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8A:台東縣鹿野鄉(I)-瑞和村、瑞源村、瑞隆村(319)
旅行日期:2017/07/25 (二)
抵達鹿野鄉界
台9線340K處(此為舊里程數,由於蘇花改截彎取直,因此里程數改為329.5K)
瑞和村介紹:
日治初期,大埔尾除部分為大埔尾社阿美族人的水田外,其餘仍是芒草叢生的荒埔地。1918年台東製糖會社在大原、瑞源設立移民村,於是漸有漢籍移民往來大原、大埔尾間墾地種蔗,1923年7月,里壟線鐵道在此設立大埔驛,阿猴寮,加拿大的客貨都在此出入,於是漸漸有漢人移入形成聚落。光復後改稱為瑞和,一開始隸屬於瑞豐村,因移民持續移入,人口增加,1968年就從瑞豐村分出去稱為今日瑞和村。
本村有三個聚落:以漢人為主的「瑞和社區」,客家人比例較高;以恆春阿美族為主的「瑞興社區」,光復後由瑞源大埔尾北社遷移形成;以秀姑巒溪阿美為主的「寶華部落」,原為1960年代新竹縣竹北客家人移墾而成的聚落,後因交通不便,居民逐漸將土地賣給自花蓮縣瑞穗鄉移入的阿美族人,遷回原籍,寶華因而成為阿美族的聚落。
瑞和車站(台東線128.3K。上行車站:關山車站,下行車站:瑞源車站)
瑞源村入口
瑞源車站(台東線131.1K。上行車站:瑞和車站,下行車站:鹿野車站)
1923年7月14日,「大埔停車場」開始營運。光復後改稱「瑞豐站」。1984年改為鋼筋水泥結構建築。1986年降為簡易站;1989年改為招呼站。
車站旁邊的企鵝石雕
位於瑞源車站附近,一個充滿古色古香的老街區,建築不但保留完整,且還有社區彩繪,令我不禁駐足看一眼
瑞景路二段36~38號街屋
瑞景路一段342~346號街屋
瑞景路一段310、312、316號街屋
水塔
「瑞源小學堂」這是社區自發性成立的公益課輔,有感於社區內有不少外籍配偶的子女在學習上有困難,收置中低收入戶、單親、隔代教養及身障、外配子女或原住民家庭等弱勢學童,有人提供場所、捐贈物資、出人力,將閒置空間化作愛心教室,收置低收入戶及外配等弱勢學童,不但教他們功課還提供愛心早餐,目前主要靠地方愛心人士提供無償空間、捐贈物資與排班義工來運作。
經過社區伙伴的齊心合作,把整個空間簡單粉刷與彩繪活絡了起來
地址:台東縣鹿野鄉瑞隆村瑞景路一段260號
客家文化在鹿野鄉而言是重要的代表文化之一,而早年桃竹苗一帶的客家移民散居在鹿野鄉各聚落,其中以瑞源地區最密集,也留下許多珍貴的客家文化資產。而水車米廠及客家菸樓就是客家文化資產的一環。
▲客家代表花:牡丹花,代表富貴之意
▲農村景色的彩繪牆
瑞源(彭家)水車碾米廠
彭家水車米廠為縱谷地區碩果僅存的水車米廠。1942年彭相增搬至此村定居,台灣光復後,彭相曾與友人林萬將合夥開設碾米廠,當時碾米廠採用木製廠房,動力則是採用日本製的「渦輪直立式水車」接引鹿寮溪水,引入米廠後方圳溝,再流入蓄水池帶動水車轉動,進而帶動上方的齒輪皮帶,皮帶在轉動「土礱」(土礱係利用研磨的原理稻殼與稻殼相互摩擦去粗糠成為糙米),另將糙米放入一旁的精米機之後,便可成晶瑩剔透的白米。而水車米廠只要懂得利用水利轉換動能原理即可輕鬆進行碾米工作。
彭家水車米廠由於碾米量大,加入鹿寮溪水變化大,而且圳溝小,供水不穩定,為增加當地農民經濟收入及自身碾米需要,於1954年由彭相增與瑞源村長徐平南開鑿豐源圳,於1956年完工,瑞源地區600多公頃的旱地,變成了雙期稻田,村民獲得改善。而彭家水車米廠的水源也改採用豐源圳水利,豐沛的水源,讓水車米廠運作更加順利。
在這期間也在旁邊興建了20坪大小的大阪式客家菸樓,為土角厝,內部設有烘烤設備(包括菸葉掛架與鐵管加熱設備,屋頂採用加高設計,設置通風排氣窗,外觀為雙層屋頂風貌)但是興建完成後只烘烤過一期菸葉就停用了,主因是收入不如預期加上中間商剝削。
