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7A:台東縣池上鄉(I)-池上老街(318)
旅行日期:2017/07/25 (二)
第二天從鹿野兩鐵運送到池上
池上車站(台東線108.8K。上行車站:富里車站,下行車站:海端車站)
知名的池上便當即起源於此站,站房配合「花東新車站運動」計畫改建完工。站體在設計的風格融入了穀倉的概念,利用大量玻璃帷幕引進了台東的日光到車站內,具有有日式色彩的車站。
車站的裝置藝術-《風之谷》
以片狀的雲朵呈現當代簡潔意象,一片片柔美且交織出風所吹來的層次意象,不鏽鋼鍛造而成,在鏡面的處理下,展現一種輕盈。在日間,因光線的變幻下,反映出環境而產生不同的風采;夜間時,材質沖孔網狀的特性,使內部設置的燈源散發開來,整朵雲流瀉出光的氣氛,高低懸吊散佈在空間中,和壁面作品連結,成為一幅立體的美麗山水意象。
池上車站北上月台與莒光號
在月台上可以看到中央山脈的景色
池上車站前右前方約30公尺處的水井,是池上第一口古井,目前仍保存完好。1926年,玉里至關山鐵路通車,亦即花東縱貫鐵路全線通車以前,已經存在了,至今91年歷史,為當時居民主要飲水來源。福原國小和台躺池上原料區的水井是相繼其後才有。
池上地區飲水演進過程為:河水-->水井-->碰埔-->自來水
車站旁邊的鐵道員工的宿舍,目前還有住人唷
池上鄉公所
池上天主堂
地址:台東縣池上鄉靜安路3號
福原國小
1913年日本人在池上鄉設立的福原國小之初始即命名為「新開園蕃人公學校」。1926年台東線鐵路開通後,由於池上車站的設立,池上(即現在的校址)的交通就較原本的校址所在地「新開園」便利,而且日人也在池上設立了「莊役場」(即鄉公所)、「警察衙門」(即派出所)等公共設施,遂於1936年4月將原校址遷至池上。學校外面有一排三棟相鄰的日式老屋就是當時建立的。
日式舊宿舍群為檜木構造及編竹夾泥牆搭建而成,其中這一棟前身為舊校長宿舍,近年因池上老屋興業活動,為原本頹圮的第一間的校長宿舍重新修復。
希望地方有經費能夠繼續維護這些文化遺產,結合周圍的日式宿舍,將來成為點亮地方的一個新據點吧~
這棟是學生的活動中心,外觀看起來也非常的復古,建築風格更是值得細細品味的地方
校園壁畫
伯朗大道的意象彩繪
金黃色的稻田與盛開的向日葵、波斯菊花海,象徵欣欣向榮
地址:台東縣池上鄉福原村中華路9號
五洲戲院
台東的電影院有北天王與南天王的稱號,其中北天王指的是池上五洲戲院,南天則是大武鄉的大武戲院。這座戲院興建於1965年的,而電影院不像都會區播放院線片,而是三輪片,儘管如此,當時若能到戲院看電影是非常棒的娛樂活動,裡面空間可容納400~450人,鼎盛時期每場次的電影幾乎都是滿到外頭的人潮。
隨著經濟型態的改變,開墾的工人與商人已經搬離,留下原本在地從事幹活的農人,他們較少有空閒看電影,因此電影院的人潮已不復見,加上電視、錄影帶的推出,使得戲院的生存更受到挑戰,最後不敵時代的變遷而拉下鐵門而結束營業。
2013年,當地文史工作者林建宏,邀請早年畫電影看板的老師父魏期章,在五洲戲院的賣票窗口,畫上「八百壯士」和「小城故事」巨幅海報;老戲院,風華再現。
以前的電影票非常便宜,錢非常的小呢,還有售票口也完好如初。在電影院輝煌的年代,情侶約會都會選在電影院看電影,他們的「幸福.原來在這裡」。
地址:台東縣池上鄉中華路20號
福原打鐵店
在農業時代,幾乎每個鄉鎮村莊都會有一間打鐵店,當時一般百姓的家用及生活用具,如菜刀,以及農耕器具,如鋤頭鐮刀等,都需要打鐵舖,因此生意相當好。打鐵坊前身可追溯到日據時期,他的三叔公跟四叔公是嘉義知名的打鐵師傅,被日本派到台東煉造武士刀與農具,打好的鐮刀、鋤頭與獵刀先交由日本政府,再分配給一般百姓,而他的父親從十三歲就跟著叔父學技術,也習得日本對於刀具對品質的嚴格要求,鄭銘昇更是從小就在打鐵聲中長大。在鼎盛的年代,店裡有兩座窯爐,鍛造刀具時,更是一點也不能馬虎,一把刀就要四個人力:三個人在牛角鉆打造一把刀,一個人專顧火爐。
1990年代,隨著農業沒落及機械化,農具使用量減少,再加上中國廉價刀具進口,打鐵舖已成為瀕臨消失的產業,老家的打鐵鋪甚至窯都拆了,變成置放雜物倉庫。直到政府推動農村再生計畫,與推動閒置空間再利用,於是擁有傳統打鐵技術的鄭銘昇,在幾番考慮之後,決定回到老屋重新裝修,並將打鐵窯再度搭蓋起來。
在紅磚牆上寫了好多串英文,真有意思
一把好的刀子須將鐵中間撥開夾上綱彈,用鐵鎚敲出形狀後送到火爐,用焦炭以1600度高溫燒得通紅,快要遍鐵水時迅速抽出,並且敲打無數次,如此千錘百鍊下,才能夠磨出銳利的刀子喔。
