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9B:花蓮縣光復鄉(II)-太巴塱部落、砂荖部落(313)
從火車站出來之後,接續台11甲線出發至太巴塱部落
途中會經過光復溪與馬佛溪
光復溪景色
馬佛溪景色
太巴塱部落介紹
太巴塱位於花蓮縣光復鄉東境,與西邊的馬太鞍相鄰。「Afalong」出自於阿美語,其意譯則指當地有許多白螃蟹,族人因此直接以「白螃蟹」取名;後來被改稱「Tafalong」,即漢譯為「太巴塱」。傳說部落的祖先,源自於豐濱鄉貓公山地區,其族人是依照著天神的指示才遷移到現今太巴塱部落遺址並居住下來。
富田天主堂
本堂起緣於1943年,由王步融神父(時任富田國小校長)在光復鄉富田地區,開教播下天主的褔音,期間雖有沮喪、哀痛,但也有歡樂,成功對牧靈褔傳的聖工有相當穩健的基石。但是建築經過歲月洗禮,環境髒亂無章,於是近年來動手修繕教堂,使得教友有更安全且舒適的聚會環境。
教會採用摟空的尖拱式的建築,教堂窗戶為逆光的彩繪玻璃,內容均取自於聖經故事,更融入原住民特色文化,整體來講像是一座華麗唯美的歐式天主教堂。
過去原住民部落裡會設立高高的瞭望台作為守衛防護之用,如今上方由身著紅衣的天主,默默地守護著部落。
地址:花蓮縣光復鄉富田一街16號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太巴塱教會
起先為部落有人得到一場怪病,有礙於鄉下的醫療資源匱乏,因此到台北馬偕醫院接受治療,後來奇蹟似的康復出院,在這期間接受了耶穌基督的福音,回到部落並將所聽到的福音分享給部落的族人,因著這份信念感動不少族人,逐漸信仰人數漸多,在1946年搭建第一座用茅草蓋的禮拜堂,現今部落所見的乃是1969年另選一地用鋼筋水泥重新建造的教堂。
東北活動中心
原為閒置的公共空間,由原先平凡的水泥屋,運用自然建築主義,融合當地原住民特色,將原本生硬的建築,融合花草樹木、馬賽克拼貼等建築手法,打造成一處充滿特色的獨特建築,遠看像極格林童話中的城堡。成為社區兒童和老人活動的休閒空間。
正中央為尖形牌樓與尖形拱門
室內中央有太巴塱的螃蟹圖騰。裡面你隨處可見不規則的線條,正是西班牙建築權威高第風格的建築。
太巴塱國小
1901年創校,創校至今116年。走進學校內,校門口的阿美族雕飾柱門,入口處地面以大理石鑲嵌的螃蟹圖案等,可見當地濃厚阿美族風貌。
穿堂牆壁的彩繪
這個甕型水泥壁以小石頭、碎甕磚、陶土組成太巴塱代表性圖騰,壺的下方為馬賽克拼貼
校園的圍牆也是呈現許多木雕、手做燒陶的彩繪作品,學生們從部落長老口述中重尋祖先流傳下來的神話故事與生活經驗,再從中尋求素材創作出來的作品,大多展示在校園裡,呈現出傳統與新生的完美融合。
阿美族特色的木雕並且加以彩繪的作品
位於操場旁邊的「祖祠」,兩旁各有男女人形的柱子木雕
地址:花蓮縣光復鄉中正路二段23號
金黃色的稻田與對面海岸山脈的景色
阿美族美學生活協會(原太巴塱文化館)
部落內至今仍保留著許多阿美族木雕作品,不論是神話傳說、狩獵、捕魚、祭典都是圖騰的創作題材,部落青年為了要傳承部落的傳統生活文化,近年廣推織布、藤編、歌謠吟唱、狩獵與木雕等等課程,將傳統技藝文化保留並重現。聽當地的居民說部落的文物館都已經不開放給觀光客看了,因此只能夠看建築物外觀了…
大門兩旁為部落男女的圖騰
紅糯米生活館(目前部落唯一展示阿美族文物的地方)
本館是運用阿美族傳統建築方式構築,目前作為太巴塱紅糯米以及部落手工藝品銷售的平台,展現在地農村文化,結合部落觀光導覽、農事體驗、DIY體驗、部落農特產品、手工藝品及在地料理美食,提升當地居民就業機會,還讓更多人認識部落。
這裡陳列阿美族木造手工藝品與當地紅糯米伴手禮,並且後方的牆上也懸掛社區活動的剪影與利用族語的書寫文字
這裡也是一個用餐空間,有提供小火鍋、咖啡、套餐供遊客選擇櫃台展示部落族人製作的木製茶壺、還有各式各樣的木製容器與杵臼
地址:花蓮縣光復鄉南富村富愛街15-1號
太巴塱kakita^an祖屋
太巴塱祖屋依傳統工法重建之建築,是昔時太巴塱部落的信仰中心,舉凡部落重要儀式均在此舉行,其次也是行政中心,亦為部落耆老商議政事之處。
屋內每根樑柱均刻有敘述祖源神話之祖靈圖案;而掌管祖屋的kakita^an家族主掌部落的祭典儀式與政治,以及部落土地及傳統領域的支配權。太巴塱kakita^an祖屋體現了部落傳統的政治、經濟與社會結構。
