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2B:台中市大雅區(054)
旅行日期:2017/08/02
(四)
大雅區公所
基督教大雅門諾教會
有鑑於本鄉必要設教會,遂於1960年4月30日租備永和路99號(今文豐堂文具行)舊址為教會佈道所,並舉行開幕典禮,並聘請潘振聲為首任宣導師。1959年發生的八七水災,使得佈道所入水至脅下,全部倒塌,造成嚴重損失,為要維持信徒之信仰,暫借大雅國小教室一個月久,繼之搬到弟兄蔡炳雄店銶樓上為臨時佈道所,至1961年3月21日新建拜堂落成。
大雅教會創設者為高甘霖牧師,歷經潘振聲、蔡炳火、陳進昌、翁天民四任之後,於1967年6月與陳淑靜(現任惠明學校校長)、蔡美玲(現任雅音幼稚園主任)共同商議,合力籌辦,並在教會輔助之下,於當年九月完成設備,經政府立案,成立雅音幼稚園迄今。
地址:台中市大雅區永和路212號
大雅謙興堂(張家古厝)
座落於的謙興堂,是前縣議員張啟三曾祖父張壬梓於清代咸豐末年所建造,至今已近160年的歷史。
張家古厝是三合院式房屋,佔地廣闊,建有七百餘坪之三合院房屋,左右均有三護龍,向外有七道大門的大宅第,結構宏麗,古色古香。至今牆瓦、門窗、柱樑等等完整無缺。後堂供奉張氏歷代祖先牌位。內庭兩側種植盆景及奇花異草頗多,爭豔鬥麗。外埕比較寬敞,種植花木及荔枝樹,還有一個蓮花池,池內種滿了蓮花,花開時鮮艷芬芳美麗。
外牆門樓,馬背收脊,磚斗砌,門額上使用郊趾陶浮雕「西庚獻瑞」
內埕門樓題有「長發其祥」,取其吉祥之意。
正廳為三開間,左右過水廊已改為密閉的房間,正廳前有燕尾脊大門,左右院牆上有磚砌的對稱窗櫺。
地址:台中市大雅區橫山里中和路3號
忠義社區
忠義里,位於大肚山台地,北邊與空軍清泉崗基地相望,南面為陸軍營區,屬於為台中少數保存完整的大型眷村,昔日稱為「十三寮」,因日據時期為十三航空隊醫療所而得名,與當時的「公館飛行場」,形成重要的航空基地。二戰後國民政府接收,接受美軍聯防協助與進駐,成為冷戰時期美國空軍重要的東南亞據點。1966年改名為「清泉崗空軍基地」,以紀念徐蚌會戰亡將邱清泉,並且逐年擴建成為遠東最大的空軍基地。
這裡與一般眷村最大的不同的是:人口結構是由空軍軍民、閩南、原住民、新住民共同組成,是個具體而微的小型世界村,咱們進去一探究竟吧!
信字號義字號
日據時期,這附近除了八棟木造的醫療所及配屬的防空洞外,只有零星散落的幾戶人家,當時各棟的醫療所分別有診療室、手術室、病房、宿舍等不同功能,建築本體為挑高兩層樓高的大雙坡木桁架所撐起,利於通風、散熱。二戰後,國民政府軍隊進駐,同時帶來了大量的軍眷及退除役官兵,政府為了安置可觀的軍眷人口,便開始將這幾座大型醫療所內部隔成許多五、六坪大的眷舍單元,成為這裡最早的眷村。當初這些木造房屋,大多坐南朝北,屋身呈東西長向。每棟長約為五十公尺,寬約為十五公尺,中間為走道,兩旁戶戶相對。八棟眷舍後來分別依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命名,如:「義字號」、「信字號」。眷舍隔間牆則由最早的稻灰土埆牆改建為紅磚水泥瓦。
清泉崗聖潔會
清泉崗聖潔會於1963年完成獻堂,由瑞典籍文博、艾福生兩位牧師設計監造,建物散發出北歐風格。教堂創立時,時任裝甲兵司令的蔣緯國將軍大力協助,並親手種下入口兩株綠樹。教堂的設立不但撫慰了許多歷經戰亂離鄉背井的心靈,也讓在地居民找到心靈上的寄託。
教堂頂端設有大型的十字架,格外的醒目,正門上有著三扇並列之尖拱窗,以表「三位一體」的基督教教義,建築整體架構簡潔但不失莊重,反映當時代地域風貌與建築技術。教會紅磚搭配洗石子工法完成的傳統歐式教堂,與冷戰歷史發展息息相關,紅磚牆面曾以紅漆覆蓋,現已復原。
教會內側面牆尖拱窗特寫
清泉崗聖潔教會內長椅,從建堂至今將近六十年
地址:台中市大雅區忠義里仁愛路81號
原住民文化會館2004年開館,是台中唯一的原住民文化設施館舍,保存與發展原住民族文化,推展藝術傳承與展覽,具有教育及技藝研習、就業輔導、福利服務及集會的多元功能。持續推動整合改造,增加原住民族特色的生態公園及展演典藏空間,是認識原住民文化、生活藝術的場域,更是看清泉崗機場飛機起降的最佳祕境。
入口為原住民瞭望台
廣場有「台中Taichung」的大圖騰
社區居民時常可以看到飛機劃過天際的景觀,附近為清泉崗機場(台中國際機場)所在地
社區廣場
位於廣場的小型司令台仍懸掛著國旗、黨旗及國父遺像,見證了那個黨政軍不分的大時代,至今每年元旦的升旗典禮,仍是村子裡的大活動
社區過去的黑白照片,記錄當地居民日常生活的點滴
日據時旗遺留下來的防空洞,經過彩繪後更添加生氣,彩繪成社區導覽圖與原住民風格的彩繪圖騰
村子內的民宅大多集中在由仁愛路、忠孝路、信義路圈圍起來的區域周遭,以前全盛時期,這些店鋪生意興隆,是村子裡最熱鬧的購物街
村子內至今還留有眷村的住宅區
大家書房
靜宜大學教師奚浩幾年前為忠義社區拍攝紀錄片後,深深為這片世外桃源所吸引,後來乾脆在社區公園旁邊租了棟老屋,改造成「大家書房」,投入社區裡的共同課輔行列。書房裡的每一本書,都有奚浩對於閱讀及價值傳遞的觀點,引導小朋友在課餘試著用圖畫、影像記錄他們的村落,傍晚屬於課後孩子們閱讀互動的祕密基地
這裡有販售賣手沖咖啡與飲品
這裡沒有一般書店的喧囂,反而有種在自家書房的感覺,有很多種書本可供翻閱,也是有故事性且有人情味的書房。
社區羽毛球場
社區居民運動的好地方,牆壁也彩繪了眷村色彩的插畫,居民畫下印象中的忠義社區。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