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1A:花蓮縣富里鄉(I)-富里村、石碑村、豐南村(315)

旅行日期:2017/07/10 (一)
東竹車站(台東線95.7K。上行車站:東里車站,下行車站:富里車站)

富里車站(台東線101.9K。上行車站:東竹車站,下行車站:池上車站)
1926120日設「公埔」停車場。由於昔日少有私有放牧場,而此地建有一平埔族公有放牧場,故將此地稱為「公埔」。1937111日因此地土地肥沃,地名和站名同時改為「富里」迄今。
現今站體配合「花東新車站運動」計畫改建完工,由宜蘭的常式建築事務所設計而成,以「大地上的穀倉」為發想,面對山巒與田野,以低調謙遜的手法,形塑出豐饒而簡鍊的「富米之倉」,將車站與地景融合為一體,呈現新車站的地方意象。榮獲2017年香港建築師學會兩岸四地建築設計大獎,在「運輸及基礎建設項目」中取得銀獎佳績,又因金獎從缺,等於是第一名!
富里車站南下月台
月台連通道迎賓牆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富里教會
為台灣東部歷史最悠久的長老教會之一,最早成立於1878年,初名「石牌教會」,1877年一位名「源春」的宣教士,由阿里港(今屏東縣里港鄉)來到此,開始傳福音。起初當地發生嚴重的瘟疫,而宣教士藉由祈禱水救了不少居民的生命,讓福音的種子開始散播出去;1918年命名為「光埔教會」;1938年改名為「富里教會」至今。

1951年花蓮大地震建築不敷使用,1953年改建為現今的建築,由建築師涂清元先生設計而成,仿西方巴洛克式建築的外型,斑駁的灰色水泥牆與藍色門窗的搭配,透露出多年歲月的洗禮,而圓拱形列窗的風格優雅而特殊,現在為許多遊客來到富里鄉的遊客拍照打卡的景點之一。
教堂不但見證了本鄉移民的遷徒歷史,同時是花東縱谷開發史上最佳的見證者。
地址:花蓮縣富里鄉中山路292號
富里鄉公所

公埔文物館 (鄉公所舊址)
前身為富里鄉公所舊址,建於19598月中旬,建築具有立面的水平及垂直線條、入口簷板及屋頂突出的女兒牆,屬於二戰後,現代建築裝飾藝術風格形式的建築之一,具歷史價值意義。

自鄉公所1979年遷址後,曾為地方老人會館及社區居民的公共空間,2007年由富里鄉公所規劃為公埔文化館,20121123日取得使用執照,同時試行營運, 期間每年皆辦理多場地方藝文研習及展演活動。於隔年正式揭牌營運,串連南區生活圈, 聯合推行文化活動產業,傳承公埔文化精神。
 地址:花蓮縣富里鄉中山路184

富里公埔庄役場
這一棟建築物前身為1926年大庄區役場在富里村內設置辦公廳舍,仿文藝復興時期鋼筋混泥土建築,是日據時期的鄉公所,目前為石牌社區守望相助隊使用空間。

當時這棟富里庄役所只有中間主建築物及左邊的建築物,後來才又興建一棟與左邊一樣的建築,就成了「凸」字型的建築。二戰後,拆除右側建築,留出一條通道,旁邊興建一棟新的辦公廳舍。建築先後是鄉公所的戶籍課(今戶政事務所),後來戶籍課改制撤除後,由電信局進駐於此,因此外牆還隱約看的出「電信局」的字樣。
這棟建築是目前花蓮地區可說是唯一一棟日式庄役所建築仍保存下來的建築,也因此更顯得他的重要性及獨特性。
地址:花蓮縣富里鄉中山路182號
街道上仍有不少老舊建築

瑞舞丹大戲院
戲院自1962年正式營業,但隨著電視普及和人口外移,1998年停止營業。而戲院的保存的狀況完整,不難想像曾有的風光,看著陳舊的木板門彷彿訴說著曾經的門庭若市與人潮不再的落寞。進去裡面需要經過屋主同意才能進去唷~
這是昔日戲院的觀眾席,能夠想像鼎盛時期看電影一位難求的情景
地址:花蓮縣富里鄉富里村永安街106號之6
石牌社區入口意象
名稱源自村內有「石牌」,是村民早在公埔遺址公告前,從群石中取一片石牌豎立於社區入口處作為該村的精神堡壘,此即村名的由來。
 來到這裡主要重點就是找尋卑南文化中的「公埔遺址」,沿途騎上去上方

