長。於是,族人派出三位勇士前去射下一個太陽,三位勇士背上各背著一個男嬰孩前往太陽之地,因路途遙遠,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三位勇士慢慢老去,背上的三個男嬰也漸漸長大,成為年輕的三位勇士。
他們到達太陽之地,稍作休息祈禱之後,第二天,太陽一出來,三人便連忙射箭,射下較大的一顆太陽,被射殺的太陽濺發出熱血與點點碎片。從此以後大地就有晝夜之分,夜裡所見的亮光星點是被射殺的太陽的粉粹的屍體與散發的熱血,最大顆的碎片則成為了月亮。
太魯閣族人
 原住民婦女在河邊洗衣服
太魯閣戰役
起源於1896年日本政府準備將其勢力擴張到台灣花蓮一帶,與台灣原住民發生了一連串的戰役。1896年陸軍少尉結城亨與其部下21人,於花蓮新城遭到太魯閣族殲滅,史稱「新城事件」。1906年因為日人製腦業主,與魯閣族人發生糾紛,引起日商與花蓮港支廳長以下36人被殺害,16名被扣押的威利事件。1913年,台灣總督府命蕃務本署對太魯閣地區的原住民進行多次偵察任務,了解當地部落人數與地型。19145月總東府下令進行討伐活動。
日軍一直處心積慮想要征服太魯閣族,經過八年的偵查、計畫、部屬,終於在1914523日由時任佐久間總督親自指揮,分東西兩路夾攻太魯閣族。儘管由太魯閣族本身、外太魯閣族、巴托蘭區等約2000名戰士,但不敵日軍優勢武力裝備,僅有老式獵槍、弓箭,憑藉對於地形地物的熟悉、扼守顯要,以伏擊、突擊等戰術對日軍優勢的戰鬥部隊。日人多路包抄夾擊、步步為營、蠶食鯨吞,歷時三個月激戰後,死傷慘重,太魯閣族終至棄械投降,史稱「太魯閣戰役」。
學校的圍牆也是馬賽克拼貼的插畫
校園可以看到後方裝觀的山岳景色
地址:花蓮縣萬榮鄉明利村2鄰31號
魯巴斯教會
當地部落居民的信仰與精神寄託之地
天主堂後方是原住民集會的廣場,廣場講台上有一個彎型的華麗原住民圖案,中間是一尊耶穌受難像。


從萬榮部落沿著萬榮林道上去碧赫潭風景區,沿途可以看到不錯景色,如下圖
1~3張照片是上去碧赫潭時在一個露營地方所拍攝,萬里溪景色

 周遭綿延的山巒真讓人直呼壯觀
 46張是在萬榮林道約5.5K左右的一個小空地所拍攝
 花東縱谷平原與較為低矮的海岸山脈景色

明利村位於花東鐵路萬榮村西南方延中央山脈一帶分布,東與鳳林鎮相接南與光復鄉相鄰,共1至8鄰分為上部落(大加汗部落)、中部落又稱馬太鞍部落、下部落(又名大觀)。這裡的居民全部都是泰雅族太魯閣族群。
上部落(大加汗部落)
碧赫潭
行經台9線,接到萬榮林道後,一路往西上山約6公里處有隱藏秘境高山潭「碧赫潭」,也是鄉內天主教徒朝聖之地,為鄉民口中的人間仙境!
碧赫潭位於萬榮鄉地處海拔441公尺的大加汗部落,此地最早於1894年由瓦利斯卜隆在此開墾種植雜糧。1912年由兒子碧赫瓦利斯和納回瓦利斯兄弟繼續開闢為水田1933年日本人要在水田東邊山丘搭蓋學校,驅使當時的大加汗部落頭目碧赫・瓦利斯挖土捐地,補缺成改建成攔水堤。
台灣光復後,因年久出現潰堤,長年缺水問題嚴重,碧赫・瓦利斯的大兒子發起整修計畫,從萬榮林道9.5公里處接引山泉水注入池塘,一度成為當時水源重要來源,而居民為紀念老頭目碧赫・瓦利斯捐地一事,便將池塘命名為「碧赫潭」。
設有木棧步道可以到達聖母像
 島中有一尊聖母瑪利亞神像,這是全台獨一無二的水中聖母像。
不管從哪個角度拍都非常漂亮

沿途經過一個小吃館,也可以順路進去看看,名為「尚啦雅麵飯館」
由於這裡知名度不高,因此人非常的稀少,園區有賣吃的也有賣喝的,也有生態導覽,都可以一次滿足;此外,只要事先團體預約,可以來這裡辦活動以及品嘗原住民料理喔~

接近池邊,園主有養烏龜、錦鯉等海生動物,增加不少樂趣,呵呵!
明利上聖保祿天主堂

中部落(馬太鞍部落)
馬太鞍社區活動中心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明利教會
 馬太鞍部落一景
下明利部落(大觀部落)
 明利部落活動中心
 明利國小校園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0-010A:慢城南庄系列(I)-南富村(063)

2016-032:嘉義縣朴子市-朴子老街區巡禮、第一零售市場、樸仔腳夜市、宏賓旅社、牛挑灣社區、德興社區(239)

2020-010B:慢城南庄系列(II)-員林村(063)

2019-010:嘉義縣義竹鄉古蹟巡禮(240)

2020-018C:日月潭新山味邵族風味餐廳

2020-029B:高雄市楠梓區(II)-右昌楊家古厝、林家古厝、元帥府、援中港溼地公園(171)

2020-047B:高雄市大寮區(II)-潮寮吳家古厝、山仔頂陳家古厝、共益磚窯廠遺址

2019-029A:彰化縣和美鎮雅溝社區造訪

2020-023A:漫城南庄系列(III)-走訪南庄東村、南江村老街(063)

2015-045A:台中市南區(I)一林氏宗廟(林祖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