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4C:新北市淡水區(III):淡水郊區&漁人碼頭(092)
旅行日期:2017/08/08
(二)
淡水區行政中心
淡水李氏古厝
「燕樓」是李厝宗族的堂號,位在於北方忠寮淡水水源地上,又稱「旗杆厝」。是淡水望族,於乾隆年間由泉州渡海來台,並自淡水墾山耕田、落地生根,於咸豐年間子孫繁衍眾多,繼而發展為四大房,此時位於忠寮的古厝旁已闢為梯田莊園。
除了這一棟古厝,李家先後於忠寮興建四座大宅,由一脈相傳的李氏匠師所打造,無論建築形式、木雕、石雕,或是砌石牆,都極其講究並展現鬼斧神工技巧,值得前往觀賞。
地址:新北市淡水區忠寮里竹圍仔8號
是台灣目前唯一保存完整格定光佛寺,奉祀的是閩西汀州一帶的守護神「定光古佛」。1822年,閩西汀州永定縣金沙地方的移民羅可斌、羅可榮兄弟捐獻了土地,再由粵東的張鳴崗募款集資,於滬尾街東郊建造此廟,恭迎家鄉的守護神前來滬尾隆重祭祀。
鄞山寺居當時淡水主要市街的邊緣地帶,整座建築倚山坡而建,因廟前的半月池與廟後的兩口井,而留下風水上的「蝦蟆穴」傳說。
建築格局為「二殿二廊二護室」,前有池後倚山,形制非常完整。建築上的特色表現於石雕、木雕、剪粘與泥塑等裝飾,可能出自粵東名匠的手筆。
地址:新北市淡水區鄧公路15號
氣候觀測所
配合水上機場興建的淡水氣候觀測所,1937年籌設,1941年4月完工設立的氣象台淡水出張所,隸屬總督府氣象台,負責觀測氣象並且記錄沿岸的潮汐變化。淡水觀測所忠實記載著淡水地區歷年來的氣候變化,不但在氣象史上有其象徵意義,其科學性的觀測設施,亦可作為台灣近代化的史跡見證。
地址:新北市淡水區中正東路42巷6號
淡水文化園區-殼牌倉庫
1862年淡水海關正式開市,淡水港迅速成為北臺灣第一大港、佔全臺貿易量六成以上,茶、煤、樟腦為出口大宗。最著名便是英商寶順洋行住宅及殼牌公司之儲油槽倉庫。百年後,大多數的洋行、倉庫都被拆除,但殼牌倉庫因產權的糾葛被留下來,且在淡水河岸景觀保衛的行動下而被提報成歷史古蹟,成為淡水開港通商的黃金時代之重要證物。現為市定古蹟。
淡水殼牌倉庫擁有四座大倉庫、三座小建築物、油槽遺址,約近4千坪的土地面積,見證淡水開港、日本領台、二次世界大戰美軍轟炸台灣等重要歷史時刻,是北台灣少數僅存的洋行倉庫,也是台灣少數僅有的工業遺址古蹟。
2000年6月指定為新北市市定古蹟,同年年底台灣殼牌公司將殼牌倉庫地上物捐贈予淡水文化基金會,經歷7年古蹟修復工程,於2011年11月正式以「淡水文化園區」對外開放。設有「淡水殼牌故事館」,常設展出殼牌倉庫的歷史、發展沿革,亦為淡水社區大學辦學場域,並不定期舉辦各項藝文展演活動,推動淡水創發展與國際文化交流,淡水文化園區期能成為大淡水地區最具有人文精神、在地特色與國際視野的文化生活博物館。
此棟建築原為「潤滑油品儲放倉庫」,屋架型式採洋風正同柱桁架,於承重牆體中發現局部以日據初期的機製磚(S磚)砌築,為中期修繕工程的遺存。現作為藝文中心,不定期舉辦各式展覽、表演等活動。
原為「鍋爐間」,建造於日據後期,為殼牌公司因應增加輸油管動力,特別興建的簡易建築,建築採「硬山擱檁」式。現為園區洗手間及育嬰室
目前為藝術家駐村,並且規劃為e學苑、楊天奕水墨教室
外廓為兩道城牆,內層則為昔日的士兵寢室、儲藏間、辦公室等。目前已開放為展示的地方,陳列著淡水老照片以及與砲台相關的歷史資料。
滬尾砲台的炮座,當年的火炮均毀壞不見
礟台的內部
一滴水紀念館
淡水魚人碼頭(夜景)
前身為「輕質汽油倉庫」,建於1930年代,屋架為二十世紀初的鋼桁架系統,因建築於淡水河沙岸地區,地坪乃採用厚達30公分的混凝土特殊結構設計。現設為「淡水殼牌故事館」,常設展出殼牌倉庫的歷史、發展沿革,亦為淡水
