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4B:新北市淡水區(II):真理街古蹟巡禮(092)
旅行日期:2017/08/08
(二)
淡水女學堂
日據時期命名「善樓」,創設於1884年,為基督教長老教會創辦,為台灣第一間女子學校,一開始大半是來自宜蘭的噶瑪蘭平埔族人。為鼓勵婦女入學,女學堂不僅免學費,並補助旅費、膳宿、服裝等。但台灣民眾依循禮教,不願女子拋頭露面、「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念根深蒂固,在經傳道士大力宣導後,女學堂學生最多時也曾達八十人之眾。此時的女學堂是一所以基督教為中心,結合老少婦女的學校,在培養台籍的女性傳道人員。
改制為中學後,於1916年由吳威廉牧師設計督建,是四合院中圍天井庭園的二層紅磚洋樓,正面有22個精美磚拱,磚材精美,採自松山機器窯,磚上有菱形S字之浮印,二樓回廊使用綠釉花瓶欄杆,正面山牆有濃厚的拜占庭趣味,以磚雕手法刻「淡水女學校」之中英文落款。百年來除了做為學校校舍、也當過女生宿舍、幼稚園等。浪漫的女校情境,更是歷代女淡江人精神所繫之地,現為私立淡江中學的「純德大樓」。
地址:新北市淡水區真理街26號
小白宮(前大清淡水總稅務司官邸)
緣於1862年7月18日滬尾洋關正式設立,淡水開阜後,稅務司實質上掌握了陽關行政與稅務大權,並興建海關官邸提供稅關長、秘書(書記)及其他關官員居住。
1895年日本向淡水海關稅務司馬士以五萬兩購回基隆及淡水關後,重新開設淡水稅關,由於淡水港沒落,關務悠閒,淡水稅關長中村純九郎發起組成「五十會俱樂部」,內設俱樂部,有遊戲室與食堂,提供書籍閱覽、棋類、球類、游泳等比賽,海關官邸則提供官員及俱樂部會員休憩、聯誼、進食等功能。
日漸荒廢的小白宮,於1996年曾經一度被財政部報廢,準備拆除建大樓。經淡水地方人士、團體、學者、專家,與當時的立委搶救古蹟行動,終獲得內政部回應,於1997年評定此洞官邸具有歷史意義,在建築上也具有獨特價值,指定為第三級古蹟。
小白宮是一棟殖民地式建築,建築為西班牙白堊迴廊式建築,俗稱小別莊(bungalow);小白宮的走廊樣式為維多利亞時代的紅磚鄉村建築與印度熱帶建築拱廊結合創造出的一種新樣式,走廊中有11個半圓拱圈,東、西面各有四個半圓拱圈,十分具有規律對稱的特性,在視覺上具有協調柔和與美感;而在東、西、南三面的拱券迴廊,除了添加視覺效果的美感之外,還可增加光照面積,使每一個空間都能得到充足的日照與視野,方便由室內觀賞室外景色,可見設計者的巧思與才能。從小白宮望出去的淡水河岸與對岸八里觀音山的景色
地址:新北市淡水區真理街15號
馬偕故居
這棟英國人稱為「帶走廊的平房式」(bungalow)形式的建築,是1875年馬偕博士所建造的寓所。坐落於蓊鬱青翠的埔頂,四望淡水山河美景。而這擁有優雅三面迴廊的白堊洋樓馬偕博士還在建築後方加蓋「讀書樓」作為讀書研究之用。他亦在此娶妻生子,馬偕故居甚至成為馬偕博士開拓宣教的重要基地,直到1901年馬偕博士病逝為止。
馬偕博士逝世後,華羅德牧師和宋雅各醫師等宣教師曾在此短暫居住。1912年馬偕博士獨子偕叡廉先生回台創辦淡江中學,再度以此故居作為校長寓所,直到1941年才因戰爭返國。
馬偕故居在二次大戰時,教會曾設「安樂家」,以收留失依婦女,爾後成為淡江中學男生宿舍。戰後,偕威廉先生再度回淡水居住此直到1952年。1965年真理大學創校後輾轉成為圖書館、實習旅館和學人招待所,馬偕家族返台也都下榻於此,本建築可說是馬偕博士家族紀念建築。
地址:新北市淡水區真理街4巷2號
教士會館
