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9A:花蓮縣光復鄉(I)-光復市區、大全村(313)

旅行日期:2017/07/08 (六)
光復車站(台東線42.9K。上行車站:萬榮車站,下行車站:大富車站)
19131120日設「馬太鞍」驛;1937年改為「上大和」驛;1947年改為「台安」站;1951年配合所在地行政區域新設光復鄉,站名改為「光復」迄今。

光復鄉公所

光復天主堂
已有四十餘年歷史的光復天主堂,有者積木般幾何造型的外觀,又稱「聖保祿歸化堂」,原為茅草烏搭蓋的簡單佈道場;1964年由當地法國神父出資,並由教友們以牛車運砂,徒手搬磚,進行歷時一年才興建完成。目前只供教友做彌撒使用。
地址:花蓮縣光復鄉大馬村中華路327
花蓮觀光糖廠(光復糖廠)
本廠創立於1913年,原為「東臺製糖拓殖會社」,廠址位於花蓮縣壽豐鄉,隔年合併於「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該會社創建人為台南糖商王雪農先生,易名為「花蓮港製糖所」。1921年在馬太鞍建立「大和工場」,次年即開工製造白糖,日壓550公噸。至台灣光復後,糖廠經營權由國人成立台灣糖業公司接管經營,戰後因壽豐及光復工場受到盟軍轟炸機械受損,此後將廠本部遷移至光復鄉,直到1948年復工製糖,1955年酒精工場由壽豐遷至光復工場內;1975年再擴建日壓2600公噸甘蔗,製造粗砂;1989年增設煉糖工場煉製特砂;1992年增加設備生產晶冰糖,並於1994年榮獲國家食品GMP認證。2000年代在國際糖價長期低迷及加入WTO的雙重影響下,20023月底至糖完工後走入歷史。觀光糖廠轉型為觀光休閒導向。在已有的糖廠冰品根基下,規劃以糖業文化園區為軸心,提供遊客導覽解說服務,配合日式宿舍聚落群、創意工坊,輔以有機米及有機休閒產業開發,結合自行車路線、周邊觀光景點,塑造成帶狀的觀光路線與景點,吸引假日觀光客人潮。
廠區辦公大樓
花蓮糖廠原料區辦公室
曾是光復原料區、公會、政風等辦公室,現在雖閒置,許多製片廠商、導演常指定做為拍片現場的道景屋。屋頂採四斜面水泥瓦構造,美輪美奐、室內用推拉式氣窗裝置,室外台基度用花格磚通風,房屋四周斜撐木加強穩固,防颱又防震,是一棟獨具特色的日式建築。

日據時期迴廊式「單身宿舍」整修後變身為創意工坊,為社區藝術交流與課程教學的平臺,提供遊客DIY手創課程、藝品展售。

台糖花蓮旅館&服務處
配合花蓮縣無煙囪觀光產業發展政策,日據時期的員工宿舍經整修與重建,花蓮觀光糖廠的日式旅館已於20111月取得一般旅館執照,正式對外營運,提供旅花遊客多樣化的住宿選擇,為台灣碩果僅存的日式檜木建築群,散發出一股濃厚的懷舊風情。
 內部為服務櫃台,提供園區的旅遊諮詢與辦理住宿的事宜
旁邊這一區的檜木房舍,是日據時期的糖廠員工宿舍,依照職等、眷屬人數多少等來進行分配,至今仍保存良好,目前作為觀光旅館,遊客能夠先到上面所提及的旅宿中心辦理入住的服務喔,會有專人會帶你到相對應的房舍入住。

園區仍有幾棟老舊宿舍閒置中
販賣部&遊樂設施
糖廠的商店區以漣池為中心,中間有拱橋、休憩涼亭。日據時代是沒有這個池塘的,是在美軍轟炸時,當時花蓮的空軍基地,還有台糖主要目標,於是就被炸彈炸出了雙池,光復後為員工釣魚的地方。
台糖現存的蒸氣火車頭已全數退役,散置在全台各地作靜態展示,現在很難看到它們冒著白煙、氣勢十足的行駛模樣,數量與種類相當眾多,就出廠地來區分就有比利時、德國、日本之分,亦有台灣自製、年份最早的為1907年,最晚為1958年。下圖為1948年比利時出廠的蒸汽火車頭。
五分車與其貨運車廂,讓民眾了解過去糖廠繁忙的輝煌景象。
接著進入工廠區
昔日為存放砂糖的倉庫,現在做為花糖文物館,後方還有工廠的煙囪
砂糖倉庫2
鐵道旁的重錘轉轍閘柄