社區大學辦學場域,並不定期舉辦各項藝文展演活動
原為媒油桶倉庫,為儲存媒油桶的倉庫,磚造承重牆厚達36公分,屋面的銅製自然通風裝置可有效排放油氣,為園區唯一具備此種特性通風構造的建築。
這棟原是「製罐工廠」,建於1870~1880年代,為早期主要油品製罐工廠及辦公室。屋架採副同柱桁架立於承重牆上,以紅磚疊澀柱頭上之「支承石」承接,地面鋪設厚達6公分花崗石板,為園區內唯一具有石材地面的建築。目前作為淡水文化基金會、淡水社區大學行政辦公室用途
地址:新北市淡水區鼻頭街22號
滬尾礟臺
此砲台為中法戰爭後,劉銘傳為防衛台灣海防,在1886年聘請德國技師巴恩士負責督造本砲台,以西洋砲台為建築範本,劉銘傳親題「北門鎖鑰」門額。砲台座北朝南,為一座隱蔽性的暗砲台。形狀為矩形,由外而內有:土垣、壕溝、子牆、砲座、被覆、甬道及廣場。砲座與子牆是由昂貴鐵水泥灌鑄而成,1889年大砲安裝完竣。
制高的地理位置與堅固的建材,打造出的宏偉砲台,可說是十九世紀戰爭與駐軍的最佳軍事堡壘,也是清代臺灣現代化的重要海防設施。
滬尾砲台有四座砲座,分別為十二吋阿姆斯壯後膛砲一尊、十吋阿姆斯壯後膛砲一尊、八吋克魯斯伯後膛砲二尊,但現在都不存在了。
外廓為兩道城牆,內層則為昔日的士兵寢室、儲藏間、辦公室等。目前已開放為展示的地方,陳列著淡水老照片以及與砲台相關的歷史資料。
滬尾砲台內埕廣場遺跡
滬尾砲台的炮座,當年的火炮均毀壞不見
地址: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一段6巷34號
一滴水紀念館
日本已故文豪水上勉之父水上覺治於1915年在日本褔井縣所蓋一棟日式木造古屋,並透過台日多位熱心人士、苦力群志工協助,因水上勉一生承襲日本「滴水」禪師宗思想,崇尚珍惜萬物理念,為紀念這一份因緣,及移築過程中所有熱心人士、志工每人所付出之小如一滴水之心力,凝聚完成此跨國移築心願,故命名為「一滴水紀念館」,此建築於2005年於日本拆卸運至台灣淡水後,歷經五年時間,終於2009年底於淡水和平公園重現。
淡水和平公園
和平公園紀念碑
新北市忠烈祠
此地曾為中法戰爭滬尾之役的古戰場,日人於1939年在此建立神社,創立時神社內祭神為天照皇大神、大國魂命以及大物主命,之後又增加諸多神明入祀,其中以北白川宮能久親王臺灣的關係最為深厚,因爲能久親王在征臺過程中因瘧疾病逝臺灣。光復後改為臺北縣忠烈祠,後來因年久失修,神社傾倒頹圮,1975年拆除原先之日式神社建築,改建為中國宮殿式建築,即為今日所見之現狀。
地址: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一段6巷31號
淡水魚人碼頭(夜景)
淡水漁人碼頭位於新北市淡水區淡水河出海口右岸,舊名「淡水第二漁港」,1987年完工,近年在行政院農委會漁業署與新北市政府的聯合推動下,將漁港功能多元化,讓漁人碼頭搖身一變,成為一個兼具遊憩功能的港區公園。有別於傳統結構的固定碼頭,漁人碼頭屬於「浮動碼頭」,可隨海水漲退潮而上下浮動,可同時容納150艘漁船停泊,相當壯觀。沿防波堤架高舖設的原木棧道,長約320公尺,是眺望海景與落日的絶佳場地。
進到漁人碼頭,遠遠就看到著名的「情人橋」,以流線的單面斜張橋橫跨港區,白色的橋面在燈光的照射下呈現彩色的橋樑,五彩繽紛且很浪漫的感覺
白色風帆造型的人行跨海大橋是漁人碼頭的招牌地標,全長165公尺,橫跨港區,連接木棧道與觀光漁市,入夜後,整座情人橋依序變換浪漫的五彩燈光,更是合影打卡的必拍首選。
地點:新北市淡水區觀海路
留言
張貼留言