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0B:花蓮縣玉里鎮(II)-玉富自行車道沿途景色、樂合社區、東里社區、長良社區(314)
玉富自行車道是將原本連接玉里與富里之間舊鐵道改建成單車道路,原本的鐵路截彎取直,因此原本沿線安通車站與東里車站舊站房均保留,但是只有東里車站為鐵馬休憩小站,而安通車站大門深鎖,廁所也暫停使用,因此只能在此留念打卡,如要補給品就建議到東里鐵馬驛站補給,也可以在此用餐。
單車道0.0K起點靠近更生路鐵路平交道旁,終點位於東里鐵馬驛站(舊東里車站)前,長度約10公里,沿途風景明媚,尤以冬春之際來騎乘景色最美,又單車道沿線有很多樹陰遮蔽,夏天不怕被曝曬,下午來騎乘最適合不過了
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交界處(秀姑巒溪大橋)
玉里大橋為亞洲唯一,世界唯二(另一地點在冰島)橫跨兩個板塊的橋樑。 因橋面橫跨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之斷層帶,經過八十幾年來幾經地殼擠壓運動造成第17、18、19號橋墩間隆起落差嚴重,維修困難,影響火車行車安全甚鉅,台灣鐵路管理局於1989年開始規劃花東鐵路改線計畫,由玉里車站至東里車站間採截彎取直路線並於2007年3月完工通車。
自行車道上看對岸的海岸山脈景色
景色很美,只有來這裡騎過的人才能深刻體會唷
哈拉灣部落(樂合社區)
坐落於玉里鎮樂合里內,其舊稱之為「哈拉灣」(Halauone),在阿美族族語裡意指為「溪邊」之意,引申有「有清水可飲的地方」;「哈拉灣」在平埔族族語裡則意指為「山是險阻」之意。樂合部落的部落族人隸屬於「秀姑巒阿美」,其祖先原本居住在瑞穗溫泉附近的「Koyo」部落,經過多次集體遷徙,來到現居地居住。
※交通:台30線東行過樂合溪後,左轉樂合路續行即可抵達部落
路口的哈拉灣石碑意象
樂合天主堂
宏偉的教堂建築,建於1957年,為當地居民信仰與精神寄託之地,前方為部落集會處。
社區的集會的地方,柱子上有原住民特色圖騰,民眾也將車停在這裡面
鐵捲門上繪畫出盛開的金針花海
原住民彩繪
哈拉灣神社石碑
只餘鳥居,和二座石燈籠還有參道主殿與拜殿都已經消失,上方現在已經變成社區活動中心
可以從昔日神社的上方眺望部落景色
對岸的玉里市區、縱谷平原與中央山脈景色盡收眼底。
安通鐵馬站(舊安通車站)本站已廢止
1924年4月27日設站,至2007年3月30日時,玉里-東里截彎取直完成後本站裁撤,走入歷史,目前作為鐵馬自行車道的休息中繼站。
抵達富里鄉的東里社區囉
東里鐵馬驛站(舊東里車站)
此地為玉富自行車道的終點處,2007年3月30日因玉里~東里兩站間的臺東線改線,因此遷移至新站址。2013年舊站房改建為鐵馬驛站並正式啟用,並且作為東里社區發展協會。
自行車道路線圖導覽,旁邊還有擺設鐵馬造型的裝置藝術品
舊東里車站兩旁為自行車道,鐵馬驛站仍保留早期月台的風貌,舊時的復古情懷,加上周遭的景色,讓人有美不勝收的感覺。
火車靠站的馬賽克拼貼畫
舊東里車站由東里社區發展協會經營。原車站大廳成為遊客中心,提供旅遊資訊也身兼商鋪,販售在地物產、飲品,以及居民製作的手工藝品。
地址:花蓮縣富里鄉大莊路15之6號
鐵路涵洞,上方為花東線鐵路行駛
周遭景色全景特寫
東里車站(台東線89.8K。上行車站:玉里車站,下行車站:東竹車站)
1924年設站,最早命名為「大庄驛」,直到1945年簡化改稱「東里」。新站體於2007年竣工,屬於花東縱谷上第一個的高架火車站。原本玉里到東里的鐵道路線需橫跨秀姑巒溪大橋(玉里舊鐵橋),但此段正好位於玉里斷層帶上,為了安全考量而將路線重新規劃,避開秀姑巒溪也讓路線截彎取直,減少行駛距離。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東里教會