近年來歷經外來文化的衝擊,kakita^an家族逐漸沒落,祖屋亦日漸荒廢。加上颱風吹垮傾頹的祖屋,殘存的屋柱由當時中央研究院研究學者劉斌雄先生在kakita^an家族同意下移至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典藏。直到2002年展開重建工作,族人依據日據時代建築學者千千岩助太郎的繪圖重建,並複製中研院民族典藏的屋柱,於2006年落成,再次重現Kakita^an祖屋的傳統樣貌。
納骨碑的由來
有兩種說法,其一相傳古時候有位女童名叫sawa,八歲時為卑南族人帶走,Sawa的兄弟對於妹妹被擄的事情感到十分憤怒,雖然每日勤練法術,但功力仍贏不過卑南人,於是便苦練竹躍,「竹躍」是以一根極長的竹子來練習撐竿跳,善用竹子韖韌的特性,後來終於練就厲害的跳躍功力,一次撐竿就可以跳躍好幾里。當時卑南人正熱鬧地在祭典上盪鞦韆,被卑南族人擄走的Sawa正在鞦韆上,Sawa的兄弟便施展拿手的竹躍,將高盪在半空鞦韆上的妹妹一手抱住,又再以同樣的方法一路迅捷地回到太巴塱,也因此掀起兩族間之端,回來之sawa結婚生子,但其身上仍附有卑南族之符咒未解除,最後因病辭世,據說此碑只剩衣冠塚,為太巴塱最淒美之傳說故事。
其二,在富田納骨碑附近,原本是阿美族人的首棚,1925年日本政府為了掃除太巴塱「首棚」的習俗,於是將首棚上的頭骨等物集中於此,並立碑供弔念。
造景木雕
太巴塱古井
太巴塱有多處古井的設置,目前大多已淹埋或未使用而乾涸,這口井太巴塱八大古井之一,位於Kakita^an祖屋後方,具有140年以上之歷史,為太巴塱最重要之水井,為感懷先人胼手胝足,興建不易,1999年由部落拉度倫(Laturun 75歲以上)之年齡階層認養,希望為後代子孫保留一點文化資產而努力。
青年生態湖
多樣性的動植物鳥類棲息的地方,也是白螃蟹復育區、螢火蟲復育區等可以來體驗生態之旅的地方
生態湖旁邊的木雕圖騰
前往太巴塱祭場的綠色隧道
太巴塱阿美族文化發祥地(部落祭祀廣場)
此地原本是河床地,居民以大石塊來建屋,然而自從居民搬遷之後,逐漸荒蕪於草叢之間,直到近期整地,才發現地面石板皆是早期族人居屋所用,被認為是太巴塱社發祥地,因此在此地豎立石碑以作紀念。
每年太巴塱部落的豐年祭時,族人都會聚集到發祥地駐守,並舉行儀式以告知祖靈祭儀即將開始。
自瞭望台俯瞰四周的景觀,前方為海岸山脈景色
表演舞台
太巴塱部落的祭祀廣場
日據時期(1933年9月)太巴塱建設橋梁,勒石紀念
太巴塱部落豐年祭時期的地標瞭望台
日豐磚窯廠
日豐窯業創立於1972年,是花東兩縣僅存磚窯廠,以海岸山脈中緻密而結實的黏土為主產製的紅磚,不另添加化學物品,全程使用天然材質製磚。 目前開放窯廠文化導覽、磚雕DIY創作體驗、窯廠影片欣賞。
地址:花蓮縣光復鄉中正路二段153號
走完太巴塱部落後,繼續南下1公里抵達砂荖部落
砂荖部落
位於光復鄉東南隅,位於縣道193號67K處,屬於花蓮太巴塱分部,部落居民以阿美族原住民為主,勤勞且好客。砂荖為「沙鹽」的意思,當太巴塱部落人口增加,需要向外發展,砂荖部落就因此被建立起來,除了族人來自太巴塱之外,還有來自海岸山脈的阿美人遷來。「砂荖」可說是太巴塱,甚至是所有阿美族部落中,保存舊時代生活痕跡較多的部落。砂荖部落擁有全國部落中獨特的七口古井,透露著豐富的歷史遺跡,加上部落完整的生態,打造出原住民技藝的故鄉。
這棟竹編的房屋為鐵馬驛站,今天沒開
砂荖部落活動廣場,部落的豐年祭、婚喪喜慶都會辦在這裡
砂荖社元祖紀念碑
設置於1930年,紀念1877年「阿棉納納事件」(即大港口事件)後自大港口部落逃難至砂荖,並終老於此部落的傳奇人物サプックワル,曾於日據時期被推舉為太巴塱總社副總頭目。其重視教育,使得後代子孫有不少從事公教人員。
砂荖文化開拓發祥紀念碑
近四百年前,砂荖原為一片荒地,阿美族先祖等5人合力開拓,終於開闢成如今的綠色良田,後人立碑紀追念先祖,是阿美族文化發展的重要依據。
部落古井源自於380多年前,砂荖一地原為一片荒蕪,幸本地先祖達渡伊等五位啟之開拓,在開發過程中開挖了多處古井,為念先祖開拓精神,咸認解說碑以資後世子孫精神之鑑。
這口古井位於商店的對面,左右兩邊各一口古井,如下兩張圖。
古井蓋上的雕刻圖騰
砂荖古井
為太巴塱八大古井之一,堪稱保存最完整之古井,具有300年以上之歷史;砂荖的祈水祭在每年十月舉行,頭目領著部落青年,凌晨四時全身赤裸圍在第一口古井四周進行儀式,每人汲一桶水奔跑至下一座古井,將水道入第二口古井中,重複循環完成部落中四口古井的祈水儀式,象徵井水源源不斷及代代相傳的意義,目前祭典已中斷數十年,僅留此井緬懷德。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