白堊洋樓為1875年馬偕博士所建的兩棟宣教士宿舍之一,這一棟作為馬偕博士助理牧師宿舍。自第一任華雅各牧師之後,繼有閏虔益牧師、黎約翰牧師及吳威廉牧師在此生活。之後,寓居本處者,還有羅虔益先生、孫雅各牧師和韋彼得牧師等。這些宣教士離開後,一度改為「婦女義塾校舍」。二次大戰期間也曾作為淡江中學男生宿舍。1971年改為真理大學校長寓所,最後由真理大學修復並改名為「教士會館」來紀念當初來台的傳教士
原與馬偕故居為同型建築,為便於覽觀山河勝景,二次大戰後租給德記洋行時加蓋了二樓而成今之樣貌,並在後院蓋了一座翹脊古厝。目前建築空間做為簡餐餐廳,提供飲料、輕食、商業定食、假日全天候早午餐、甜點。
地址:新北市淡水區真理街32號
真理大學
大禮拜堂
建於1997年,其外觀採用哥德式的設計風格,而內部則是以傳統設計為主,樓層分地下三層、地上四層、屋突三層,合計十層。建築方面為了突顯基督教教義風格,重複使用象徵「虛心祈禱的手」的尖拱造型,無論在主體建築、窗戶和大門,皆塑造出建築的獨特風格。特別的是,大禮拜堂內有全台第二大(僅次於國家音樂廳),同時也是全國第一台裝置有32呎音管之管風琴廠佩爾斯(PELS
& VAN LEEUWEN),是由荷蘭最大以純手工打造,與禮拜堂同為真理大學校園中的特色之一。
理學堂大書院(牛津學堂)
1872年加拿大基督教長老會牧師馬偕來台灣傳教,1880年在淡水創立偕醫院。1882年馬偕在淡水創辦牛津學堂(今理學堂大書院),為長老教會培育傳教、醫療和教育人才的學校。1914年將學堂由淡水遷至臺北雙連臨時校舍,其後改名為「台北神學校」,原「理學堂大書院」改設立淡江中學校,成為台灣北部第一間西學堂。
牛津學堂可說是真理大學、淡江中學等校的搖籃。馬偕在台灣所興建許多建築中,理學堂大書院是帶有濃厚中西合璧意味的一棟,採用均衡對稱,坐北朝南,同時屋脊立有八座小佛塔,以代替十字架。整體建材使用清水磚與閩南瓦,皆由廈門運入,其中小紅磚外面刷以油漆,以防風雨,且其尺寸比本地稍扁且長;三合土則是以蒸熟的糯米,加上石灰與糖漿搗製代替水泥而成。
牛津學堂的基本架構為兩進兩護龍的四合院格局,正廳屋頂裝飾有小尖塔,正門門楣為觀音山石,上題「理學堂大書院,Oxford College1882」,左右各有一護室,擁有台灣傳統硬山式板瓦屋面,以及西式的女兒牆和老虎窗,為一座具有中西融合元素的建築
旁邊還有噴水池
兩護龍(廳房)正面山牆設有一門兩窗,相當特別。
牧師樓
建於1909年,原為加拿大宣教士吳威廉牧師宿舍。由於1923年吳牧師病逝後,明有德、孫雅各兩位牧師在台北神學校與淡江中學服務時,也先後寓居於此,故有「牧師樓」之名。二戰期間,牧師樓一度為淡江中學男生宿舍,並改名為「青龍寮」。戰後,除了蘇若蘭和苗爾甘牧師曾入住外,也曾作為純德女中之琴房教室。最後一位居住在牧師樓的宣教士為郭德士長老,後於1965年因真理大學創校所需而搬離。
牧師樓為吳威廉牧師設計之殖民地式紅磚迴廊式洋樓。比例精準,砌功精湛,相當具有懷舊風情,是淡水難得之古蹟。
建築內部目前為庭園咖啡吧,除了箱用咖啡輕食外也能夠欣賞老闆掛在牆上的畫作
這棟也是由吳威廉牧師設計建造殖民地式紅磚迴廊式洋樓,建於1906年,為當時淡水女學校校長金仁里姑娘、高哈拿姑娘兩位女宣教師的宿舍。「姑娘」是台灣教會對外國單身女宣教師的尊稱,而曾經生活於「姑娘樓」的還有黎瑪美、安義理、杜道理和德明利等姑娘,二戰期間,姑娘樓一度成為淡水中學男生宿舍,並改名為「朱雀寮」。戰後,除了重回淡水的杜道理、德明利姑娘之外,在淡江中學服務的李仁美姑娘、高瑪烈姑娘也都居住於此。1965年因真理大學創校所需,最後一位女宣教師徳明利姑娘搬往淡江中學後,便成為真理大學校長室,校方加以維護保存古蹟至今。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