公埔遺址
富里在新石器時代史前期間,大約距今2000~7000年間,就已經有人類居住,鄉內目前已發現有十幾處史前遺址,其中以公埔遺址最負盛名,位於石牌村,海岸山脈西側前緣的小山丘坪,遺址範圍長約700公尺,寬約250公尺。遺址年代距今約3500年至2000年。在1930年代由日本的研究學者鹿野忠雄所發現,所以用當時的舊稱「公埔」來命名。1988年經內政部指定為三級古遺
遺址上聳立的「石壁」推測為古老建築的遺跡,為歷經三千年木造建築結構腐朽後,所殘存的遺跡是目前台灣已知最大的石壁遺跡,文化內涵研判歸屬新石器時代晚期之卑南文化,為花蓮縣境縱谷南堤卑南文化代表性遺址。
在遺址上可以明顯看到三件石壁,其中兩件為「對立平行排列」,如下面兩張圖片
這一件則是單獨立於地表,又帶有破損的穿孔,推測可能是使用該區域內發現的史前石壁遺留加以雕刻而成。

 遺址地點海拔263公尺,可眺望周圍縱谷景色
太魯閣自強號呼嘯而過,前方的縱谷景色、後方的中央山脈山色均收盡眼底

台23線(富東公路)騎步走
又稱富東公路(連結富里與東河的道路),全長45.503公里,是連接花東縱谷平原與花東海岸的重要道路。
起點處
富里大橋景觀(鱉溪)
經過人工穿鑿的小山洞的「石門」景觀
公路沿途的高低起伏不大,每一段都會看到不同的景觀,非常值得一遊
為何叫小天祥呢?因峽谷地形和中橫公路上的景觀相似,所以小天祥之名號不逕而走,成為一個觀光景點。下方為石門隧道。
發源自海岸山脈的鱉溪,潺潺水流穿過堅硬的都巒山層火山脊,形成一處長僅500公尺左右的深邃峽谷,下方可以看見清澈的溪水還有奇形怪狀的巨石堆疊在河床,一旁的石壁上還有水圳,不僅能夠引水灌溉農田,也是附近部落居民家中的日常用水來源唷。
吉拉米代部落
「吉拉米代(Cilamitay)」位於富里鄉豐南社區,在阿美族語的「大樹根」之意,據說是早期族人覺得離耕地太遠,遷移至此時看到楓樹樹根大到可以當橋梁而以此為名,在花東縱谷裡緊鄰海岸山脈的阿美族部落。
 部落位於7K
部落的聚會場所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豐南教會
周遭的山景如果能夠搭配金黃色的稻田想必一定是超美的一幅畫
周圍的稻田已經收割完畢並且有燒田的痕跡。燒田的好處可以產生鉀離子,可中和土壤的酸性,另一方面可增加有機物使得土讓能夠肥沃,下次能夠方便耕種。
過石門橋後向左拐進豐南部落聯絡道路,就抵達吉哈拉艾囉,這是位於進入部落橋邊的景觀
此聚落落位於海拔300-500公尺的山谷中,為吉拉米代部落的一部分,清朝末年族人移居到此,當時河谷兩岸盡是又大又粗樹根,進出都得沿著樹根前進,便稱此地為(Gilamitay),阿美語稱「有樹根的地方」。部落祖先為了農耕,在山坡上沿著地形的起伏開闢了層層疊疊的梯田,並保留傳統密集的人工耕作方式,與山林共生共存。
值得一提的就是園區包括石門圳在內的6條百年水圳,串連起吉拉米代部落的生活與文化。百年來族人與水圳共生共榮,並制定繁複的規約管理維護,持續耕種引水從未荒廢,因而延續了百年地景,造就豐富的生態以及生活文化,聚落與自然和諧共生,保留了寧靜緩慢的恬淡生活。2012年花蓮縣政府將「吉哈拉艾聚落」登錄為文化景觀區,並在2016年獲得聯合國「全球百大綠色旅遊地選拔」的認證。
保留至今超過百年的部落房屋,以前是獵寮作為休憩之處,現今作為休憩的地點。
部落的周遭山岳景色

部落不定時舉辦部落園區導覽活動,需要電話團體預約才能夠真正體驗他們的農耕文化還有部落生活,有機會的話下次我要深入體驗他們的深入導覽囉。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0-010A:慢城南庄系列(I)-南富村(063)

2016-032:嘉義縣朴子市-朴子老街區巡禮、第一零售市場、樸仔腳夜市、宏賓旅社、牛挑灣社區、德興社區(239)

2020-010B:慢城南庄系列(II)-員林村(063)

2019-010:嘉義縣義竹鄉古蹟巡禮(240)

2020-018C:日月潭新山味邵族風味餐廳

2020-029B:高雄市楠梓區(II)-右昌楊家古厝、林家古厝、元帥府、援中港溼地公園(171)

2020-047B:高雄市大寮區(II)-潮寮吳家古厝、山仔頂陳家古厝、共益磚窯廠遺址

2019-029A:彰化縣和美鎮雅溝社區造訪

2020-023A:漫城南庄系列(III)-走訪南庄東村、南江村老街(063)

2015-045A:台中市南區(I)一林氏宗廟(林祖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