製糖工廠內部



大全社區82巷故事街
舊稱「牛車寮」的光復鄉大全村,現年74歲的素人畫家邱金鳳阿嬤,從2009年開始彩繪,以社區當地數十年來的生活、景觀、人文、風俗、記憶等為題材創作,至今持續不斷,包括早年的理容院、茶室、娶親等等,都在社區圍牆上演當中,並且把日據時期牛車班的情景畫在社區牆上,還搭配閩南語詩,圖文解說牛車及農村生活,把這些農村回憶畫在大全村八十二巷的社區圍牆上,藉由故事性呈現,還能夠讓訪客回味過往農村生活面貌。
阿嬤開始說故事囉~以下這三面牆說明早期牛車班的歲月與心中感受:
日據年代,大全社區鄰近光復糖廠,而糖廠需要牛車幫忙載運甘蔗,因而大全村民幾乎都以牛車載貨為業,稱「牛車班」,全盛時期擁有一百多輛牛車,牛車班集體出動載貨的情景,讓阿嬤的記憶猶存。
阿嬤年輕記憶中的周遭人事物,除了那個年代的衣裝打扮外,牆上寫了對當時世人的警世警語「六憨」,並且用簡單的圖示來解釋。
第一憨,種甘蔗互會社磅。第二憨,食薰歕風害健康。第三憨,惦路邊看喝玲瓏。  
第四憨,食檳榔四界嘔紅。第五憨,食酒醉來吐劍光。第六憨,喪事請五子哭墓。
阿美族特色的木雕作品

以前人住茅草屋都是較窮的人家,但是茅草屋夏天很涼又舒適,不用像現在要開電扇、冷氣,自然風最好。以農作物來說,早期使用牛糞來堆肥,種植出來的作物一定不輸給現代合成的化學肥料,且不用消毒。右邊那一圖說明早期的草厝兩年都要翻新一次,浩大的工程需要分工來完成,閒暇時會拿一些小吃、燒酒來解嘴饞。
當我們遇到下雨一定會撐雨傘、穿雨衣,而以前的人如果遇到下雨則會披上蓑衣與戴斗笠或者用布袋遮雨。


社區中心還有擺上牛的造型,稱為「阿美的牛」,旁邊還放一台由牛牽引的拖車,型塑出古早牛圈的意象。

光復茶室,也就是現在的夜店,當時男方不論是有錢還是沒錢都會與三五好友去茶室娛樂唷
傳統娶親的隊伍,新郎騎著牛與媒人婆一起跟著花轎迎娶新娘,藍色的文字為阿嬤利用河洛諺語來描述古早的娶親儀式
迎親隊伍前頭的喜樂樂音與喜餅
大全社區除了住漢人之外也有住阿美族人,因此就畫出阿美族豐年祭的壁畫
阿嬤的年代生活很貧困,就算有鞋子也捨不得穿,將兩雙鞋帶綁在一起掛在脖子上,寧可赤腳踩在田間小路上下課。右邊則說明兒女孝順、養子終養父母到老、兄弟姊妹間要和睦等做人處事道理。
馬太鞍濕地生態園區
為馬太鞍部落的阿美族人傳統生活區塊,蜿蜒的芙登溪穿越其中,為生態豐饒的濕地,12公頃的面積,為花蓮面積最大的生態濕地。不論是貫穿濕地的芙登溪或是水底伏流湧泉,都堪稱馬太鞍濕地的生命之泉。來自中央山脈得清澈水源,孕育了豐富繁茂的自然生態,許多稀奇鳥種皆在濕地區出沒,甚至稀有的候鳥水雉也曾經南下至此度冬,讓這裡成為東部的賞鳥重鎮。
近年來馬太鞍濕地更以栽種夏季景觀蓮花田聞名,與台灣西部的白河蓮田齊名,堪稱東台灣的美麗蓮鄉。
流過馬太鞍溼地的河流為芙登溪,溪內展示阿美族人的「巴拉告捕魚法」
 木棧階梯橋樑
生態沼澤地
從高處眺望整個馬太鞍濕地園區

園區設有「馬太鞍濕地生態館」,館內陳設模型具體展示各生態棲地,方便遊客了解濕地風貌
馬太鞍濕地有5公頃的蓮花種植區,盛夏時荷葉連連、嬌豔蓮花綻放,形成美不勝收的景緻。
地址:花蓮縣光復鄉大全街60號
晚餐(大陸餃子館)

 炒麵/蔥油餅/蛋花湯
地址:花蓮縣光復鄉中正路一段45號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0-010A:慢城南庄系列(I)-南富村(063)

2016-032:嘉義縣朴子市-朴子老街區巡禮、第一零售市場、樸仔腳夜市、宏賓旅社、牛挑灣社區、德興社區(239)

2020-010B:慢城南庄系列(II)-員林村(063)

2019-010:嘉義縣義竹鄉古蹟巡禮(240)

2020-018C:日月潭新山味邵族風味餐廳

2020-029B:高雄市楠梓區(II)-右昌楊家古厝、林家古厝、元帥府、援中港溼地公園(171)

2020-047B:高雄市大寮區(II)-潮寮吳家古厝、山仔頂陳家古厝、共益磚窯廠遺址

2019-029A:彰化縣和美鎮雅溝社區造訪

2020-023A:漫城南庄系列(III)-走訪南庄東村、南江村老街(063)

2015-045A:台中市南區(I)一林氏宗廟(林祖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