純手工製造的各項刀具,從獵刀到菜刀都有有的是黑的,有的是銀色的,非常多元
地址:台東縣池上鄉中山路194-1號
池上電氣行
早年的出售電氣產品、材料的商店。也稱為「電料行」。
池上書局(池上地區歷史悠久的書局)這棟四連棟的日式建築已經人去樓空,外觀經過長年的風雨使得斑駁不堪
慶豐餅舖
龍泉商行
仁成醫院,也是一棟走過半世紀以上的醫院,為地方民眾看診就醫的地方
田味家(成信商號)
田味家是力尤幾年前開的甜品店,接下家裡的瓦斯行後,慢慢開始趁著暑假瓦斯淡季賣起剉冰,自家用在地食材熬的水果醬料,味道實在又真誠,深受大家喜愛,於是又慢慢發展出冬天的杏仁茶、牛汶水等暖呼呼的點心。
兩年多的經營下來,力尤中山路上的小店已成為在地人話家常的好去處,也提供旅客夜晚一個溫暖的角落,親切熱情的人格特質,總能讓在此駐足的旅客感受到滿滿的人情味,她希望未來透過這個小店,慢慢找回以前常吃的田邊點心,找回童年時熟悉的原味。
各式甜品、飲料、冰品、肉粽、油條等商品讓你選擇好吃的剉冰,大碗又料多實在,在炎熱的夏天能夠沁涼一下~
地址:台東縣池上鄉中山路242號
多力米故事館
本館前身為建興輾工廠,創於1940年,是池上老字號的碾米廠,在老米廠原址打造多力米故事館,是梁老闆推廣稻米文化的一種創舉,2008年2月2日世界溼地日開幕,將老米廠與土地的故事,圖文並茂的展覽以及生動活潑的體驗活動呈現在大家面前。
源自於為打擊仿冒池上米,而由建興米廠、池上鄉農會、陳協和米廠、錦和米廠、廣興米廠、瑞豐米廠達成共識所推廣的共同品牌。
這個超大型的木造土磐間,是早期農村的用來碾米的機器以下是介紹:
「土礱間」是指早期農村的碾米廠,接受農民委託碾米加工或稻殼收購,還兼具金融借貸、米穀仲介交易的功能,與農民息息相關。
基本上碾米可分為「礱穀」與精米兩個階段,「礱穀」是將稻殼去除成糙米遺留的稻殼稱為粗糠;「精米」則是進一步除去糙米外表的黃膜(胚層)成為白米,脫去的膜就是米糠。
1920年代左右,台灣農村開始引進機械動力的碾米機,早期的機械式碾米廠大多為木造機殼,包含礱穀機、碾米機、輸送管、風鼓、相選篩、細選篩等碾米設施,以皮帶傳動馬達動力,碾米機雖然看起來像一整台,但其實「礱穀」與「精米」過程還是分開作業,因此有兩個卸料口及兩個出料口,分別將稻殼礱脫穀成糙米、輾除米糠成為白米。
池上飯包故事館
池上飯包的歷史,要從1941年,李陳雲女士的番薯餅說起......
光復前後,花東鐵路需要八小時車程,來往旅客須自備食物充飢,而當時先輩在車站前賣番薯餅服務旅客。後來為體諒出外人辛苦,開始製作飯包在月台叫賣。初期的飯包適用曾經進貢日皇的池上米,炊製成米飯,再以手工捏製成三角形飯糰,放在竹葉上.其上鋪放肉,黃菜頭,烤肉乾,豬肝,受肉片,一小塊蛋餅及當地大坡池所捕獲的小蝦和麵粉由炸成的炸蝦餅及梅子以幫助開胃。包裝後將其以油麻繩繫牢,頗受旅客青睞。後更使用公母材所製作的木盒,作為飯包的包裝,使池上飯包有另一種風味。
2000年10月25日,集山機構將池上飯包老店導入新的經營團隊,命名為「悟饕池上飯包」。更推動全國各地連鎖加盟,並拓展至海外,以悟饕池上飯包的家鄉口味,一解游子思鄉之情,嘉惠更多饕客。讓真正70年池上飯包老店關懷出外人的精神擴展傳承,永續經營。
來到這裡可以嚐嚐他們的池上便當,除了內部用餐,遊客更可選擇坐於台鐵退役的火車車廂內用餐,充分感受在火車上的懷舊風情。
模擬光明戲院的場景,並且這裡也有提供碾米的體驗,有興趣可以與櫃檯詢問
牆壁上掛的是以前的相片與一些宣傳海報,讓你有穿越時空的感覺
早期的教室景觀,以文字及圖片介紹池上飯包歷年來的發展沿革
牆壁上有早期池上老街的插畫,周圍販賣各式有關米的糖果餅乾
早期做飯包時使用的傳統爐灶等器物
阿嬤一再叮嚀:「飯包是做給出外人吃的,一定要用心做。」就是這種關懷出外人的心情,多年來盎池上飯包,由東台灣池上鄉揚名至全省。
來嚐一下他們的便當囉
地址:台東縣池上鄉忠孝路59號
清河堂
「清河堂」原本在花蓮富里鄉的永豐村,屬平埔族番王所有,後來由萬安村的張家人購置,先將以卡榫為主結構的房子拆解後用牛車載運過來,從花蓮到同鄉的石牌村進行組建,最終落腳在萬安村,也因此被稱為「移動的城堡」。
現今的清河堂仍保留有長期以來的生活足跡。除了住家空間,也將廢棄的豬舍改造成農村休閒體驗區,用農家的古早大灶煮出好吃的米苔目,以周遭植物自製手工皂,將古厝旁的小屋改為開課教授編織課程的小教室,歡迎對農村生活有興趣、想來感受的遊客來體驗農村生活。
地址:台東縣池上鄉萬安村龍仔尾9鄰24號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