1904年於大庄設立一棟茅屋作為臨時聚會所,由潘阿逃長老設立,至今約113年悠久的歷史囉。高聳的建築,斜尖屋頂的教會旁一座方形塔柱,像是住家的大煙囪,散發出溫馨氣氛,圓拱的屋簷、圓拱窗、圓拱門等表面特徵,讓經過的人都會看上幾眼。
地址:花蓮縣富里鄉大莊路59號
大庄公廨
台灣的大武壠(Taivoan)亞族公廨文化保存最完整的主要有兩處,一是高雄市甲仙區的小林公廨,二是花蓮縣富里鄉的大庄公廨。這是東部地區碩果僅存的西拉雅族公廨,自清代至光復初,族人謹依古禮舉行祭祖牽戲活動,每年農曆9月15日都會舉行「牽戲夜祭」的祭祖活動,現在已由地方發展成「大庄平埔文化節」,成為富里鄉最具族群特色的地方文化慶典之一。
邱家古厝
建於1928年,由邱家二十一世邱安德醫師為彰顯家族及社會地位,自行設計並聘請大陸內地工匠渡海施作完工,為傳統客家夥房建築,其細部彩繪皆出自邱鎮邦之手。1950年花蓮大地震由傳統五間開改為象徵民間建築最高等級七間開格局的瓦房,屋柱採用本地產的牛樟木,屋頂樑架及牆面則以檜木居多,整幢建築的外牆彩繪以紅、藍兩色系為主,有竹節石雕廊柱、繁複精緻的雕花斗拱、外牆花窗及彩繪等,形成完整的人文空間,被推崇是花蓮縣藝術價值最高的古厝。
空間細部之繪畫與墨寶為觀賞的重點,除了廊木樑上傳統民間故事外,正廳內非傳統的彩繪如油畫大船入港,象徵財源廣進也頌讚著日據現代化建設,在這裡可以看出主人與執政者之關係斐淺,牆上的墨寶是日據時代書法家劉家驥的真跡更為珍貴。
地址:花蓮縣富里鄉東里村道化路32號
長良社區
本地舊稱「舊庄」,道光年間平埔族人從屏東移居開墾,後來因人口日多,部分族人越過秀姑巒溪到東岸新建部落,故居稱為「舊庄」,將新居的聚落稱為「大庄」、「新庄」(今富里鄉東里村)。日據時代,有宜蘭連氏家族在日本政府獎勵下,前來開墾兩百餘公頃的農田,把一片荒漠草原開闢為阡陌良田,1937年日人把這片良田取名為「長良」,名稱沿用至今。
周遭老舊的平房
曾經的繁華-連家古厝
連家在日據時期間為長良地區相當有名氣的大地主,大正年間,當時由日人士倉光格與宜蘭人連碧榕首先向官方承墾了130餘甲土地,並且開始興築水圳,成為長良地區首屈一指的大地主。1928年5月,連氏成立了「東台振業合資會社」,除經營自己向官方承租墾的土地外,也兼營日人倉光格申請的土地;到了1931年時,至少已經在長良地區開墾了86甲多地。
古厝建於1930年,當時正是連碧榕事業鼎盛之時,會社裡僱用了大批的拓墾工人,所以連氏在起造家宅的同時,也一併興建了供「薪勞」使用的廚房、廁所及浴室等設備,是一棟中式三合院式建築,儘管現在人去樓空,仍可從房屋的規模還有周遭的設施看得出連家當年顯赫的家世。2004年3月19日登錄為歷史建築。
連家古厝是一座三落的建築與倉庫群,在當時堪稱為罕見。連氏古厝群稱得上是日據時期東台灣地區的大手筆,它代表了當時東部的拓墾社會與地主家庭的生活模式。新厝則是指今長良里西側第一鄰山腳一帶,日據末期連氏家族在此地新建一座大型倉庫,而有了「新厝」的名稱。
格局仍保存的完整,木結構四垂頂的五開間三合院,樑、檻、柱採用楠木與櫸木,外牆融合土雕與木板兩種構造。原有的木造格局、樑柱都很完整,ㄇ字型建築七間起的大型鄉村住宅。門前有庭院水池維持傳統形式。
清澈可倒映的水池,可見後代子孫細心的維護周遭的環境
住宅左側倉庫石頭砌的牆厚度兩尺也是別處少見的景象,為連家當年的倉庫,看格局也不難想像連家在地方上是有錢的富豪,在地方上是有影響力的。
這周遭大片林地也是連家的土地,環境還蠻清幽的
地址:花蓮縣玉里鎮長良12號
如何抵達長良?北上台9線-->左轉長富大橋-->右轉長富產業道路即抵達
西行台30線-->玉長大橋-->卓富產業道路直行即抵達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