瑞源水車米廠自轉運以來,幫助過許多當地貧困人家,但是自1965年政府推動農村電氣化後,水車米廠逐漸被電力自動化米廠取代,瑞源地區米廠一間間倒閉,彭家水車米廠也在1972年停止營業,從此荒廢數十年至今。
內部房屋的外觀
窗戶與門簾為客家花布
家庭式碾米機
米廠左前方則是設置一棟兩層樓建築,一樓開設製材所,動力同樣用火車,而二樓當作住家使用。
瑞源彭家水車米廠連同客家菸樓,面積約有90坪,包括有客家菸樓、米倉、碾米廠機房、製材所、民居等五大區.為了重現客家文化,鹿野鄉公所獲得客委會補助,推動鹿野鄉客家特色文化加值產業發展計畫,將荒費超過30年的水車米廠及菸樓重新整理,在獲得彭創業及彭正業兄弟兩人同意,於2005年展開整修,於2006年完成,鹿野鄉公所將此規劃成一處展示客家文化的空間,除了介紹鹿野鄉客家文化外,更將展示解說客家菸樓文化,水車碾米廠等,開幕之後,將增設遊客服務台,販售客家美食及其他紀念品,甚至設有咖啡雅座,瑞源水車米廠將成為瑞源社區重要的觀光景點。
地址:台東縣鹿野鄉瑞隆村興民路15號
瑞源花布燈籠工場
2003年瑞源社區成立了全台首座花布燈籠工廠,帶動花布燈籠的風潮,在客委會及台東縣政府的協力之下,在2008年利用退輔會之閒置空間,改造成一處規模頗具的花布燈籠工廠,讓瑞源花布燈籠文化更上一層樓。
全新的瑞源花布燈籠工廠,係利用退輔會廢棄閒置的農場房舍轉型。2010年在文化部地方文化館補助計畫,進行轉型成「瑞源社區花布燈籠文化館」,除了繼續生產課室花布燈籠外,將開發各式客家花布產品,且成為客家文化展示教育的場所。
在仙人掌鄉土工作室團隊協助下,瑞源花布燈籠工廠成為溪北社區改造示範點,仙人掌與瑞源社區展開一連串的活化計畫,從外部空間及內部展示空間的活化,簡報室,建物消防安全,指標系統,DIY體驗,多功能咖啡吧設置等。這些將扮演活化瑞源社區指標。
地址:台東縣鹿野鄉同興路156號
接著來到了豐源圳
豐源圳由來:
早期鹿野鄉一帶乾旱缺水,為解決水荒,由地方人士發起,村民自行開鑿水圳,從關山鎮月眉取水引入大原地區,讓原本乾旱的荒埔變成六百多甲良田,此水圳始於瑞豐村,終於瑞源村,故名為豐源圳,並造就現今富饒的農村景觀。
二層坪浮圳(水橋)
台東縣鹿野鄉大原社區於1950年代,大批西部客家移民入墾,原引取鹿寮溪灌溉用之水漸不敷使用。加上鹿野大圳之闢建,水源不足灌溉下,遂有新闢圳路之議。在關山鎮月美地區覓得新水源後,大原地區全體居民不分族群義務勞動,以傳統人力及粗器挖掘,歷經9個月後終於完工通水。
水橋屬豐源圳第十支線,因中斷地形凹陷,為克服高度落差,當時居民以人工挑土墊高水路的浮圳方式輸水至二層坪高地。然原有浮圳為農民以克難方式自行修築而成經年累月之淤積、滲漏及下陷造成輸水困難。台東農田水利會乃於2013年向農委會爭取經費改善,設計上採用全台唯一仿糯米橋拱橋造型改建,目的為了讓野生動物可以通過而不受阻隔,因此兼具美觀與生態保護的功能。因為水道橋的功能與獨特設計,為了將水運送到遠方的二層坪高地灌溉,所以縱谷這個方向其實地勢比較高,你會發現水是往山坡那個方向流去,在錯覺下彷彿也有水往上流的奇幻感覺。
遠遠便可看見一處紅色長城穿梭田埂
牆上還有務農場景的浮雕
前方大片的水田景色,後方襯著山巒景致
前方的瑞源聚落、瑞隆聚落與後方的中央山脈
水田倒映天上的白雲景色,後方為海岸山脈
騎著單車徜徉附近的的田間小路,周圍景色加上蟲鳴鳥叫聲,與大自然共舞,是人生一大享受與樂趣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